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职语文教学

时间:2022-10-05 09:20:45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职语文教学

一、中职语文课程是实实在在的“工具性”课程,应防止泛人文化倾向

语文教学形成了以“双基”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目标,其核心就是高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经过长时间的大讨论,大家都意识到恢复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是十分必要的。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在这一表述中“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分别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概括起来就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前两点是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后一点主要是着眼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包括一些示范课和优质课,人文性已大大超过了工具性,甚至在一些课堂上出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维独现的情形。教师既不讲字词句章,也不讲修辞逻辑,文言文不重视重点虚实词的落实,现代文不从语言入手分析结构思路、思想内容,而只是围绕课文主旨设置几个貌似人文性很强的题目让学生去讨论。而学生由于没有充分理解文本,讨论时往往远离文本,脱离语言,言不及义,空而无物;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又没有给出合情合理的评价,最后只得草草收场。

有的老师既不懂人文思想的具体内涵,又不懂得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是具体的、是蕴含在具体语言文字中的,而是大量搬用诸如“文化精神”“文化使命”“生命教育”“悲悯情怀”“终极关心”“精神家园”一些词语来吓唬学生,甚至把“环境保护”和“法制教育”也当做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泛人文教育”的倾向十分明显,貌似丰富,实质虚空,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要求并未真正落实。

二、中职语文课堂应关注规范性,防止开放性过度倾向

现在,国家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就课堂教学模式而言,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没有一个“放之所有课堂而皆准”的教学模式。然而,今天的课堂特别是一些示范课、观摩课已经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无和程度的高低和课堂的“开放度”作为评价标准。于是各种形式主义就堂而皇之的走进了语文课堂:热热闹闹的无序合作,简简单单的浅层探究,毫无理由的一概肯定各种现象,有开放性过度倾向。

我们认为,中职语文课堂的开放是必要的,但规范有序的“开放”更为扎实有效,意义也更为深远。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努力。首先,要夯实基础。所有的合作探究都必须建立在理解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否则就会随意合作,盲目探究,就会弄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结论或观点。正如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所说的“不能忽视对必要的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次,有效的合作探究必须建立在师生个体独立艰苦研究的基础上。师生双方都必须在课前大量占有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这样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学生的发言才能靠船下篙,教师课上的评价才会适切中肯,有理有据。第三,师生双方都应充分了解“自主、合作、探究”是方式方法,而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学会正确的表达”“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直至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第四,语文课堂要有个性,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一切教学活动。所以要充分了解学生,要理解具体文本,根据这些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模式。不是每一堂课都一定得有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不能为表演而合作和探究,有时甚至“满堂灌”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三、中职语文教学应注重传统教学手段的传承,防止多媒体开发过度倾向

语文课堂上适当的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可以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多样化,呈现集成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增加课堂的容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有效记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对学生学习语文有着很好的帮助,但有的老师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技术流开始盛行。备课无纸化,教案下载化,诵读录音化,板书无字化,文本影像化,情境画面化,有多媒体开发过度倾向。

其实,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借助“语言”得以实现的,尤其是语文课堂,师生之间最重要的桥梁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本)”。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应该老老实实关注文本,应该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初步了解教学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适当、适时、适度地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来进行辅助教学,从而收到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其实,新课程标准上也只是说“多媒体”是“教学辅助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作品”。因此,我们在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固然认为“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教育手段落后于时代,教学效率过低;但也不能把教师使用多媒体数量的多少、水平的高低作为对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需要检查评比完全可以另行组织专门的考试或竞赛),而应从实际效果出发,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思维能力提高的多少作为评价的标准,以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供了多大的思维空间、营造了怎样健康的课堂氛围、学生最终收获了什么为评判标准。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在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下工夫,才能实现语文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上一篇:以学生为本位,创新教学方法与理念 下一篇:大学辅导员沟通能力的组织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