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18:09:59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1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选题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是否恰当,既关系到毕业论文写作能否成功,又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论文题目选得恰当不仅有利于集中精力于经济管理领域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也有利于提高研究能力,对所研究的问题加深认识,揭示其规律和实质。如何让学生选择恰当的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应抓住两个环节:

1.1 要选择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国民经济的宏观形势和微观问题,进行观察,思考,从中找出经济实践中确实存在的问题,选取那些对社会经济有指导作用,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论文题目进行研究。比如目前我国正在深化国企改革,出现了一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职工社会保障问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等等,若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在这些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写出的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就会有很强的实用性。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写作目的也正在于研究探讨我国的经济问题并且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实践。因此我们要注重经济发展的社会需要。以此作为选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的方向。

1.2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选择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指导教师要告诫学生选择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应量力而行,要清楚自已的知识结构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和劣势。因而选取自己有优势的方向展开研究,以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写出有独到见解的、有价值的经济管理论文。切忌让学生对自己并不熟悉的问题随意加以议论。只有扬长避短,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才能。

2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资料搜集和筛选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开始搜集和筛选资料。在这个阶段学生容易出现不重视搜集资料和不知如何筛选资料的问题。对此指导教师应该做到:

2.1 占有与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有关的正反两方面的资料

学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寻找当前发表的一些报刊杂志上的相关论文,对一些历史发展过程及反面的资料重视不够,一定程度影响了对其所阐述问题的理解,导致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质量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指导教师要为学生制定材料目录,介绍与论文题目有关的历史的、现实的以及反面的尽可能全面的资料,使学生学会如何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分析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而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研究方法。

2.2 围绕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中心筛选资料,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有的学生资料一多就感到无从入手,不善于取舍资料。指导教师要教会学生边搜集、边思考、边筛选资料的方法,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把有用的资料、数据、观点、自己的心得体会记下来,使搜集材料过程变成研究过程,从中抓住最重要的、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资料,反复看,反复琢磨;对那些离论点稍远些的资料要简明看,在筛选资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经过这样的努力形成的论文就能达到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3 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生撰写经济管理毕业论文不同于工科学生,他们不可能依靠实验室的实验获得精确的数据,也不可能仅凭一些二手资料就能得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必须通过大量艰苦的社会调研活动才能取得第一手资料,这是写出高质量经济管理论文的必备条件。指导教师在这个环节上要注意做到:

3.1 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调研的重要性

有些大学生对社会调研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认为撰写毕业论文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不进行社会调研也同样能写出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来。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思想,必须及时纠正。指导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风,使学生明白进行社会调研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社会调研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变革,增强为社会服务的本领。这也是现代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即高等院校的师生应该服务于社会。由于高等学校师生属于社会的高知阶层,拥有先进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先进的现代意识,特别是年轻大学生满腔热情,思想活跃,眼光敏锐,最少保守思想,一旦投入到社会实践中,无疑会给社会注进了一股新鲜血液。许多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生毕业实践证明,通过社会调研后写出的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同程度解决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对大学生自身也是一个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过程:一方面在成功的经验中发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特长,另一方面在失败的教训中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缺点,进行自我调整,这样促使大学生端正自我认识,把自我的发展纳入到社会发展之中,从而使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感。因此,社会调研活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参加的一项毕业环节。

3.2 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社会调研活动

有些学生愿意进行社会调研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不知从何入手,感到有些茫然,由此产生了一些畏难情绪,影响了社会调研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指导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联系社会调研单位,有条件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在开始阶段最好亲自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在进行社会调研之前先拟定一个提纲,将需要调研的内容列出,再根据调研单位的实际情况考虑好采取何种调研方式。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可以灵活调整调研方式,以便取得最佳效果。经过这样的实践后,学生就有了一个感性认识,知道如何进行社会调研,待学生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就可以放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同时要告诫他们注意多听、多看、多问、多想,要尊重那些有实践经验的人,虚心向他们请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撰写好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4 把握好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四个阶段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写作提纲阶段、撰写初稿阶段和修改阶段。指导教师要抓住这几个环节,认真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论文的质量就会得到保证。

4.1 准备阶段要充分查找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资料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收集、查找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资料。这个阶段要注意的是如何将社会调研的第一手资料与理论资料相结合,要认真研读与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相关的文章,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再根据自己掌握的实际资料去推敲、体会,逐步形成自己的主要观点。

4.2 写作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提纲阶段就是整理资料、进行论文构思的过程

当材料准备较充足以后,要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提炼加工,进行整体构思,并将这种构思的大致思路写下来,此即写提纲。毕业论文提纲是一篇论文的基本轮廓,是全文的骨架,起着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形成结构的作用。指导教师要针对这一阶段的特点,让学生先明确自己的论点,然后围绕这个论点再下设几个分论点。 毕业论文提纲应简洁为好,只须列出每一部分,每一层次,每一段落的要点。

4.3 撰写初稿阶段要掌握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固定的结构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写作有其较固定的结构,大致分为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第一,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绪论部分:指导教师要让学生阐述写作这篇毕业论文的动机与意义,也可把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先提出来让读者对论文有一个概况了解,从而调动读者阅读本文的兴趣。

第二,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本论部分:这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论文的写作质量高低主要表现在这里。指导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中心论点,不可议论太分散,分论点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同时注意论证的严密逻辑性,使整篇文章结构紧凑,重点突出。

第三,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结论部分:这是毕业论文的科学概括,全面总结作者的思想观点,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论文的具体情况选择三种结尾形式,即总结型、科学预见型和提出问题型。

4.4 修改定稿阶段要反复推敲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字、词、句,力求精益求精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初稿写成后,回过头来再看,就会发现许多疏漏与不严谨的地方,因此指导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反复修改,修改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修正观点。力求观点论述充分,观点鲜明。没有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第二,增删材料。实际上就是检查材料与观点是否一致,除去重复或与论文观点联系不够紧密的材料,增加更有说服力的材料。第三,调整结构。实际上就是调整思路,包括层次和段落,检查其连贯性与紧凑性。第四,润色语言。主要看用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本科 毕业论文指导模式 存在问题 重构

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及本科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学生为了能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把毕业论文放在了从属地位,加上用人单位很少关注毕业论文,更造成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怠慢心理,致使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日趋下降。其中,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更是令人担忧。

一、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1.指导时间偏少。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基本上都是从大四第一个学期开始,有些院校可能提前一点,也是从大三第二个学期才启动,而这个学期本科生的上课压力比较大。当他们刚刚对毕业论文有一些想法时,考试又将他们的想法打断。到了大四,各种求职、考试等压力扑面而来,到他们真正安心写作毕业论文时,距离毕业时间已经不多了。因此,从大三第二个学期开始毕业论文的指导,已经是比较晚了,表面看起来还有一年时间,可实际有效时间不到两个月。这时,指导教师指导基础较弱的学生,他们被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2.整体指导的策略。

现行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从指导策略上来看,属于一种整体指导。这种模式是指导教师从多方面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包括论文的主题、结构、表达和学术创新等。这种指导模式的结果是,学生自己不努力收集资料进行论文写作,大部分甚至全部依靠指导教师。这样的指导策略,使指导教师非常辛苦,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却呈逐年下滑的趋势,期望学生通过写作毕业论文培养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没有达到。

3.缺乏奖惩措施。

指导教师指导完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打过分之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就被束之高阁。某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真的应得某个分数,毕业论文有没有抄袭的成分,也就没有人去关注了。由于没有明确具体的监督和奖惩制度,指导教师、本科生和有关的管理部门对毕业论文实质上都是不太重视的。在这种情况下,指导教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必然会有所下降。

二、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重构

针对上述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对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进行重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毕业论文采用的都是配给制,即由学院将学生平均分给每个教师指导,很容易出现学生的选题方向不是指导教师的研究范围,给指导教师带来困难。如:无法把握选题的意义,无法判断使用材料的准确度,无法判断论文有没有新见解,无法判断论文是否具有实用价值,等等。这样,指导教师只能从形式上予以指导,论文的质量很难把握。因此,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打破这种配给制,实行师生互选的制度,优化指导工作。笔者认为,具体操作可以这样:首先,征集学生的选题或选题方向,然后按学科方向将学生划分到不同的学科,由教师来选择学生;教师选定以后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如果对教师不满意,可以提出来换指导教师。在“经济管理类本科的毕业论文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希望毕业论文课题分组应采取的方式?78%的学生反映,希望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双向选择。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对对方有所了解,尤其是教师,他在选学生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自己能不能指导学生提交的选题。所以,双向选择是一种优化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方式,也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一种切实的制度保证。

2.对学生采用习惯培养的方式。

前已述及,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一般都安排在第四学年集中进行。这种突击战必须以学生训练有素为前提。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必须科学安排、强化平时训练、循序渐进、变突击式为习惯性培养式。当我们取消了年度论文的教学方式后,必须找到一种替代的方式,平时训练这一环不能少。笔者认为,可以落实到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去,通过加强学科课程平时作业的学术性训练,既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作要求,也可以撰写学术述评或学科课程论文的形式予以强化。在一门学科课程结束时,或要求学生就学科课程中的某一问题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加以评价,或提交有自己一定见解、符合学术规范的学科论文。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采取多渠道的指导模式。

所谓多渠道指导模式,就是以网络指导为主体,辅之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引导。具体实施如下:第一,在正式写作毕业论文之前,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行见面与不见面相结合的指导方式,使师生间的交流渠道变得畅通。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师生适时异地交流,同时也可通过电子邮件实现异地不同步的及时交流。第二,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机联系起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不好,是因为期刊论文读得少,理论基础薄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多讲期刊论文的前沿动态。同时,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课程和自己的论文写作经验,向本科生谈论文该如何选题、如何查找资料、如何选用相关理论等。第三,利用各种学术活动激发本科生的学术兴趣和论文写作能力。如,院系进行教工的学术论文或教研论文研讨会,邀请本科生参加。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创新素养与学识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这种教学方式是以精英教育为背景的,它与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势并不十分贴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必须优化指导、相互协调,对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进行重构。从而,切实提高本科论文的质量,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小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滑坡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广场,2005,(11).

[2]冀满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刘巨钦.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论文撰写[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一、当前纳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1.纳税评估工作定位不够准确。在纳税人看来,纳税评估工作是通过资料分析、评估约谈等方式查找税收问题,近似一种间接的纳税检查。而对评估人员来说,评估工作的目标和方法也向个案查出多少问题的方向发展。为了与稽查严格区分,强调评估时不调账,不下企业。因此不能全面看到可查阅的账簿凭证和企业经营过程的原始记录,只能发现一些表面问题或嫌疑问题。目前纳税评估的工作方式类似税务稽查,但手段和实际效果又不如稽查;定位是税务管理,又没有真正放到管理工作中去,还是处于仅个人操作和层次较浅的状况,因此成效不明显。同时,由于有效监控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纳税评估工作在设计上存在一些不足,对对报表、查查相关数据、与企业核实疑点问题等静态的监督形式无法了解企业动态实际情况,无法掌握外部相关信息,形成一些评估盲点。评估人员受相关因素约束,没能全面发挥主动管理监控职能。而企业大多也未把纳税评估当作是一次自查整改机会。因此,对纳税评估工作应进一步明确定位,即通过评估手段和调查手段,对纳税人纳税情况进行宏观管理监控。

2.信息资料来源不够广泛。纳税评估工作离不开数据资料的搜索、采集、积累和掌握,纳税评估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指标测算、资料比对等定量、定性分析,没有数据资料,纳税评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数据和财务数据,不包括生产经营类信息、经营核算类信息以及其他诸如登记注册类、价格类等相关信息,因此,是不完整的涉税信息。只有掌握上述各类信息并进行处理、测算、比对以及综合分析后,才能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税务部门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渠道获取这些信息,对报表和税负等面上问题有的虽有怀疑,但由于信息不完整或有可能错误,无法把问题完整地分析出来,不仅审核效率低,而且审核误差大。

3.纳税评估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亟待提高。目前,从事评估的人员基本都是税收管理员,在负责征管的同时进行纳税评估,没有专门从事评估的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评估人员知识面窄,掌握评估的方法不够,有的只停留在看看表、对对数、查查抵扣发票信息的浅层次,不善于从各种涉税信息中寻找蛛丝马迹或挖掘深层次问题,使评估工作流于形式,评估效率不高。

二、对深化纳税评估工作的思考

1.建立科学规范的纳税评估体系,强化税源管理。随着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加大了依法治税力度,促进了征管质量的提高。但由于征管对象的复杂化、现金交易的扩大以及不开发票收入不入账、做假账、二套账等情况时有发生,偷税隐蔽性越来越强。纳税评估的开展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应该进一步拓展评估范围,充分运用金税工程、CTAIS、纳税评估等软件,将纳税评估对象涵盖全部纳税人,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评定,规范涉税行为,优化纳税环境。

2.确立“服务型”的纳税评估,融洽征纳关系。通过经常性的纳税评估分析,可以有效地对纳税人的依法纳税状况进行及时、深入的控管,纠正纳税人的涉税违法行为,提高他们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同时,将评估结果与当事人见面,通过约谈或质询等方式让对方说明、解释,是对纳税人进行税法宣传解释、帮助他们提高纳税意识的有效的途径。纳税评估对一般涉税问题的处理解决了纳税人由于对税收政策不了解、财务知识缺乏而造成的非故意偷税问题,减少了纳税人进入稽查的频率,减少了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因直接进入稽查后对案情分歧而产生直接冲突的可能,起到了服务纳税人、优化经营环境的作用。因此要树立服务的观念,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倡导纳税人诚信纳税。

3.提高信息采集量,整合信息。纳税评估受信息质量、系统软件、评估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制约,以能获取和储存必要的涉税信息数据为基础,并依托符合工作实际的评估信息分析系统。因此,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评估信息提供机制,税务机关通过法规、规章等法律形式,制定纳税人必须提供的信息项目和具体要求,以确保评估信息的准确全面;二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和质量,以多元化电子申报为切入点,提高信息的加工能力和利用效率,减少人工输入信息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分散于CTAIS税收征管系统、金税工程系统、进出口退税系统、生产企业免抵退系统和工商、银行、地税等内部、外部系统的纳税人的各种经济信息进行整合,实现涉税信息共享;四是要不断优化完善纳税评估软件,增加评析指标,如成本利润率、毛利率、税负差异率、库存变动幅度、应收应付账款变化幅度等,也可以根据每个不同行业,自行采集输入有关设备的产出量、耗用原材料、电、煤、工资等指标以及产品的正常价格,取行业平均数,计算出应有的销售收入和税负,与各企业自动对比查找疑点问题。4.高度重视约谈、举证工作。约谈、举证是纳税评估工作中认定处理阶段的重要环节之一,评估人员应在查阅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等申报资料以及向税务机关其他岗位了解情况,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核算状况、日常纳税情况、发票管理及税款交纳情况的基础上,做好约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拟好约谈提纲。只有掌握纳税人的基本情况和概貌,才能把握约谈的主动权。但在实际工作中,仅凭评估人员提出的疑点就想通过约谈来解决问题,显然不可能。企业解释“市场不好,亏本经营”等各种理由很容易搪塞过去。约谈除了需要纳税人配合、主动承认问题外,评估约谈人员的询问方法、技巧很有讲究。有不少问题要从生产工序、出入库手续记录、库存变化、销售数量差异、成本核算漏洞、毛利水平与应纳税金配比、预收应付账款的来龙去脉等各方面提问,并对应答理由是否真实合理进行即时分析反应,提出不同看法,巧妙利用谈话中的矛盾之处,找出疑点深入挖掘不放弃,才不会被表面现象和某种似乎合理的理由蒙蔽。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设想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02-02

一、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面临的主要问题

毕业论文被认为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影响着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论文写作认识不够,兴趣不高,并且受大学生就业体制变革的影响,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指导、写作、答辩等各个环节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正如时伟在《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指出,本科毕业论文仍然存在着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舆论煎熬。吴国杰等在《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一文中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制约因素在于: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足、学校的科研物质基础不足、毕业论文师生比不合理、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力度与考核监控缺乏等等。再比如,毕业论文理论研究较多,整体较为空洞,缺乏实践意义;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个别教师要求不严,部分青年教师经验不足;等等。最为突出的就是学术不端,而且不端行为在升级。笔者在与一些外校同行进行交流时,感觉本科生毕业论文还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学术不端在本科生毕业论文中也开始苗头渐起,大有泛滥与升级之势;甚至拷贝网上的硕士学位论文,或将几篇硕士学位论文压缩、拼凑、肢解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同时,由于本科院校扩招,教师毕业论文的指导压力也很大。例如天津某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2011年共有约1200名毕业生,专业教师约160人,平均每名专业教师要指导7.5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其中某两个系每名教师平均要指导12人以上。如果再考虑部分教师还要指导二学位毕业论文、二级学院的毕业论文、夜大学的论文、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指导任务是比较繁重的。

二、本科毕业论文的废与立

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集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于一体,对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测,直接反映着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教育部对此予以高度重视,明确要求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并曾经是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二级指标。实际上,本科毕业生要不要撰写毕业论文,是由来已久的一个争论。正如人们所言,本科毕业论文已成“鸡肋”,不仅学生写起来痛苦,指导老师感到棘手,而且社会舆论指责本科毕业论文太水,与其维持目前这种尴尬局面,不如放弃。丁晴雪在2009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撰文“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值得探讨”,明确赞成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或不再将论文作为本科毕业的硬性条件。丁晴雪指出,主要理由并不在于本科毕业论文“掺水”问题严重,而是在于本科教育的定位和功能已经发生了转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本科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半左右(现在已经超过这个比率)的高中毕业生都能够享受到的“平民教育”。相应的,本科教育要培养的并不是精英人才,而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大众化人才。正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这种变化,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性才受到怀疑。但是,取消毕业论文的做法是不是有些过激或一刀切呢?2009年曾经传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仅仅过了一天,四川大学宣传部就将这个“善意的谎言”戳破了。可能是四川大学在各方面承受的压力过于大了吧!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确有些难当啊!

三、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若干设想

有鉴于此,本科毕业论文有必要进行改革。针对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其毕业论文改革可以分为近期和中长期两步走。

1.近期设想。近期就是严格规范毕业论文管理,具体设想有两点:第一,对那些毕业论文不合格、第一次没有通过答辩的同学,即使以后答辩通过,应适当延迟毕业证、学位证的发放时间,直至取消。笔者所在单位,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出台了一些制度与措施,如开题报告制度、指导教师与学生背对背答辩制度、二次答辩制度,等等。但是,措施的实施效果依然难以令人满意。不少教师私下反应,现在毕业论文的指导是“学生不急、老师急”。在学生心目中论文写作答辩只是一个过程,早晚得通过,即使进行了N次答辩。通过推迟发放毕业证、学位证来引起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当然,为了慎重起见,维护和谐校园,而且更具有权威性,不合格毕业论文的确定应该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或学位委员会组织进行。第二,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查新。现在,本科毕业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的任务一般由指导教师来负责,明显没有权威性;而且也不现实,因为指导教师的资源有限、时间有限。只能通过非正规的方式确认,如上下文的行文、直觉、交流谈话等,或者是根据电子版文件中回车符、逗号、分号是不是半角提出质疑。建议由教务处、学院和学工部等部门出头,组织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查新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一律延期毕业,甚至更严厉的措施。此举即可树立学校严谨的学风又可以起到对学生起保护作用,免得出现“秋后成名算账”事件。

2.中长期设想。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经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相关基本训练。所以,笔者觉得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只要有某种方式或手段能够达到相同的目的,是不是就可以用其代替或部分代替毕业论文。替代的方式或手段有以下四种:第一,用综合实习替代毕业论文。学校可以选定一些信誉良好、专业对口,愿意与高校合作的公司、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基地,只要学生在这些基地的有关部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期满合格就可以认为毕业论文通过。第二,有些专业可以引入类似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方式。比如工程管理专业就可以使用纯粹意义的毕业设计,营销专业是不是可以用某企业某产品的营销策划方案替代毕业论文。第三,用获奖作品替代,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天津市大学生文化创意竞赛以及校级一定等级的获奖作品代替毕业论文。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更有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增加学校获奖数量,提高学校和学生与指导教师的知名度。第四,用高水平的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替代。比如,以第一作者在CSSCI期刊发表与所学专业相近的学术论文,EI检索、SCI检索的论文。这一措施对于那些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致力于考研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促进与鼓励措施,又是一种检验手段。

参考文献:

[1]邹吉高,严赞开.关于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若干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4):20.

[2]宗桦,陈岩峰,周晔.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创新体系[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8,(2):95-96.

[3]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4]丁晴雪.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值得探讨[N].光明日报,2009-10-14日(006).

[5]李雨峰,王玫黎.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新思路[J].科教文汇,2010,(9):27-28.

[6]吴国杰,吴炜亮,赵宏霞.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77-179.

[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http//.cn/cyzc/256267.shtml.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作业,成本库,价值链,作业成本法,适时生产制度,制造成本法,责任会计制度,战略成本管理

第一章作业成本法的理论概况

本章拟就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又译为作业成本计算法,以下简称abc)的历史、产生依据、概念体系等三个方面对abc的理论概况作以介绍。

第一节abc的历史

abc起源于美国,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有以下几位学者的观点:

(一)科勒(kohler,ericl.)的作业会计思想。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主要来自于对20世纪30年代的水力发电活动的思考。在水力发电生产过程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这里指水源)成本都很低廉,而间接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对很高,这就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按照工时比例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其原因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本文指制造成本法),预先假定了一个前提,即: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高(如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大生产中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和原料消耗一直是成本的主体)。科勒提出的会计思想,主要有以下观点:

1、作业(activity),指的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一个规划或重要经营事项的具体活动所作的贡献,或者说某一个部门的某一类活动;作业在现实生产活动中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此时才第一次被运用到成本核算和生产管理之中。

2、作业账户(activityaccount),对每一项作业设置一个作业账户,对其相关的作用(贡献)和费用进行核算,对作业的责任人,要能进行控制,即是说,同一个责任人控制的作业活动才是一项独立的作业。

3、作业账户的设置方法是,从最低层、最具体、最详细的作业开始,逐级向上设置,一直到最高层的作业总账,类似于传统科目的明细账、二级账和总账。

4、作业会计的假设是,所有的成本都是变动的,所有的成本都能够找出具体责任人,控制由责任人实施。

在会计史上,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第一次把作业的观念引入会计和管理之中,被认为是abc的萌芽。

(二)斯拖布斯(g.t.staubus)的会计思想。斯拖布斯是第二位研究作业成本法的学者,他分别在1954年的《收益的会计概念》、1971年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和1988年的《服务与决策的作业成本计算——决策有用框架中的成本会计》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作业成本观念。其理论要点有:

1、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而作业会计是一个与决策有用性目标相联系的会计,同时,研究作业会计首先应该明确其基本概念,如作业、成本、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

2、要揭示收益的本质,首先必须揭示报表目标。报表目标是履行托管责任或受托责任,为投资决策提供信心,减少不确定性,报表中的收益和利润,与成本密切相关;abc揭示的成本不是一种存量,而是一种流量。

3、要较好地解决成本计算和分配问题,成本计算的对象就应该是作业,而不是某种完工产品或其对应的工时等单一标准。成本不应该硬性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更不是根据每种产品的工时来计算分配全部资源成本(无论直接的或间接的),而是应该根据资源的投入量和消耗额,计算消耗的每种资源的“完全消耗成本”。这并不排除最后把每种产品的成本逐一计算出来,而是说,关注的核心应该是从资源到完工产品的各个作业和生产过程中,资源是如何被一步步消耗的,而不是完工产品这一结果。

(三)20世纪末abc研究的全面兴起。当时,计算机为主导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人工费用普遍减少,间接成本相对增加,明显突破了制造成本法中“直接成本比例较大”的假定。制造成本法中按照人工工时、工作量等分配间接成本的思路,严重扭曲了成本。另外传统管理会计的分析,重要的立足点是建立在传统成本核算基础上的,因而其得出的信息,对实践的反映和指导意义不大,相关性大大减弱。虽然当时流行许多模型,但是除了所依据的信息相关性值得商榷外,还很抽象、难懂,甚至一些专家都看不懂,其实践意义就更差了。在这种背景下,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roberts.kaplan)在其著作《管理会计相关性消失》一书中提出,传统管理会计的相关性和可行性下降,应有一个全新的思路来研究成本,即作业成本法。由于卡普兰教授等专家对于abc的研究更加深入、具体而完善,使之上升为系统化的成本和管理理论并广泛宣传,卡普兰教授本人被认为是abc的集大成者。其理论观点有:

1、产品成本是制造和运输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是作业,abc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产量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即:对价值的研究着眼于“资源作业产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资源产品”的过程。

2、认为abc的本质就是以作业作为确定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引导管理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发生的原因及成本动因上,而不仅仅是关注成本计算结果本身,通过对作业成本的计算和有效控制,就可以较好地克服传统制造成本法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点,并且使以往一些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在abc系统中变为可控。所以,abc不仅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一种成本控制和企业管理手段。在其基础上进行的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称为作业管理法(activity-basedmanagement,以下简称abm)

abc的成本虽然是“完全消耗成本”,但是并不同于中国1992年以前的“完全成本法”的成本,因为abc的成本强调的是“消耗”的成本,未必包括全部生产能力成本,即不一定等于“投入成本”。比如,如果一台机器每月正常产量是100件产品(代表了生产能力和投入成本),但是如果企业只投产了80件,就存在着20件(100件减80件)产品所对应的“未利用生产能力成本”,而abc下产品的成本就不包括“未利用生产能力成本”,只指全部投入成本的80%;相反“完全成本法”是原苏联模式的照搬,核算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全部投入成本,指运输费用和生产、管理、理财费用等全部支出项目,包含了“已利用”和“未利用”生产能力成本。

第二节abc产生的依据

那么,abc理论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客观依据呢?

