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专业证券投资的思考

时间:2022-10-05 11:38:43

经济管理类专业证券投资的思考

摘要:本文强调了经管类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指出了目前高校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面临的问题,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及近几年来该门课程教材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提出了目前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基本原则;思考

1引言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除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定位和培养总体目标的确定外,教材建设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体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一本好教材的问世意味着一门好课程的出现,也预示着一批优秀学生的成长.为此,本文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的现状,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做一思考。

2经济管理类专业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专业教材建设是院校正常教学的基本条件,是深入教学改革和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高校教学建设要密切结合社会经济实际,深入研究高校学科特点,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笔者认为,经管类专业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2.1通俗适用的原则

证券投资学起源于西方,不少概念和理论都是从国外教科书中引进,教材编写者对于涉及的比较专业的术语、概念和理论,要尽量通俗的表述,让学生能够领会和贯通。同时,教材编写必须考虑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侧重点要合理,应适应各院校确定的教学时数和教学目标要求,教材的字数规模要适应学制、学时的需要。

2.2整体性原则

教材的体系结构要完整和成系统,一般地说,证券投资学教材要至少能够涵盖六个主要方面的内容:证券投资工具、证券市场知识、证券投资基本分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证券投资方法与交易技巧、证券投资风险防范与管理。这些内容缺一不可。

2.3新颖性原则

教材建设一定要体现编、著相结合,不断纳入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同时要不断的结合我国金融行业、证券行业改革的实际,总结提炼出一些能上升为理论成果的东西编入教材中,增强教材的创新性,使学生既能够了解该学科知识前沿,又能够紧跟改革时代潮流,不断增进知识。

3目前高校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面临的问题

高校证券投资学教材一经编定成型,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较快,教材建设如何与之适应,适时修订推出新版与变化了的实际相匹配,成为教材建设面临的一大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向纵深推进,新的实践、产生一些新生事物,例如优先股的重启、个股期权制度的实施等等。经济实践和改革需要理论指导,同时又需要把新兴实践提炼和上升为理论。此外,我国经济已经步入全球化轨道,金融市场的发展也要吸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好的机制、制度、模式和经验,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就使得教材建设以及教材的再版修订要不间断的吐故纳新。解决这一问题,要求高校教师和教材建设者们,一是要走出校园,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向以及我国证券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的进程,必要时实地进行一些考察和调研,增进认识;二是要不断总结与思考,提炼出或借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融入教材建设中,使教材不断更新,知识更加前瞻,体系更加全面。

4目前经管类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4.1教材编著要强化宏观基本面分析方面的内容

证券投资学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涉及证券市场,证券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而经济发展总是受制于宏观基本面的变化,因此,在教材建设中,强化宏观基本面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宏观基本面分析当然首先要完整介绍宏观经济分析,包括宏观经济基本面分析的方法,如总量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以及宏观经济指标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及对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其次,要进行产业分析、行业分析,领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现状;再次,要进行微观基本面——公司的分析,包括公司的财务分析、价值分析。目前出版的教材,有的对宏观基本面分析编著内容不够充分和深入,比如,缺乏行业分析、板块分析、热点分析,有的对微观基本面诸如公司价值分析很不细致,使得教材内容体系不尽完整。

4.2证券投资学教材要精简投资模型和量化分析方面的内容

证券投资学教材中,一些诸如马科维茨选择资产组合方法、投资组合管理业绩评价模型以及量化分析交易等内容,对于金融、投资类专业学生来说是必要的,这毕竟是他们的核心专业课程,应该也必须掌握这些现资组合与分析理论。但是,对于一般经贸和管理类专业,证券投资学不是其专业核心课,开设这门课程目的只是培养学生必须掌握的金融证券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和一定的投资水平,而不是执业能力。因此,没有必要大量介绍一些西方投资学中的看似高端的模型分析和量化分析理论,这些较为复杂的投资理论,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一般不易学懂,如果学得似懂非懂,反而难以正确指导其投资理财活动。

4.3教材建设应紧密联系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内容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不断涌现出沪港通、深港通、熔断机制等新事物。沪港通,即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指两地投资者委托上交所会员或者联交所参与者,通过上交所或者联交所在对方所在地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股票,沪港通包括沪股通和港股通两部分。沪港通下的股票交易于2014年11月17日开通。深港通,是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的简称,指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建立技术连接,使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可以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开通。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实施,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地共享两地经济发展成果;促进内地资本市场开放和改革,进一步学习借鉴香港比较成熟的发展经验。熔断机制(CircuitBreaker),也叫自动停盘机制,是指当股指波幅达到规定的熔断点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2015年12月4日,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后于2016年1月8日暂停。熔断机制虽然目前不适合我国国情,没有坚持下去,但是它控制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功能还是值得肯定。对于这些新兴知识和内容,教材应该予以介绍,一般可以有两种方法处理:一是增加教材附录,通过附录加以介绍;二是在相关章节增加专栏,介绍这些内容。学生了解和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增强适应证券市场活动的能力。

4.4增加案例分析方面的篇幅

案例是指对某一具体现象的描述、总结和分析。一般可以在投资、管理实践和教学中运用。案例有真实性;典型性;有效性;完整性;可读性五大原则,案例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具有指导作用、借鉴作用和经验积累作用。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学科,为了使学习者增进投资分析能力和投资活动的实践能力,教材编写中适当增加案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投资学教材内容体系中,产业与行业分析,公司财务分析,K线、均线、技术指标等技术分析章节以及风险防范和组合管理等章节均可以编附案例,通过案例及其分析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已近出版的教材,案例方面的内容不太多,再编时,适当增加案例篇幅很有必要。总之,在改革深入推进,证券市场不断发展的今天,突出重点,精心组织,追求教材建设的高质量,已经成为当今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教师既要教书育人,更要地做好教材建设工作,使学生真正能够学到系统、新颖的理论知识,并由此提升应用技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2〕9号.

[2]曾贵,王超.应用型高校《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湖南学院学报,2015(2).

[3]孙兆明.非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9).

[4]吴晓求.证券投资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向瑞伦 叶文明 单位:四川理工学院经济学院

上一篇:国有资产证券化对国企改革的应用 下一篇:电力市场营销决策支持系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