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优化小组合作提高课堂实效

时间:2022-10-05 08:38:31

浅谈如何优化小组合作提高课堂实效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证明: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沟通和交流,就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新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于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了。但,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的教师为急于完成教学内容,合作虎头蛇尾;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学生合作无序,降低了合作的质量;有的小组活动表面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只是一种表象;有些讨论的问题缺乏挑战性,没有合作的价值等。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问题。

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及尝试,下面把自己的点滴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优化组合,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1.组建小组

笔者认为,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同时,合理的小组成员配置对合作学习的效果影响也比较大。所以,教师要尽可能提出合理、有效的分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要怎样组合小组成员才能具有凝聚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在一起交流、合作,比较他们单独活动时有更高级的行为。”所以,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在安排小组成员时,都尽量考虑到学生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平衡,突出差异性。例如,我班共有60人,笔者把他们分成10个小组,每小组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由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帮互学、合作交流。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的重新组合后,再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2.明确分工

在传统的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往往没有具体、明确的分工,这容易导致小组内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如在一节“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上,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怎样求长方体表面积时,很多小组的同学并没有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答,就围在一起讨论,而且讨论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关键是一个人说,其他人不注意倾听。有的人在摆弄着自己手中的学具,有的人还在看书,毫无秩序而言。讨论结束,我让他们回答,但就只有几个平时成绩好的同学能回答出来,其他的同学还是没什么收获,这种合作学习有什么效果呢?这次失败我感触颇深,合作学习必须强调组内每个成员的个人责任,即要有明确的分工,要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每次合作学习他们都有自己要做的事,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另外,我在组内还进行了一帮一结对子,让两名成绩较好的学生负责两名较差的学生,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民主平等。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培训组长

有人会认为分好工了,还有必要培训组长吗?我在尝试和探索中认为培训比不培训要好很多。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也有贪玩的一面,也会有不知道怎么组织大家学习的情况。因此,提前教育好组长要负责任,要指导好他们怎么去组织组员交流、讨论,这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组内交流时,为了避免好学生一言堂,要求组长先让组内其他同学发言,最后自己再补充;一人发言所有人先要注意听,讲完再作补充等,这样就能保证良好的合作秩序,保证合作的效果。

二、明确任务,开展实在的小组合作

一节数学课只有40分钟,如何提高这40分钟的效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呢?我觉得利用好小组合作,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帮助。

1.掌握合作技巧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小组合作也不例外。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矩,合作是不会有效果的。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总会抢先于别人发言,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就等于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这样就会造成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恶性循环。这时就需要教师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怎样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并为他人作补充,如何进行归纳和总结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必须先独立思考,独立解答,在小组成员完成后由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依次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注意倾听,然后讨论、交流、补充、统一意见,最后组长组织分工汇报。这样,每个人都会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这样的合作才是具有实效性的。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在推导梯形面积的公式时,我安排了小组合作。在独立动手操作之后,我旁观了一个小组的合作讨论过程:

组长:“你们是怎么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谁说一说?”

A:“我用两个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边说边演示,讲解推导过程)……

马上有旁边的学生补充:“是完全相同的两个梯形。”

B:我用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梯形拼成长方形……

C:我把一个梯形剪成了两个三角形……

组长:因为长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讨论结束,组长请一名学生将讨论出的3种想法再总结一遍。

在全班交流时,他们小组分工汇报,很准确地汇报出了3种推导方法,赢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这时,其他小组的同学又补充了各自的推导方法。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2.把握合作时机

合作理论指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也并不是整节课都需要合作。这就须要把握一个良好的时机,才能恰到好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备课,仔细钻研教材、教参。不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预设好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索和讨论价值,仅凭一人难以解答出来,须要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解答。经过尝试,我认为以下几种情况下适合使用。

(1) 在学生自己解答比较困难时适合组织合作

上一篇:着眼小问题 追求大实效 下一篇:悄然润泽迟开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