一、理论依据。

abc的理论依据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以产品作为成本分配的对象,把单位产品耗用某种资源(如工时)占当期该类资源消耗总额的比例,当成了对所有的间接费用进行分配的比例,这是不合理的;成本分配的对象应该是作业,分配的依据应该是作业的耗用数量,即对每种作业都单独计算其分配率,从而把该作业的成本分配到每一种产品。

二、实践依据。

(1)从必要性上来讲,abc产生的依据体现在针对传统成本计算法的科学性、传统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实践中对于成本习性的假设所产生的质疑。

传统成本计算法假定直接成本比例较高,同时,传统管理会计中,把成本习性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并且建立模型y=a+bx,而这种成本的划分和模型的相关性,是立足于短期内经营、业务量也无显著变化的假设上的。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要应对多变的市场风险,强调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突出了战略管理,企业管理部门对持续经营的要求日益增加,而从长期经营的角度来看,绝大部分成本都是变动的,传统认为成本属性应该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假定和模型y=a+bx,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时间上的相关性;兼并的浪潮、生产的规模化、经营的全球化,导致企业的业务量急剧上升,突破了模型y=a+bx的业务量假定;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为主导的智能化、自动化日益普遍,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同时,网络经济为首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已经到来,这些经济活动,导致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等直接成本投入比例大大降低,许多企业的间接成本占绝大部分,这导致模型y=a+bx即使在短期内和一定业务量内也失去了相关性。时代的发展,需要一种解决传统信息失真问题、打破y=a+bx模型的成本计算理论,而abc就是满足这一需要的理论。

(2)从可能性上来看,适时生产法(justintime,以下简称jit)为abc的可行性创造了条件。

在日本等国家,jit已经逐渐推广。该生产系统中,企业在生产自动化、财务电算化条件下,合理规划,大大减少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周转时间,使原材料进厂、产品出厂、进入流通的每个环节,都能紧密衔接,甚至完全消除停工待料、有料待工等浪费现象,减少生产环节中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活动,使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象钟表的零件一样相互协调,准确无误地运转,达到减少产品成本、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

jit系统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如要有“零存货制度”,以保证减少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占用的资金,真正做到适时生产,进而要求良好的交通、完善的原料市场等社会条件;要有“零缺陷制度”,保证各环节衔接正常,及时提供合格产品;要有“单元式生产制度”,如同银行的“柜员制”,消除过细的分工,这又要求车间工人是全能的,保证封闭式生产,因为过细的分工带来了过多的流水环节。目前这些在中国很难完全做到,但我们可以努力逼近这一标准。

由于作业账户的设置方法是从最低层、最具体、最详细的作业开始,逐级向上设置的,操作比较复杂,因而需要较为精确而高效的成本统计和计算手段,需要严格而科学的控制和管理体系。而jit的出现,就使abc的应用成为可能。

第三节abc的概念体系

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都需要一套必要的概念体系作为支撑以便完整而准确地解释世界、探索规律从而指导实践,abc也不例外。abc必要的概念有以下几种:

(一)与作业有关的概念:

1、作业(activity),指企业为了达到其生产经营的目标所进行的与产品相关或对产品有影响的各项具体活动。

2、作业链(activitychain),是相互联系的一系列作业活动组成的链条。现代企业实际上是一个为了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活动实体的组合,所以企业就是作业链。

3、价值链(valuechain),从生产经营环节上看就是作业链,是从货币和价值的角度反映的作业链。卡普兰教授等学者认为,立足于经营的最后一个环节(即产品销售到顾客的环节)来看,能够产生和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是需要大力加强的有效作业,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是维持作业或无效作业,需要严格控制。但是,无效作业不等于无用作业。比如,修复残次品、管理活动,都增加不了价值,是无效作业,但却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营的有用作业。

价值链需要不断的优化组合,如努力减少各环节的无效作业,使之逼近于零;在各环节有效作业中,提高其产出比例等。前面提到的jit、“零存货”、“零缺陷”和“单元(柜员)式”生产制度就是优化价值链组合的重要手段。

价值链的优化组合需要对其作科学的分析。分析价值链应该体现市场营销意识,尤其在买方市场中,要从顾客着手,分析顾客支付的价格与其受益的比例、产品与竞争对手的比较,逐步延伸到厂商的内部价值链组合情况;控制价值链应该从产品设计环节开始,尽力改善价值链的组合,提高其投入产出比例。

(二)与作业成本习性(costbehavior)有关的概念:

1、短期变动成本,就是短期内发生变动的成本,与产出量呈正比例变动。这与传统意义的“变动成本”口径是一致的。

2、长期变动成本,是短期内一直不发生变动,长期中虽不随产量变动,但是与作业量呈正比例变动的成本。比如产品质量检验费,不应该按产量分配给产品,而应该按照产品接受的检验劳务量(作业量)来分配,就可以看作一种长期变动成本。

作业量与长期变动成本二者的变动不一定是同步的,存在一个时滞问题,即作业量减少时,当期长期变动成本未必减少。比如,当月企业质量检验次数减少了,但是检验人员的固定工资可能并没有马上减少。对此调整期的成本分配问题,应遵循“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

3、固定成本,是既不随产量变动,也不随作业量变动的成本,比如西方国家企业中历史成本计价的“土地所有权”。

作业成本法下的长期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在传统制造成本法下都叫“固定成本”。

(三)与成本动因有关的概念:

1、成本动因(costdrivers),又译作成本驱动因素,是对导致成本发生及增加的、具有相同性质的某一类重要的事项进行的度量,是对作业的量化表现。成本动因通常选择作业活动耗用的资源的计量标准来进行度量,如质量检查次数、用电度数等。

选择合理的成本动因很重要,最好由成本会计师、生产工艺工程师、abc专家共同组成专门小组来做选择,要把企业看作价值链的组合,照顾到动因选择的全面性、代表性、操作性和动因与其他部门的密切关联性。

主要以资源消耗数量作为基础的动因,通常是伴随着短期变动成本而发生的,是分配短期变动成本的根据,大多既与作业量有关,又与产量有关,接近于传统的变动成本处理方法,比如制造业中机器运转时间、加料重量、工时(虽然不等同于传统成本法的“工时比例分配法”,但工时仍可以选择为动因)。但是主要以作业量(可以看作工作量,但不是产量)为基础的成本动因,如检验、维修等部门作业,导致了长期变动成本的发生,是分配长期变动成本的依据。如表1-1:

表1-1制造企业的部分成本动因及各自驱动的成本

成本动因驱动的成本

生产批次生产、调度部门的相关成本

进料定单数量材料采购部门的相关成本

验收次数验收部门的相关成本

发货单数量发货部门的相关成本

维修次数维修部门的相关成本

检验次数质量管理部门的相关成本

生产调整和投产准备次数生产调整部门的相关成本

2、成本库,即作业中心,由相同性质的成本归为一类而构成,如维修车间、检验车间各自对应一个成本库。

选择成本库(作业中心)的类别时,也应该照顾其与整个价值链、其他部门联系的密切性。成本库的主要类别有:

(1)单位水平作业中心,即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发生的作业量不变,作业总量随产量变动,如原材料耗用中心。

(2)批次水平作业中心,即生产每一批产品所发生的作业量不变,作业总量随生产批量呈正比例变动,如生产调度、计提准备、质量检验中心。

(3)产品水平作业中心,即为支付生产每类产品或劳务所发生的作业总量随着产品的项目呈正比例变动,如产品测试中心。

(4)维持水平作业中心,为了维持生产环境所发生的作业,如冬天取暖、夏天降温、车间照明等中心。

3、分配率,某一成本库耗用的可归集的总成本,除以该成本库对应的总作业量。其意义和作用类似于制造成本法的制造费用分配率。

4、作业成本的分配方法为:某产品应分配的某类作业成本i=该类作业成本分配率×该产品消耗的该类作业量

该产品应分配的全部作业成本=∑i

从abc的概念体系的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出,abc的理论基础,是认为生产过程应该描述为: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产品耗用作业,作用耗用资源,从而导致成本发生。这与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中产品耗用成本的理念是不同的。这样,abc就以作业成本的核算追踪了产品形成和成本积累的过程,对成本形成的“前因后果”进行追本溯源:从“前因”上讲,由于成本由作业引起,对成本的分析应该是对价值链的分析,而价值链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所以成本分析首先从市场需求和产品设计环节开始;从“后果”上讲,要搞清作业的完成实际耗费了多少资源,这些资源是如何实现价值转移的,最终向客户(即市场)转移了多少价值、收取了多少价值,成本分析才算结束。由此出发,作业成本计算法使成本的研究更加深入,成本信息更加详细化、更具有可控性。

第二章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中应该推广应用abc

本章拟就abc的现实意义、适用条件和在我国推广应用的可行性等几方面来阐述“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中应该推广应用abc”这一观点。

第一节abc的现实意义

(一)微观意义

ⅰ、abc使成本信息更加科学,

解决了传统成本信息失真问题

同一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和制造成本法下计算出的结果常有差异,甚至相差悬殊。为什么呢?原因主要在于两种方法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同。制造成本法把每单位产品耗用的某一项成本标准(如产品耗用的工时占总工时的比率),当成了对所有费用(如在电器开关制造类企业中,包括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折旧费等)进行分配的比率。事实上,产品分别耗用各种费用所占各种费用总额的比例,绝不是仅仅用工时比例这样的单一指标所能代表的(尤其是间接费用)。这样的实例很多,比如,生产工时或机器工时耗用较多的产品,其耗用的产品质量检验费用就多了么?显然未必,因为检验费用的多少与生产时间的长短没有直接的正比例关系。又如,某产品的工时耗用比重大,也许是由于在集体劳动中(如劳动密集型产业),许多工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共同在车间劳动造成的,而不是占用车间的绝对时间很多,也就不应该分摊较多的厂房折旧费用。所以,制造成本法下按照单一的工时等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做法,显得草率武断,必然造成有些产品成本虚增,有些虚减,不符合“谁受益,谁负担;多受益,多负担”的公平配比原则和信息相关性原则,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我们举例来说明其信息失真的影响:如果企业本月在同一个车间生产两种产品,一种产量高,另一种产量低,那么在制造成本法下,高产量的产品由于耗用的工时比较多,就负担比较多的厂房折旧费,而低产量的产品由于耗用的工时比较少,就负担比较少的厂房折旧费。然而,两种产品占用厂房的时间是相同的,应该分担相同的厂房折旧费。所以,制造成本法高估了高产量产品的成本,低估了低产量产品的成本。

而abc则解决了这一问题。从以上分析中还可以看出,abc的关键步骤在于,计算出每种作业的分配率,再根据每种产品消耗的某项作业量乘以相应的分配率,得出这种产品消耗的该项作业成本,再把这种产品消耗的各项作业成本加总,就是这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

可以看出,abc区别于传统成本法的计算步骤在于:abc不是直接考虑产品成本或工时成本,而是首先确定间接费用分配的合理基础——作业,然后找出成本动因,具有相同性质的成本动因组成若干个成本库,一个成本库所汇集的成本可以按其具有代表性的成本动因来进行间接费用的分配,使之归属于各个相关产品。

因此,abc与传统成本法相比,其根本区别具体表现在:缩小了间接费用分配范围,由全车间统一分配改为由若干个成本库进行分配;②增加了分配标准,由传统的按单一标准分配改为按多种标准分配,对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合理的分配率。abc针对生产过程中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的分配率,按各产品消耗成本动因或作业的数量将成本库的成本逐一分配到产品总成本中去,这样,成本核算的核心就集中在了生产对资源一步步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抓住了许多动态变量,就真正消除了传统成本法中用人工工时等作为唯一标准去分配全部间接费用的不合理性,解决了传统成本法带来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使成本核算更准确,更具有相关性和配比性。

ⅱ、abc使企业产销决策更加合理

产销决策和产品定价合理性的基础是成本计算的科学性。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传统成本法下的成本信息是不科学的。不过,在粗放式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产品中人力、材料等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绝大部分,而间接成本所占的比重较小,所以传统成本法中对间接费用分配的不合理数额所占的比例也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时,此时基本上是卖方市场,产品利润率较高,保证了单价和单位成本之间有一个较大的差额,足以抵消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的影响,因而传统成本法保持了较大的相关性,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决策失误。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工人工资等直接成本所占的比例大大减少(许多企业直接人工只占总成本的5-10%),间接成本比例大幅度增加,传统成本法失真信息的数额越来越巨大;而且,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厂商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产品的市场单价已经逼近成本,容纳不了太多的成本误差。

此时仍然根据传统成本信息作出的产销决策,常常是有些产品本来是赢利的(尤其在单价很低时,其真实的赢利率还是很高的),但是在传统法下,企业误以为是亏损的(比如高产量的产品成本就被高估,获利水平被低估),从而错误地拒绝了定单,丧失了市场机会,在竞争十分激烈的买方市场下,非常可惜。而有的产品,实际上是亏损的(尤其在单价很低时,其真实的亏损率是难以容忍的),但是在传统的成本法下,企业误以为是赢利的(比如低产量产品的成本就被低估,导致利润被高估),从而错误地接受了定单。这样,传统成本法进一步造成了利润报告的严重失真。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定单单价都高于‘单位成本’,但最终却亏损”这一奇怪现象的原因。

abc的本质决定了它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因为采用abc后,成本信息更具有科学性、相关性,从而使产销和定价决策更加合理、利润信息更加真实。

ⅲ、abc对企业内部管理的意义

实施abc的深刻意义还在于,在作业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责任中心,甚至进一步采用作业预算方法和作业管理法,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责任会计目标。作业成本的核算过程中,成本核算的核心集中在了生产对资源一步步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比如在电器开关制造企业中,abc使管理者准确把握了诸如备料(原材料消耗)、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直接人工等作业活动,从而控制了成本的形成和累积过程。比如,如果耗用总成本最多的是液压部门和喷漆部门,要引起重视,查明原因,看是否有贪污、浪费等现象,以及是否这两个作业中心技术不够先进、工艺不够合理。即使这样巨大的开支是合理的,仍要视之为“要害部门”,严加管理,任用优秀的液压、喷漆作业责任人。又如,如果分配率最大的是液压和加盐部门(虽然加盐部门的总成本不是很大),也要引起重视。如果证实这样的分配率是合理的,就加强对这两项作业耗用数量的控制,合理减少生产流程中加盐的次数。这样,abc就把管理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资源消耗的原因上,有利于更好地执行责任会计制度,改善内部管理。

ⅳ、abc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

实施abc对企业的深刻意义,还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体现了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能有效改善企业的战略决策。

传统的管理会计,根据传统成本信息,把成本习性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并建立模型y=a+bx(a为固定成本;bx为变动成本)。这一模型的有效性是立足于短期内经营和业务量无显著变化的基础上的。然而,随着规模化和全球化经营的日益普遍,企业的业务量急剧上升,长期来看,绝大部分成本都是变动的,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程度不断增加,传统的模型y=a+bx所提供的管理信息,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相关性。

基于abc的管理会计分析,不把成本简单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而是以作业这一流量作为划分成本习性的依据,进行动态的价值链分析,根据这种比较准确的成本信息所进行的动态分析和管理活动,从战略经营的角度看,具有更大的相关性。而且abc为基础的战略管理,是立足于经营全程的作业链和价值链管理,把握了市场需求动向、企业生产过程和售后服务等经营的全部过程,能够使企业经营战略更及时地应对市场风险、适应环境的变化。

ⅴ、abc对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意义

最后,实施abc还有利于我们通过对资源如何一步一步消耗的过程的细致而具体的分析和控制,来优化作业链、价值链和产品种类与生产数量的组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工艺和生产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规模效益目标。

总之,abc对企业进行科学的核算和管理决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宏观意义

实施abc的深刻意义,远远不局限于企业自身。

1、在控制和制止国有资产流失方面,abc能够更科学地核算效益,向政府反馈准确的信息,使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防止个别人利用传统成本法的缺陷侵蚀国家利益,有效地保护国有资产。

2、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固然不少是故意造假所致,但是不科学的核算方法,也会加剧其严重性。逐渐普遍化的高科技、自动化的企业,不能排除利用传统成本法虚报利润和资产状况的可能性。采用abc有助于使社会拥有可靠的经济信息,维护会计行业的诚信形象。

3、在国内经营中,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只影响到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影响国家的总体税收。加入wto后,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尤其先进的外国企业实行了abc后,国内企业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成本法,则不仅会使企业处于十分不利的局面;而且跨国企业还可能故意利用传统成本法的不科学性,隐蔽地实现转移定价,把利润转移到税率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会造成资本外流,使国家税收等宏观利益遭受损失。而推广应用abc,则有助于在国际贸易和跨国资本流动中维护国家的利益。

第二节abc的适用条件和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

(一)abc的适用条件

综上所述,abc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但同时要承认,abc的应用也是有条件的。比如:

1、从生产组织制度上看,abc关注“资源作业产品”的每个环节,从最详细的作业开始设置账户,成本计算过程复杂了许多,需要精确而高效的成本统计、计算、管理系统,因此需要jit这样科学的生产组织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保证,要求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象钟表的零件一样相互协调,准确无误地运转,达到减少产品成本、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率和综合效益的目的。

2、从内部控制效果上来看,各个作业中心也是相对独立的利益集团,他们能否主动地提供abc需要的准确数据,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层需要加强对作业中心的控制,努力提高各个作业责任人的素质,保证责任人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

3、从会计人员构成上讲,企业需要聘请abc专家小组,这又容易导致abc本身成本过大。因此,在可接受的成本下拥有足够的了解abc的会计师队伍,是又一个必要条件。

4、从成本构成上讲,有些制造企业,直接成本较大,没有必要使用abc,相反,间接费用较高的企业,在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准确度不满、生产制造复杂性大、产品结构复杂、作业类别多、生产工艺复杂多变,同时市场对不同型号产品的需求变动较大,从而导致生产调度部门进行生产组织结构调整和投产准备的次数及成本增加,并且拥有现代化会计系统等条件下,应用abc才是比较有意义的。

(二)我国先进制造企业

具有应用abc的可行性

从abc产生的根据、背景和应用条件的分析中,人们很自然地觉得:abc和abm应用的前提条件必须有一个高科技制造环境。考虑到我国不少企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我国企业在目前应用abc和abm条件是否还不太成熟?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技术革命加速发展,进而产生了越来越多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提供了日益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abc这种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是可以率先推行、逐步推广的。主要表现为:

1、从生产的组织管理上讲,虽然目前jit、“零存货制度”和“零缺陷制度”等在中国还很难完全做到,但是,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等自动化设备的推广,先进的制造企业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降低存货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设备、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等途径来努力接近jit的标准。与jit和零库存相关的单元式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也已深入人心。

2、政府多年来大力改善交通状况,缩短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送周期,也进一步使abc具有了可行性。

3、从市场需求上讲,客户对多样化、小批量和非经常性的商品需求越来越多,不能再仅仅采用以往的季度化大批量生产的方针,而应该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相应地,企业传统的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原来为采购、制造和企业决策服务的周期性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手段、会计决策理论、业绩评价方法等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使abc这样灵活多变而又科学准确的成本核算和经营管理方法,具备了存在的基础。

4、从成本结构上讲,在先进的制造环境下,许多人工已被机器取代,因此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机器、设备等固定成本比例大大上升。据报道,七十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左右。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成本信息,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甚至导致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这种形势既为abc提供了必要性,也进一步为abc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5、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先进制造企业,通常都有大量素质较高的青年会计人才,为abc提供了人才基础。

6、随着市场经济和法制化管理意识的增强,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逐渐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作业中心和作业链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条件。

可见,在我国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先进制造企业,abc基本具备了可行性。

第三章abc的应用现状及在我国推广的途径

本章从分析abc在国内外应用的总体状况着手,通过总结实施abc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探讨如何在先进制造企业中推广应用abc。

第一节abc的应用现状

(一)国际上的应用状况

尽管abc在各国学术界很早就已出现,abc的知识也越来越被人所熟知,但其实际应用并不广泛。armitage和nicholson等学者比较了加拿大企业和其他国家企业后发现,实施abc的企业比例较小:加拿大1992年为14%;英国1990年为6%;美国1991年为11%,1993年显著增加到36%。同样,1993年teoh和schoch也发现abc的使用率较低,澳大利亚为17%、马来西亚为13%。1995年inners和mitchell的调查显示英国公司有20%采用abc。

虽然各国对abc的应用并不广泛,但是,就这些运用了abc理论的企业来讲,对abc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认为实施abc至少改善了会计管理系统的某一个领域(如在业绩评价体系上有重要突破),对abc在产品成本信息、产品定价及组合策略中的作用满意程度都比较高,对成本削减上的满意程度、常务经理对abc信息的利用频率也很高。在使用abc之前,传统的会计系统主要是为财务相关部门和外部报告而设计的,它们的服务对象很有限,而且企业对传统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很少有信心;但是abc和作业链管理法可以广泛服务于各个利益主体,支持了产品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和组合策略,也支持了顾客盈利性分析,而且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这些局部的成功都为中国企业推广应用abc提供了必要的信心和宝贵的经验。

(二)香港地区应用abc的基本情况

abc在过去10年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截止至1999年,abc在香港的使用并不广泛。调查显示,1999年香港地区有10家企业已经使用abc(4家上市公司和6家非上市公司),使用abc的平均年度为四年;另有4家(2家上市公司,2家非上市公司)即将实施;在没有使用、暂时也不打算使用abc的76家公司中有37家知道abc知识,有39家知之甚少。很显然,大部分公司接触abc的时间还不长。

1、使用abc的行业情况。香港公用事业的使用率比其它行业都高,这点和工业制造企业使用abc程度较高的假设并不相符,因为工业企业通常被认为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具有使用abc的优势。这大概是由于公用事业(如电力、自来水等)业务种类固定,规范化较强,易于开展abc比较复杂的会计操作。

2、abc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比较。香港使用abc的公司比没有使用的企业规模要大一些。可以推测,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规模较大的公司对精确成本信息有着更大的需求,而其本身又是一个复杂信息的提供中心,有更多的成本信息资源来实施abc。

3、产品的多样性。与经典理论不同,香港产品比较复杂的企业使用abc反而较少,这大概是由于产量大、种类多的产品成本分配更加困难,导致对不少香港公司而言,实施abc太复杂、太昂贵,还不如使用传统的会计方法。这也说明不少企业还没有认识到abc对于产量大、种类多的产品分配活动的重大意义。

4、竞争的压力。1991年cooper和kaplan认为:公司内部竞争程度比较高的时候,abc将会发挥重要的优势,因为高度竞争性的产品由于盈利较少,更需要精确的成本信息来确定真实的盈利情况。然而,在竞争压力方面,香港使用和没有使用abc的企业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别。这说明香港企业应用abc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并非迫于形势、被动应战,但是也难免使这些香港企业对abc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感受不深。

5、成本结构。理论上讲,abc和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对间接费用(制造成本)的分配上,如果企业的制造费用很高的话,使用abc会比较有效。但是在香港,使用和没有使用abc的公司,间接费用比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这进一步表明,香港企业采用abc不是被迫的,而是具有一定主动性,但是也决定了这些企业中abc对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的改进作用不会太明显。

6、实施abc的动因。为了主动获取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是部分香港企业使用abc很重要的原因,为了积极改善经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7、实施abc得到的支持。最高管理部门是其主要支持者,这又为进一步应用abc创造了条件。

8、应用abc实践中的难点。香港企业实施abc最困难的是如何保证作业中心为abc系统收集准确可靠的资料,同时,在新的作业活动、新产品和新机构中实施abc同样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将abc与传统的会计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平稳过渡也是一项有挑战的工作,需要补充新的熟练技术人员。这些与经典abc理论是一致的。

但是,调查显示,标识作业成本库和确定成本动因被认为是abc组成因素中最简单的,这和经典abc研究的结论刚好相反(因为abc理论认为,正确确定成本动因是很困难的)。这大概是一些香港企业对abc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不足造成的。比如,香港部分企业对会计方法的定义与我们就有出入:有的公司使用的会计系统非常类似abc,但他们不叫abc;相反有些自称使用abc的公司,却使用传统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而没有使用abc特征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又比如,财务会计部门并不是香港支持abc的重要力量,比其它部门更少使用abc的数据,固然有可能因为一些会计人员认为abc对他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工作构成了威胁,但是更有可能由于会计人员对abc知识了解甚少。这些都说明abc在香港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

9、对abc的满意程度。香港公司对传统成本计算法持有较低的满意程度,在使用abc之后,大多数方面如业绩评价、成本削减、过程改善等都获得了显著提高,有的几乎提高了100%。而且,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香港企业对abc的满意程度持续大幅度增加,比得上美国近几年制造企业利用abc在成本系统改善方面所取得的效果。

