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路路基施工工艺

时间:2022-10-06 03:13:06

浅谈公路路基施工工艺

前言:本人就参加辽宁省滨海路长兴岛至地藏庵段公路新建工程二标段、辽宁省滨海公路瓦房店段红沿河-大咀一期工程一标段,辽宁省大猴线一级公路改建工程、辽宁省滨海公路大连复州湾盐场纳潮工程施工、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厂区道路、大连市长兴岛临港工业区交流岛新建屯通工程及国道城八公路主干线路基工程的施工,现结合这些工程施工的实践,对公路路基填方施工工艺谈一些粗浅的认识。路基的施工工艺直接影响路基的质量,进而影响路面的使用寿命。轻重路基不均匀沉陷,重者造成车毁人亡,重大事故,因而施工中要重视路基的施工、本文就公路路基填方施工工艺进行叙述。

正文:路基填方施工工艺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将对设计文件进行全面熟悉,并会同设计代表进行现场核对和施工调查,发现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在路基开工前,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熟悉施工现场情况、详细熟读图纸,会同建设单位、设计部门、监理部门进行图纸会审,对施工队伍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同时还将进行施工测量,其中包括中线及其高程的测量,水准点导线点复测与增设,横断面检查与补测。为了便于施工,我们将根据路线中桩,设计图表定出路基边线,路堑顶,弃土堆等具置,确定出路基轮廓。1.1核对填料的类别、分布,进行填料复查和试验,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填料严禁用于填筑。1.2将填筑范围内的树木砍伐并将挖除树根、草根或移植至业主方指定地点废弃;将地面结构物于以拆除。1.3调查填筑范围内鱼塘、泉眼、水井、水渠、管路、文物、道路、地下水位、原地面软弱状况等情况,当与设计不符且遇不利回填的情况须特殊处理时,并及时向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工程师报告,以及时指定处理方案。

2、测量控制,路基填方施工所含工序较多,测量工作量大,点多线多,标准要求高。为确保测量工作的高效性、测量结果的精确性,我公司拟投入一台南方测绘S82一体化RTK GPS测量仪。在操作过程中,成立由具有丰富测量经验的工程师组成的专业测量组,认真专研图纸,从每个点、每条线开始,扎实控制好局部的标准精度,再进而组织好全局的施测工作。

按施工放线图,首先确定x、y轴坐标原点,而后用经纬仪及钢尺按每6M放出x、y轴方格控制网,并在控制线适当位置作永久标记,以备重复使用。按坐标网逐格放出管线、设备基础及附属用房和铺装位置,经核实无误填写定位放线记录,并报监理检验。根据竖向标高水准点及绝对标高数据,按图纸要求首先在平面放线基础上进行基槽开挖回填前的实地地面标高测量,计算出填高、挖深、基底数据,则为竖向放线值。

3、路基填筑土石方施工方法

3.1填筑前去监理工程师选择取土场或工地利用填方料,取样试验,符合要求的材料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使用。开工前,选择合适的由监理的工程师审定的实验路段进行压实试验,以确定正确的压实方法,为达到规定的压实度所需的压实设备的类型及其组合工序,各类压实设备在最佳组合下的各自压实遍数以及能被有效压实的压实层厚度等。路基填筑应分层摊铺压实,层面平整,路拱适度,做好临时排水并与设计排水系相结合,避免积水破坏边坡。对使用透水性不良及不透水的材料填筑时,除分层摊铺压实度外,还应控制其含水量,当含水量过度时应进行翻晒,使其达到最佳含水量后方可压实。当路堤在斜坡上填筑时,其垂直路中线测得的原坡陡于1:5时,原地面应挖成台阶。台阶应有足够的宽度,并向内侧斜2%。路基挖填交界处,挖方路基应采取超挖回填措施,于交界处超挖深度不小于30cm,挖1:5斜坡顺接。每层填料铺设的宽度,每侧应超出路堤设计宽度50cm,超宽碾压,以保证修整路基边坡后的路堤边缘有足够的压实度。路堤每填高1m,要做中线检查,并勾画出边缘线,以随时纠正填方边缘过宽或不足。距路床顶面1.5m范围内要求分八层填筑,每层填料,压实度,中线,高程检测要加强控制,到路床标高,须精确测定中线和边线位置,同时按坡比挂线消除超宽填筑部分。

3.2为提高填料的密实度,减小孔隙率,增强填料颗粒间的接触面,增大凝聚力或嵌挤力,减小形变,使路基能保持正常工作,按招标文件要求,填方材料以本合同段开挖的土石方进行回填。填土前填方材料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规定的方法进行颗粒分析、含水量与密实度、液限和塑限、有机质含量,承载力试验和击实试验,根据不同种类填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控制填土含水量,选择合理机械,采用重型击实的试验法来检验路基压实的标准。

