国民教育发展交流

时间:2022-10-06 04:17:25

国民教育发展交流

没有现代化的教育,就没有现代化的国民。党的十六大又一次从新的视角提出了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任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这无疑是基于对发展国民教育的迫切性和关键性的深刻认识所作出的正确的战略决策。

国民教育的发展,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既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的基础。在竞争激烈、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的现代社会,教育更加社会化、全面化、开放化。

在一个文明社会,接受教育是每个国民的权利,也是基本的人权之一。从长远来看,提高国民掌握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以及各种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离开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教育培训是根本办不到的。应当看到,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因而也就相应需要更多的教育和训练。对于这一点,马克思在创立劳动价值学说时就已经看到了。在《资本论》中,他强调指出,从事复杂劳动的人“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

随着社会生产对劳动质量和复杂劳动的更高要求,人们要想以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需要、积累财富,就必须通过较高的技术手段提高产品的交换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与此同时,资本所有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也更加重视对人力资本的利用以及通过技术进步而获得的超额价值。因此,社会环境更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接受系统培训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的数量和比例也会不断增加。这些都进一步刺激和带动了国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当今社会,作为传递知识、技能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教育的社会作用日益显著,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教育的市场在不断扩大,教育消费的层面也不断拓展。这些都意味着应该发展更多更好的教育,应该提供更多与教育相关的服务。

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其教育和人才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在于其所拥有的大量资金和市场份额,而且突出地表现在其科技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发达上。在当今,人们开始超越传统的工业文明观去理解和诠释国民教育的作用。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发达国家,包括劳动者在内的全民的受教育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了**年义务教育的水平,有的甚至提出让所有愿意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应该说,普及性的义务教育以及为国民所提供的终身再学习的机会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点。发达国家的经济是拥有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的经济。发达的教育水平不仅提高了其现有的人口的素质,而且提高了未来国民的素质。综合起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实质上是科技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差距,是人才数量和人才培养和塑造方式上的差距。

应该看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国人均受教育程度从1990年的六年提高到了现在的八年,基本建成了结构较为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当今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教育和科技事业的长足进步。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就要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提高国民的素质。然而,要跟上世界潮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中国的教育事业还面临着相当艰巨的任务。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农村的落后面貌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进一步加大教育的投入,完善各种形式的教育手段,尽快建立健全一套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在今后20年,国民教育的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实现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的跨越,使国民教育的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国民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国民素质得以提高,也提高了市场经济活动中人力资本的价值。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不仅为现实社会提供了大批合格的普通劳动者,更为社会上各类人才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广阔的渠道。从绝大多数人的需要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着眼,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发展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使人们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不仅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目的。邓小平同志在《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一文中曾经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不遗余力地改善国民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水平,使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使巨大的人口压力逐渐转化为建设的动力,才能使各项生产要素更好地与人的智慧相结合,才能使潜在的人力资源变成现代经济发展中巨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优势。

上一篇:新型工业化交流 下一篇:思想道德建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