10、一些企业不采用abc的原因。缺少足够的abc人员是一些企业不实施abc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缺少企业管理层的支持也是重要原因,这和经典的abc的结论一致。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对传统会计系统已经比较满意,因而不采用abc,说明这些企业还没有意识到采用abc的必要性。

总体上看,香港企业虽然对abc的了解还不十分深入,但是,由于一些企业逐渐认识到abc所能带来的巨大效益,所以对abc有着比较主动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香港与大陆地区地理和文化环境比较接近,因此abc在香港应用的效果和经验,也为大陆地区推广应用abc提供了一定的信心和借鉴。

(三)abc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应用的总体状况

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高新技术迅速发展,间接费用的比重大大提高,同时顾客类型日益复杂,产品需求类型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企业需要对此作出准确而迅速的反应,于是一些先进的制造企业开始努力尝试abc核算法。有的企业还在abc基础上采用了“柔性生产系统”,生产灵活、反应迅速,从产品设计到制造,从材料配给、仓储到产品发运等,均实现了自动化,取代了传统大批量的生产系统。但是真正推行abc的企业仍然不多,以1985—1999年关于企业理财先进经验531个报道为例,从中剔除关于地区行业或非盈利组织报道的样本134个,得到有效样本397个。在这397个样本中,各种成本管理方法运用样本有189个。成本管理方法主要如表3-1:

表3-1成本管理方法统计

abc目标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pdca法质量成本其他总数

样本数616122108189

比例3.17%85.19%1.06%1.06%5.29%4.23%100%

从统计结果看,目标成本方法是企业运用最多的方法,占85.19%,实行abc的企业只占3.17%。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对abc的应用的确不够广泛,另一方面,与我国企业界中计划成本、标准成本和定额成本等概念与目标成本经常混用、难以甄别有关。这与1999年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题研讨会”企业代表们的观点一致。

报道中,运用abc、abm或有类似经验的6家企业主要有表3-2所列这些:

表3-2

报道年份企业名称主要产品

1986上海缝纫机一厂、四厂缝纫机

1987上钢三厂特殊钢材

1990二汽集团汽车整车

1994枣阳野马自行车厂自行车

1996湖南常德中兴机械厂榨油机械

1996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飞机

虽然有意识地运用abc的企业较少,但在一些自发总结的管理经验中却闪耀着abc、abm的思想光芒。与国外和香港相比,这些应用abc的企业的特点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1、目标成本与abc可以“兼容”。

资料表明,目标成本仍是我国企业中运用最多的成本管理方法,同时,在有abc或abm运用经验的6家企业中,就有4家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方法,这初步表明,目标成本管理与abc在企业中可以并存。

其原因是:在传统目标成本管理方式下,产品成本被尽可能降低,以保证在市场接受的单价水平下,企业仍有赢利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产品成本需要反复计算,而abc就是一种适应复杂成本计算、能够使成本计算更精确的方法。因此,作业成本管理与目标成本管理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

在两种方法并存的企业中,两种成本管理法基本上是针对不同对象实行的。abc主要针对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过程和质量管理,而传统目标成本则主要针对材料、人工消耗、非生产性开支等。这种现象也说明,我国不少企业abc经验大多产生于局部性或专门性的管理当中,是“零星”的,尚未贯穿于全面管理当中,不具有全局性。

在先进的电脑一体化全自动生产过程中,由于材料、工时等的消耗是电脑控制的,因此它不再需要所谓定额的、计划的或标准的成本来控制。然而,在半自动化的生产系统中,只要直接人工占有一定比例,“定额式”的目标成本控制就是有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定额控制同样也可深入到作业的层次,与abc相结合。

2、生产经营环境分析。

(1)从产品特征上看,已经使用abc的6家企业产品多数属于小批量、更新快、工艺复杂的产品;实际上,一些产品规模大、更新少的企业同样可以灵活运用abc、abm管理思想,但是目前尝试较少。

(2)在6家企业中,多数将价值工程方法运用于产品设计当中,减少不必要的产品功能设计和相关成本投入。这是因为产品功能的构成与所采用的工艺流程密切相关,产品工艺的确定又与对价值形成的分析紧密联系,价值工程方法实际上已将产品生产的整个作业链和价值链反映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但是,我国一些企业的价值工程运用过于狭窄,尚未由点及面上升到对整个作业链的全面分析,这极有可能是企业缺乏abc管理知识所致。

(3)在存货管理上面,6家企业只有二汽集团1家企业实行了“零存货”,其他都是努力接近这一目标;而且致力于零存货的企业对价值工程和价值链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不是很关注。例如,在一个实行零存货的单位里,常常是仅仅将一些原料供应充足的物资实行“零”存货,孤立地运用零存货手段,就库存论库存,而未触及到整个生产过程和价值链的变革,也就很难开展成熟的abc管理活动。

(4)6家企业中大多数采用了“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普遍受到了重视,但以其管理的环节来看,从产品设计、生产到售后服务等全面质量管理并不多,与abc和其他几项管理间的协调更不够。

(5)6家企业中有2家(二汽集团和枣阳野马自行车厂)实行了类似jit的生产组织制度,但是对价值工程、abc等其他管理方式不够关注。

(6)6家企业大多具有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且与价值工程配合较好,但是与基层生产组织间的配合较弱,与库存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协调更弱,这样就未能把abc原理贯彻到每一个具体的基层作业中心。

总体上讲,一方面我国先进制造企业已经出现了不少abc、abm运行的环境特征,为abc的推广提供了可行性条件;另一方面从企业整体经营过程来看,管理工作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或“脱节”现象,这对abc、abm的运用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探讨如何推行abc和相关管理措施的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如何消除这些影响、解决相关问题。

第二节成功应用abc的一部分经验及推广途径

(一)如何应用abc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

我们通过abc成功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具体案例,来探讨如何推广应用abc这一核算方法。

一、企业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福建x公司主要生产电源开关,企业产品种类繁多,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产品供不应求,虽然没有严格的成本控制,但是盈利率一直很高。1990年之后竞争逐渐激烈,单价逼近了成本,公司坚持所接受的定单价格必须高于产品成本价,以保证赢利,但是公司连续多年亏损或利润率接近于0。由于公司不存在资源浪费或账务虚假现象,高层管理人员始终找不出亏损的原因。

后来,某教授深入调查后发现该公司生产自动化程度很高,并且会计核算系统也很先进,企业的生产特点为品种多、数量大、成本不易精确核算(其年总生产品种约6000种,月总生产型号300多个,每月总生产数量多达2千万件),于是建议该公司使用“abc”代替制造成本法。

二、作业成本法在福建x公司的实际运用。本公司实施的abc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一)确认主要作业,明确作业中心。第一章讲过,作业是企业内与产品相关或对产品有影响的相似的活动。企业的作业可能多达数百种,通常应该对企业的重点作业进行分析。结合本公司产品的生产特点,可以划分出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生产制造等六种主要作业。其中,备料作业的制造成本主要是直接材料消耗成本;液压作业的制造成本主要是电力和机器占用的成本;喷漆作业的成本大多为与产品外观文字、图案相关的颜料、人工、喷绘机器等的成本与费用;加盐作业的制造成本则主要为电力、化学仪器和化学材料的消耗;检查作业的成本主要是人工费和有关质量测定仪器的费用;生产制造作业成本主要是直接人工,与制造成本法下相似。各项制造成本先后被归集到这六项作业中。

对于固定资产消耗造成的间接成本(折旧费用),不再单独作为一个作业中心,而是分摊到各个具体作业的成本中(如液压作业的机器占用成本等)。原因有两点:第一,由于本企业自动化程度很高,不能以生产工时来分配折旧费(是间接费用之一),而应该用产品消耗固定资产的作业数量作为标准(如厂房、机器占用时间等);但是,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本身就需要估计,因而对所谓“固定资产类作业”的成本比较难以把握。第二,其他的作业活动多数都使用了某一类具体的固定资产(液压、喷漆、加盐和检查等作业都使用了相关的机器),因而这些作业成本已经包含了相应的折旧费。所以,无需对固定资产折旧单独认定为一种作业。

(二)选择成本动因,设立成本库。

第一章讲过,abc理论认为,成本动因(costdrivers),即成本驱动因素,是对导致成本发生及增加的、具有相同性质的某一类重要的事项进行的度量,如质量检查小时数、用电度数等。

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在福建x公司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生产制造等六项主要作业中,成本动因各自选择如下:

1、备料作业。该作业耗用标准的设定都是以重量为依据,因为,材料构成了产品主体,导致该作业消耗成本与该作业产品的重量呈正比例关系。所以应该选择产品的重量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2、液压作业。该作业的成本主要表现为对电力的消耗和机器的占用,这主要与产品消耗该作业的时间有关。因此,应该选择液压小时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3、喷漆作业。从工艺特点来看,该作业主要与喷漆的道数有关,因此,应该选择喷漆道数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4、加盐作业。该作业的成本主要为电离过程中的电力消耗、工业盐的消耗和机器的占用,随着加盐的次数增加,因此,应该选择每批产品的加盐批次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5、检查作业。该作业以人工和仪器为主,而该公司的工资以绩效时间为基础,仪器也以使用时间做依据,因此,应该选择检查小时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6、生产制造作业。该作业主要指车间直接生产工人的生产活动,其成本以人工费用为主,与工时呈正比例关系,故选择直接工时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某一成本库(作业中心)耗用的可归集的总成本,除以该成本库对应的总作业量,即该作业的分配率。其意义和作用类似于制造成本法的制造费用分配率,只不过它只代表某类作业的成本分配率。如表3-3中的“分配率(1)=a÷b”分别为0.007177、1.000173823等。

各个成本库有了自己的分配率,加大了核算工作量,但是本企业拥有先进的会计核算系统,实现复杂而准确的计算,仍然是可行的。

表3-3与1a型号产品相关的各项作业部门2000年9月成本及分配率一览表单位:元

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生产工人

制造成本(a)63826.5959673827.5565324.232627.232663.522893.56

成本动因产品(用料)重量液压小时刷漆道数加盐批次检查小时直接工时

总动因量(b)8892654.259663456.6986953642.002914196402.9953645.27

分配率(1)=a÷b0.0071771.0001738230.0007510.9015880.0135610.053938

(三)最终产品的成本分配。

(1)某类作业成本的分配方法为:某产品应分配的某类作业成本i=该类作业成本分配率×该产品消耗的该类作业量

如表3-4中每单位1a产品分配的备料作业成本i=0.007177×2.3=0.0165071(元)。

1a产品分配的其他作业的成本计算方法相同。

表3-41a型号产品单位产品各项作业成本表单位:元

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生产人工

分配率(1)0.0071771.0001738230.0007510.9015880.0135610.053938

成本动因产品(用料)重量液压小时喷漆道数加盐批次检查小时直接工时

耗用作业量(2)2.313.15.32.16.32.1

分配的成本i=(1)×(2)0.016507113.102277080.00398031.893330.085430.1132698

(2)该产品应分配的全部作业成本=∑i,如表3-4中1a产品单位作业成本=∑i=0.0165071+13.10227708+0.0039803+1.89333+0.08543+0.1132698

≈15.2148(元)

三、abc与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的比较。

1、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

此时,间接成本的分配方法中,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最具有代表性。表3-3中的成本项目,在制造成本法下按工时总额分配,需将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统一计入间接成本(即制造费用)。

间接成本总额=59673827.55+65324.23+2627.23+2663.52

=59744442.53(元)

由表3-3知生产工时总数为53645.27工时,则间接成本分配率=59744442.53÷53645.27=1113.695(元/工时)

由表3-4知,每单位1a型号产品耗用2.1工时,则单位1a产品分配间接成本=1113.695×2.1=2338.758(元)

从表3-4看出,产品重量主要由备料重量构成,所以备料的成本基本上可以代表直接材料成本,则每单位1a产品的直接材料费为0.0165071(元),而直接人工费为0.1132698(元),则每单位1a产品制造成本=应负担的间接成本+应负担的直接材料+应负担的直接人工=2338.758+0.0165071+0.1132698=2338.888

2、abc与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的比较。

可以看出,abc下1a型号产品的单位成本为15.2148(元),而制造成本法下1a产品的单位成本为2338.888(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正如本文在第二章第一节所做的理论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两种方法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同:制造成本法把每单位产品耗用的某一项成本标准(如工时比率),当成了对所有的间接费用(如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等)进行分配的比率,而实际上,产品分别耗用各种费用所占各种费用总额的比例,不可能仅仅用工时比例这样的单一指标来代表。制造成本法造成的结果是,高估了高产量产品的成本,低估了低产量产品的成本,体现在x公司如表3-5和3-6:

表3-5:传统成本法下为亏损,但在abc中为赢利的产品调查表单位:元

型号市场单价生产数量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

单位成本单位利润单位成本单位利润

70.233850000.3234-0.09340.1020.128

80.064500000.1407-0.08070.0120.048

90.244240000.4636-0.22360.1850.055

表3-6:单位产品在传统成本法为赢利,但在abc中为亏损的产品调查表单位:元

型号市场单价生产数量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

单位成本单位利润单位成本单位利润

100.0412550.0230.0180.95-0.909

110.183010.030.150.45-0.27

120.051030.0410.0090.23-0.18

130.04415190.0390.0050.05-0.006

140.1213460.0740.0460.21-0.09

150.154650.010.140.19-0.04

对于表3-5中的高产量产品,本来是赢利的,尤其在单价很低时(如7、8型号的产品),实际利润(如0.128元、0.048元)所代表的赢利率还是很高的,但是在传统法下,企业误以为是亏损的,错误地拒绝了定单,丧失了市场机会,在竞争十分激烈的买方市场下,非常可惜。而表3-6中的低产量产品,实际上是亏损的,尤其是在单价很低时,亏损额所代表的亏损率是难以容忍的(如10号产品,市场单价才0.041元,可亏损额就达0.909元),但是在传统成本法下,企业误以为是赢利的,错误地接受了定单。这就造成了利润报告的严重失真,出现“定单单价都高于‘单位成本’,但最终却亏损”这一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四、对x公司应用abc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尝试的评价。

(一)x公司对abc的采用,是必要而及时的。版权所有

从市场特点看,买方市场中单价已经逼近成本。

从产品特点看,企业的生产特点为品种多、数量大(年总生产品种约6000种,月总生产型号300多个,每月总生产数量多达2千万件),成本不易精确核算,传统成本法越来越显得过于粗略。

从其成本构成上看,如1a产品本月直接成本总额=备料成本+生产工时成本=63826.59+2893.56=66720.15(元),间接成本总额为59744442.53元,总成本=66720.15+59744442.53=59811162.68(元),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仅为0.11%(即66720.15÷59811162.68),而间接成本的比重高达99.89%(即59744442.53÷59811162.68)。

(二)从案例中可以看出,福建x公司应用abc来解决制造成本法下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尝试,是比较成功的。

首先是成本信息、产销决策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该企业应用abc后,通过计算出每种成本库(作业中心)的分配率,再根据每种产品消耗的某项作业量乘以相应的分配率,得出这种产品消耗的该项作业成本,再把这种产品消耗的各项作业成本加总,得出这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这样,就解决了制造成本法中对于间接费用的单一分配比例造成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进而使生产、定价和销售决策更合理。比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买方市场中,对于那些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应该适当降低其价格,增加定单数量,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那些规格特殊、批量较少、价格弹性低的产品,企业能够通过abc和jit的协调运用,及时满足客户需求,则可提高其价格水平,如果顾客接受,就获取可观的利润,若顾客不接受,企业可以减少此类产品的生产,将多余的资源运用到更体现abc优势、竞争能力更强的产品甚至行业之中,这样就大大优化了资源配置。

其次,由于abc提供了及时、准确而详细的成本信息,该公司具备了进一步完善责任会计、加强内部管理的条件。比如,表3-3中,耗用总成本最多的是液压部门(为59673827.55元),要引起重视,严加管理。又如,分配率最大的是液压(1.000173823元/时间)和加盐部门(为0.901588元/批次),虽然加盐部门的总成本不是很大,也要引起重视,加强对液压时间和加盐次数的控制。

五、推广应用abc来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途径。

通过对福建x公司成功应用abc、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发现:x公司的成功,归功于企业在确认作业中心、设立成本库和计算成本等环节中,始终把abc的适用条件和企业自身成本核算的特点结合起来。所以,针对如何推广应用abc这一问题,其答案首先在于把abc的特点和企业自身成本核算的特点相结合,具体包括:

(一)动因的选择不必太细、太全,而应找到最重要的、与本企业主要成本相关性最大的因素。

这是因为,虽然abc对成本的反映更加深入细致,但也不是说“动因选择得越细越好”,而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地选取成本动因,以保证abc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比如,据报道,x公司也试图选取和所有成本耗用都相关的成本动因,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某个独立的作业中不可能所有的耗费(成本)都与同一个成本动因呈正比例变化,或保持密切关系,如果选取动因太多,这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核算工作就会无所适从。

那么应该主要关注哪些成本动因呢?这首先要明确本企业应用abc的目的。理论上讲,企业应用abc可以实现科学核算成本和进行产销决策、严格内部控制、优化价值链组合、协助全面质量控制、配合业绩评价和实现战略成本决策等多种目的。但是,具体到一个特定的企业,应该明确自己应用abc的主要目的,并根据其主要目的来确定哪些是重要动因。比如上面讲的x公司,应用abc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传统成本信息失真问题,而不是客户需求、业绩评价等,所以就详细反映那些与产品制造、生产成本发生过程紧密相关的动因。比如,选择出相对独立的、对产品和成本形成影响较大的作业(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生产制造等六种),然后再确定作业中与主要的成本消耗相关性较大的成本动因(如备料重量、液压小时等)。相反,对于那些与产品成本积累过程相关性不太大的作业(如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使用和清理活动,以及产品功能设计、售后服务和业绩评价等作业活动),则不再面面俱到。这样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保证了abc可操作性的基础上,仍然比传统制造成本法的准确度大大提高。

(二)成本动因的选择可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以适应不同的作业活动。多元化的作业和成本动因,是abc与传统成本法中单一分配率的本质区别。比如,x公司选取了六类不同的作业,各自选取相应的分配率,以适应六种不同的作业活动,而不是采用一两种成本动因——那样abc就失去了意义。

(三)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电算化、网络化进步程度,确定作业账户设置的详细程度,因为企业实施abc必须要以完善的计算机化会计系统为基础。尤其是像福建x公司这类消耗原材料的种类和生产的产品品种都较多的企业,如果没有计算机系统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具体来讲,abc需要如下计算机系统条件:企业的计算机已实现网络连接,已建立配方库、标准库等基础数据系统,已按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独立的核算系统,具有数据处理中心及形成相应的信息。版权所有

在前文关于我国abc应用状况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出,虽然实践中我国不少企业的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先进,但是最近几年都在努力改进,加上近年来我国网络信息、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实现大面积的会计电算化、网络化还是有希望的。比如,河北邯钢用其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设置了类似abc的核算和管理体系,同时改造传统产业、支持新兴产业、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形成了著名的“邯钢经验”,其成功之一就是abc和企业计算机系统的充分结合。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经济管理专业

此时仍然根据传统成本信息作出的产销决策,常常是有些产品本来是赢利的(尤其在单价很低时,其真实的赢利率还是很高的),但是在传统法下,企业误以为是亏损的(比如高产量的产品成本就被高估,获利水平被低估),从而错误地拒绝了定单,丧失了市场机会,在竞争十分激烈的买方市场下,非常可惜。而有的产品,实际上是亏损的(尤其在单价很低时,其真实的亏损率是难以容忍的),但是在传统的成本法下,企业误以为是赢利的(比如低产量产品的成本就被低估,导致利润被高估),从而错误地接受了定单。这样,传统成本法进一步造成了利润报告的严重失真。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定单单价都高于‘单位成本’,但最终却亏损”这一奇怪现象的原因。

abc的本质决定了它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因为采用abc后,成本信息更具有科学性、相关性,从而使产销和定价决策更加合理、利润信息更加真实。

ⅲ、abc对企业内部管理的意义

实施abc的深刻意义还在于,在作业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责任中心,甚至进一步采用作业预算方法和作业管理法,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责任会计目标。作业成本的核算过程中,成本核算的核心集中在了生产对资源一步步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比如在电器开关制造企业中,abc使管理者准确把握了诸如备料(原材料消耗)、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直接人工等作业活动,从而控制了成本的形成和累积过程。比如,如果耗用总成本最多的是液压部门和喷漆部门,要引起重视,查明原因,看是否有贪污、浪费等现象,以及是否这两个作业中心技术不够先进、工艺不够合理。即使这样巨大的开支是合理的,仍要视之为“要害部门”,严加管理,任用优秀的液压、喷漆作业责任人。又如,如果分配率最大的是液压和加盐部门(虽然加盐部门的总成本不是很大),也要引起重视。如果证实这样的分配率是合理的,就加强对这两项作业耗用数量的控制,合理减少生产流程中加盐的次数。这样,abc就把管理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资源消耗的原因上,有利于更好地执行责任会计制度,改善内部管理。

ⅳ、abc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

实施abc对企业的深刻意义,还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体现了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能有效改善企业的战略决策。

传统的管理会计,根据传统成本信息,把成本习性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并建立模型y=a+bx(a为固定成本;bx为变动成本)。这一模型的有效性是立足于短期内经营和业务量无显著变化的基础上的。然而,随着规模化和全球化经营的日益普遍,企业的业务量急剧上升,长期来看,绝大部分成本都是变动的,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程度不断增加,传统的模型y=a+bx所提供的管理信息,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相关性。

基于abc的管理会计分析,不把成本简单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而是以作业这一流量作为划分成本习性的依据,进行动态的价值链分析,根据这种比较准确的成本信息所进行的动态分析和管理活动,从战略经营的角度看,具有更大的相关性。而且abc为基础的战略管理,是立足于经营全程的作业链和价值链管理,把握了市场需求动向、企业生产过程和售后服务等经营的全部过程,能够使企业经营战略更及时地应对市场风险、适应环境的变化。

ⅴ、abc对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意义

最后,实施abc还有利于我们通过对资源如何一步一步消耗的过程的细致而具体的分析和控制,来优化作业链、价值链和产品种类与生产数量的组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工艺和生产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规模效益目标。

总之,abc对企业进行科学的核算和管理决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宏观意义

实施abc的深刻意义,远远不局限于企业自身。

1、在控制和制止国有资产流失方面,abc能够更科学地核算效益,向政府反馈准确的信息,使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防止个别人利用传统成本法的缺陷侵蚀国家利益,有效地保护国有资产。

2、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固然不少是故意造假所致,但是不科学的核算方法,也会加剧其严重性。逐渐普遍化的高科技、自动化的企业,不能排除利用传统成本法虚报利润和资产状况的可能性。采用abc有助于使社会拥有可靠的经济信息,维护会计行业的诚信形象。

3、在国内经营中,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只影响到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影响国家的总体税收。加入wto后,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尤其先进的外国企业实行了abc后,国内企业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成本法,则不仅会使企业处于十分不利的局面;而且跨国企业还可能故意利用传统成本法的不科学性,隐蔽地实现转移定价,把利润转移到税率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会造成资本外流,使国家税收等宏观利益遭受损失。而推广应用abc,则有助于在国际贸易和跨国资本流动中维护国家的利益。

第二节abc的适用条件和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

(一)abc的适用条件

综上所述,abc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但同时要承认,abc的应用也是有条件的。比如:

1、从生产组织制度上看,abc关注“资源作业产品”的每个环节,从最详细的作业开始设置账户,成本计算过程复杂了许多,需要精确而高效的成本统计、计算、管理系统,因此需要jit这样科学的生产组织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保证,要求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象钟表的零件一样相互协调,准确无误地运转,达到减少产品成本、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率和综合效益的目的。

2、从内部控制效果上来看,各个作业中心也是相对独立的利益集团,他们能否主动地提供abc需要的准确数据,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层需要加强对作业中心的控制,努力提高各个作业责任人的素质,保证责任人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

3、从会计人员构成上讲,企业需要聘请abc专家小组,这又容易导致abc本身成本过大。因此,在可接受的成本下拥有足够的了解abc的会计师队伍,是又一个必要条件。

4、从成本构成上讲,有些制造企业,直接成本较大,没有必要使用abc,相反,间接费用较高的企业,在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准确度不满、生产制造复杂性大、产品结构复杂、作业类别多、生产工艺复杂多变,同时市场对不同型号产品的需求变动较大,从而导致生产调度部门进行生产组织结构调整和投产准备的次数及成本增加,并且拥有现代化会计系统等条件下,应用abc才是比较有意义的。

(二)我国先进制造企业

具有应用abc的可行性

从abc产生的根据、背景和应用条件的分析中,人们很自然地觉得:abc和abm应用的前提条件必须有一个高科技制造环境。考虑到我国不少企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我国企业在目前应用abc和abm条件是否还不太成熟?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技术革命加速发展,进而产生了越来越多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提供了日益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abc这种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是可以率先推行、逐步推广的。主要表现为:

1、从生产的组织管理上讲,虽然目前jit、“零存货制度”和“零缺陷制度”等在中国还很难完全做到,但是,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等自动化设备的推广,先进的制造企业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降低存货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设备、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等途径来努力接近jit的标准。与jit和零库存相关的单元式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也已深入人心。

