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孩子送进少体校

时间:2022-10-05 10:34:56

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在网上发了个帖子,说儿子在学游泳的时候被一个教练看中了,想让他进少体校去训练。她不知道该不该让儿子去少体校。网上爸爸妈妈的留言很多――“我肯定不让孩子去,搞什么呀,放弃了文化课,专门搞体育,有几个能在奥运会上拿金牌的啊?”“锻炼身体的方法很多的,没有必要以牺牲文化课来做代价。”“练体育的淘汰率太高了,一旦被淘汰连大学都读不上,以后怎么找工作?”“当然不去,我可不是丁俊晖他爹妈,赌不起。上海的机会多了,不当运动员出路也很多。”“我也想让女儿学游泳,但是仅限于业余爱好,会游就可以了,少体校我就不考虑了。”……众多的回复中少有同意的观点,这个妈妈看了更加茫然。

在家长们的眼里,少体校就好像是武侠世界里神秘的练功场所,一旦孩子被带进去以后,就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将来。我们很疑惑,当下的时代,谁会把儿女送到少体校去呢?

教练:为什么招不到学生了?

7月的上海,气温三十七八度,走进普陀区少体校的羽毛球馆,热得好像大蒸笼。十几个小孩子正在挥汗如雨地训练着。李娅是这群孩子的教练,她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短短的头发,一看就让人猜到曾经也是个运动员。果不其然,28岁的她是上海的一位退役羽毛球运动员。今天练习的是定点发球,每个学生都要把手中的球发到教练指定的点上,别看他们年纪小,打起球来还真是卖力,一下两下……孩子们的个子差异很大,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的念初中了、有的还在上幼儿园,这可真是难为了教练。少体校的孩子不是要经过严格挑选的吗?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面对这个问题,李娅真是有苦难言。

20年前,李娅也曾经是少体校里的一个小孩,她一直记得,上少体校是多么难得,多么光荣的一件事。那时候,少体校的教练会到各个小学去挑人,他们的要求可高了,不仅要长得好,打羽毛球的话就要手长脚长;体能也要好,跑步要快,平时人要活泼机灵。另外,家长的身高也要考虑,孩子虽然眼下长得高,但是父母都不高,将来就很难说。初定了以后,教练还要带着孩子去做各种测试,看看这孩子到底有没有发展前途。算下来,一个班级也就没几个人选得上。李娅入选少体校以后,爸爸妈妈高兴极了,一心想着家里也能出个张爱玲这样的羽毛球冠军,老师也是的,“后来我去打比赛,校长还亲自来加油。拿了名次以后,还会在学校里张榜表扬。”

少体校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个风光的地方。几乎所有上海的奥运冠军都是从少体校里起步的。远的不说,就说近的,上海两位世界顶级的运动员,姚明和刘翔,就是从徐汇区少体校和普陀区少体校里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李娅当时年纪小,对打球这事并不是很清楚,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但看到父母和老师都热情地鼓励她好好训练,也就坚持了下去,每天一放学就赶到少体校去训练。同学们见了她也很羡慕,因为到少体校训练的话不仅吃得好,餐餐都有排骨吃,还能拿到10块钱的零用钱。据说,姚明9岁进少体校的时候,也不是因为喜欢篮球,而是冲着能喝一瓶牛奶去的。

俗话说,30年河东,30年河西。此一时彼一时啊!李娅再次进入少体校当教练时,就遇到了新时代的新问题。她每年去区里面的小学招生,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招不到合适的学生。“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娇生惯养的,体能不如我们那会好,所以挑选的余地就不大。好不容易看中一个合适的,家长又不同意。好不容易说服了家长,学校老师又说不同意……”招不到学生怎么办呢?很多区少体校就只能对外开放,招收那些自愿来报名的孩子。这样一来,孩子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训练起来就很难。

少体校走到这一步,对热爱体育的教练们来说当然很悲哀。赵指导今年50多岁了,在静安区少体校当了30多年的游泳教练,他对这段经历感受很深。原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上海的各个区就有了自己的少体校。最红火的阶段是创立的初期,以及结束后的那段时间。很多中年人都会有印象:小的时候,在弄堂里看到一个穿着蓝色的、带两条白线边裤子的小孩,就非常羡慕他,因为这条运动裤是少体校学生才有的。赵指导说:“那时的出路比较少,考大学又很难,所以爸爸妈妈都支持自己的小孩进少体校,怎么说它也是个学校,比游荡在社会上强。那会,有的家庭是兄弟姐妹几个人一起上少体校的。”

