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群体特点及引导对策分析

时间:2022-10-06 12:49:46

【前言】大学生网络群体特点及引导对策分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网络群体类型多样化。大学生围绕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聚集在一起,不同需求的大学生组建成不同的群体类型。从大学生网络群体的需求看,群体可以满足大学生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群体行为来讲,大学生网络群体可分为沟通交流型群体、消费...

大学生网络群体特点及引导对策分析

【摘要】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提高了人们对网络的利用率。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的前沿群体,是网络群体的主要成员。这样一个新型非正式群体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同时网络这把“双刃剑”也带给了大学生不同的影响。认清大学生网络群体的特点,引导和激发大学生网络群体的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群体,特点,双面性,引导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渗透到了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地,更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由大学生形成的网络群体日益壮大,针对这一新型组织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的特点

(一)群体成员的随意性与复杂性。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大多数是因为“老乡”或者共同的需求与兴趣爱好逐步聚集在一起的,每一位成员都富有激情与热情。所以,这个群体通常是一个比较开放也比较活泼的群体,该群体在组成和发展过程中没有规章的约束,群体内的成员身份也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加入。因此网络群体中的成员可能来自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专业、不同学历层次及不同成长背景的大学生,参与的成员非常广泛与复杂。伴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互联网的逐步普及,大学生网络群体成员多元化日趋显著,其构成之复杂性也在逐步加深。

(二)网络群体类型多样化。大学生围绕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聚集在一起,不同需求的大学生组建成不同的群体类型。从大学生网络群体的需求看,群体可以满足大学生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群体行为来讲,大学生网络群体可分为沟通交流型群体、消费型群体、学习型群体、游戏型群体、服务型群体等。从交流平台看,群体通过QQ群、MSN、微博、校园BBS、专题网页等,当然,网络群体类型多样化的发展程度依赖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

(三)群体成员之间的交互性和合作性。互联网作为平等自由的信息沟通平台,信息的流动和交互是双向式的,信息沟通的双方可以平等地与另一方进行交互。而且互联网是一个没有中心的自主式的开放组织,互联网上的发展强调的是资源共享和双赢发展的模式。在大学生网络群体中,成员之间可以毫无顾忌地交流思想、观点和所见所闻,信息容量大,内容广博,在此过程中,不仅信息传播开来了,成员之间可能也实现了合作与互助。

(四)空间和时间的非限制性。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或者共同需求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形虚拟的群体,打破了地域上的限制,只要网络群体成员拥有网络通信设备,群体活动就不会受到校区或者地区的限制。最近几年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手机网络的普及,更是大大方便了群体成员的交流。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机网络的发展更加密切了群体成员间的沟通,坐公交、乘地铁甚至在教室上课可能都不会影响成员参加群体活动,实现了时间上的随意性。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满足大学生的社交需求。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后,希望能融进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集体,期望拥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渴望得到同学的认可和支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的不同,或者缺乏交流经验和不善于言谈,而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不能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圈。处于相同情况下或者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就利用网络形成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满足了大学生的社交需求,大家心理上得到了安慰。

(二)有助于大学生拓展知识面。网络上有丰富的知识,发达的互联网有助于拓展视野,拓宽获得知识的途径,比如,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聆听名师的讲授,查阅丰富的资料,了解国内外大事。大学生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群体,他们善于学习、发现生活中的知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通过网上聊天、热点讨论等形式有意或无意的把自己所了解和学习到的消息和知识传递给其他成员,其他成员根据自己需要获取有用信息。此外,群体成员也喜欢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进行交流、讨论,这些增加了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拓展了知识面。

(三)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彼此之间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讨论中逐渐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和支持。尤其对于不善言谈,内向含蓄的学生来说,在这样的虚拟非正式群体中他们更可以感到自我满足感。笔者了解到的网络粉丝群体――“玉米”(超女李宇春的粉丝团)的“粉丝头”(核心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个不善言辞和交往的大学生,但通过积极而有效参加“超女”网上造势的系列活动后,被其他粉丝推选为地区“管理者”。在实际的生活中,内向的她可能永远也成不了“领导”,但在虚拟的非正式群体中,她实现了自我价值,并超越了自我。

(四)有助于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网络的出现打破了学生局限于从书本,老师等获得知识的脖颈,大学生可以从网上进行远程教育,尤其是对于一些成绩较好,知识面广,上进心强,关心时事的学生,他们有组织有计划地博览群书,探讨问题,交流信息、心得体会等,就一些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和科学问题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大家普遍遇到的难题或热点展开讨论,共同探讨,从而形成了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学习兴趣小组。在这样的非正式群体中,拓宽了学习渠道,提高了知识素养,实现了对自我的不断完善。

三、大学生网络群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经常参加网络虚拟活动,可能导致人格异化。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经常参加网络虚拟群体的交流活动,减少了他们参加现实社交活动的时间,关于现实性理性思维的话题如责任、义务与工作等往往较少涉及,导致群体成员的思维空间发展逐步片面化,这样就可能导致他们出现人格异化现象。第一,出现角色错位。如果大学生长期以一种虚拟的身份与他人交流,生活在网络中,那么就会导致在现实生活中人格的僵化,难以区分现实中的“自我”和网络中虚拟的“自我”。网上网下的“双重性格”,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影响他们对正常事物做出合理判断。第二,造成人际交流障碍。经常沉溺于网络中虚拟角色的大学生,减少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的机会和时间。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性格孤僻、自闭和交流障碍,对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三,容易滋生极端主义。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互联网的规范作用难以得到很好地应用,容易强化自我意识和个人自由主义,导致极端主义泛滥。

(二)网络群体可能导致大学生形成网瘾。由于网络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冲动、好奇、冒险、不负责任等心理。大学生很容易被引入网络虚拟世界,在网络中按自己的意愿,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中塑(下转193页)

上一篇:协同创新理念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粉尘污染治理的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