2、政府多年来大力改善交通状况,缩短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送周期,也进一步使abc具有了可行性。

3、从市场需求上讲,客户对多样化、小批量和非经常性的商品需求越来越多,不能再仅仅采用以往的季度化大批量生产的方针,而应该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相应地,企业传统的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原来为采购、制造和企业决策服务的周期性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手段、会计决策理论、业绩评价方法等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使abc这样灵活多变而又科学准确的成本核算和经营管理方法,具备了存在的基础。

4、从成本结构上讲,在先进的制造环境下,许多人工已被机器取代,因此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机器、设备等固定成本比例大大上升。据报道,七十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左右。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成本信息,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甚至导致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这种形势既为abc提供了必要性,也进一步为abc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5、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先进制造企业,通常都有大量素质较高的青年会计人才,为abc提供了人才基础。

6、随着市场经济和法制化管理意识的增强,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逐渐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作业中心和作业链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条件。

可见,在我国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先进制造企业,abc基本具备了可行性。

第三章abc的应用现状及在我国推广的途径

本章从分析abc在国内外应用的总体状况着手,通过总结实施abc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探讨如何在先进制造企业中推广应用abc。

第一节abc的应用现状

(一)国际上的应用状况

尽管abc在各国学术界很早就已出现,abc的知识也越来越被人所熟知,但其实际应用并不广泛。armitage和nicholson等学者比较了加拿大企业和其他国家企业后发现,实施abc的企业比例较小:加拿大1992年为14%;英国1990年为6%;美国1991年为11%,1993年显著增加到36%。同样,1993年teoh和schoch也发现abc的使用率较低,澳大利亚为17%、马来西亚为13%。1995年inners和mitchell的调查显示英国公司有20%采用abc。

虽然各国对abc的应用并不广泛,但是,就这些运用了abc理论的企业来讲,对abc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认为实施abc至少改善了会计管理系统的某一个领域(如在业绩评价体系上有重要突破),对abc在产品成本信息、产品定价及组合策略中的作用满意程度都比较高,对成本削减上的满意程度、常务经理对abc信息的利用频率也很高。在使用abc之前,传统的会计系统主要是为财务相关部门和外部报告而设计的,它们的服务对象很有限,而且企业对传统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很少有信心;但是abc和作业链管理法可以广泛服务于各个利益主体,支持了产品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和组合策略,也支持了顾客盈利性分析,而且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这些局部的成功都为中国企业推广应用abc提供了必要的信心和宝贵的经验。

(二)香港地区应用abc的基本情况

abc在过去10年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截止至1999年,abc在香港的使用并不广泛。调查显示,1999年香港地区有10家企业已经使用abc(4家上市公司和6家非上市公司),使用abc的平均年度为四年;另有4家(2家上市公司,2家非上市公司)即将实施;在没有使用、暂时也不打算使用abc的76家公司中有37家知道abc知识,有39家知之甚少。很显然,大部分公司接触abc的时间还不长。

1、使用abc的行业情况。香港公用事业的使用率比其它行业都高,这点和工业制造企业使用abc程度较高的假设并不相符,因为工业企业通常被认为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具有使用abc的优势。这大概是由于公用事业(如电力、自来水等)业务种类固定,规范化较强,易于开展abc比较复杂的会计操作。

2、abc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比较。香港使用abc的公司比没有使用的企业规模要大一些。可以推测,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规模较大的公司对精确成本信息有着更大的需求,而其本身又是一个复杂信息的提供中心,有更多的成本信息资源来实施abc。

3、产品的多样性。与经典理论不同,香港产品比较复杂的企业使用abc反而较少,这大概是由于产量大、种类多的产品成本分配更加困难,导致对不少香港公司而言,实施abc太复杂、太昂贵,还不如使用传统的会计方法。这也说明不少企业还没有认识到abc对于产量大、种类多的产品分配活动的重大意义。

4、竞争的压力。1991年cooper和kaplan认为:公司内部竞争程度比较高的时候,abc将会发挥重要的优势,因为高度竞争性的产品由于盈利较少,更需要精确的成本信息来确定真实的盈利情况。然而,在竞争压力方面,香港使用和没有使用abc的企业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别。这说明香港企业应用abc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并非迫于形势、被动应战,但是也难免使这些香港企业对abc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感受不深。

5、成本结构。理论上讲,abc和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对间接费用(制造成本)的分配上,如果企业的制造费用很高的话,使用abc会比较有效。但是在香港,使用和没有使用abc的公司,间接费用比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这进一步表明,香港企业采用abc不是被迫的,而是具有一定主动性,但是也决定了这些企业中abc对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的改进作用不会太明显。

6、实施abc的动因。为了主动获取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是部分香港企业使用abc很重要的原因,为了积极改善经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7、实施abc得到的支持。最高管理部门是其主要支持者,这又为进一步应用abc创造了条件。

8、应用abc实践中的难点。香港企业实施abc最困难的是如何保证作业中心为abc系统收集准确可靠的资料,同时,在新的作业活动、新产品和新机构中实施abc同样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将abc与传统的会计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平稳过渡也是一项有挑战的工作,需要补充新的熟练技术人员。这些与经典abc理论是一致的。

但是,调查显示,标识作业成本库和确定成本动因被认为是abc组成因素中最简单的,这和经典abc研究的结论刚好相反(因为abc理论认为,正确确定成本动因是很困难的)。这大概是一些香港企业对abc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不足造成的。比如,香港部分企业对会计方法的定义与我们就有出入:有的公司使用的会计系统非常类似abc,但他们不叫abc;相反有些自称使用abc的公司,却使用传统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而没有使用abc特征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又比如,财务会计部门并不是香港支持abc的重要力量,比其它部门更少使用abc的数据,固然有可能因为一些会计人员认为abc对他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工作构成了威胁,但是更有可能由于会计人员对abc知识了解甚少。这些都说明abc在香港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

9、对abc的满意程度。香港公司对传统成本计算法持有较低的满意程度,在使用abc之后,大多数方面如业绩评价、成本削减、过程改善等都获得了显著提高,有的几乎提高了100%。而且,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香港企业对abc的满意程度持续大幅度增加,比得上美国近几年制造企业利用abc在成本系统改善方面所取得的效果。

10、一些企业不采用abc的原因。缺少足够的abc人员是一些企业不实施abc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缺少企业管理层的支持也是重要原因,这和经典的abc的结论一致。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对传统会计系统已经比较满意,因而不采用abc,说明这些企业还没有意识到采用abc的必要性。

总体上看,香港企业虽然对abc的了解还不十分深入,但是,由于一些企业逐渐认识到abc所能带来的巨大效益,所以对abc有着比较主动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香港与大陆地区地理和文化环境比较接近,因此abc在香港应用的效果和经验,也为大陆地区推广应用abc提供了一定的信心和借鉴。

(三)abc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应用的总体状况

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高新技术迅速发展,间接费用的比重大大提高,同时顾客类型日益复杂,产品需求类型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企业需要对此作出准确而迅速的反应,于是一些先进的制造企业开始努力尝试abc核算法。有的企业还在abc基础上采用了“柔性生产系统”,生产灵活、反应迅速,从产品设计到制造,从材料配给、仓储到产品发运等,均实现了自动化,取代了传统大批量的生产系统。但是真正推行abc的企业仍然不多,以1985—1999年关于企业理财先进经验531个报道为例,从中剔除关于地区行业或非盈利组织报道的样本134个,得到有效样本397个。在这397个样本中,各种成本管理方法运用样本有189个。成本管理方法主要如表3-1:

表3-1成本管理方法统计

abc目标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pdca法质量成本其他总数

样本数616122108189

比例3.17%85.19%1.06%1.06%5.29%4.23%100%

从统计结果看,目标成本方法是企业运用最多的方法,占85.19%,实行abc的企业只占3.17%。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对abc的应用的确不够广泛,另一方面,与我国企业界中计划成本、标准成本和定额成本等概念与目标成本经常混用、难以甄别有关。这与1999年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题研讨会”企业代表们的观点一致。

报道中,运用abc、abm或有类似经验的6家企业主要有表3-2所列这些:

表3-2

报道年份企业名称主要产品

1986上海缝纫机一厂、四厂缝纫机

1987上钢三厂特殊钢材

1990二汽集团汽车整车

1994枣阳野马自行车厂自行车

1996湖南常德中兴机械厂榨油机械

1996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飞机

虽然有意识地运用abc的企业较少,但在一些自发总结的管理经验中却闪耀着abc、abm的思想光芒。与国外和香港相比,这些应用abc的企业的特点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1、目标成本与abc可以“兼容”。

资料表明,目标成本仍是我国企业中运用最多的成本管理方法,同时,在有abc或abm运用经验的6家企业中,就有4家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方法,这初步表明,目标成本管理与abc在企业中可以并存。

其原因是:在传统目标成本管理方式下,产品成本被尽可能降低,以保证在市场接受的单价水平下,企业仍有赢利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产品成本需要反复计算,而abc就是一种适应复杂成本计算、能够使成本计算更精确的方法。因此,作业成本管理与目标成本管理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

在两种方法并存的企业中,两种成本管理法基本上是针对不同对象实行的。abc主要针对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过程和质量管理,而传统目标成本则主要针对材料、人工消耗、非生产性开支等。这种现象也说明,我国不少企业abc经验大多产生于局部性或专门性的管理当中,是“零星”的,尚未贯穿于全面管理当中,不具有全局性。

在先进的电脑一体化全自动生产过程中,由于材料、工时等的消耗是电脑控制的,因此它不再需要所谓定额的、计划的或标准的成本来控制。然而,在半自动化的生产系统中,只要直接人工占有一定比例,“定额式”的目标成本控制就是有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定额控制同样也可深入到作业的层次,与abc相结合。

2、生产经营环境分析。

(1)从产品特征上看,已经使用abc的6家企业产品多数属于小批量、更新快、工艺复杂的产品;实际上,一些产品规模大、更新少的企业同样可以灵活运用abc、abm管理思想,但是目前尝试较少。

(2)在6家企业中,多数将价值工程方法运用于产品设计当中,减少不必要的产品功能设计和相关成本投入。这是因为产品功能的构成与所采用的工艺流程密切相关,产品工艺的确定又与对价值形成的分析紧密联系,价值工程方法实际上已将产品生产的整个作业链和价值链反映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但是,我国一些企业的价值工程运用过于狭窄,尚未由点及面上升到对整个作业链的全面分析,这极有可能是企业缺乏abc管理知识所致。

(3)在存货管理上面,6家企业只有二汽集团1家企业实行了“零存货”,其他都是努力接近这一目标;而且致力于零存货的企业对价值工程和价值链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不是很关注。例如,在一个实行零存货的单位里,常常是仅仅将一些原料供应充足的物资实行“零”存货,孤立地运用零存货手段,就库存论库存,而未触及到整个生产过程和价值链的变革,也就很难开展成熟的abc管理活动。

(4)6家企业中大多数采用了“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普遍受到了重视,但以其管理的环节来看,从产品设计、生产到售后服务等全面质量管理并不多,与abc和其他几项管理间的协调更不够。

(5)6家企业中有2家(二汽集团和枣阳野马自行车厂)实行了类似jit的生产组织制度,但是对价值工程、abc等其他管理方式不够关注。

(6)6家企业大多具有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且与价值工程配合较好,但是与基层生产组织间的配合较弱,与库存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协调更弱,这样就未能把abc原理贯彻到每一个具体的基层作业中心。

总体上讲,一方面我国先进制造企业已经出现了不少abc、abm运行的环境特征,为abc的推广提供了可行性条件;另一方面从企业整体经营过程来看,管理工作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或“脱节”现象,这对abc、abm的运用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探讨如何推行abc和相关管理措施的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如何消除这些影响、解决相关问题。

第二节成功应用abc的一部分经验及推广途径

(一)如何应用abc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

我们通过abc成功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具体案例,来探讨如何推广应用abc这一核算方法。

一、企业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福建x公司主要生产电源开关,企业产品种类繁多,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产品供不应求,虽然没有严格的成本控制,但是盈利率一直很高。1990年之后竞争逐渐激烈,单价逼近了成本,公司坚持所接受的定单价格必须高于产品成本价,以保证赢利,但是公司连续多年亏损或利润率接近于0。由于公司不存在资源浪费或账务虚假现象,高层管理人员始终找不出亏损的原因。

后来,某教授深入调查后发现该公司生产自动化程度很高,并且会计核算系统也很先进,企业的生产特点为品种多、数量大、成本不易精确核算(其年总生产品种约6000种,月总生产型号300多个,每月总生产数量多达2千万件),于是建议该公司使用“abc”代替制造成本法。

二、作业成本法在福建x公司的实际运用。本公司实施的abc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一)确认主要作业,明确作业中心。第一章讲过,作业是企业内与产品相关或对产品有影响的相似的活动。企业的作业可能多达数百种,通常应该对企业的重点作业进行分析。结合本公司产品的生产特点,可以划分出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生产制造等六种主要作业。其中,备料作业的制造成本主要是直接材料消耗成本;液压作业的制造成本主要是电力和机器占用的成本;喷漆作业的成本大多为与产品外观文字、图案相关的颜料、人工、喷绘机器等的成本与费用;加盐作业的制造成本则主要为电力、化学仪器和化学材料的消耗;检查作业的成本主要是人工费和有关质量测定仪器的费用;生产制造作业成本主要是直接人工,与制造成本法下相似。各项制造成本先后被归集到这六项作业中。

对于固定资产消耗造成的间接成本(折旧费用),不再单独作为一个作业中心,而是分摊到各个具体作业的成本中(如液压作业的机器占用成本等)。原因有两点:第一,由于本企业自动化程度很高,不能以生产工时来分配折旧费(是间接费用之一),而应该用产品消耗固定资产的作业数量作为标准(如厂房、机器占用时间等);但是,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本身就需要估计,因而对所谓“固定资产类作业”的成本比较难以把握。第二,其他的作业活动多数都使用了某一类具体的固定资产(液压、喷漆、加盐和检查等作业都使用了相关的机器),因而这些作业成本已经包含了相应的折旧费。所以,无需对固定资产折旧单独认定为一种作业。

(二)选择成本动因,设立成本库。

第一章讲过,abc理论认为,成本动因(costdrivers),即成本驱动因素,是对导致成本发生及增加的、具有相同性质的某一类重要的事项进行的度量,如质量检查小时数、用电度数等。

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在福建x公司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生产制造等六项主要作业中,成本动因各自选择如下:

1、备料作业。该作业耗用标准的设定都是以重量为依据,因为,材料构成了产品主体,导致该作业消耗成本与该作业产品的重量呈正比例关系。所以应该选择产品的重量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2、液压作业。该作业的成本主要表现为对电力的消耗和机器的占用,这主要与产品消耗该作业的时间有关。因此,应该选择液压小时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3、喷漆作业。从工艺特点来看,该作业主要与喷漆的道数有关,因此,应该选择喷漆道数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4、加盐作业。该作业的成本主要为电离过程中的电力消耗、工业盐的消耗和机器的占用,随着加盐的次数增加,因此,应该选择每批产品的加盐批次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5、检查作业。该作业以人工和仪器为主,而该公司的工资以绩效时间为基础,仪器也以使用时间做依据,因此,应该选择检查小时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6、生产制造作业。该作业主要指车间直接生产工人的生产活动,其成本以人工费用为主,与工时呈正比例关系,故选择直接工时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某一成本库(作业中心)耗用的可归集的总成本,除以该成本库对应的总作业量,即该作业的分配率。其意义和作用类似于制造成本法的制造费用分配率,只不过它只代表某类作业的成本分配率。如表3-3中的“分配率(1)=a÷b”分别为0.007177、1.000173823等。

各个成本库有了自己的分配率,加大了核算工作量,但是本企业拥有先进的会计核算系统,实现复杂而准确的计算,仍然是可行的。

表3-3与1a型号产品相关的各项作业部门2000年9月成本及分配率一览表单位:元

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生产工人

制造成本(a)63826.5959673827.5565324.232627.232663.522893.56

成本动因产品(用料)重量液压小时刷漆道数加盐批次检查小时直接工时

总动因量(b)8892654.259663456.6986953642.002914196402.9953645.27

分配率(1)=a÷b0.0071771.0001738230.0007510.9015880.0135610.053938

(三)最终产品的成本分配。

(1)某类作业成本的分配方法为:某产品应分配的某类作业成本i=该类作业成本分配率×该产品消耗的该类作业量

如表3-4中每单位1a产品分配的备料作业成本i=0.007177×2.3=0.0165071(元)。

1a产品分配的其他作业的成本计算方法相同。

表3-41a型号产品单位产品各项作业成本表单位:元

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生产人工

分配率(1)0.0071771.0001738230.0007510.9015880.0135610.053938

成本动因产品(用料)重量液压小时喷漆道数加盐批次检查小时直接工时

耗用作业量(2)2.313.15.32.16.32.1

分配的成本i=(1)×(2)0.016507113.102277080.00398031.893330.085430.1132698

(2)该产品应分配的全部作业成本=∑i,如表3-4中1a产品单位作业成本=∑i=0.0165071+13.10227708+0.0039803+1.89333+0.08543+0.1132698

≈15.2148(元)

三、abc与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的比较。

1、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

此时,间接成本的分配方法中,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最具有代表性。表3-3中的成本项目,在制造成本法下按工时总额分配,需将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统一计入间接成本(即制造费用)。

间接成本总额=59673827.55+65324.23+2627.23+2663.52

=59744442.53(元)

由表3-3知生产工时总数为53645.27工时,则间接成本分配率=59744442.53÷53645.27=1113.695(元/工时)

由表3-4知,每单位1a型号产品耗用2.1工时,则单位1a产品分配间接成本=1113.695×2.1=2338.758(元)

从表3-4看出,产品重量主要由备料重量构成,所以备料的成本基本上可以代表直接材料成本,则每单位1a产品的直接材料费为0.0165071(元),而直接人工费为0.1132698(元),则每单位1a产品制造成本=应负担的间接成本+应负担的直接材料+应负担的直接人工=2338.758+0.0165071+0.1132698=2338.888

2、abc与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的比较。

可以看出,abc下1a型号产品的单位成本为15.2148(元),而制造成本法下1a产品的单位成本为2338.888(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正如本文在第二章第一节所做的理论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两种方法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同:制造成本法把每单位产品耗用的某一项成本标准(如工时比率),当成了对所有的间接费用(如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等)进行分配的比率,而实际上,产品分别耗用各种费用所占各种费用总额的比例,不可能仅仅用工时比例这样的单一指标来代表。制造成本法造成的结果是,高估了高产量产品的成本,低估了低产量产品的成本,体现在x公司如表3-5和3-6:

表3-5:传统成本法下为亏损,但在abc中为赢利的产品调查表单位:元

型号市场单价生产数量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

单位成本单位利润单位成本单位利润

70.233850000.3234-0.09340.1020.128

80.064500000.1407-0.08070.0120.048

90.244240000.4636-0.22360.1850.055

表3-6:单位产品在传统成本法为赢利,但在abc中为亏损的产品调查表单位:元

型号市场单价生产数量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

单位成本单位利润单位成本单位利润

100.0412550.0230.0180.95-0.909

110.183010.030.150.45-0.27

120.051030.0410.0090.23-0.18

130.04415190.0390.0050.05-0.006

140.1213460.0740.0460.21-0.09

150.154650.010.140.19-0.04

对于表3-5中的高产量产品,本来是赢利的,尤其在单价很低时(如7、8型号的产品),实际利润(如0.128元、0.048元)所代表的赢利率还是很高的,但是在传统法下,企业误以为是亏损的,错误地拒绝了定单,丧失了市场机会,在竞争十分激烈的买方市场下,非常可惜。而表3-6中的低产量产品,实际上是亏损的,尤其是在单价很低时,亏损额所代表的亏损率是难以容忍的(如10号产品,市场单价才0.041元,可亏损额就达0.909元),但是在传统成本法下,企业误以为是赢利的,错误地接受了定单。这就造成了利润报告的严重失真,出现“定单单价都高于‘单位成本’,但最终却亏损”这一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四、对x公司应用abc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尝试的评价。

(一)x公司对abc的采用,是必要而及时的。

从市场特点看,买方市场中单价已经逼近成本。

从产品特点看,企业的生产特点为品种多、数量大(年总生产品种约6000种,月总生产型号300多个,每月总生产数量多达2千万件),成本不易精确核算,传统成本法越来越显得过于粗略。

从其成本构成上看,如1a产品本月直接成本总额=备料成本+生产工时成本=63826.59+2893.56=66720.15(元),间接成本总额为59744442.53元,总成本=66720.15+59744442.53=59811162.68(元),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仅为0.11%(即66720.15÷59811162.68),而间接成本的比重高达99.89%(即59744442.53÷59811162.68)。

(二)从案例中可以看出,福建x公司应用abc来解决制造成本法下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尝试,是比较成功的。

首先是成本信息、产销决策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该企业应用abc后,通过计算出每种成本库(作业中心)的分配率,再根据每种产品消耗的某项作业量乘以相应的分配率,得出这种产品消耗的该项作业成本,再把这种产品消耗的各项作业成本加总,得出这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这样,就解决了制造成本法中对于间接费用的单一分配比例造成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进而使生产、定价和销售决策更合理。比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买方市场中,对于那些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应该适当降低其价格,增加定单数量,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那些规格特殊、批量较少、价格弹性低的产品,企业能够通过abc和jit的协调运用,及时满足客户需求,则可提高其价格水平,如果顾客接受,就获取可观的利润,若顾客不接受,企业可以减少此类产品的生产,将多余的资源运用到更体现abc优势、竞争能力更强的产品甚至行业之中,这样就大大优化了资源配置。

其次,由于abc提供了及时、准确而详细的成本信息,该公司具备了进一步完善责任会计、加强内部管理的条件。比如,表3-3中,耗用总成本最多的是液压部门(为59673827.55元),要引起重视,严加管理。又如,分配率最大的是液压(1.000173823元/时间)和加盐部门(为0.901588元/批次),虽然加盐部门的总成本不是很大,也要引起重视,加强对液压时间和加盐次数的控制。

五、推广应用abc来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途径。

通过对福建x公司成功应用abc、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发现:x公司的成功,归功于企业在确认作业中心、设立成本库和计算成本等环节中,始终把abc的适用条件和企业自身成本核算的特点结合起来。所以,针对如何推广应用abc这一问题,其答案首先在于把abc的特点和企业自身成本核算的特点相结合,具体包括:

(一)动因的选择不必太细、太全,而应找到最重要的、与本企业主要成本相关性最大的因素。

这是因为,虽然abc对成本的反映更加深入细致,但也不是说“动因选择得越细越好”,而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地选取成本动因,以保证abc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比如,据报道,x公司也试图选取和所有成本耗用都相关的成本动因,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某个独立的作业中不可能所有的耗费(成本)都与同一个成本动因呈正比例变化,或保持密切关系,如果选取动因太多,这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核算工作就会无所适从。

那么应该主要关注哪些成本动因呢?这首先要明确本企业应用abc的目的。理论上讲,企业应用abc可以实现科学核算成本和进行产销决策、严格内部控制、优化价值链组合、协助全面质量控制、配合业绩评价和实现战略成本决策等多种目的。但是,具体到一个特定的企业,应该明确自己应用abc的主要目的,并根据其主要目的来确定哪些是重要动因。比如上面讲的x公司,应用abc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传统成本信息失真问题,而不是客户需求、业绩评价等,所以就详细反映那些与产品制造、生产成本发生过程紧密相关的动因。比如,选择出相对独立的、对产品和成本形成影响较大的作业(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生产制造等六种),然后再确定作业中与主要的成本消耗相关性较大的成本动因(如备料重量、液压小时等)。相反,对于那些与产品成本积累过程相关性不太大的作业(如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使用和清理活动,以及产品功能设计、售后服务和业绩评价等作业活动),则不再面面俱到。这样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保证了abc可操作性的基础上,仍然比传统制造成本法的准确度大大提高。

(二)成本动因的选择可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以适应不同的作业活动。多元化的作业和成本动因,是abc与传统成本法中单一分配率的本质区别。比如,x公司选取了六类不同的作业,各自选取相应的分配率,以适应六种不同的作业活动,而不是采用一两种成本动因——那样abc就失去了意义。

(三)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电算化、网络化进步程度,确定作业账户设置的详细程度,因为企业实施abc必须要以完善的计算机化会计系统为基础。尤其是像福建x公司这类消耗原材料的种类和生产的产品品种都较多的企业,如果没有计算机系统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具体来讲,abc需要如下计算机系统条件:企业的计算机已实现网络连接,已建立配方库、标准库等基础数据系统,已按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独立的核算系统,具有数据处理中心及形成相应的信息。

在前文关于我国abc应用状况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出,虽然实践中我国不少企业的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先进,但是最近几年都在努力改进,加上近年来我国网络信息、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实现大面积的会计电算化、网络化还是有希望的。比如,河北邯钢用其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设置了类似abc的核算和管理体系,同时改造传统产业、支持新兴产业、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形成了著名的“邯钢经验”,其成功之一就是abc和企业计算机系统的充分结合。

