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陈风》中的巫觋盛行原因探究

时间:2022-10-05 08:49:36

摘 要: 《诗经·陈风》中有大篇幅描写陈国巫风歌舞的诗,展现出陈国当时歌舞繁盛、巫风盛行的现象,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当时陈国为何会如此盛行巫觋歌舞?文章针对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展开分析,归纳出三点原因:一是商朝文明影响。二是周围国家巫风巫舞盛行。三是上层统治者提倡与鼓励。

关键词: 《诗经》 巫觋盛行 原因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陈风》作为诗经的组成部分,用大量篇幅反映了陈地浓郁的巫觋文化。

《陈风》篇目不多,却特色鲜明,爱情和宗教内容遍及诗歌的每一字句,在反映陈国爱好歌舞、崇信鬼神的民风的同时,也体现出神秘而又悱恻的诗歌风格。《陈风》涉及大量宗教活动,《宛丘》和《东门之枌》就是典型,通过生动展现当时陈地人民的社会生活及男女之间的爱情清楚地反映了巫风盛行、歌舞相乐的民俗。这些诗歌都展现了陈地的巫觋文化,那么,为何在当时的陈地会有如此繁盛的巫觋文化呢?

一、文化因素:商文化的影响

《诗经·陈风》收集的是十首陈地民歌。陈国是中国历史上西周至春秋时代的诸侯国,其地包括今河南柘城、安徽亳州等地。《陈风》中所流露出的巫觋文化与其自古的巫祝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陈地本身就有着浓厚的巫色彩。巫,无论作为狭义上的一种宗教还是在广义上作为一种文化,其复合体都是伴着历史前进的车轮从野蛮而逐渐驶入文明社会的。东夷文化与其他文化圈相比,重巫祀,在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时期已有巫师这一职业。由此可见,巫文化在东夷地区较为发达,“东夷已把龟和龟甲作为一种通神灵,知吉凶。未来先知的宗教神物而随葬于墓葬之中,成为一种埋葬习俗”。韩高年先生曾说:“陈国的风俗巫鬼本为渊源自有,与东夷部族的传统习俗有关。”东夷部落之中,陈国所属的风姓部落是重要的东夷部落,《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记载:“陈,太昊之墟。”杨伯峻注:“太昊氏旧居陈。”这都说明陈地就是东夷集团的核心地带。

在历史进程中,商代留下来的巫文化在周代社会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周公对这种文化其实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信仰。在《尚书》中,记载着周公替武王祷告的内容:“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祐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则四方之民罔不袛畏。”这明显是使用巫觋祷告的方法达到目的的一种祝祖行为。在《诗经》中,人们所巫祝的范围较广,对象包括方、社、田祖、祖先神等诸神。即使到了春秋,这种巫觋行为也依然存在。作为殷商的陈国,经过六百年的经营已经有根深蒂固的势力,这使陈国充分受到殷商文化影响。

周朝时周武王使胡公“奉帝舜祀”,并且将他“分之于陈”。陈地四周是蛮夷之地,故在周文化辐射范围之外,相对于周朝来讲属于边远地带的范畴。陈地相比于其他地区受周礼乐文化影响较弱,因此其商代文化保存较完整。陈胡公及陈国早期几位君主政治修明使得陈国的国力在整个西周时期都比较强盛,为西周十二大诸侯国之一。在祭祀祖先时,胡公不会全盘吸收周的方式,祭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自己祖先所保留下的巫觋文化。商朝是一个有着浓厚的巫祝文化的朝代,殷商文化的特色得以保留,东夷文化中悠久的巫文化在陈地因此得以继承。

由此可见,虽然社会文化在不断发展,但巫文化并没有从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消除。因此,诗经中出现许多巫歌巫舞的场面不足为奇。

二、地理环境因素:地处巫风盛行的国家包围之中

一切文化现象的兴盛都会受到地理环境、自然、经济条件的制约与影响。《陈风》中所展现的歌舞巫俗繁盛的景象也不例外,它与陈地的地理环境联系密切。

陈境地处黄河以南,颍水中游,淮水之北,是为淮阳之地。陈国的东北部与宋相连,西南与淮夷为邻,东周时期其西北与郑相邻。陈都为宛丘(即今河南淮阳县)这一地点在陈风中的《宛丘》《东门之枌》都有所涉及。

陈国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没有高山深谷。宛丘位于陈国国都之内,鲁诗用:“山上有丘为宛丘。”解释宛丘的形状。“宛丘中央隆峻,状如负一丘于背上。”则是郝氏对于宛丘的地理特征的描绘。古时人们聚会都讲究风景秀丽,喜欢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举办活动,而宛丘四周低中间高的地形自然有利于人们的歌舞聚会,进行一系列类似巫的活动。

