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计划”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2-10-05 08:10:55

基于“卓越计划”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卓越计划”为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根据“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项目式教学、实践基地和国际化合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卓越计划;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式教学;实践基地;国际化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70-02

我国为增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全日制专硕”)。如何更好地培养全日制专硕,探索出满足“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全日制专硕培养模式,是当前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掌握产业发展前沿的高质量工程技术和应用人才,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的重要探索。

“卓越计划”有三个特点:一是加强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应用能力;二是按照行业标准和社会通用标准培养工程应用人才;三是在培养过程中得到企业、行业的深度参与。

二、全日制专硕培养现存问题

2009年全国实际招收全日制专硕8万余人,2010年实际录取12万余人,并从2010年开始,逐步减少了学术型硕士名额,增加了专业型硕士名额,最终达到了专业型与学术型的比例为7∶3。在全日制专硕培养初具规模的情况下,我们在培养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1)缺少具有针对性、灵活性的教学模式。现在的教学模式仍采用教授理论知识为主,缺少实际应用,不能区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不同培养目标。(2)实践基地(工作站)落实较困难,倡导实施的“校内外双导师制”流于形式,行业企业无法参与到培养过程中,难以配备高水平的校外导师队伍,导致学生职业导向不明确,社会认可度低。

三、探索全日制专硕的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为探索全日制专硕的创新培养模式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进一步明确了全日制专硕培养目标。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

以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和网络视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变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也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学生可在互联网上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一依赖教师的课堂授课。

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以数字视频、电子讲义等形式通过各种平台提供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课前学生完成教学资源的观看和学习,而课堂时间则用于师生共同作业及答疑。

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有以下优势:(1)更有针对性,教师可通过视频生动、形象地让学生了解技术前沿、理论应用等内容;(2)更加灵活,学生可按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有问题可随时通过交流平台与同学、教师讨论;(3)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从讲台下被动的观众转变为课程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4)激发创新思维,学生可通过交流平台和课堂时间自由交流、探讨。

(二)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项目式教学模式

项目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活动用系统工程的方式,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目标项目而进行的教研活动。教师选取合适的项目,并融合一门或多门相关课程的知识点,既能在教学过程中上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一个完整的项目式教学过程包括:(1)教师根据企业的实际项目内容及学生人数把学生分组,每组由学生担任项目组长,不同成员有不同分工;(2)项目组长制订项目计划,并按照计划组织成员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和系统测试,项目组长全程监控项目进度,并定期向教师汇报;(3)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项目验收小组,对项目进行验收。

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在系统设计、系统实现阶段,学生可自由选取不同的实现方法完成目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项目式教学模式可根据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反馈、工程领域特点和行业发展需要,选取有别于学术型,更加适合全日制专硕开展的课程体系,突出工程特色,增强职业导向,同时为资格认证考试奠定基础。

(三)拓展校内外实践基地(工作站)的实践模式

依托校内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建立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倡导学生尽早进入实践基地接触项目,提高完成实际项目的能力。校内实践基地,通过横向课题为载体,引导企业、行业深度参与到高校人才的培养过程,让学生了解企业及行业的通用标准,引导学校按此标准培养学生。

调查统计(以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类专业为例),2009级第一批全日制专硕仅有12%的学生在校内科研基地(“音视频图文智能信息处理”广东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以及“近距离无线通信与网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实习,2010级增加到27%,到2011级更是高达33%。在校内实践基地实习的学生,其中70%的进入了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其他则进入了中小企业,成为了单位、部门的技术骨干,为企业研发、生产出现的技术难题提出优秀的解决方案,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单位的充分肯定。同时,企业为横向课题立项、开展和专利成果的实施等提供了良好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既使学生得到了实践锻炼,也为企业的成长注入了新鲜血液,达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双赢目标。

对于具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可聘请企业内部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并愿意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为高校人才培养做贡献的优秀企业人士作为长期校外导师,并建立系统的校外导师数据库,以解决校外导师只挂名、不指导,高校难以配备高水平校外导师队伍的问题。

(四)积极开展国际化合作

“卓越计划”还有一个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认可度高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全日制专硕的培养也应按此目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美国是开展研究生教育最早也是现在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为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总结,美国在全日制专硕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借鉴国外经验,以提高我国全日制专硕的培养质量。

国际化合作主要包括联合培养、引入海外精品课程、建设海外实践基地等方面。

1.联合培养。与国外知名院校合作,采用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少1年海外高校学习的联合培养模式。华南理工大学2004年建立中法研究中心,建立初期是将本科生送到法国高校进行课程学校,现已经扩展到研究生。全日制专硕第二年可申请赴法学习,且学校正在积极促成双学位的联合培养模式。另外,2010级全日制专硕有3人完成了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培养。

2.引入海外精品课程。聘请海外高水平学者、资深企业专家,采用与海外相同的授课、实验和考核模式,开设海外引进的课程供专业学位研究生选修,并与国际知名企业共建精品课程。

3.建设海外实践基地。与知名企业共建实践基地,鼓励、推荐学生到国外相关企业进行专业实践。2014年4月初,微软亚洲研究院与华南理工大学就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进行讨论和规划,并达成共识。双方同意建立“3+1+1+1”的联合培养模式,共同创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立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平台。

四、结语

本文在“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探索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应用人才需求的全日制专硕培养模式。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工作站),开展国际化合作,不断提高全日制专硕的培养质量,以满足“卓越计划”培养国际认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并使全日制专硕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可。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4):47-55.

[2]高恭娴.项目式教学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有益探索[J].甘肃科教,2010,26(2):203-205.

[3]周雪梅,腾靖.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50.

上一篇:《给水排水管道系统》实践能力递进式培养模式... 下一篇:将程序正义引入高校转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