(四)成本库和abc具体职能部门的设置,要适合企业自身的人才结构。abc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如在福建x公司中,作业的确认、成本动因的选择和同质成本库的确认上,需要作出职业判断,不同的会计人员会有不同的结果;同时,作业中心不同的负责人提供数据的准确性也不尽相同。这种主观随意性有时会带来较大的偏差。所以,abc管理系统的框架和选取指标的口径,要符合企业自身的人才结构,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也需不断提高以适应abc的要求。不能盲目追求信息化、自动化,而不顾自身人才基础,机械照搬abc理论。

(五)abc要与企业现有的核算体系相衔接。abc是一种新的“完全成本制度”,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如第一章第一节所述,abc计算的成本与制造成本法和中国1992年以前的“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结果差异很大,实施时企业应注意与自身现行的成本制度衔接或融合,以避免脱节太大、管理上无法承受。实际上正如本章第一节第(三)个问题中谈到的,abc和“目标成本法”等传统成本为基础的管理措施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兼容的,它解决了传统成本法存在的不合理性,也是对传统成本法的和谐发展。比如x公司的实践中,选择备料成本动因时,就选取了“备料重量”,选择生产人工成本动因时,选取了“直接工时”,这些都是在传统成本法里通常使用的分配因子,这样不但无损于abc,反而有助于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又如,河北邯钢在尝试abc性质的管理制度时,就结合了原有的目标成本规划、模拟市场等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abc必须建立在严格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基础上。成本信息失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会计核算方法问题,还有经济体制、内部控制制度、人员素质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在现有的体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除了体制改革、提高员工素质外,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是极其重要而又直接的措施。福建x公司成功运用abc是建立在严格管理基础上的,必须取得单位最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可和支持,以加强管理,做好全体员工的培训,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其目的是避免和消除无效作业(即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消除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人为因素的阻力,以促进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这是作业成本法的精髓。另外,只有管理到位,才能保证员工培训及时,才能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否则,运用成本昂贵的abc,却假账真算,无异于劳民伤财。

(二)如何应用abc实现战略成本管理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含义。

所谓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在考虑企业长期竞争地位的同时进行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模式是桑克模式,其内容是把abc与战略管理结合起来,主要包括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和成本动因分析几个方面。

第一章已经讲过,价值链是由相互依赖、互相关联的活动所构成的一个价值体系,描述的是增加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实用性或价值的一系列作业活动;所谓价值链分析主要是分析从原材料供应商开始,一直到最终产品消费者为止,其间一系列相关作业的整合,是从战略层面上分析如何控制成本。这种分析可有多重视角,如对企业自身价值链分析、对行业价值链分析、对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等等。

所谓战略定位是帮助企业在市场上选择竞争武器以对抗竞争对手。企业要对自己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细周密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业、市场和产品方面的定位分析,再确定以怎样的竞争战略来保证企业在既定的产品、市场和行业中站稳脚跟、击败对手,以获得竞争优势。

所谓成本动因,前文已经论述过,即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从价值的角度看,每一个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有一组独特的成本动因,它用来解释每一个创造价值活动的成本。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就是把abc理论的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和作业性成本动因,对企业的宏观和微观成本管理活动进行分析。

国际上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经验给我们这样的启迪: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应从abc和价值链的角度来建立战略成本管理体系。众所周知,中外国情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不同,不能简单照搬国际经验。那么,如何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运用abc实现战略成本管理呢?我们通过epw厂的案例来分析这一问题。

二、epw厂成功应用abc思想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的总体途径。

epw厂是一家国有中型电器制造厂,技术力量雄厚,产品质量过硬,生产过程及生产成本管理严格,多年来一直是行业中的领先者。但是近年来,epw厂主导产品la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取得强大的竞争力,epw厂跳出传统的以生产制造过程为重点的成本管理范围,应用战略成本管理原理指导成本管理工作,其基础即是abc的核算方法和管理思想。企业对la产品开展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发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la产品设计成本、供应商成本、顾客使用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

首先,应用价值链分析的思想对epw厂的上下游环节进行分析,发现epw厂上下游环节均有许多工作可改进,然后根据abc的管理原则,对这些环节实施严格的成本管理,以便提高整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在采购阶段,除了采用经济批量法控制采购批次、采购价格等常规方法,还通过与供应商发展密切关系进一步控制甚至降低采购成本。在销售阶段,通过分析,epw厂撤掉了很多办事处,试行分销制,降低销售费用,而且商对市场信息收集和反馈、提出价格变动的可行性建议更及时,使企业能动态地掌握竞争对手的价格与市场行情,取得投标中的竞争优势,同时增加企业销售利润。

其次,进行战略定位分析,选择竞争战略。epw厂针对市场环境,将la产品定位于中高档,采取“成本领先”战略,运用财务数据严格控制成本的上升,并局部运用abc控制产品成本,使得la产品的价格在市场上一直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第三,实施abc控制,进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在“成本领先”战略下,为了防止竞争对手较早开发出更低成本的生产方法,企业必须始终掌握准确的成本信息,并努力控制和降低成本;同时,企业还要满足经常改变的顾客需求。前文已经谈到,abc是将着眼点放在作业活动和资源消耗上,有利于控制和降低成本,其灵活性也适应了多变的顾客需求。所以,abc是战略成本管理向作业层面的渗透,而战略成本管理则是abc拓展延伸到上游的生产采购和下游的销售环节的一个系统,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epw厂通过应用abc,发现了浪费,找到了可能降低成本的地方,提高了作业活动效率,完善了定价决策,为企业创造了新的价值。

三、abc在epw厂战略成本管理实践中应用的具体方法。

(一)重视abc对成本详细揭示的功能,这是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基础。

以epw厂的a部门作为使用abc的例子,2000年3月份a部门生产高压电器产品h10型la(以下简称h型产品)和zh10型la(简称zh型产品)。h型产品是普通型产品,市场价150元/只,zh型产品是新型、复杂的产品,市场价250元/只。这两种产品都在相同的生产线上制造。

2000年3月份a部门生产了zh型产品400只,同时生产了h型产品6000只,有关这两种la产品的生产成本资料如表3-7所示:

表3-7:la产品生产成本资料统计表单位:元

成本项目h型产品zh型产品合计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116,091.4976,571.53341,235.898,859.438,496.8437,872.98124,950.9285,068.37379,108.16

合计533,898.9155,229.25589,128.16

按传统成本法计算h型产品和zh型产品的单位成本,计算结果如表3-8所示:

表3-8:epw厂a部门产品单位成本表单位:元

成本项目h型产品(6000只)zh型产品(400只)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19.3512.7656.8722.1521.2494.68

合计88.98138.07

上述传统成本计算法,按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分配制造费用,而制造费用是直接人工成本的445.65%(即379,108.16÷85,068.37),这样分配制造费用虽然方便了成本核算工作,但据第二章的分析,由于间接成本比重较大,分配间接成本时产生的小的错误就会被放大近4.5倍,很可能扭曲成本数据,不利于对制造费用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和以成本为依据进行的定价决策。所以,制造费用的分配率应重新调整。

经过考察,可以认为a部门符合abc的适用要求,理由如下:(1)a部门有以数控设备等现代化装备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自动制造系统。(2)a部门人员经过多次精简,直接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很小,而间接费用很高(如制造费用是直接人工成本的445.65%)。(3)产品零库存,因为h型和zh型产品均供不应求,不存在成本沉淀到会计分期中的问题。(4)h型产品和zh型产品有不同特点,工艺差别大,比如,h型产品产量大,工艺复杂程度低;而zh型产品产量小,复杂程度高。(5)a部门管理水平较高,员工成本意识均较强,成本核算的数据较为准确。

因此,采用abc对h型与zh型产品的成本进行分配,根据abc的实施步骤,epw厂组织会计、技术、生产和采购等专业人员对该月a部门的制造费用进行分析,重新计算h型和zh型产品的单位成本。其使用abc的各个步骤的方法,与福建x公司基本相似,这里就不再重复列举。

该企业在尝试abc后发现了与福建x公司相同的成本计算效果,即abc计算结果与现行传统成本计算法的结果有着明显的差别。统计数据表明:epw厂生产的h型和zh型产品制造成本法下的销售成本率(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销售单价)分别为:59.32%(即88.98÷150)和55.23%(即138.07÷250),但采用abc计算后发现原先h型产品的生产成本被高估了15.26%,而zh型产品的生产成本被低估了56.14%。主要原因是,abc深刻揭示出一个简单而又隐蔽的事实:每只低产量(zh批量为400只)、新型的、复杂的zh型产品需要的机器动力、准备次数、材料处理、产品分类等费用皆比工艺简单的h型产品多。由于传统成本法不能揭示这一点,不能把成本分配给所有的作业,所以普通的h型产品代替新型、复杂的zh型产品承担了一部分费用。

由于abc的应用,使被传统方法扭曲的成本计算恢复其本身应有的面目,纠正了成本计算不实所带来的成本信息失真,从而也为降低成本的努力指出了方向。

(二)epw厂应用abc加强战略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的措施。

epw厂a部门使用abc进行计算后,发现zh型产品的成本是原来制造成本法下该产品成本的2.28倍,达314.79元/只,远远高出其市场售价,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于是epw厂组织技术、设备、会计和a部门的管理人员对zh型产品的成本问题作专题研究。

1、首先,利用abc提供的详细资料在同性质作业中对比分析,立刻发现zh型产品的单位机器动力成本和生产设备折旧成本明显偏高,要降低zh型产品的成本,主要应抓住这两个关键作业。

2、其次,进一步分析abc的计算过程,发现这两个作业成本高的原因由一个共同的因素引起,即zh型产品的单位机器占用小时数多,为h型产品的12倍,就是说,zh型产品占用机器的一部分时间,是不增加价值的作业。这就使zh型产品降低成本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降低zh型产品的单位机器小时,减少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就能大幅度降低zh型产品的单位成本。

3、接着epw厂成立以技术和设备人员为主的项目组,就如何降低zh型产品的单位机器小时作为突破口开展工作。经分析和研究发现zh型产品机器小时数为h型产品的12倍,是两个因素的乘数作用使然:一个因素是zh型产品的每批工艺耗时为40分钟,是h型产品的2倍;另一个因素是每批产品出产数量:zh型产品1只,而h型产品6只。针对这两点,工艺技术人员进行艰苦努力,通过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使zh型产品的工艺耗时降到30分钟/批;同时设备人员通过工艺改进力争每批zh型产品产量提高到3只。耗时和产量的变动使zh型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4倍,其中单位机器小时数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成本大大降低。在zh型产品需求没大的增长的情况下,所节约的工时每月可多生产h型产品3000只以上,更好地满足了市场对h产品的需求。

4、在此基础上该厂结合市场情况对定价重新决策,h型产品由原来售价150元/只调整为135元/只,zh型产品由原来售价250元/只调整为288元/只,使利润信息更加真实。

5、该厂运用abc的原理对h和zh产品进行长期跟踪监控,从市场需求、产品设计到生产、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成本和战略,随时调整产品价格和投产决策,并且把各个环节的成本都纳入abc的成本核算范围之内,运用价值链观念进行长期的、全面的管理,有效控制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改善了企业形象,更好地推行了成本领先型市场经营战略,增加了市场份额。

6、在长期全面推行abc的过程中,epw厂对abc系统自身不断探索并进行改进,建立一系列配套制度,使之与企业“成本领先”战略有机结合,如选取更实用的成本库、把作业中心与责任会计中心相结合,对成本动因选取的合理性进行持续改进等,使该厂逐步形成了真正适合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abc系统。

四、从epw厂的实践经验中可以看出,要回答“如何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运用abc实现战略成本管理”这一问题,应该注意把握以下要点:

(一)abc消除成本信息失真问题、揭示出科学的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和战略经营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在福建x公司中总结出的经验,在epw公司仍然适用,而且x公司需要注意的问题,这里仍然需要关注。

(二)epw公司进行的战略管理,是abc在动态的、战略层面上的体现,其主要手段是应用了abc思想中的价值链分析和相关的管理措施(abm),这是区别于普通战略管理的。普通战略管理强调的是企业使命和企业目标,强调企业总体的、长期的问题,显得比较粗略,操作性比较差;但是运用abc的战略成本管理,强调运用作业为基础的成本信息和管理手段来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其特点为:

(1)从战略管理内容来看,abc和价值链基础上的战略成本管理,把关注重点放在了经营成本和业绩产生的内在原因方面,通过揭示成本和业绩,不仅仅提高经营业绩或效果,更重要的是努力提高经营效率。

效果和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效果指活动的结果,强调活动对组织外部的影响,而对资源消耗不关注;效率则指活动的原因而言,强调的是单位活动对资源的消耗率,而对活动给外界的影响不予以强调。比如,有a、b两个工人,a每天工作10个小时,生产150单位产品,平均每小时15个,b每天工作5个小时,生产100单位产品,平均每小时20个,则a的工作效果比b好,但是b的工作效率比a高。

第一章已经谈到,abc的成本是“完全‘消耗’的成本”,因而强调对资源“消耗”产生的效率,从而更加关注经营成本和效果产生的原因。这与传统的战略管理决策不同,因为传统战略管理重点在于市场需求、生产销售等总体方面,更多的关心经营业绩和最后效果,即对外部市场影响如何,而对经营效果产生的原因和经营效率揭示不够。

abc对经营活动的原因的揭示,包括两个途径:

首先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而abc对作业的详细反映,能够充分揭示成本发生的原因;作业链管理努力消除“不增值作业”,有效控制了成本,提高了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率”,进一步通过内部制度创新取得明显成效,最终提高战略经营效果。可以说abc找到了提高经营业绩的突破口。由此,企业内部战略管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明确和落实作业中心的责任,建立全面细致、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员工激励机制,使战略目标不至于落为空谈。这一点在先进的制造企业中是有一定普遍性的,比如,河北邯钢将成本管理放在“核心”位置,进行全面细致的控制,体现了abc的原则,就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

其次,abc根据价值链的特点将成本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是“从顾客到厂商”的管理,尤其重视在产品投产前的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并且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满意度、维修及处置等售后阶段,是深入各个经营环节内部的全程管理,结合了全面成本管理方法(tcm)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方法,从市场、企业的每一个环节上努力寻找成本发生、价值创造的原因,同时提高各个环节的“效率”和“效果”,使企业真正及时、有效、充分、深入地融入市场,更好地使“战略”适应了“环境”。

(2)从成本控制的内容来看,abc强调在工艺设计和生产制造过程中,通过jit和“零缺陷”等手段,消除每一个不增加价值的作业。

abc的核心是把成本看成“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的函数,并将“顾客价值”作为衡量增加价值与否的最高标准,并进一步把“不增值作业”划分成“维持性作业”和“无效作业”。成本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实现作业链的优化,即:尽量减少“不增值作业”,尤其是无效作业(当然,无效作业不一定是无用的工作,如机器维修和管理活动,虽然有用但是本身不增加价值),提高有效作业和整个作业链的投入/产出比例,使成本利用趋向于最优化的高效率状态。如epw厂把降低单位zh型产品的消耗时间作为突破口,就是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低效作业或无效作业,降低“未利用生产能力”(这里是时间)的成本,从而降低其生产成本,才能及时调整h和zh产品的价格,这样就使企业保持有利竞争地位的问题更加具体化。

abc与价值工程管理是不同的,因为后者强调在产品设计阶段剔除产品的过剩功能,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然而,剔除了产品的过剩功能,未必就消除了不增值作业。

(3)从信息来源来看,abc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信息来源具有外向性、开放性,是对各种相关信息的综合收集和全面分析。它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信息来源,不仅要对企业内部实行规划与决策、控制与评价,并且注重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收集企业外部信息,包括竞争对手情况、行业市场需求、供货商、客户意向、售后服务、周边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注重与供货商及客户进行协调与规划,甚至关注企业与相应社会责任、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有关的信息。如epw厂,在采购阶段,除了采用常规方法,还通过与供应商发展密切关系进一步控制甚至降低采购成本;在销售阶段,撤掉了很多办事处,试行分销制,使企业能动态地掌握竞争对手的价格与市场行情,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增加了企业销售利润。又比如,沙钢对物资采购实行招投标做法,在与供货商充分“博弈”的过程中,取得了更有利的地位,仅1999年生铁一项就节约成本4000多万元。

(4)从战略管理手段来看,abc虽然是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信息和管理手段,但不是充分手段,更不是唯一手段,因此,abc应该与相关的战略管理措施相互结合、综合使用,而不应该孤立地采用某一种手段。比如,可以结合价值工程、本量利分析、全面预算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目标成本、kaizen成本、基准成本、平衡记分卡和环境成本等方法。

其中,kaizen成本法主要强调降低产品制造过程成本(如epw厂降低zh产品成本的方法);基准成本法主要是参照其他企业或部门成功实践,建立内部业绩评价标准以改善经营;平衡记分卡(balancescorecard)是卡普兰教授等人提出的新型管理措施,是一种在业绩评价和成本管理体系中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如客户导向经营业绩指标、企业内部营运及技术效益指标和学习创新与成长业绩指标等)相互融合的方法;环境成本主要核算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的成本。版权所有

以价值工程为例,正如上面第(2)点谈到的,价值工程在产品设计阶段剔除了产品过剩功能,但是未必消除“不增值作业”,同时也要看到,abc和作业链管理虽然努力消除“不增值作业”,但是未必剔除了产品过剩功能,所以,二者应该结合使用。再以平衡记分卡为例,其财务指标可以与abc的详细成本资料或价值链的财务信息相结合,而其非财务指标也可以与abc的客户需求预测等方法综合使用。这样,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手段就变得更加有效。

abc和战略成本管理来自发达国家,在epw这样的技术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管理水平较好的现代企业中试行并获得成效。但是,在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技术、设备、自动化程度和管理水平都参差不齐的状况下,战略成本管理和abc是否也能适用,是不少人都关心的问题。福建x公司和epw厂的实践,对此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只要按照科学的思路,努力创造相配套的条件,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中,abc是具有有效的推广途径的;abc的实施为科学核算成本、有效降低成本、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指明了突破口。

第三节一些企业应用abc失败的教训

虽然上文谈到了许多成功应用abc的例子,但是国内外企业对abc的应用并非都是成功的,也有不少教训值得我们引以为戒。比如,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所属的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厂(coloradosprings)就是其中之一。

惠普是世界上管理最完善、最富创新精神的企业之一。它的成功部分归功于它不断地重新评估自身的控制机制和分权式的组织结构。惠普的科技含量、间接成本比重都很大,因此,理论上讲,惠普公司整体上是比较适合采用abc和相关管理措施,实际上惠普公司的大多数分支机构实施abc的尝试的确都很成功。

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厂规模较大,生产示波器和逻辑分析器等测试设备。它的产品种类很多,但每种产品的产量都很少,主要销售客户是通讯及电脑行业的工程师等人员。管理层决定实施abc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产和支持流程,以找出成本产生的前因后果,并据此确定产品的成本,提供更加有效的成本控制和库存评估依据,做出更合理的定价决策。

首先,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各个流程后,该厂试图找出各种成本动因,即成本因素。此处的成本动因是指一个流程中影响该流程成本的所有因素。成本动因一旦确定,信息技术小组就会帮助成本会计部门,采取各种方法利用电脑软件跟踪这些因素。

其次,对这些软件进行修改,以加入新的成本动因。此处略举一例,对物料软件系统加以修改,目的是为了识别首选零件和非首选零件。该厂在确定其所购零件的优先顺序时采取如下5个标准:技术(technology)、质量(quality)、可靠度(reliability)、交货(delivery)和成本(cost),简称为tqrdc。

第三,根据tqrdc标准的评估结果,将各种零件分为首选、中等和非首选3类。由于每类零件所引起的间接费用不同,因此对3类部件的区分是很重要的。这一程序也让研究开发部门参与了有关零件评估的工作。

该厂采用abc的这些操作,有一定的合理性,表现在:

1、抓住了该企业技术水平比较高、间接成本比较大、产品种类多、产量小、管理比较严格和会计信息系统比较先进的特点,实行abc的初衷是对的。

2、得到了管理层的支持,因而各部门配合比较积极,如信息技术小组、研究开发部门与成本会计部门配合较好。

3、成本动因的选择比较客观。比如“首选、中等和非首选”零件的区分,结合了本厂间接费用的特点;并且对于跟踪监控的软件不断改进,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该厂abc系统于1989年开始实施,然而,1992年却半道夭折,从那以后,该厂没有再尝试过abc。那么,该厂实施abc失败的教训在何处呢?根据报道,主要问题有以下6点:

1、成本动因太多。abc理论的核心就在于对成本的“过程控制”,来对成本“追本溯源”。可是该厂abc实施者曾试图为每一个流程“找出各种成本动因”,有一次,竟然在生产流程中挑出20多个成本因素,贪图全面,结果导致作业中心过于分散,成本核算过于复杂,既增加了abc系统建立和维持成本,又增加了管理者对abc复杂信息理解的难度,明显加大了“过程控制”和“追本溯源”的难度。

该厂应首先确定两、三个绝对关键的流程环节,再在每个环节中找出两、三个成本因素,并在初始阶段全力以赴解决这些成本因素。这样才能使abc更具有可操作性。

2、该厂对abc的应用没有体现出明确的目的。从管理层决定实施abc的目标来看,“取得准确的成本信息”应该是其首要目的。因此,有关主要生产成本的动因应该详细反映,而有关产品设计、市场需求等信息可以粗略反映。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成本动因太多”的问题。然而,该厂的abc工作却没有明确体现出这一目的:成本选择漫无目的,简单照搬abc理论,贪多求全;不但增加了实行abc的难度,而且,由于缺乏明确的信息需求目的,提供的信息没有针对性,即使是科学地计算出了相关信息,也会出现不少abc信息“无人使用”的尴尬局面。

3、成本库和作业中心内部缺少适当管理。虽然该厂的矛头直指各种成本因素,预测间接费用的支出及成本因素的利用,但是,它只是每月公布成本因素的变化情况,包括成本因素的效率变量、比率变量及数量变化等,却不对各个作业中心内部及其成本产生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并不能给一个个产品的各种成本带来增值利益。因此,该厂应该发挥惠普公司良好的“自身控制机制”的优势,加强作业中心内部的控制。

4、各作业中心之间成本协调、配套管理跟不上。该厂过分注重公布成本因素的月变化情况,但在针对各个成本库和作业中心之间如何相互协调、控制成本产生的过程、削减成本方面,却从未采取任何相应手段。比如,据报道,其研发部门做出调整,开始采用首选零件后,但是采购部门却并不改变其成本结构。因此,吸取epw公司的经验,制定可行措施、努力削减非首选零件的总用量及压缩总体的成本结构,使abc与企业战略和整体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应当成为该厂实施abc的主要目标。正如本章第一节所讲,这种abc与企业整体管理“脱节”的现象在中国也很多,因而吸取其教训很有必要。

5、过分强调标准成本。该厂希望把某个成本因素作为管理的基准和目标,完全实行“标准成本”的控制。但是,要想在如何具体分配成本问题上使整个群体达成共识,几乎不可能,弱化了各个成本中心的控制作用。

实施abc应注重长期控制成本、加强管理的效果,而不应强调短期内满足某一具体成本“基准目标”。如果那样做,意味着要找出所有的流程、所有的成本因素及所有适当的支出项目并予以分配。本来该厂成本动因就选取得太多,加上过分强调标准成本,使成本管理部门要把实际数据和标准成本随时做一番比较评估,导致了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对各种成本因素活动进行管理,使abc的实施就好象一场管理恶梦。与其这样做,倒不如发挥惠普公司“分权式”组织机构的特长,让各分权部门作为一个个成本库,建立责任中心,着重抓好自己内部的成本控制工作。

6、该厂对abc的应用,过于急于求成,浅尝辄止,缺少积极改进的过程。比如,虽然该厂对成本动因的跟踪软件作了动态的改进,但是abc自身并未深入实践,遇到了问题,1992年后,就再也不尝试了,而没有象epw厂那样组织项目组对产品深入分析和研究。事实上abc的推行,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非不允许有失误,关键是努力减少失误,并且根据abc的规律和企业自身的特点,逐渐改进和完善abc系统。

第四章结束语

通过前面对abc的理论概况、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国内外应用状况和经验教训的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

首先要承认,总体上来说,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企业整体的设备水平依然很落后,如有关报道显示,钢铁、石化、电力等15个行业中,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般为5到10年,关键性技术差距更大,而abc是高新技术生产制造系统和会计核算系统的产物,所以abc在我国企业全面推行,为时尚早。然而,笔者以为,abc虽然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是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它们并不排斥一般企业,相反,在个别先进制造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部门可以先行实施,将会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思维的变革,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从长期看,abc还会反作用于其科技环境,促进企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并为政府提供更科学的宏观财务信息,在国际贸易中保护本国利益。版权所有

因此,笔者认为,推广应用abc和相关管理措施应该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一)abc可以在我国一部分先进制造企业或其若干部门先行实施,逐步推广,如果“等待完全符合条件再实施abc”,则会导致企业丧失快速发展的时机。

