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现象透视及预防对策

时间:2022-10-06 01:16:57

当前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现象透视及预防对策

“在我国,被称为‘村官’的村干部拥有广泛的权力,管理农村的公共事务,并在一定范围内代替政府行使国家的管理职权。依据我国刑法司法解释的规定:村委会成员在从事法律规定的受委托的几种工作过程中属于‘准国家工作人员’,‘准国家干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成为犯罪的主体。”[1]当前农村干部涉嫌职务犯罪案件日益增多,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亟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农村干部涉嫌职务犯罪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并揭示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措施。

一、当前农村干部涉嫌职务犯罪特点

通过对近年来受理的农村干部涉嫌职务犯罪案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涉嫌贪污受贿犯罪的案件居多。在笔者调查中发现村干部涉嫌的职务犯罪案件有近80%的案件是涉嫌贪污受贿。而浙江省嘉善县7起村干部经济犯罪案件,性质均为单一的受贿犯罪,作案手段单一、雷同,均为利用基建工程发包、企业租赁转制、土地征用审批等职务之便,收受贿赂的。

(二)村干部联手作案突出。从近年立案侦查的案件中发现,主谋要么是与其他村干部联手作案,要么在其他村干部有意、无意的帮助下作案。在涉嫌挪用公款犯罪中,由于贪财心切和对犯罪认识的不够,村干部之间很容易达成共识。

(三)作案手段简单直接,但涉案金额呈上升趋势。从整体上看,村干部贪污犯罪的手段不像其他领域那样隐蔽、狡猾,反侦查能力相对较弱。作案手段一般为拿公款存单质押银行、收入不记帐、打白条支出、伪造单据等,但涉案金额呈上升趋势。某检察院通过对1998年以来查处的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的统计,前几年所查办的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金额大多在万元以下,小案居多。2007年所查办的农村干部犯罪案件大多在万元以上,案值明显增加。

(四)引发上访多。农村干部贪污受贿等经济违法犯罪问题,最容易激起民愤,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引发群众性上访,甚至出现集体访、越级访,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从河北省大厂县检察院查办的28件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的调查看,28名农村干部中,有18名农村干部的经济犯罪问题引发了群众上访,占64%。如夏垫村支部书记左某挪用公款案。左某的经济犯罪问题引发数十名村民先后多次到市、县党委政府集体上访,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二、农村干部涉嫌职务犯罪的原因

(一)对廉洁自律的认识上存在偏差。部分社区干部只注重抓经济工作,不注重政治理论和党纪条规知识学习,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三种模糊认识。一是“与己无关”的思想,他们认为:廉洁自律是当大官的事,自己官小、位卑、职低,缺乏违纪违法的条件和土壤。二是“小事”的思想,认为基层工作辛苦,吃点喝点占点算不上什么大事。三是“法不责众”的思想,认为基层干部或多或少存在吃喝现象,在追究责任时,不能“棒打一片”。

(二)部分村干部自身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首先是文化层次比较低,2000年1月至2002年6月郓城县纪检监察部门共查处村级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86起,被查处的86名村干部中,高中毕业的仅有22人,初中毕业的有40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4人。其次是为官动机不纯,他们担任村干部有的是为了光宗耀祖,有的是图个吃喝,有的则更加直接,就是“为了能多捞几个钱”,有的甚至认为村集体财物的钱就是我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怎么拿就怎么拿。再就是法律意识较差。在侦查过程中发现,一些村干部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并不完全知晓,法律观念也仍停留在杀人偿命、贪污犯法这最原始、最浅显的水平上。有的村干部在收受好处费时认为是“正常的人情往来”,是“我为你办事,你给我好处”两厢情愿。

(三)村务没有真正公开,监督制约机制落实不力。“有的村‘犹抱琵琶半遮面’,将一些无关紧要、不痛不痒的事情写进村务公开栏,让群众有‘避重就轻’的感觉,如对群众最关心的财务问题只公布几项大的收入支出项目,具体支出项目群众无法知晓;有的村把村务公开栏变成了村干部不廉洁的挡箭牌,弄虚作假的盖头;有的村搞企业、抓建设,事前不开村民代表会议,不听取群众意见,以致暴露问题时群众非常气愤;有的村重公布、轻反馈,这些村虽然公开了一些村务,但是公开后对群众有何意见,有何反映,不能及时反馈,没有真正起到公开的目的;有的村人前人后两本帐……”。[2]村干部缺少必要的监督制约,许多农村村级经济发展迅速,但相应的财务正规化管理却跟不上,帐目设置不规范、财务审批不严格、白条子下帐、假票据入帐等现象比较普遍,致使财务管理不透明,为诱发经济犯罪提供了方便。另外,有关部门的财务审计和监督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给那些腐败村干部造成了可乘之机。