陈地靠近楚地,也与宋国、郑国相邻。张启成先生说:“郑国风俗与陈接近;宋国则是殷商的后代,殷人好鬼,亦当重巫;楚国巫风特盛,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招魂》中可见倪端。淮夷文化落后,巫风也较盛。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影响所及,对陈国本来就颇为盛行的巫风,势必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该观点明确指出陈地受宋楚文化的影响,在这之中,楚文化的作用则更重要。

在先秦诸侯国里,楚国以好事巫鬼出名。楚国自古有爱巫的传统,楚也属于东夷日神崇拜的神话体系。楚国被称为“化外之民”,楚国国民不论出身贵贱,都崇尚巫术,楚灵王“简贤务鬼,信巫祝之道”。楚文化长期远离中原文化,又受到蛮夷地区居民的原始风俗的影响,造成了楚文化的鹤立鸡群。楚国的疆界北至今天的湖北一带,与位于河南的南部的陈国的边界刚好相邻,两国在文化上相互渗透和交流。经过楚文化中的巫文化的熏陶和影响,陈国巫文化愈演愈烈。

陈国与保留巫觋传统的国家为邻居,自然会受这种巫觋文化的影响。而宛丘良好的地形条件则为这种巫觋文化的表演提供了场地。

三、政治因素:统治者提倡歌舞巫俗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先民们为求得人类的生存与延续,除了努力获取生活资料之外,也非常重视子嗣的繁衍。因为只有源源不断地繁衍子嗣,才能弥补由于生活资料匮乏、疾病、战争及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人员减少。

这种祈求多子嗣后代的愿望在周代依旧延续存在。陈国地小力弱,在春秋战国兼并战争中处于劣势,夹在大国之中,受到欺凌,人口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资源。要通过祭祀生殖神以乞求繁衍旺盛,使自己的国家拥有人口上的优势。

巫女所跳的万舞刚健而有力,具有性诱惑力和蛊惑力,会对异性产生强大吸引力。“古时求雨,把巫女放在太阳下或火上暴晒,以火于巫女的结合象征交孃,来引诱雨水降临,或者以巫女来引诱雨神降临,从而达到求雨的目的。”这说明古时,巫女求雨就带有鲜明的两性色彩。

在《宛丘》和《东门之枌》中,男子对女子都有求偶之意。在《宛丘》中,在巫风炽盛而四季歌舞不断的陈国,作者热烈地表达对一位巫女舞蹈家的迷恋和爱慕之情。在《东门》中,“穀旦于差,南方之原”。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提到:“穀旦,犹言良辰也。”良辰吉日是祭祀狂欢日,上古的祭祀狂欢日有多种,不同主题的祭祀狂欢日有不同的祭祀和狂欢内容,比如驱傩、寒食、男女短期恢复自由等。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及陈国“好乐巫觋歌舞之事”,陈国的占风可以说是保存得比较好的,就有这样的“穀旦”。这首描写男女爱情的情歌反映陈国当时尚存的一种社会风俗。

先秦时期,男女交往相对开放自由,而良辰吉日是祭祀狂欢日,在这祭祀生殖神的佳期里,男女可以放开禁忌而自由恋爱乃至交合,此时情歌和乐舞特别兴盛。这种沟通,是得到统治者支持的,目的在于祭天求雨促进男女自由交往,繁衍更多子嗣,使得国家繁荣强大。

另外,陈国的第一夫人大姬无子,她希望有子孙后代可以继承这片土地,她祈盼神灵的恩赐,“胡公夫人,武王之女大姬,无子,好祭鬼神,鼓舞而祀”。故其诗云:“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陈地原始的巫觋行为、祭祀活动、歌舞之乐并非仅限于求子,但大姬的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楚地巫风的主题与性质。大姬的“好祭祀,用时巫”,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大姬喜好如此,民众对巫觋这种行为就更加推崇。举国上下巫风大振,自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歌舞巫俗的繁荣。

综上所述,《诗经·陈风》中的巫觋繁盛现象来源于其对自身文化的一种沿袭,得益于其融汇南北、处于被巫觋文化包围的特殊地理环境,也离不开上层统治者对歌舞巫俗的推崇与提倡。正是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使《诗经·陈风》有了鲜明的巫祝特色,展现出了一派歌舞巫俗繁盛的景象,使诗篇洋溢着浓郁的巫觋气息。

上一篇:语篇衔接理论在应对四级听力中的作用 下一篇:美国教育体制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