首先,abc作为一种成本核算和控制方法可以从企业个别部门到整个企业,从制造到服务,从个别先进企业到更多企业,逐步开展。研究和实践都表明,企业内技术装备水平的多层次,可以用不同的成本控制方法与之适应。例如:劳动密集型部门可采用责任成本控制;自动化程度高、间接费用比重大的部门可运用abc控制。众多的探索已表明:即使是局部应用abc,对于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我国处于改制中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来说,一部分已经基本具备了运用abc的条件,尤其是自动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不一定要等全面符合条件后再实施。而实施abc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效益的增加,从长期来看又会促进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环境的改善,从而进一步为abc、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其次,应用abc,应该重点强调其作为一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作用,以广泛更新企业的管理观念,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而不局限于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比如,尽管不少企业无法绝对做到jit、“零存货”和“零缺陷”的“数据计算标准”,但是可以向这个标准努力;更何况在运用作业管理思想解决一些问题时,有些成本是无法用金额来计算的,只能依靠估计(如建立在abc基础上的全面质量管理中因质量问题而给企业造成的信誉损失)。因此,abc不应局限于一种机械的成本计算手段,而应更多地作为一种管理思维模式运用于企业的产品设计、定价、顾客获利能力分析、质量管理等诸多管理方面。这样才体现了abc的本质意义。这也可能成为我国企业运用作业成本管理思想的一种模式。

(二)企业推行abc,必须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

首先,我国企业将来在运用abc或abm时,首先应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判断这样做是否能为企业增效。尽管笔者主张大力提倡abc,但是,如果不顾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不考虑abc信息的“成本-效益”关系,认为运用了abc就是好的,这样一种思想也是错误的。abc在各国企业运用的经验告诉我们,并不是任何企业都适合运用abc。如果一个企业制造费用只占一小部分,或者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或者同时生产多种产品时是按照生产线来安排,而不是按作业中心(或成本中心)来安排,则abc并不比简单的传统成本法能产生更大的价值。因此,设想运用abc、abm时,企业首先应结合自身实际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判断这样做是否能为企业增效。

其次,abc系统必须取得企业最高管理层的支持。abc、abm不是仅靠会计人员即能完成的工作,它尤其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从企业竞争战略高度去看待成本问题,解决成本问题,这是成功应用这一先进原理的先决条件。abc的具体核算和管理系统必须同企业的总体管理体系相互协调,才能取得管理层的支持,才能发挥足够的效用。

第三,应用abc的具体措施,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生产流程和经营环境的特点,从而明确本企业应用abc的具体目的。由于国情、企业历史基础、产销环境和技术工艺不同,既不能照搬abc权威理论的条条框框,也不能照搬国外或其他企业应用abc的经验。

第四,abc系统本身是个不断改进的过程。既要吸收别人的经验教训,又要在企业亲自尝试abc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根据自身的成本特点和工艺特点去不断完善abc系统,不可企求一蹴而就、一步到位,把abc作为立杆见影的“万能药”,也不可浅尝辄止,一遇困难就否定abc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第三章第一节对abc在我国应用状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应用abc的企业,管理工作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或“脱节”现象,更有必要对abc系统不断改进。

第五,推广应用abc,必须结合企业自身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施abc系统,仅仅有先进的会计系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高素质的会计队伍,以保证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信息处理的高效性和abc管理的严格性;否则,如果各个作业中心提供了失真数据,或者人浮于事、作风散漫,abc就会弄巧成拙。所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会计人员培训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何具体设置abc系统。从第三章第一节的分析来看,香港和大陆都存在着会计队伍和管理人员对abc知识不够熟悉的情况,加上我国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事实,因而企业在对abc系统设置和改进的过程中,更有必要结合自身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毕业论文

(二)宏观意义

实施abc的深刻意义,远远不局限于企业自身。

1、在控制和制止国有资产流失方面,abc能够更科学地核算效益,向政府反馈准确的信息,使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防止个别人利用传统成本法的缺陷侵蚀国家利益,有效地保护国有资产。

2、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固然不少是故意造假所致,但是不科学的核算方法,也会加剧其严重性。逐渐普遍化的高科技、自动化的企业,不能排除利用传统成本法虚报利润和资产状况的可能性。采用abc有助于使社会拥有可靠的经济信息,维护会计行业的诚信形象。

3、在国内经营中,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只影响到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影响国家的总体税收。加入wto后,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尤其先进的外国企业实行了abc后,国内企业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成本法,则不仅会使企业处于十分不利的局面;而且跨国企业还可能故意利用传统成本法的不科学性,隐蔽地实现转移定价,把利润转移到税率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会造成资本外流,使国家税收等宏观利益遭受损失。而推广应用abc,则有助于在国际贸易和跨国资本流动中维护国家的利益。

第二节abc的适用条件和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

(一)abc的适用条件

综上所述,abc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但同时要承认,abc的应用也是有条件的。比如:

1、从生产组织制度上看,abc关注“资源作业产品”的每个环节,从最详细的作业开始设置账户,成本计算过程复杂了许多,需要精确而高效的成本统计、计算、管理系统,因此需要jit这样科学的生产组织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保证,要求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象钟表的零件一样相互协调,准确无误地运转,达到减少产品成本、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率和综合效益的目的。

2、从内部控制效果上来看,各个作业中心也是相对独立的利益集团,他们能否主动地提供abc需要的准确数据,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层需要加强对作业中心的控制,努力提高各个作业责任人的素质,保证责任人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

3、从会计人员构成上讲,企业需要聘请abc专家小组,这又容易导致abc本身成本过大。因此,在可接受的成本下拥有足够的了解abc的会计师队伍,是又一个必要条件。

4、从成本构成上讲,有些制造企业,直接成本较大,没有必要使用abc,相反,间接费用较高的企业,在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准确度不满、生产制造复杂性大、产品结构复杂、作业类别多、生产工艺复杂多变,同时市场对不同型号产品的需求变动较大,从而导致生产调度部门进行生产组织结构调整和投产准备的次数及成本增加,并且拥有现代化会计系统等条件下,应用abc才是比较有意义的。

(二)我国先进制造企业

具有应用abc的可行性

从abc产生的根据、背景和应用条件的分析中,人们很自然地觉得:abc和abm应用的前提条件必须有一个高科技制造环境。考虑到我国不少企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我国企业在目前应用abc和abm条件是否还不太成熟?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技术革命加速发展,进而产生了越来越多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提供了日益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abc这种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是可以率先推行、逐步推广的。主要表现为:

1、从生产的组织管理上讲,虽然目前jit、“零存货制度”和“零缺陷制度”等在中国还很难完全做到,但是,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等自动化设备的推广,先进的制造企业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降低存货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设备、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等途径来努力接近jit的标准。与jit和零库存相关的单元式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也已深入人心。

2、政府多年来大力改善交通状况,缩短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送周期,也进一步使abc具有了可行性。

3、从市场需求上讲,客户对多样化、小批量和非经常性的商品需求越来越多,不能再仅仅采用以往的季度化大批量生产的方针,而应该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相应地,企业传统的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原来为采购、制造和企业决策服务的周期性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手段、会计决策理论、业绩评价方法等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使abc这样灵活多变而又科学准确的成本核算和经营管理方法,具备了存在的基础。

4、从成本结构上讲,在先进的制造环境下,许多人工已被机器取代,因此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机器、设备等固定成本比例大大上升。据报道,七十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左右。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成本信息,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甚至导致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这种形势既为abc提供了必要性,也进一步为abc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5、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先进制造企业,通常都有大量素质较高的青年会计人才,为abc提供了人才基础。

6、随着市场经济和法制化管理意识的增强,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逐渐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作业中心和作业链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条件。

可见,在我国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先进制造企业,abc基本具备了可行性。

第三章abc的应用现状及在我国推广的途径

本章从分析abc在国内外应用的总体状况着手,通过总结实施abc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探讨如何在先进制造企业中推广应用abc。

第一节abc的应用现状

(一)国际上的应用状况

尽管abc在各国学术界很早就已出现,abc的知识也越来越被人所熟知,但其实际应用并不广泛。armitage和nicholson等学者比较了加拿大企业和其他国家企业后发现,实施abc的企业比例较小:加拿大1992年为14%;英国1990年为6%;美国1991年为11%,1993年显著增加到36%。同样,1993年teoh和schoch也发现abc的使用率较低,澳大利亚为17%、马来西亚为13%。1995年inners和mitchell的调查显示英国公司有20%采用abc。

虽然各国对abc的应用并不广泛,但是,就这些运用了abc理论的企业来讲,对abc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认为实施abc至少改善了会计管理系统的某一个领域(如在业绩评价体系上有重要突破),对abc在产品成本信息、产品定价及组合策略中的作用满意程度都比较高,对成本削减上的满意程度、常务经理对abc信息的利用频率也很高。在使用abc之前,传统的会计系统主要是为财务相关部门和外部报告而设计的,它们的服务对象很有限,而且企业对传统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很少有信心;但是abc和作业链管理法可以广泛服务于各个利益主体,支持了产品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和组合策略,也支持了顾客盈利性分析,而且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这些局部的成功都为中国企业推广应用abc提供了必要的信心和宝贵的经验。

(二)香港地区应用abc的基本情况

abc在过去10年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截止至1999年,abc在香港的使用并不广泛。调查显示,1999年香港地区有10家企业已经使用abc(4家上市公司和6家非上市公司),使用abc的平均年度为四年;另有4家(2家上市公司,2家非上市公司)即将实施;在没有使用、暂时也不打算使用abc的76家公司中有37家知道abc知识,有39家知之甚少。很显然,大部分公司接触abc的时间还不长。

1、使用abc的行业情况。香港公用事业的使用率比其它行业都高,这点和工业制造企业使用abc程度较高的假设并不相符,因为工业企业通常被认为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具有使用abc的优势。这大概是由于公用事业(如电力、自来水等)业务种类固定,规范化较强,易于开展abc比较复杂的会计操作。

2、abc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比较。香港使用abc的公司比没有使用的企业规模要大一些。可以推测,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规模较大的公司对精确成本信息有着更大的需求,而其本身又是一个复杂信息的提供中心,有更多的成本信息资源来实施abc。

3、产品的多样性。与经典理论不同,香港产品比较复杂的企业使用abc反而较少,这大概是由于产量大、种类多的产品成本分配更加困难,导致对不少香港公司而言,实施abc太复杂、太昂贵,还不如使用传统的会计方法。这也说明不少企业还没有认识到abc对于产量大、种类多的产品分配活动的重大意义。

4、竞争的压力。1991年cooper和kaplan认为:公司内部竞争程度比较高的时候,abc将会发挥重要的优势,因为高度竞争性的产品由于盈利较少,更需要精确的成本信息来确定真实的盈利情况。然而,在竞争压力方面,香港使用和没有使用abc的企业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别。这说明香港企业应用abc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并非迫于形势、被动应战,但是也难免使这些香港企业对abc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感受不深。

5、成本结构。理论上讲,abc和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对间接费用(制造成本)的分配上,如果企业的制造费用很高的话,使用abc会比较有效。但是在香港,使用和没有使用abc的公司,间接费用比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这进一步表明,香港企业采用abc不是被迫的,而是具有一定主动性,但是也决定了这些企业中abc对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的改进作用不会太明显。

6、实施abc的动因。为了主动获取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是部分香港企业使用abc很重要的原因,为了积极改善经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7、实施abc得到的支持。最高管理部门是其主要支持者,这又为进一步应用abc创造了条件。

8、应用abc实践中的难点。香港企业实施abc最困难的是如何保证作业中心为abc系统收集准确可靠的资料,同时,在新的作业活动、新产品和新机构中实施abc同样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将abc与传统的会计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平稳过渡也是一项有挑战的工作,需要补充新的熟练技术人员。这些与经典abc理论是一致的。

但是,调查显示,标识作业成本库和确定成本动因被认为是abc组成因素中最简单的,这和经典abc研究的结论刚好相反(因为abc理论认为,正确确定成本动因是很困难的)。这大概是一些香港企业对abc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不足造成的。比如,香港部分企业对会计方法的定义与我们就有出入:有的公司使用的会计系统非常类似abc,但他们不叫abc;相反有些自称使用abc的公司,却使用传统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而没有使用abc特征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又比如,财务会计部门并不是香港支持abc的重要力量,比其它部门更少使用abc的数据,固然有可能因为一些会计人员认为abc对他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工作构成了威胁,但是更有可能由于会计人员对abc知识了解甚少。这些都说明abc在香港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

9、对abc的满意程度。香港公司对传统成本计算法持有较低的满意程度,在使用abc之后,大多数方面如业绩评价、成本削减、过程改善等都获得了显著提高,有的几乎提高了100%。而且,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香港企业对abc的满意程度持续大幅度增加,比得上美国近几年制造企业利用abc在成本系统改善方面所取得的效果。

10、一些企业不采用abc的原因。缺少足够的abc人员是一些企业不实施abc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缺少企业管理层的支持也是重要原因,这和经典的abc的结论一致。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对传统会计系统已经比较满意,因而不采用abc,说明这些企业还没有意识到采用abc的必要性。

总体上看,香港企业虽然对abc的了解还不十分深入,但是,由于一些企业逐渐认识到abc所能带来的巨大效益,所以对abc有着比较主动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香港与大陆地区地理和文化环境比较接近,因此abc在香港应用的效果和经验,也为大陆地区推广应用abc提供了一定的信心和借鉴。

(三)abc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应用的总体状况

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高新技术迅速发展,间接费用的比重大大提高,同时顾客类型日益复杂,产品需求类型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企业需要对此作出准确而迅速的反应,于是一些先进的制造企业开始努力尝试abc核算法。有的企业还在abc基础上采用了“柔性生产系统”,生产灵活、反应迅速,从产品设计到制造,从材料配给、仓储到产品发运等,均实现了自动化,取代了传统大批量的生产系统。但是真正推行abc的企业仍然不多,以1985—1999年关于企业理财先进经验531个报道为例,从中剔除关于地区行业或非盈利组织报道的样本134个,得到有效样本397个。在这397个样本中,各种成本管理方法运用样本有189个。成本管理方法主要如表3-1:

表3-1成本管理方法统计

abc目标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pdca法质量成本其他总数

样本数616122108189

比例3.17%85.19%1.06%1.06%5.29%4.23%100%

从统计结果看,目标成本方法是企业运用最多的方法,占85.19%,实行abc的企业只占3.17%。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对abc的应用的确不够广泛,另一方面,与我国企业界中计划成本、标准成本和定额成本等概念与目标成本经常混用、难以甄别有关。这与1999年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题研讨会”企业代表们的观点一致。

报道中,运用abc、abm或有类似经验的6家企业主要有表3-2所列这些:

表3-2

报道年份企业名称主要产品

1986上海缝纫机一厂、四厂缝纫机

1987上钢三厂特殊钢材

1990二汽集团汽车整车

1994枣阳野马自行车厂自行车

1996湖南常德中兴机械厂榨油机械

1996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飞机

虽然有意识地运用abc的企业较少,但在一些自发总结的管理经验中却闪耀着abc、abm的思想光芒。与国外和香港相比,这些应用abc的企业的特点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1、目标成本与abc可以“兼容”。

资料表明,目标成本仍是我国企业中运用最多的成本管理方法,同时,在有abc或abm运用经验的6家企业中,就有4家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方法,这初步表明,目标成本管理与abc在企业中可以并存。

其原因是:在传统目标成本管理方式下,产品成本被尽可能降低,以保证在市场接受的单价水平下,企业仍有赢利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产品成本需要反复计算,而abc就是一种适应复杂成本计算、能够使成本计算更精确的方法。因此,作业成本管理与目标成本管理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

在两种方法并存的企业中,两种成本管理法基本上是针对不同对象实行的。abc主要针对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过程和质量管理,而传统目标成本则主要针对材料、人工消耗、非生产性开支等。这种现象也说明,我国不少企业abc经验大多产生于局部性或专门性的管理当中,是“零星”的,尚未贯穿于全面管理当中,不具有全局性。

在先进的电脑一体化全自动生产过程中,由于材料、工时等的消耗是电脑控制的,因此它不再需要所谓定额的、计划的或标准的成本来控制。然而,在半自动化的生产系统中,只要直接人工占有一定比例,“定额式”的目标成本控制就是有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定额控制同样也可深入到作业的层次,与abc相结合。

2、生产经营环境分析。

(1)从产品特征上看,已经使用abc的6家企业产品多数属于小批量、更新快、工艺复杂的产品;实际上,一些产品规模大、更新少的企业同样可以灵活运用abc、abm管理思想,但是目前尝试较少。

(2)在6家企业中,多数将价值工程方法运用于产品设计当中,减少不必要的产品功能设计和相关成本投入。这是因为产品功能的构成与所采用的工艺流程密切相关,产品工艺的确定又与对价值形成的分析紧密联系,价值工程方法实际上已将产品生产的整个作业链和价值链反映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但是,我国一些企业的价值工程运用过于狭窄,尚未由点及面上升到对整个作业链的全面分析,这极有可能是企业缺乏abc管理知识所致。

(3)在存货管理上面,6家企业只有二汽集团1家企业实行了“零存货”,其他都是努力接近这一目标;而且致力于零存货的企业对价值工程和价值链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不是很关注。例如,在一个实行零存货的单位里,常常是仅仅将一些原料供应充足的物资实行“零”存货,孤立地运用零存货手段,就库存论库存,而未触及到整个生产过程和价值链的变革,也就很难开展成熟的abc管理活动。

(4)6家企业中大多数采用了“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普遍受到了重视,但以其管理的环节来看,从产品设计、生产到售后服务等全面质量管理并不多,与abc和其他几项管理间的协调更不够。

(5)6家企业中有2家(二汽集团和枣阳野马自行车厂)实行了类似jit的生产组织制度,但是对价值工程、abc等其他管理方式不够关注。

(6)6家企业大多具有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且与价值工程配合较好,但是与基层生产组织间的配合较弱,与库存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协调更弱,这样就未能把abc原理贯彻到每一个具体的基层作业中心。

总体上讲,一方面我国先进制造企业已经出现了不少abc、abm运行的环境特征,为abc的推广提供了可行性条件;另一方面从企业整体经营过程来看,管理工作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或“脱节”现象,这对abc、abm的运用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探讨如何推行abc和相关管理措施的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如何消除这些影响、解决相关问题。

第二节成功应用abc的一部分经验及推广途径

(一)如何应用abc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

我们通过abc成功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具体案例,来探讨如何推广应用abc这一核算方法。

一、企业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福建x公司主要生产电源开关,企业产品种类繁多,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产品供不应求,虽然没有严格的成本控制,但是盈利率一直很高。1990年之后竞争逐渐激烈,单价逼近了成本,公司坚持所接受的定单价格必须高于产品成本价,以保证赢利,但是公司连续多年亏损或利润率接近于0。由于公司不存在资源浪费或账务虚假现象,高层管理人员始终找不出亏损的原因。

后来,某教授深入调查后发现该公司生产自动化程度很高,并且会计核算系统也很先进,企业的生产特点为品种多、数量大、成本不易精确核算(其年总生产品种约6000种,月总生产型号300多个,每月总生产数量多达2千万件),于是建议该公司使用“abc”代替制造成本法。

二、作业成本法在福建x公司的实际运用。本公司实施的abc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一)确认主要作业,明确作业中心。第一章讲过,作业是企业内与产品相关或对产品有影响的相似的活动。企业的作业可能多达数百种,通常应该对企业的重点作业进行分析。结合本公司产品的生产特点,可以划分出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生产制造等六种主要作业。其中,备料作业的制造成本主要是直接材料消耗成本;液压作业的制造成本主要是电力和机器占用的成本;喷漆作业的成本大多为与产品外观文字、图案相关的颜料、人工、喷绘机器等的成本与费用;加盐作业的制造成本则主要为电力、化学仪器和化学材料的消耗;检查作业的成本主要是人工费和有关质量测定仪器的费用;生产制造作业成本主要是直接人工,与制造成本法下相似。各项制造成本先后被归集到这六项作业中。

对于固定资产消耗造成的间接成本(折旧费用),不再单独作为一个作业中心,而是分摊到各个具体作业的成本中(如液压作业的机器占用成本等)。原因有两点:第一,由于本企业自动化程度很高,不能以生产工时来分配折旧费(是间接费用之一),而应该用产品消耗固定资产的作业数量作为标准(如厂房、机器占用时间等);但是,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本身就需要估计,因而对所谓“固定资产类作业”的成本比较难以把握。第二,其他的作业活动多数都使用了某一类具体的固定资产(液压、喷漆、加盐和检查等作业都使用了相关的机器),因而这些作业成本已经包含了相应的折旧费。所以,无需对固定资产折旧单独认定为一种作业。

(二)选择成本动因,设立成本库。

第一章讲过,abc理论认为,成本动因(costdrivers),即成本驱动因素,是对导致成本发生及增加的、具有相同性质的某一类重要的事项进行的度量,如质量检查小时数、用电度数等。

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在福建x公司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生产制造等六项主要作业中,成本动因各自选择如下:

1、备料作业。该作业耗用标准的设定都是以重量为依据,因为,材料构成了产品主体,导致该作业消耗成本与该作业产品的重量呈正比例关系。所以应该选择产品的重量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2、液压作业。该作业的成本主要表现为对电力的消耗和机器的占用,这主要与产品消耗该作业的时间有关。因此,应该选择液压小时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3、喷漆作业。从工艺特点来看,该作业主要与喷漆的道数有关,因此,应该选择喷漆道数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4、加盐作业。该作业的成本主要为电离过程中的电力消耗、工业盐的消耗和机器的占用,随着加盐的次数增加,因此,应该选择每批产品的加盐批次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5、检查作业。该作业以人工和仪器为主,而该公司的工资以绩效时间为基础,仪器也以使用时间做依据,因此,应该选择检查小时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6、生产制造作业。该作业主要指车间直接生产工人的生产活动,其成本以人工费用为主,与工时呈正比例关系,故选择直接工时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某一成本库(作业中心)耗用的可归集的总成本,除以该成本库对应的总作业量,即该作业的分配率。其意义和作用类似于制造成本法的制造费用分配率,只不过它只代表某类作业的成本分配率。如表3-3中的“分配率(1)=a÷b”分别为0.007177、1.000173823等。

各个成本库有了自己的分配率,加大了核算工作量,但是本企业拥有先进的会计核算系统,实现复杂而准确的计算,仍然是可行的。

表3-3与1a型号产品相关的各项作业部门2000年9月成本及分配率一览表单位:元

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生产工人

制造成本(a)63826.5959673827.5565324.232627.232663.522893.56

成本动因产品(用料)重量液压小时刷漆道数加盐批次检查小时直接工时

总动因量(b)8892654.259663456.6986953642.002914196402.9953645.27

分配率(1)=a÷b0.0071771.0001738230.0007510.9015880.0135610.053938

(三)最终产品的成本分配。

(1)某类作业成本的分配方法为:某产品应分配的某类作业成本i=该类作业成本分配率×该产品消耗的该类作业量

如表3-4中每单位1a产品分配的备料作业成本i=0.007177×2.3=0.0165071(元)。

1a产品分配的其他作业的成本计算方法相同。

表3-41a型号产品单位产品各项作业成本表单位:元

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生产人工

分配率(1)0.0071771.0001738230.0007510.9015880.0135610.053938

成本动因产品(用料)重量液压小时喷漆道数加盐批次检查小时直接工时

耗用作业量(2)2.313.15.32.16.32.1

分配的成本i=(1)×(2)0.016507113.102277080.00398031.893330.085430.1132698

(2)该产品应分配的全部作业成本=∑i,如表3-4中1a产品单位作业成本=∑i=0.0165071+13.10227708+0.0039803+1.89333+0.08543+0.1132698

≈15.2148(元)

三、abc与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的比较。

1、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

此时,间接成本的分配方法中,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最具有代表性。表3-3中的成本项目,在制造成本法下按工时总额分配,需将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统一计入间接成本(即制造费用)。

间接成本总额=59673827.55+65324.23+2627.23+2663.52

=59744442.53(元)

由表3-3知生产工时总数为53645.27工时,则间接成本分配率=59744442.53÷53645.27=1113.695(元/工时)

由表3-4知,每单位1a型号产品耗用2.1工时,则单位1a产品分配间接成本=1113.695×2.1=2338.758(元)

从表3-4看出,产品重量主要由备料重量构成,所以备料的成本基本上可以代表直接材料成本,则每单位1a产品的直接材料费为0.0165071(元),而直接人工费为0.1132698(元),则每单位1a产品制造成本=应负担的间接成本+应负担的直接材料+应负担的直接人工=2338.758+0.0165071+0.1132698=2338.888

2、abc与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的比较。

可以看出,abc下1a型号产品的单位成本为15.2148(元),而制造成本法下1a产品的单位成本为2338.888(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正如本文在第二章第一节所做的理论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两种方法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同:制造成本法把每单位产品耗用的某一项成本标准(如工时比率),当成了对所有的间接费用(如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等)进行分配的比率,而实际上,产品分别耗用各种费用所占各种费用总额的比例,不可能仅仅用工时比例这样的单一指标来代表。制造成本法造成的结果是,高估了高产量产品的成本,低估了低产量产品的成本,体现在x公司如表3-5和3-6:

表3-5:传统成本法下为亏损,但在abc中为赢利的产品调查表单位:元

型号市场单价生产数量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

单位成本单位利润单位成本单位利润

70.233850000.3234-0.09340.1020.128

80.064500000.1407-0.08070.0120.048

90.244240000.4636-0.22360.1850.055

表3-6:单位产品在传统成本法为赢利,但在abc中为亏损的产品调查表单位:元

型号市场单价生产数量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

单位成本单位利润单位成本单位利润

100.0412550.0230.0180.95-0.909

110.183010.030.150.45-0.27

120.051030.0410.0090.23-0.18

130.04415190.0390.0050.05-0.006

140.1213460.0740.0460.21-0.09

150.154650.010.140.19-0.04

对于表3-5中的高产量产品,本来是赢利的,尤其在单价很低时(如7、8型号的产品),实际利润(如0.128元、0.048元)所代表的赢利率还是很高的,但是在传统法下,企业误以为是亏损的,错误地拒绝了定单,丧失了市场机会,在竞争十分激烈的买方市场下,非常可惜。而表3-6中的低产量产品,实际上是亏损的,尤其是在单价很低时,亏损额所代表的亏损率是难以容忍的(如10号产品,市场单价才0.041元,可亏损额就达0.909元),但是在传统成本法下,企业误以为是赢利的,错误地接受了定单。这就造成了利润报告的严重失真,出现“定单单价都高于‘单位成本’,但最终却亏损”这一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四、对x公司应用abc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尝试的评价。

(一)x公司对abc的采用,是必要而及时的。

从市场特点看,买方市场中单价已经逼近成本。

从产品特点看,企业的生产特点为品种多、数量大(年总生产品种约6000种,月总生产型号300多个,每月总生产数量多达2千万件),成本不易精确核算,传统成本法越来越显得过于粗略。

从其成本构成上看,如1a产品本月直接成本总额=备料成本+生产工时成本=63826.59+2893.56=66720.15(元),间接成本总额为59744442.53元,总成本=66720.15+59744442.53=59811162.68(元),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仅为0.11%(即66720.15÷59811162.68),而间接成本的比重高达99.89%(即59744442.53÷59811162.68)。

(二)从案例中可以看出,福建x公司应用abc来解决制造成本法下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尝试,是比较成功的。

首先是成本信息、产销决策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该企业应用abc后,通过计算出每种成本库(作业中心)的分配率,再根据每种产品消耗的某项作业量乘以相应的分配率,得出这种产品消耗的该项作业成本,再把这种产品消耗的各项作业成本加总,得出这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这样,就解决了制造成本法中对于间接费用的单一分配比例造成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进而使生产、定价和销售决策更合理。比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买方市场中,对于那些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应该适当降低其价格,增加定单数量,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那些规格特殊、批量较少、价格弹性低的产品,企业能够通过abc和jit的协调运用,及时满足客户需求,则可提高其价格水平,如果顾客接受,就获取可观的利润,若顾客不接受,企业可以减少此类产品的生产,将多余的资源运用到更体现abc优势、竞争能力更强的产品甚至行业之中,这样就大大优化了资源配置。

其次,由于abc提供了及时、准确而详细的成本信息,该公司具备了进一步完善责任会计、加强内部管理的条件。比如,表3-3中,耗用总成本最多的是液压部门(为59673827.55元),要引起重视,严加管理。又如,分配率最大的是液压(1.000173823元/时间)和加盐部门(为0.901588元/批次),虽然加盐部门的总成本不是很大,也要引起重视,加强对液压时间和加盐次数的控制。

五、推广应用abc来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途径。

通过对福建x公司成功应用abc、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发现:x公司的成功,归功于企业在确认作业中心、设立成本库和计算成本等环节中,始终把abc的适用条件和企业自身成本核算的特点结合起来。所以,针对如何推广应用abc这一问题,其答案首先在于把abc的特点和企业自身成本核算的特点相结合,具体包括:

(一)动因的选择不必太细、太全,而应找到最重要的、与本企业主要成本相关性最大的因素。

这是因为,虽然abc对成本的反映更加深入细致,但也不是说“动因选择得越细越好”,而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地选取成本动因,以保证abc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比如,据报道,x公司也试图选取和所有成本耗用都相关的成本动因,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某个独立的作业中不可能所有的耗费(成本)都与同一个成本动因呈正比例变化,或保持密切关系,如果选取动因太多,这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核算工作就会无所适从。

那么应该主要关注哪些成本动因呢?这首先要明确本企业应用abc的目的。理论上讲,企业应用abc可以实现科学核算成本和进行产销决策、严格内部控制、优化价值链组合、协助全面质量控制、配合业绩评价和实现战略成本决策等多种目的。但是,具体到一个特定的企业,应该明确自己应用abc的主要目的,并根据其主要目的来确定哪些是重要动因。比如上面讲的x公司,应用abc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传统成本信息失真问题,而不是客户需求、业绩评价等,所以就详细反映那些与产品制造、生产成本发生过程紧密相关的动因。比如,选择出相对独立的、对产品和成本形成影响较大的作业(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生产制造等六种),然后再确定作业中与主要的成本消耗相关性较大的成本动因(如备料重量、液压小时等)。相反,对于那些与产品成本积累过程相关性不太大的作业(如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使用和清理活动,以及产品功能设计、售后服务和业绩评价等作业活动),则不再面面俱到。这样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保证了abc可操作性的基础上,仍然比传统制造成本法的准确度大大提高。

(二)成本动因的选择可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以适应不同的作业活动。多元化的作业和成本动因,是abc与传统成本法中单一分配率的本质区别。比如,x公司选取了六类不同的作业,各自选取相应的分配率,以适应六种不同的作业活动,而不是采用一两种成本动因——那样abc就失去了意义。

(三)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电算化、网络化进步程度,确定作业账户设置的详细程度,因为企业实施abc必须要以完善的计算机化会计系统为基础。尤其是像福建x公司这类消耗原材料的种类和生产的产品品种都较多的企业,如果没有计算机系统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具体来讲,abc需要如下计算机系统条件:企业的计算机已实现网络连接,已建立配方库、标准库等基础数据系统,已按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独立的核算系统,具有数据处理中心及形成相应的信息。

在前文关于我国abc应用状况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出,虽然实践中我国不少企业的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先进,但是最近几年都在努力改进,加上近年来我国网络信息、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实现大面积的会计电算化、网络化还是有希望的。比如,河北邯钢用其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设置了类似abc的核算和管理体系,同时改造传统产业、支持新兴产业、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形成了著名的“邯钢经验”,其成功之一就是abc和企业计算机系统的充分结合。

(四)成本库和abc具体职能部门的设置,要适合企业自身的人才结构。abc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如在福建x公司中,作业的确认、成本动因的选择和同质成本库的确认上,需要作出职业判断,不同的会计人员会有不同的结果;同时,作业中心不同的负责人提供数据的准确性也不尽相同。这种主观随意性有时会带来较大的偏差。所以,abc管理系统的框架和选取指标的口径,要符合企业自身的人才结构,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也需不断提高以适应abc的要求。不能盲目追求信息化、自动化,而不顾自身人才基础,机械照搬abc理论。

(五)abc要与企业现有的核算体系相衔接。abc是一种新的“完全成本制度”,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如第一章第一节所述,abc计算的成本与制造成本法和中国1992年以前的“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结果差异很大,实施时企业应注意与自身现行的成本制度衔接或融合,以避免脱节太大、管理上无法承受。实际上正如本章第一节第(三)个问题中谈到的,abc和“目标成本法”等传统成本为基础的管理措施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兼容的,它解决了传统成本法存在的不合理性,也是对传统成本法的和谐发展。比如x公司的实践中,选择备料成本动因时,就选取了“备料重量”,选择生产人工成本动因时,选取了“直接工时”,这些都是在传统成本法里通常使用的分配因子,这样不但无损于abc,反而有助于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又如,河北邯钢在尝试abc性质的管理制度时,就结合了原有的目标成本规划、模拟市场等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abc必须建立在严格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基础上。成本信息失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会计核算方法问题,还有经济体制、内部控制制度、人员素质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在现有的体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除了体制改革、提高员工素质外,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是极其重要而又直接的措施。福建x公司成功运用abc是建立在严格管理基础上的,必须取得单位最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可和支持,以加强管理,做好全体员工的培训,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其目的是避免和消除无效作业(即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消除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人为因素的阻力,以促进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这是作业成本法的精髓。另外,只有管理到位,才能保证员工培训及时,才能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否则,运用成本昂贵的abc,却假账真算,无异于劳民伤财。

(二)如何应用abc实现战略成本管理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含义。

所谓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在考虑企业长期竞争地位的同时进行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模式是桑克模式,其内容是把abc与战略管理结合起来,主要包括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和成本动因分析几个方面。

第一章已经讲过,价值链是由相互依赖、互相关联的活动所构成的一个价值体系,描述的是增加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实用性或价值的一系列作业活动;所谓价值链分析主要是分析从原材料供应商开始,一直到最终产品消费者为止,其间一系列相关作业的整合,是从战略层面上分析如何控制成本。这种分析可有多重视角,如对企业自身价值链分析、对行业价值链分析、对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等等。

所谓战略定位是帮助企业在市场上选择竞争武器以对抗竞争对手。企业要对自己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细周密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业、市场和产品方面的定位分析,再确定以怎样的竞争战略来保证企业在既定的产品、市场和行业中站稳脚跟、击败对手,以获得竞争优势。

所谓成本动因,前文已经论述过,即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从价值的角度看,每一个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有一组独特的成本动因,它用来解释每一个创造价值活动的成本。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就是把abc理论的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和作业性成本动因,对企业的宏观和微观成本管理活动进行分析。

国际上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经验给我们这样的启迪: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应从abc和价值链的角度来建立战略成本管理体系。众所周知,中外国情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不同,不能简单照搬国际经验。那么,如何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运用abc实现战略成本管理呢?我们通过epw厂的案例来分析这一问题。

二、epw厂成功应用abc思想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的总体途径。

epw厂是一家国有中型电器制造厂,技术力量雄厚,产品质量过硬,生产过程及生产成本管理严格,多年来一直是行业中的领先者。但是近年来,epw厂主导产品la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取得强大的竞争力,epw厂跳出传统的以生产制造过程为重点的成本管理范围,应用战略成本管理原理指导成本管理工作,其基础即是abc的核算方法和管理思想。企业对la产品开展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发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la产品设计成本、供应商成本、顾客使用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

首先,应用价值链分析的思想对epw厂的上下游环节进行分析,发现epw厂上下游环节均有许多工作可改进,然后根据abc的管理原则,对这些环节实施严格的成本管理,以便提高整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在采购阶段,除了采用经济批量法控制采购批次、采购价格等常规方法,还通过与供应商发展密切关系进一步控制甚至降低采购成本。在销售阶段,通过分析,epw厂撤掉了很多办事处,试行分销制,降低销售费用,而且商对市场信息收集和反馈、提出价格变动的可行性建议更及时,使企业能动态地掌握竞争对手的价格与市场行情,取得投标中的竞争优势,同时增加企业销售利润。

其次,进行战略定位分析,选择竞争战略。epw厂针对市场环境,将la产品定位于中高档,采取“成本领先”战略,运用财务数据严格控制成本的上升,并局部运用abc控制产品成本,使得la产品的价格在市场上一直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第三,实施abc控制,进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在“成本领先”战略下,为了防止竞争对手较早开发出更低成本的生产方法,企业必须始终掌握准确的成本信息,并努力控制和降低成本;同时,企业还要满足经常改变的顾客需求。前文已经谈到,abc是将着眼点放在作业活动和资源消耗上,有利于控制和降低成本,其灵活性也适应了多变的顾客需求。所以,abc是战略成本管理向作业层面的渗透,而战略成本管理则是abc拓展延伸到上游的生产采购和下游的销售环节的一个系统,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epw厂通过应用abc,发现了浪费,找到了可能降低成本的地方,提高了作业活动效率,完善了定价决策,为企业创造了新的价值。

三、abc在epw厂战略成本管理实践中应用的具体方法。

(一)重视abc对成本详细揭示的功能,这是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基础。

以epw厂的a部门作为使用abc的例子,2000年3月份a部门生产高压电器产品h10型la(以下简称h型产品)和zh10型la(简称zh型产品)。h型产品是普通型产品,市场价150元/只,zh型产品是新型、复杂的产品,市场价250元/只。这两种产品都在相同的生产线上制造。

2000年3月份a部门生产了zh型产品400只,同时生产了h型产品6000只,有关这两种la产品的生产成本资料如表3-7所示:

表3-7:la产品生产成本资料统计表单位:元

成本项目h型产品zh型产品合计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116,091.4976,571.53341,235.898,859.438,496.8437,872.98124,950.9285,068.37379,108.16

合计533,898.9155,229.25589,128.16

按传统成本法计算h型产品和zh型产品的单位成本,计算结果如表3-8所示:

表3-8:epw厂a部门产品单位成本表单位:元

成本项目h型产品(6000只)zh型产品(400只)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19.3512.7656.8722.1521.2494.68

合计88.98138.07

上述传统成本计算法,按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分配制造费用,而制造费用是直接人工成本的445.65%(即379,108.16÷85,068.37),这样分配制造费用虽然方便了成本核算工作,但据第二章的分析,由于间接成本比重较大,分配间接成本时产生的小的错误就会被放大近4.5倍,很可能扭曲成本数据,不利于对制造费用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和以成本为依据进行的定价决策。所以,制造费用的分配率应重新调整。

经过考察,可以认为a部门符合abc的适用要求,理由如下:(1)a部门有以数控设备等现代化装备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自动制造系统。(2)a部门人员经过多次精简,直接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很小,而间接费用很高(如制造费用是直接人工成本的445.65%)。(3)产品零库存,因为h型和zh型产品均供不应求,不存在成本沉淀到会计分期中的问题。(4)h型产品和zh型产品有不同特点,工艺差别大,比如,h型产品产量大,工艺复杂程度低;而zh型产品产量小,复杂程度高。(5)a部门管理水平较高,员工成本意识均较强,成本核算的数据较为准确。

因此,采用abc对h型与zh型产品的成本进行分配,根据abc的实施步骤,epw厂组织会计、技术、生产和采购等专业人员对该月a部门的制造费用进行分析,重新计算h型和zh型产品的单位成本。其使用abc的各个步骤的方法,与福建x公司基本相似,这里就不再重复列举。

该企业在尝试abc后发现了与福建x公司相同的成本计算效果,即abc计算结果与现行传统成本计算法的结果有着明显的差别。统计数据表明:epw厂生产的h型和zh型产品制造成本法下的销售成本率(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销售单价)分别为:59.32%(即88.98÷150)和55.23%(即138.07÷250),但采用abc计算后发现原先h型产品的生产成本被高估了15.26%,而zh型产品的生产成本被低估了56.14%。主要原因是,abc深刻揭示出一个简单而又隐蔽的事实:每只低产量(zh批量为400只)、新型的、复杂的zh型产品需要的机器动力、准备次数、材料处理、产品分类等费用皆比工艺简单的h型产品多。由于传统成本法不能揭示这一点,不能把成本分配给所有的作业,所以普通的h型产品代替新型、复杂的zh型产品承担了一部分费用。

由于abc的应用,使被传统方法扭曲的成本计算恢复其本身应有的面目,纠正了成本计算不实所带来的成本信息失真,从而也为降低成本的努力指出了方向。

(二)epw厂应用abc加强战略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的措施。

epw厂a部门使用abc进行计算后,发现zh型产品的成本是原来制造成本法下该产品成本的2.28倍,达314.79元/只,远远高出其市场售价,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于是epw厂组织技术、设备、会计和a部门的管理人员对zh型产品的成本问题作专题研究。

1、首先,利用abc提供的详细资料在同性质作业中对比分析,立刻发现zh型产品的单位机器动力成本和生产设备折旧成本明显偏高,要降低zh型产品的成本,主要应抓住这两个关键作业。

2、其次,进一步分析abc的计算过程,发现这两个作业成本高的原因由一个共同的因素引起,即zh型产品的单位机器占用小时数多,为h型产品的12倍,就是说,zh型产品占用机器的一部分时间,是不增加价值的作业。这就使zh型产品降低成本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降低zh型产品的单位机器小时,减少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就能大幅度降低zh型产品的单位成本。

3、接着epw厂成立以技术和设备人员为主的项目组,就如何降低zh型产品的单位机器小时作为突破口开展工作。经分析和研究发现zh型产品机器小时数为h型产品的12倍,是两个因素的乘数作用使然:一个因素是zh型产品的每批工艺耗时为40分钟,是h型产品的2倍;另一个因素是每批产品出产数量:zh型产品1只,而h型产品6只。针对这两点,工艺技术人员进行艰苦努力,通过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使zh型产品的工艺耗时降到30分钟/批;同时设备人员通过工艺改进力争每批zh型产品产量提高到3只。耗时和产量的变动使zh型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4倍,其中单位机器小时数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成本大大降低。在zh型产品需求没大的增长的情况下,所节约的工时每月可多生产h型产品3000只以上,更好地满足了市场对h产品的需求。

4、在此基础上该厂结合市场情况对定价重新决策,h型产品由原来售价150元/只调整为135元/只,zh型产品由原来售价250元/只调整为288元/只,使利润信息更加真实。

5、该厂运用abc的原理对h和zh产品进行长期跟踪监控,从市场需求、产品设计到生产、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成本和战略,随时调整产品价格和投产决策,并且把各个环节的成本都纳入abc的成本核算范围之内,运用价值链观念进行长期的、全面的管理,有效控制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改善了企业形象,更好地推行了成本领先型市场经营战略,增加了市场份额。

6、在长期全面推行abc的过程中,epw厂对abc系统自身不断探索并进行改进,建立一系列配套制度,使之与企业“成本领先”战略有机结合,如选取更实用的成本库、把作业中心与责任会计中心相结合,对成本动因选取的合理性进行持续改进等,使该厂逐步形成了真正适合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abc系统。

四、从epw厂的实践经验中可以看出,要回答“如何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运用abc实现战略成本管理”这一问题,应该注意把握以下要点:

(一)abc消除成本信息失真问题、揭示出科学的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和战略经营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在福建x公司中总结出的经验,在epw公司仍然适用,而且x公司需要注意的问题,这里仍然需要关注。

(二)epw公司进行的战略管理,是abc在动态的、战略层面上的体现,其主要手段是应用了abc思想中的价值链分析和相关的管理措施(abm),这是区别于普通战略管理的。普通战略管理强调的是企业使命和企业目标,强调企业总体的、长期的问题,显得比较粗略,操作性比较差;但是运用abc的战略成本管理,强调运用作业为基础的成本信息和管理手段来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其特点为:

(1)从战略管理内容来看,abc和价值链基础上的战略成本管理,把关注重点放在了经营成本和业绩产生的内在原因方面,通过揭示成本和业绩,不仅仅提高经营业绩或效果,更重要的是努力提高经营效率。

效果和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效果指活动的结果,强调活动对组织外部的影响,而对资源消耗不关注;效率则指活动的原因而言,强调的是单位活动对资源的消耗率,而对活动给外界的影响不予以强调。比如,有a、b两个工人,a每天工作10个小时,生产150单位产品,平均每小时15个,b每天工作5个小时,生产100单位产品,平均每小时20个,则a的工作效果比b好,但是b的工作效率比a高。

第一章已经谈到,abc的成本是“完全‘消耗’的成本”,因而强调对资源“消耗”产生的效率,从而更加关注经营成本和效果产生的原因。这与传统的战略管理决策不同,因为传统战略管理重点在于市场需求、生产销售等总体方面,更多的关心经营业绩和最后效果,即对外部市场影响如何,而对经营效果产生的原因和经营效率揭示不够。

abc对经营活动的原因的揭示,包括两个途径:

首先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而abc对作业的详细反映,能够充分揭示成本发生的原因;作业链管理努力消除“不增值作业”,有效控制了成本,提高了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率”,进一步通过内部制度创新取得明显成效,最终提高战略经营效果。可以说abc找到了提高经营业绩的突破口。由此,企业内部战略管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明确和落实作业中心的责任,建立全面细致、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员工激励机制,使战略目标不至于落为空谈。这一点在先进的制造企业中是有一定普遍性的,比如,河北邯钢将成本管理放在“核心”位置,进行全面细致的控制,体现了abc的原则,就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

其次,abc根据价值链的特点将成本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是“从顾客到厂商”的管理,尤其重视在产品投产前的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并且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满意度、维修及处置等售后阶段,是深入各个经营环节内部的全程管理,结合了全面成本管理方法(tcm)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方法,从市场、企业的每一个环节上努力寻找成本发生、价值创造的原因,同时提高各个环节的“效率”和“效果”,使企业真正及时、有效、充分、深入地融入市场,更好地使“战略”适应了“环境”。

(2)从成本控制的内容来看,abc强调在工艺设计和生产制造过程中,通过jit和“零缺陷”等手段,消除每一个不增加价值的作业。

abc的核心是把成本看成“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的函数,并将“顾客价值”作为衡量增加价值与否的最高标准,并进一步把“不增值作业”划分成“维持性作业”和“无效作业”。成本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实现作业链的优化,即:尽量减少“不增值作业”,尤其是无效作业(当然,无效作业不一定是无用的工作,如机器维修和管理活动,虽然有用但是本身不增加价值),提高有效作业和整个作业链的投入/产出比例,使成本利用趋向于最优化的高效率状态。如epw厂把降低单位zh型产品的消耗时间作为突破口,就是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低效作业或无效作业,降低“未利用生产能力”(这里是时间)的成本,从而降低其生产成本,才能及时调整h和zh产品的价格,这样就使企业保持有利竞争地位的问题更加具体化。

abc与价值工程管理是不同的,因为后者强调在产品设计阶段剔除产品的过剩功能,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然而,剔除了产品的过剩功能,未必就消除了不增值作业。

(3)从信息来源来看,abc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信息来源具有外向性、开放性,是对各种相关信息的综合收集和全面分析。它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信息来源,不仅要对企业内部实行规划与决策、控制与评价,并且注重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收集企业外部信息,包括竞争对手情况、行业市场需求、供货商、客户意向、售后服务、周边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注重与供货商及客户进行协调与规划,甚至关注企业与相应社会责任、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有关的信息。如epw厂,在采购阶段,除了采用常规方法,还通过与供应商发展密切关系进一步控制甚至降低采购成本;在销售阶段,撤掉了很多办事处,试行分销制,使企业能动态地掌握竞争对手的价格与市场行情,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增加了企业销售利润。又比如,沙钢对物资采购实行招投标做法,在与供货商充分“博弈”的过程中,取得了更有利的地位,仅1999年生铁一项就节约成本4000多万元。

(4)从战略管理手段来看,abc虽然是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信息和管理手段,但不是充分手段,更不是唯一手段,因此,abc应该与相关的战略管理措施相互结合、综合使用,而不应该孤立地采用某一种手段。比如,可以结合价值工程、本量利分析、全面预算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目标成本、kaizen成本、基准成本、平衡记分卡和环境成本等方法。

其中,kaizen成本法主要强调降低产品制造过程成本(如epw厂降低zh产品成本的方法);基准成本法主要是参照其他企业或部门成功实践,建立内部业绩评价标准以改善经营;平衡记分卡(balancescorecard)是卡普兰教授等人提出的新型管理措施,是一种在业绩评价和成本管理体系中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如客户导向经营业绩指标、企业内部营运及技术效益指标和学习创新与成长业绩指标等)相互融合的方法;环境成本主要核算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的成本。

以价值工程为例,正如上面第(2)点谈到的,价值工程在产品设计阶段剔除了产品过剩功能,但是未必消除“不增值作业”,同时也要看到,abc和作业链管理虽然努力消除“不增值作业”,但是未必剔除了产品过剩功能,所以,二者应该结合使用。再以平衡记分卡为例,其财务指标可以与abc的详细成本资料或价值链的财务信息相结合,而其非财务指标也可以与abc的客户需求预测等方法综合使用。这样,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手段就变得更加有效。

abc和战略成本管理来自发达国家,在epw这样的技术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管理水平较好的现代企业中试行并获得成效。但是,在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技术、设备、自动化程度和管理水平都参差不齐的状况下,战略成本管理和abc是否也能适用,是不少人都关心的问题。福建x公司和epw厂的实践,对此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只要按照科学的思路,努力创造相配套的条件,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中,abc是具有有效的推广途径的;abc的实施为科学核算成本、有效降低成本、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指明了突破口。

第三节一些企业应用abc失败的教训

虽然上文谈到了许多成功应用abc的例子,但是国内外企业对abc的应用并非都是成功的,也有不少教训值得我们引以为戒。比如,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所属的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厂(coloradosprings)就是其中之一。

惠普是世界上管理最完善、最富创新精神的企业之一。它的成功部分归功于它不断地重新评估自身的控制机制和分权式的组织结构。惠普的科技含量、间接成本比重都很大,因此,理论上讲,惠普公司整体上是比较适合采用abc和相关管理措施,实际上惠普公司的大多数分支机构实施abc的尝试的确都很成功。

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厂规模较大,生产示波器和逻辑分析器等测试设备。它的产品种类很多,但每种产品的产量都很少,主要销售客户是通讯及电脑行业的工程师等人员。管理层决定实施abc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产和支持流程,以找出成本产生的前因后果,并据此确定产品的成本,提供更加有效的成本控制和库存评估依据,做出更合理的定价决策。