(四)村干部的财权过大,会计难司其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化进程的加快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财政的“腰包”越来越鼓,相应地村干部们手中的权力也越来越大。有的村干部是集党、政、企大权于一身,大小事情自己说了算,权力的过度集中使他们作案时有恃无恐。村级干部的违法违纪离不开财经管理,掌握财经大权,削弱会计的职责,这种最有效、最原始的办法在村级普遍存在。一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给会计一些无法核销的票据,会计明知却还要按照干部的意愿,找一个所谓合理办法进行处置。否则,会计的职务也难保,因为会计是在村干部的领导下,这种用会计的职能来制约村干部的管理体制无法实现。以致于在农村出现了“书记批钱,村长借钱,会计成了保管员,可怜的出纳员只见票子不见钱”的怪现象。

三、预防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措施

针对农村干部频频“触网”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村级干部职务犯罪的预防力度。

(一)要树立正确思想,用好村级干部。作为上级领导不应因为短时利益而在使用干部上失去原则性,要破除陈旧思想,大胆使用那些政治立场坚定,品质作风优良,工作创新务实的德才兼备的人,并形成一种正气压倒邪气的良好氛围。为此,我们应在农村建立起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首先,把好选举关。我国自推行“村官”“海选”制度以来,很多地方发生了贿选、逼选等严重破坏选举的事件,为此有关部门一定要把好选举关,保证选民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选举权。其次,通过立法形式,在法律上对“村官”中主要负责人的任期作出一定的限制,以避免长时间在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可以在政策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农村干部队伍,以改变目前农村干部年龄渐趋老龄化、学历偏低、地域化及其他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现状,以提升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二)要严格财务管理,抓好财务监督。对于收取的土地征用补偿款等,要及时纳入财务,统一管理,合理使用。对一切假公济私的行为予以严惩。在决算中,村委会要集体审查、逐项审查,不合理的决算项目,一律不予支付。乡镇级的财务管理部门要对村级经济进行审计,保护其顺利地发展。另外,我国“现在实行的对镇以上主要领导实行离任审计制度,较好地起到了防微杜渐的作用,受到群众普遍好评。为了化解农村矛盾,提高农村财务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农经站的监督管理职能,建议对村主要干部也进行离任审计,可以只重点审计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3]

(三)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首先应对村干部采取持证上岗(文化素质的教育),对其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遵纪守法拒腐蚀的法制教育,防止他们在工作中,搞权钱交易,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其次,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对违法违纪村干部的及时查处、曝光,起到震慑作用;再次针对农村线长、面广的特点,检察机关应延伸预防网络,深入到乡(镇)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以法制手段推进基层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四)要完善制度建设,健全民主制度。 1.完善村民选举程序,健全村级民主选举制度。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02]14号)精神,凡是政策和法律赋予农民的民利都不许截留,凡是政策和法律规定的民主程序都不许疏漏。要坚持按期直接选举,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真正把那些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公道正派、勤劳实干、热心为村民服务的人选进村委会班子,特别要注意指导选好村民委员会主任。同时,发现有侵犯村民民利的不正当行为和违法行为要依法从严查处。

2.完善民主议事程序,健全村级民主决策制度。凡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事项,尤其是重大的政务和财务,都要依法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要保证村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村民自治组织发挥自治作用;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切实体现村民当家作主。

3.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健全村级民主管理制度。要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制订和完善村务管理制度,特别要着重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把村级各项事务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要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章程,使农村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依、依章行事,保证广大村民直接行使民利。“各级领导、行政部门与司法机关,应积极指导基层组织出台乡规民约,破除陈旧观念。乡规民约的制定要既重视‘合理性’,更注重合法性;既要注重局部更注重全局;既要重视约束农民,更利于对农村干部的管理和约束,以达到培养村民对法律约束的认同感,加强社会治安,促进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

4.完善公开办事程序,健全村级民主监督制度。民主监督的重点是建立村务公开制度,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中办发[1998]9号)。要积极推行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建立健全村干部任期、离任审计制度和过失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使村干部切实受到教育和约束。要发挥好“民主理财日”、“民主议政日”、“民主听证会”、“民主议事会”、“民主评议村两委成员”等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形式的作用。

(五)加大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增强对违纪违法分子的威慑力。一是要重点查处社区党员干部、严重侵害群众集体利益的经济违纪案件,保持对违纪违法分子的高压态势。二是要注重研究社区党员干部违纪案件的特点和规律,注意划清政策界限,做到严惩违纪者,保护改革者,帮助失误者。三是要注意分析社区案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从中深挖案件线索,为社区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释:

[1]王金利,《村官犯罪现象有待关注》,《人民法院报》2002年5月30日。

[2]王金利,《村务公开要真公开》,《山东法制报》2002年7月11日第2898期。

[3]周国刚,《对村干部也须进行离任审计》,《乡镇论坛》2002年9月上半月刊。

[4]王金利、张秀玲,《当前农村犯罪现象探源及对策》,《政法论丛》2002年增刊(总第89期)。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青岛市龙口路支行)

上一篇:农村集体土地用益及使用权流转的法律问题初探 下一篇:远程教育:青海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