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无缘无故。少体校曾经大受欢迎,是有很多社会原因的。比如说,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上少体校的孩子就有牛奶喝,就有大排吃,就有零用钱拿,这或许就吸引了很多的人。比如,大学的门槛太高了,很多小孩看看成绩中等,运动细胞倒是不错,那不如就去少体校吧,做个运动员也是条不错的出路。再比如,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在世界上大放光彩,一下子都成名了,孩子到少体校学排球也就成了大热门……很多人说,现在的家长和老师都很功利,所以他们不再愿意让孩子搞又苦又累、又没有前途的体育。其实,这话是说反了。功利的目的心在任何时代都会有,只是表现得方式不同罢了。

家长:最担心孩子一事无成

接近下课的时间,家长们都陆陆续续来了,有的是爸爸,有的是妈妈,还有的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么大热的天,赶来赶去接送,也真是难为他们了。家长们凑在一起聊会天,围绕的话题就是谁家的小孩打得好,谁家的小孩进步大。这其中,被提到最多次的就是明明,这孩子不仅技术好,心理素质更好,是个比赛型的选手。明明妈妈听了这些夸奖,心里也特别高兴。但是高兴之余,她也挺烦恼的。明明自从练了羽毛球以后,就一心扑在这上面,3年级的功课就已经做得很勉强,这次的期终考试是班里的倒数几名。前两天,李娅和她提起,说明明的羽毛球打得很好,明年他就4年级了,到了送市少体校的年纪了,不知道她是否愿意把儿子送进去。

明明妈妈面临的问题和开头帖子里楼主的问题挺相似,只是一个在犹豫该不该把儿子送到二线的市少体校去,另一个在考虑的是该不该把儿子送到三线的区少体校去。孩子所处的阶段不同,但是忧虑的本质是同一个:孩子送去少体校后,会不会影响学业,会不会影响前途?

少体校的全称叫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业余”并不是说训练上的业余,也不是说培养业余的选手,而是指时间上的业余。上海大多数的区少体校都是三线训练基地,根本不管文化课,学生进来了以后,仍然在原来的学校就读,只是利用每天下课后的两三个小时,以及暑假和寒假来训练。区少体校的宗旨是:学业为上,训练为辅。“现在的孩子课业负担都很重,他们不来,我们也没办法。平日里每天下午4点半开始训练,常常只有两三个学生来报道。”

市少体校和区少体校有点不同,它招收的是教练认为有可能成为职业运动员的学生,也就是像明明这样的好苗子。市少体校是住宿制的,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进行1个多小时的早操,上午4节文化课,下午是半天的专业训练。从日程安排上就可以看出,市少体校所安排的学业和训练是并重的。到了市少体校以后,大家的目标就明确了,都想着要进入一线的队伍,做一个职业运动员。

从三线到二线,再到一线,每个运动员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如果孩子学的是钢琴、画画、外语……,一级一级向上升的话,家长肯定很高兴。但体育是个特殊。一方面家长并不愿意让孩子接触体育,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在这方面表现出天赋,并且有所成绩的话,家长反而会头疼。

小云的父亲现在就比明明的妈妈还要烦恼和忧虑。小云现在17岁,在市少体校里练了5年的击剑,眼看着离市队的大门越来越近,可是在这次公布的市队暑期集训名单里,并没有她的名字。这意味着,高三毕业之后,小云可能没法被选拔到市队去。到时候,她的运动员生涯就要结束了……“现在最担心她一事无成。”高考嘛,考不过外面学校的学生,当运动员嘛,又没有机会进上海队,两头都落空。像小云这样的情况其实不少,市少体校每年有很多学生被淘汰出去,与其说是被淘汰出去,不如说是学生主动放弃。他们觉得自身的条件不够好,就算是练了将来也不会出成绩,还不如早点离开,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补上学业。走在体育的道路上,时间久了,只会越走越窄,越走越远,想回头就更难了。

再看看羽毛球班里那些并没有什么成绩的孩子们,他们的父母反而轻松很多。他们一开始送孩子来少体校,就不期望孩子将来走上体育专业的道路,也不期望他们将来成为体育明星。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如果孩子喜欢,就让他来玩玩,当锻炼身体也好。想想看,学生每月收费100元,每天训练两个多小时,有专业的教练,有专业的运动场地,这样的暑托班性价比是多么高!

比起那些一心只想着孩子学业的家长,这些家长的想法是有进步的,起码他们不排斥少体校的训练,认为它确实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但是,对少体校本身的发展来说,这种现象并不是好事。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少体校的训练是专业性的,教练在指导每个孩子的时候都带着挖掘好苗子的心态,花费很大的心思,可到了最后他们得到的回答却是:“我们只想来练着玩玩,我们只能来一个暑假。”这叫他们情何以堪?