首先,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各个流程后,该厂试图找出各种成本动因,即成本因素。此处的成本动因是指一个流程中影响该流程成本的所有因素。成本动因一旦确定,信息技术小组就会帮助成本会计部门,采取各种方法利用电脑软件跟踪这些因素。

其次,对这些软件进行修改,以加入新的成本动因。此处略举一例,对物料软件系统加以修改,目的是为了识别首选零件和非首选零件。该厂在确定其所购零件的优先顺序时采取如下5个标准:技术(technology)、质量(quality)、可靠度(reliability)、交货(delivery)和成本(cost),简称为tqrdc。

第三,根据tqrdc标准的评估结果,将各种零件分为首选、中等和非首选3类。由于每类零件所引起的间接费用不同,因此对3类部件的区分是很重要的。这一程序也让研究开发部门参与了有关零件评估的工作。

该厂采用abc的这些操作,有一定的合理性,表现在:

1、抓住了该企业技术水平比较高、间接成本比较大、产品种类多、产量小、管理比较严格和会计信息系统比较先进的特点,实行abc的初衷是对的。

2、得到了管理层的支持,因而各部门配合比较积极,如信息技术小组、研究开发部门与成本会计部门配合较好。

3、成本动因的选择比较客观。比如“首选、中等和非首选”零件的区分,结合了本厂间接费用的特点;并且对于跟踪监控的软件不断改进,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该厂abc系统于1989年开始实施,然而,1992年却半道夭折,从那以后,该厂没有再尝试过abc。那么,该厂实施abc失败的教训在何处呢?根据报道,主要问题有以下6点:

1、成本动因太多。abc理论的核心就在于对成本的“过程控制”,来对成本“追本溯源”。可是该厂abc实施者曾试图为每一个流程“找出各种成本动因”,有一次,竟然在生产流程中挑出20多个成本因素,贪图全面,结果导致作业中心过于分散,成本核算过于复杂,既增加了abc系统建立和维持成本,又增加了管理者对abc复杂信息理解的难度,明显加大了“过程控制”和“追本溯源”的难度。

该厂应首先确定两、三个绝对关键的流程环节,再在每个环节中找出两、三个成本因素,并在初始阶段全力以赴解决这些成本因素。这样才能使abc更具有可操作性。

2、该厂对abc的应用没有体现出明确的目的。从管理层决定实施abc的目标来看,“取得准确的成本信息”应该是其首要目的。因此,有关主要生产成本的动因应该详细反映,而有关产品设计、市场需求等信息可以粗略反映。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成本动因太多”的问题。然而,该厂的abc工作却没有明确体现出这一目的:成本选择漫无目的,简单照搬abc理论,贪多求全;不但增加了实行abc的难度,而且,由于缺乏明确的信息需求目的,提供的信息没有针对性,即使是科学地计算出了相关信息,也会出现不少abc信息“无人使用”的尴尬局面。

3、成本库和作业中心内部缺少适当管理。虽然该厂的矛头直指各种成本因素,预测间接费用的支出及成本因素的利用,但是,它只是每月公布成本因素的变化情况,包括成本因素的效率变量、比率变量及数量变化等,却不对各个作业中心内部及其成本产生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并不能给一个个产品的各种成本带来增值利益。因此,该厂应该发挥惠普公司良好的“自身控制机制”的优势,加强作业中心内部的控制。

4、各作业中心之间成本协调、配套管理跟不上。该厂过分注重公布成本因素的月变化情况,但在针对各个成本库和作业中心之间如何相互协调、控制成本产生的过程、削减成本方面,却从未采取任何相应手段。比如,据报道,其研发部门做出调整,开始采用首选零件后,但是采购部门却并不改变其成本结构。因此,吸取epw公司的经验,制定可行措施、努力削减非首选零件的总用量及压缩总体的成本结构,使abc与企业战略和整体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应当成为该厂实施abc的主要目标。正如本章第一节所讲,这种abc与企业整体管理“脱节”的现象在中国也很多,因而吸取其教训很有必要。

5、过分强调标准成本。该厂希望把某个成本因素作为管理的基准和目标,完全实行“标准成本”的控制。但是,要想在如何具体分配成本问题上使整个群体达成共识,几乎不可能,弱化了各个成本中心的控制作用。

实施abc应注重长期控制成本、加强管理的效果,而不应强调短期内满足某一具体成本“基准目标”。如果那样做,意味着要找出所有的流程、所有的成本因素及所有适当的支出项目并予以分配。本来该厂成本动因就选取得太多,加上过分强调标准成本,使成本管理部门要把实际数据和标准成本随时做一番比较评估,导致了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对各种成本因素活动进行管理,使abc的实施就好象一场管理恶梦。与其这样做,倒不如发挥惠普公司“分权式”组织机构的特长,让各分权部门作为一个个成本库,建立责任中心,着重抓好自己内部的成本控制工作。

6、该厂对abc的应用,过于急于求成,浅尝辄止,缺少积极改进的过程。比如,虽然该厂对成本动因的跟踪软件作了动态的改进,但是abc自身并未深入实践,遇到了问题,1992年后,就再也不尝试了,而没有象epw厂那样组织项目组对产品深入分析和研究。事实上abc的推行,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非不允许有失误,关键是努力减少失误,并且根据abc的规律和企业自身的特点,逐渐改进和完善abc系统。

第四章结束语

通过前面对abc的理论概况、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国内外应用状况和经验教训的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

首先要承认,总体上来说,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企业整体的设备水平依然很落后,如有关报道显示,钢铁、石化、电力等15个行业中,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般为5到10年,关键性技术差距更大,而abc是高新技术生产制造系统和会计核算系统的产物,所以abc在我国企业全面推行,为时尚早。然而,笔者以为,abc虽然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是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它们并不排斥一般企业,相反,在个别先进制造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部门可以先行实施,将会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思维的变革,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从长期看,abc还会反作用于其科技环境,促进企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并为政府提供更科学的宏观财务信息,在国际贸易中保护本国利益。

因此,笔者认为,推广应用abc和相关管理措施应该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一)abc可以在我国一部分先进制造企业或其若干部门先行实施,逐步推广,如果“等待完全符合条件再实施abc”,则会导致企业丧失快速发展的时机。

首先,abc作为一种成本核算和控制方法可以从企业个别部门到整个企业,从制造到服务,从个别先进企业到更多企业,逐步开展。研究和实践都表明,企业内技术装备水平的多层次,可以用不同的成本控制方法与之适应。例如:劳动密集型部门可采用责任成本控制;自动化程度高、间接费用比重大的部门可运用abc控制。众多的探索已表明:即使是局部应用abc,对于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我国处于改制中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来说,一部分已经基本具备了运用abc的条件,尤其是自动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不一定要等全面符合条件后再实施。而实施abc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效益的增加,从长期来看又会促进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环境的改善,从而进一步为abc、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其次,应用abc,应该重点强调其作为一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作用,以广泛更新企业的管理观念,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而不局限于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比如,尽管不少企业无法绝对做到jit、“零存货”和“零缺陷”的“数据计算标准”,但是可以向这个标准努力;更何况在运用作业管理思想解决一些问题时,有些成本是无法用金额来计算的,只能依靠估计(如建立在abc基础上的全面质量管理中因质量问题而给企业造成的信誉损失)。因此,abc不应局限于一种机械的成本计算手段,而应更多地作为一种管理思维模式运用于企业的产品设计、定价、顾客获利能力分析、质量管理等诸多管理方面。这样才体现了abc的本质意义。这也可能成为我国企业运用作业成本管理思想的一种模式。

(二)企业推行abc,必须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

首先,我国企业将来在运用abc或abm时,首先应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判断这样做是否能为企业增效。尽管笔者主张大力提倡abc,但是,如果不顾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不考虑abc信息的“成本-效益”关系,认为运用了abc就是好的,这样一种思想也是错误的。abc在各国企业运用的经验告诉我们,并不是任何企业都适合运用abc。如果一个企业制造费用只占一小部分,或者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或者同时生产多种产品时是按照生产线来安排,而不是按作业中心(或成本中心)来安排,则abc并不比简单的传统成本法能产生更大的价值。因此,设想运用abc、abm时,企业首先应结合自身实际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判断这样做是否能为企业增效。

其次,abc系统必须取得企业最高管理层的支持。abc、abm不是仅靠会计人员即能完成的工作,它尤其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从企业竞争战略高度去看待成本问题,解决成本问题,这是成功应用这一先进原理的先决条件。abc的具体核算和管理系统必须同企业的总体管理体系相互协调,才能取得管理层的支持,才能发挥足够的效用

第三,应用abc的具体措施,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生产流程和经营环境的特点,从而明确本企业应用abc的具体目的。由于国情、企业历史基础、产销环境和技术工艺不同,既不能照搬abc权威理论的条条框框,也不能照搬国外或其他企业应用abc的经验。

第四,abc系统本身是个不断改进的过程。既要吸收别人的经验教训,又要在企业亲自尝试abc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根据自身的成本特点和工艺特点去不断完善abc系统,不可企求一蹴而就、一步到位,把abc作为立杆见影的“万能药”,也不可浅尝辄止,一遇困难就否定abc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第三章第一节对abc在我国应用状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应用abc的企业,管理工作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或“脱节”现象,更有必要对abc系统不断改进。

第五,推广应用abc,必须结合企业自身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施abc系统,仅仅有先进的会计系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高素质的会计队伍,以保证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信息处理的高效性和abc管理的严格性;否则,如果各个作业中心提供了失真数据,或者人浮于事、作风散漫,abc就会弄巧成拙。所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会计人员培训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何具体设置abc系统。从第三章第一节的分析来看,香港和大陆都存在着会计队伍和管理人员对abc知识不够熟悉的情况,加上我国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事实,因而企业在对abc系统设置和改进的过程中,更有必要结合自身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1.管理可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力量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传统的经济管理理论通常是以国家治理为主题。想要将国家治理好,就要对百姓的日常生活得到提高,正所谓民富则兵强。管理,它指在经济活动中,以劳动者为主体,它包括劳动对象、工具、劳动者、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这些生产要素被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生产力动态系统,这一系统的运行,有助于经济活动的开展。管理水平的高低,技术的进步也就越大,直接决定了经济活动中产能的高低。

2.提高生产力,管理整合生产力要素

通过管理,将各不相干的生产力要素,有机制结合起来,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系统。人们有着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而这一能力来自于经济管理水平的增高、生产资料和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经济管理水平越高,越能显示出在生产力系统中,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相结合的科学性。正是现实生产力效率增高的源头,无形中形成了一股力量,从而使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得到很好的提高。经济效益一提高,管理的投入就会加大,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经济管理。

二、传统经济管理理念对现代经济管理的影响

1.传统经济管理理念中的和谐理念对现代经济管理的影响

(1)企业与客观规律的协调

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企业不能一味的追求利益,违背市场规律的投机行为,不择手段的压榨职工坐标,而违背协调发展的管理思路,这些行业属于行业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了在市场中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而背弃“诚信”是不可取的。世间万物都有着自身的运动规律,在经济活动中,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现代经济管理不能以寻求短期投机为发展思路和主要生存目标,要做出长远的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在适应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制定出长远的发展战略,为社会创造长远价值、为社会公众奉献产品、为员工提供发展路径、为合法经济利益相关方提供利益等。

(2)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企业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应当以诚信、奉献为理念,不能见利忘义,不能将物质利益作为全部追求。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应该具有这种“仁爱”、“有余以表天下”的奉献精神,要和谐可持续发展。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要以一定的社会环境为依托,以特定的社会需求为起点,以一定的社会公众支持为基础,从而使企业做强、做大,使企业在社会中得到得到认可。在经济管理理念中,对于生产经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也应当采取负责任的态度,企业在追求合理利润的同时,应将这些融入经营管理行为中,在市场生存中的本质意识和社会责任,从而达到企业与社会、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服务社会。

2.传统经济管理理念中对现代经济管理中个体管理的影响

(1)管理者的自我修养

传统管理理念指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成功的管理者应该有着正确价值取舍,是一个能够明辨是非的个体。企业管理者的思想,对于企业的发展方向有很大的影响,管理者自身不断吸取知识、经验,不断学习,体恤下属、培养员工,才能在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拓展积极的人本主义企业文化,明确带领团队的思路,明确组织的发展方向,营造出融洽的人际环境、企业氛围。

(2)培养人才

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而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本主义思想。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实施人性化企业管理理念,人才战略管理,正因为这些企业认识到了,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用这些人性化的管理,来发展人才、留住人才。从而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提高企业管理效益。

3.传统经济管理理念中对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发展战略的影响

(1)有舍才有得在企业经济活动中,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必然要做到做精而后做大,有舍有得。在经济活动中,企业的资源永远不是无限的,可以利用高效的经济管理手段,来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从而达到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不切实际盲目扩大规模,终将是一盘散沙。有舍有得,不舍不得,传统的舍得智慧,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对于资源配置过程意义重大。(2)谋而后动、顺势而为谋而后动,以扎实的基础为先决条件,不能固步自封,必须看清楚市场发展的趋势,不能沉浸在企业一时的成绩之中,进而对环境的变化有敏锐的洞察,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而集思广益分析决策,企业才能保持长久的发展;逆潮流而动,可能在市场的洪流中遭受重创,顺势而为,顺潮流而动,企业发展会事半功倍。在这变化多样的现代经济活动环境下,企业应当保持相对的高度警惕,不断的对经济管理策略进行修正,从而达到引导企业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目的。

三、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的浪潮中,传统经济管理理念在其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彰显出了其特有的生命力。传统经济管理理念,在我国走特色市场、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管理理念博大精深,其有丰厚的内涵,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借鉴的意义。我们要从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现代管理经验、现代管理理论中找出共通的本质,将其相结合起来,进行协同运作,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武器,建设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管理文化。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论文方向

系部经济与管理工程系

学生姓名

专业名称市场营销

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

开题日期

经济与管理工程系印制

2005年12月16日

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经过、理论意义或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介绍、发展趋势等)

开题报告有一定的书写格式,

1、选题经过

即什么样的起因促使你选择了这个选题,要说明你是怎么想到要选这个题目,主要是什么问题、现象、原因或者问题引起你的关注,使得你产生了写这方面文章的想法。

2、理论意义或应用前景

然后要着重说明你为什么要选这个题,写它有没有必要,你选这个题目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如对理论建立和发展有什么补充和推动作用,如难以在理论上有突破,那么对实际有什么指导作用,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有什么现实意义及应用前景)。要简洁、直观,很清楚地告诉人家你为什么要定这个,有什么意义!切记!!!

3、国内外研究介绍:

国内外研究介绍:这部分重点要把有关选题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有没有,有到了什么程度,还有什么不足),并说现在虽然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你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正是由于目前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你就没有研究的必要了。(这样会给人一个很清楚的概念,你写它是非常必要的)

4、发展趋势

(此处还要扣题,要说明进一步探讨这个话题的好处,从自己的条件看可以从哪些方面获得新的突破?有了这样细致的分析与估价,写作者就能确定自己的定位,顺利地进入写作阶段。)

总之所写的一定要围绕告诉人家你怎么想到定这个题目,为什么写,有什么意义,有没有必要,有什么作用。这样才能说服人家接受你的想法。

二、写作方案(①问题的提出、主要内容提要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②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案;③初步设想、预计进程及可行性分析;④本文的立论依据、特色或创新之处及预期成果)

1.问题的提出、主要内容提要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部分是把你选题时提出的存在的问题、评述文献研究成果时提出的不足进行综合陈述(前面已经提出过,这里做一归纳)。

主要内容提要是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如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可以将论文大致思路、大致的框架写出来,但不需要太具体。前后要有一定的逻辑性。

要从发现问题、问题产生原因、危害、如何解决、方法策略、发展方向这个结构去构思。

再说明和要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案;

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案例分析的方法等等。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3、初步设想、预计进程及可行性分析

初步设想

会达到什么效果,

预计进程

时间进程和时间节点

可行性分析

做这个工作需要什么条件,需要的条件是否具备,自己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

4、本文的立论依据、特色或创新之处及预期成果

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拟实现的创新是论文的亮点,要“具体”,“恰当”地写出创新的要点,不要太抽象,要把自己的思路与现有的研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说出来,还要说出自己的思路在什么地方比起现有的研究有进步,否则就不能说是“创新”。

三、参考文献(论文:作者•题目•刊名•卷(期)•页码;著作:作者•书名•出版社•年份)

要有10篇以上的参考资料,要想写好一稿文章至少要读三十篇以上的相关文章。

参考文献要注明作者、出处(什么杂志或什么网络)、年份(第几期),要多用杂志上的文章,而不是书,因为书总有些滞后。另外请有机会到学校图书馆查阅清华同方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最新期刊)等电子杂志,可能会有更新的资料

格式举例

[1]杜黎明,范哲锋,张瑞凤.荷移反应—荧光光谱法测定氟罗沙星.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3,23(2):328~330

四、开题报告考评记分

考评项目分项

合计

满分打分

文字报告1、选题依据15分

2、创新性15分

3、选题难度和可行性10分

4、写作方案的合理性10分

5、写作进程安排的合理性10分

6、预期成果10分

7、参考文献引用10分

8、开题报告的文字表述10分

口头报告8、条理清晰,层次分明5分

9、基本概念清楚3分

10、态度积极2分

通过()

简述指导小组意见:

不通过()

简述指导小组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系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签名):

年月日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经济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 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hesis

ZHANG Yanfei, ZHU Haiying

(Business School of Jishou University, Jiz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 Thesis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teaching. In this paper, take Jishou University for example, study on the existing measures and problems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thesis quality management, and for the difficulties faced in quality control of thesi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rom key players from a thesis written by students, teachers and schools three aspects.

Key words economic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hesis; quality improvement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反映大学教学成果尤其是实践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其质量控制与各相关教学环节密切相关,可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论文的质量既是对学生能力评定的一个重要参考,也是对高级院校的教学水平与质量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提升毕业论文质量对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国家启动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要目标,毕业论文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吉首大学为例,结合自身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分析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以期为提高经济管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1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现状分析

吉首大学商学院从2004年开始实施“职业经理人综合素质养成计划”,形成了创新教育环节、实践教育环节、研究教育环节和课堂教育环节“四环合一”的教学模式,当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已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和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院为提升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也进行了不少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1 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措施

(1)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写作能力训练。专门开设SPSS统计软件操作课程,鼓励学生通过量化分析手段,提升论文的档次;实施案例分析等课程改革项目,通过实地调研编写原创性案例,支持教师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安排和筹划。将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和具体要求提前公布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进行准备。将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提前,从第六学期期末即开始毕业论文的选题,暑假即开始结合社会实践调查着手论文的开题和初稿写作。

(3)强化论文质量的控制。要求老师进行全程监控,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后,且经过指导老师确认签字后才能离校。实施毕业论文盲审,对全院所有的学生论文进行多轮盲审,直到符合要求为止,督促教师加强指导,推动学生提升论文的质量。

1.2 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

(1)题目浮夸,概述不明确。论文题目的选择大多是在一个界定的范围之内,并没有进行详细的准确的叙述。内容也是空洞无力,毫无价值,甚至是教材内容的照搬。许多同学抓不到当前的时事热点,更不能对其有精准、客观的理解。文章观点模糊不清,论述条理不明确,论文的头尾也没有合理的组织联系起来。

(2)东拼西凑、网上下载。大部分的学生对论文重视不够,不是从自身的实习经历与个人知识积累出发,而是直接进行复制粘贴。很多学生是在最后时刻才急急忙忙的乱拼一篇,敷衍了事。

(3)论文质量普遍不高。毕业论文中采用模型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比例非常有限,不少论文还是纯理论性的分析,创新性和实践性不够,能够达到优秀论文的数量极少。同时,不少论文口语化现象严重,部分学生甚至WORD的基本操作都不会。

2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升的困境

2.1 学生层面的困境

(1)学生的重视不够。许多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毕业论文不管质量如何都可毕业,加上往届学生极少因毕业论文问题而无法毕业的事实,导致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论文环节就是走过场,毕业论文质量优劣都不会影响自己的前途,应付心态比较明显。

(2)学生的知识掌握不牢。就业压力的增大导致许多学生很早就产生了“读书无用”的念头,学习毫无动力,导致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得不够扎实;特别是不少学生的数学和统计学课程知识掌握薄弱,难以有效的运用计量工具进行分析,模型和量化分析知识严重欠缺。

(3)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欠缺。不少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更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部分学生只知道照搬教材内容,甚至不知道毕业论文需要查阅期刊。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较差,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学校有电子数据库。

2.2 指导教师层面的困境

(1)指导老师积极性不高。毕业论文工作量大,指导教师需要从学生选题、开题报告、外文翻译及反复修改等全过程都要给予指导,费时费力,但相应的报酬却很低,每个学生仅有8个学时,但是实际的时间远大于8个课时;同时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往往不能得到积极的回应,也严重挫伤了教师的指导热情。

(2)指导老师水平和精力有限。部分教师很少参与社会实践,或者自己没有科研课题或研究方向,把握不住专业的学术前沿,指导过程中难以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由于师资不足,教师实际指导的毕业论文一般都超过10人,有的甚至多达20余人,同时教师还有比较繁重的教学、科研等其他必须完成的工作,难以有效的进行论文的指导。

(3)部分教师监管不严。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度和知识水平与学生对论文题目的选取和论文质量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有些老师对学生的论文关注度不高,不忍心见自己的学生因为论文而煞费苦心,因而放松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要求。

2.3 学校管理体制层面的困境

(1)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缺失。部分高校重课堂教学,轻论文写作。大部分高校在本科阶段没有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程,学生缺乏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技巧。难以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实践基地,由于条件有限,现有的实习模式多为自主分散实习,学生自我选择,传统的单导师、一学期指导毕业论文的模式存在很大缺陷。

(2)毕业论文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多、时间长、难度大、监控成本高,论文质量在国内尚无科学统一的评判标准,加上毕业论文与学生的离校实习等因素,导致现有的监控督促机制难以发挥效应;由于毕业生人数众多,毕业论文质量控制重形式,轻内容,检查主要集中在抽查、检查记录和格式等,无暇顾及毕业论文教学的实质内容。

(3)监控措施执行困难。虽然学校也有不少论文监控的政策,包括论文的中期检查,后期的质量抽查等,但实际的执行力度不够。学校面临毕业率、考研率和就业率等巨大压力,如严格执行毕业论文制度势必影响“三率”,迫使教师放松了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导致毕业设计论文无论好坏基本都能通过,使得监控毕业论文质量的不少措施成为摆设。

3 提升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3.1 改变学生观念,提升写作能力

(1)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加强教育,使学生意识到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将现在的激励与评优制度进行改善,并且选取比较优秀的论文,汇集编纂成册以及将荣誉证书进行发放。要严格执行论文指导中的相关政策,严格落实对少量不达标的论文实施推迟毕业的政策。

(2)打好专业理论基础。加强对日常教学的改革,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加大社会调查和实验室研究的比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其综合实践技能,强化其社会意识。

(3)提升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需要在平时多多进行练习,还要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写一些短小的日记式论文,对原有的评定方式进行改革,对学生的思考方式进行训练、对论文的写作方法进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课题,提高自身的科研兴趣和思考意识。

3.2 完善激励机制,提升指导能力

(1)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逐步降低指导论文的师生比;将指导论文的能力和论文质量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评优晋升等挂钩;加大优秀毕业论文的奖励力度,提高教师提升指导质量的积极性。

(2)提升指导教师的素养和能力。建立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档案管理制度,以加强导师的配备和管理;尽可能地选用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的题目,保证教师自身的指导能力;加强指导老师的梯队建设,要对现有教师进行选拔和考核,并对后备人才进行遴选和培养。

(3)改革毕业论文指导模式。构建毕业论文教学的内容体系,将单学期毕业论文改为从2年级开始的全程式教学模式,建立由同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实验—实习—实践—毕业论文整个流程进行系统性指导的模式,保障学生可以进行毕业论文撰写的系统性。

3.3 完善约束制度,落实管理政策

(1)实施开放式毕业论文管理。建立当面指导结合网络联系的立体多维指导渠道,实行就业—考研—毕业论文的“一体化”指导模式;尝试实施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指导的“双师”模式,以社会资源和外部条件弥补学校之不足,提升论文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2)完善毕业论文教学激励约束制度。建立对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奖励制度,加大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力度。建立对不合格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约束制度,对学生坚决执行推迟毕业或再答辩推迟授予学位的制度。

(3)落实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政策。建立校、院、系三级检查制度,下一级对上一级负责,层层把关。建立毕业论文专项检查制度,组织校内或校外专家进行针对毕业论文的专项检查。建立与检查配套的整改制度,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并进行相应处罚。学校管理部门必须改变毕业论文向就业妥协的政策,坚决执行论文质量控制的相关制度。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工商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成果(教高函[2010]15号);吉首大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SYJG024)

参考文献

[1] 王卫芬.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7):72-73.

[2] 彭芳春,陈李宏.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对策——基于地方多科性大学分析[J].当代经济,2012(7):144-146.

[3] 刘福成,刘冬华.企业实践对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证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2(7):121-123.

[4] 周红星,李兵,赵瑞芬.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35):177-178.

上一篇:经济管理范文 下一篇:经济发展优势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