3.3路基的填方从挖、装、运、填、平、碾压,我们将组织大型机械化一条龙作业,土石方运距在100米范围内,用推土机施工;运距超过100米,采用挖掘机、装载机配合自卸汽车运输。填土严格按四区(填、平、碾、检)、八流程(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分层填筑、摊铺平整、碾压夯实、检测签证、路基面整形、边坡修整)组织施工。 A、基底处理:清理后的场地,当地面横坡不陡于1:10时,直接在其上填筑路堤:横坡在1:10-1:5时将原地面表土翻松,再进行填筑:横坡陡于1:1.5时,将原地面挖成宽度不小于1米的台阶,台阶顶面作成2%-4%的内倾斜坡,再进行路堤填筑,对于零填挖地段,在零填挖以下30CM范围内的压实度,按JTJ051-93规定重型击实标准测定压实度,不应小于95%。若压实度不符合要求,应对路床顶面以下80CM范围作换填处理,使压实度达到规定的要求。对积水地段,尽可能排干积水,清除淤泥等不适填料;对于其它不良土质地段进行改良,根据设计图纸或监理工程师的指示进行换填或石灰改善处理。 B、试验路段:选择100米或监理工程师指示的长度路基作现场压实试验路段,根据我们所有设备,测出达到规定的压实度时,每层材料的松铺厚度、材料的含水量、碾压遍数和碾压速度、工序等,试验结果报请监理工程师审批,作为该种填料施工时使用的依据。根据其确定的施工参数进行路堤填筑。 C、填方路堤 1)填方路基必须按路面平行线分层控制填土标高;填方作业应分层平行摊铺;保证路基压实度。每层填料铺设的宽度,每侧应超出路堤的设计宽度300mm,以保证修整路基边坡后的路堤边缘有足够的压实度。不同土质的填料应分层填筑,且应尽量减小层数,每种填料层总厚度不小于500mm。土方路堤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压实层厚度不应小于100mm。 2)路堤填土高度小于800mm(不包括路面厚度)时,对于原地表清理与挖除之后的土质基底,应将表面翻松深300mm,然后整平压实。其压实度应符合“规范”的要求。 3)路堤填土高度大于800mm时,应将路堤基底整平处理并在填筑前进行碾压,其压实度不应小于85%。4)地面自然横坡或纵坡陡于1:5时,应将原地面挖成台阶,台阶宽度应满足摊铺和压实设备操作的需要,且不得小于1m。台阶顶作成2%-4%的内倾斜坡。砂类土上则不挖台阶,但应将原地面以下200-300mm的表土翻松。 5)连接结构物的路堤工程,其施工方法不应危害结构物的安全与稳定。 6)如在路堤范围内修筑便道或引道时,该便道或引道不得做为路堤填筑的部份,应重新填筑成符合规定要求的新路堤。 7)任何靠压实设备无法压碎的大块硬质材料,应预以清除或破碎,破碎后的硬材料最大尺寸不超过压实层厚度的2/3,并应均匀分布,以便达到要求的压实度。 8)填土路堤分几个作业段施工时,两个相邻段交接处不在同一时间填筑,则先填段应按1:1坡度分层留台阶;如两段同时施工,则应分层相互交叠衔接,其搭接长度不得小于2m。9)用透水性较小的土填筑路堤时,应将含水量控制在最佳含水量±2%范围内;当填筑路堤下层时,其顶部应做为4%的双向横坡;如填筑上层时,不应覆盖在由透水性较好的土所填筑路堤边坡上。 D、结构物处的回填 1)结构物(包括桥涵台背、锥坡)的回填是指结构物完成后,用要求的材料分层填筑结构物与路基之间的遗留部份。 2)结构物处的回填,应按图纸和监理工程师的要求进行。回填时圬工强度的具体要求及回填时间,应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有关规定执行。 3)回填材料除图纸另有规定外,选用透水性材料砂砾石或监理工程师同意的其它材料;填料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50mm。 4)台背填土顺路线方向长度:顶部为距翼墙尾端不小于台高加2m;底部距基础内缘不小于2m。 5)结构物处填土应分层填筑,每层松铺厚度不宜超过150mm,结构物处的压实度要求从填方基底或涵洞顶部至路床顶面均为95%。 6)在回填压实施工中,应对称回填压实并保持结构物完好无损。压路机达不到的地方,应使用小型机动夯具或监理工程师同意的其它方法压实。 E、排水 1)在地表过分潮湿或水田地段,应在路堤两侧护坡道外开挖纵向排水沟、在路基范围内开挖纵横向排水沟,排除积水,切断或降低地下水,并应按排水设计或监理工程师的指示进行施工。 2)在护坡道外侧的排水沟,应在沟的外侧填筑土埂,防止水流入。 3)在路基范围内开挖的横向排水沟,当为切断或降低地下水位作用时,应回填渗水性良好的砂砾料。 4)在路基范围内有大片低洼积水地段时,可先作土埂排除积水,并将杂草、淤泥以及不适宜的材料清除出路堤以外,按监理工程师要求的深度将此地面翻松(如此地面密实度达到要求可不挖松),经处理后再进行压实。对旱地或地表土质疏松时也应进行原地面压实。对压实度的要求,均应符合“规范”要求。

结束语:辽宁省滨海路长兴岛至地藏庵段公路新建工程二标段、辽宁省滨海公路瓦房店段红沿河-大咀一期工程一标段,辽宁省大猴线一级公路改建工程、辽宁省滨海公路大连复州湾盐场纳潮工程施工、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厂区道路、大连市长兴岛临港工业区交流岛新建屯通工程及国道城八公路主干线路基工程的施工,采用上述施工工艺,行车一年来,没有发生路基不均匀沉陷,质量等到业主和社会的认可,于2008年评为大连市星海杯奖(市优质工程)。

上一篇:路基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下一篇:我国沥青路面的损坏类型\成因及治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