学生:体育不是洪水猛兽

“兰兰,你跑到什么位置去了?眼睛看哪里?刚才和你说的怎么又忘记啦?”一个穿着蓝色紧身体操服的小女孩,在教练的大声使唤下,显得茫然无措,呆呆地站在原地。她已经跑了5遍了,可还是计算不出自己的位置,每次的彩排都是出错在她的身上。没办法,老师只得用一根绳子在地上画出她的路线,“你沿着这根绳子跑,然后站在画好的圈里面,站定以后抬头看墙上的钟。记住了吗?”老师交待完以后,音乐再次想起……

这是另一个没有空调,没有电扇,非常闷热的场馆,这里集中的是练体操和艺术体操的孩子们。因为是项目的关系,这里的孩子都非常小,大都来自于幼儿园。看她们做那些高难度的动作,真是有点不忍心。

搞体育没有不吃苦的,不苦就出不了成绩。羽毛球馆里的孩子们一边打球,一边往地上甩汗;学游泳的孩子们每天都要游上四五千米;体操馆里的孩子一边哭一边还要拉韧带、练倒立……李娅从8岁开始练羽毛球,直到前两年退役,回想起来,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都在训练中度过,生活枯燥又乏味。吃那么多苦,意义何在?李娅曾想过退役之后再也不碰羽毛球了,找一份和体育完全没关系的工作。但是,现在的她不仅是个优秀的羽毛球教练,而且还开了一家自己的羽毛球俱乐部,创立了一番事业,结交了很多的朋友。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竞技体育除了吃苦之外,一无是处,其实并不如此。李娅说,她的大部分同学都走了相似的路。在上海,运动员的生活保障还是有的,不仅仅是出成绩的运动员退役以后有保障,就是后来没有进入一线队伍的孩子,他们在高考的时候也有相应的加分,进入名牌大学的比比皆是。游泳池里,碧波荡漾,赵指导指着其中两个大孩子说:“这两个今年刚参加高考,一个被复旦大学录取,一个被厦门大学录取。”凭着赵指导多年的一线教练经验,他的看法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能和搞体育联系在一起。“有的孩子就是学习好,游泳也好。有的孩子就是不游泳,学习也不好。”

我们总以为,搞体育的人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其实,我们又错了。“你以为游泳就很简单吗?所有的体育项目都是要靠技巧的,不是光凭力气的。”这话仔细想想,确实有道理。最简单的,任何一个项目都要求运动员做到全神贯注,只有专注力集中的孩子才能在比赛中出好成绩。同样的,专注力强的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也会比别人好。

如果说,游泳,羽毛球属于热门的项目,参加比赛容易出成绩,高考也有很多大学会特招,就算退一万步说,孩子学了以后找不到工作,也能到一些健身俱乐部里去做做教练。但是,体操真是有点不同。静安区少体校的唐老师告诉我们,上海这些年来都没有出过有名的体操运动员,这个项目练起来实在有点苦,“我们帮她们都买了保险,生怕训练中会出事。”

既然这么苦,这么没希望,为什么还有家长愿意把孩子送来练体操呢?兰兰的爸爸就坐在一旁等女儿下课,他的回答是:“女儿喜欢。我感觉这就好像让她去学钢琴,学画画一样。”可是钢琴和画画哪有这么辛苦呢?“你以为弹琴画画不苦吗?其实小孩子累着呢。否则怎么还成天会吵着不想去上课呢。”小孩子学了画画和钢琴能提升修养啊,学了体育将来除了当运动员,还有什么用处?“弹琴画画也会占用孩子的课余时间,而且成名的概率比当运动员还要小。只是家长想不太明白而已。”兰兰爸爸的一席话倒是有点开拓思路的感觉。孩子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喜欢安静,你强迫他学体育也不合适。有的孩子就是好动,你强迫他学钢琴、学画画,也不合适。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孩子会受苦,不想让他们接触体育,但我们没有问过孩子们的意见。事实上,体育不是洪水猛兽。就算是如此艰苦的体操项目,孩子们依然在训练中体现出爱玩、好动的天性。“我女儿的手掌上有很多的老茧,她也摔过好几次,哭过好多次。但你好好地安慰她一番,她又马上忘记了,照样高高兴兴来上课。”

生命不要求我们成为最好,只要求我们做最大的努力。顾拜旦在创立奥运会的时候就说过,体育的精神是为梦想而战,为美好而奋斗,并不是最后的那个成绩。美国的教育家也认为,在青少年时期,让孩子经历一段专业体育的训练,对他们的人生是大大有益的。体育能促进青少年社会交往能力,教会孩子们如何在课堂外与同伴打交道;体育教给孩子竞争意味着什么――如何对待失败,如何温文尔雅地面对胜利;体育是团队活动,如何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携手共进;有时候,体育可培养自尊心;有时候,体育可以培养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么些年来,我们看不到体育的好,是有很多的原因,体制的缺失、观念上的错误、对少体校的不了解,更多的可能还有我们急功近利的心态。

上一篇:我的离婚到底是不是场错误 下一篇:“换肝妈妈”两度生子唱响生命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