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动纠纷调解谈人民调解的意义

时间:2022-10-05 07:48:19

从劳动纠纷调解谈人民调解的意义

【摘要】调解是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的"第一道防线"。贯彻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进一步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充分发挥调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劳动争议调解的范围较大,能够最大限度地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人民调解具有诉讼无法比拟的优势,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应不断创新,工作领域应逐步拓展。

【关键词】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劳动纠纷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088-02

调解,是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在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有关组织主持下,自愿进行协商,通过教育疏导,促成各方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办法。调解虽然不是劳动争议处理的必经程序,但却是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的"第一道防线",对解决劳动争议起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希望仍在原单位工作的职工,通过调解解决劳动争议当属首选步骤。它具有及时、易于查明情况、方便争议当事人参与调解活动等优点,是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劳动争议调解范围的认定

劳动争议,也称"劳动纠纷"、"劳资争议"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执行劳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过程中,就劳动的权利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劳动争议不同于民事争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双方并不是处于平等主体的地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的规定,劳动争议调解的范围包括: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劳动关系,从法律意义上讲,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将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纳入了劳动争议处理范围,因确认劳动关系是否存在而产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就确认劳动关系是否存在这一事由,依法向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申请权利救济。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关系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全过程。在整个劳动用工过程中发生的劳动争议的处理,都可以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涉及解除和终止劳动关系,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把以下争议也纳入到了调整的范围:涉及用人单位规定的工作时间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劳动者是否能够享受到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带薪休假的权利、用人单位是否依法为劳动者缴纳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订立的劳动合同中的福利待遇、培训等约定事项、用人单位是否为劳动者提供合法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等标准而产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金钱给付问题而发生的劳动争议,包括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争议,也可以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除了上述劳动争议事项外,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也要纳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调解范围。

发生劳动争议后,当事人除先进行协商外,可以申请劳动调解,调解不成,或者不愿意调解的,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

二、劳动争议调解的现状

为了化解劳动纠纷,努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企业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对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明确责任的基础上,依照国家劳动法律、法规,以及依法制定的企业规章和劳动合同,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推动双方互谅互让,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活动。

多年来,人民调解制度以其自愿协商性、程序简易性和成本低廉性而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在调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如何适应改革发展大局的需要,进一步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出新的贡献,有待于我们深入思考。从调解工作的实践看,人民调解工作在领域创新、队伍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调解的范围不断扩大。

(一)劳动纠纷调解的特征及其机构

劳动纠纷调解,是指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由于社会保险、薪资、福利待遇、劳动关系等发生争议时,由第三方(例如专业性的人才机构、争议调解中心等)进行的和解性咨询,通过劳动争议调解达到法律咨询、和解方式等的说明。劳动纠纷调解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纠纷调解遵守自愿、合法、平等协商原则;二是劳动纠纷调解机构是特定的;三是劳动纠纷调解的内容是劳动关系主体之间因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或劳动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四是劳动争议调解不是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当事人不愿调解的,可直接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如对仲裁不服,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调解达成的协议也不具有法律效力,不可强制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到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一是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二是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三是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企业内部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工作者身在企业,对争议发生的经过比较清楚,能够对争议双方进行正确引导,有利于及进化解纠纷,阻止双方矛盾激化,和谐劳动关系。

(二)劳动纠纷调解现状

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其中有的属于既定权利的争议,即因适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既定内容而发生的争议;有的属于要求新的权利而出现的争议,是因制定或变更劳动条件而发生的争议。

2009年6月,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全面推进首都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和北京市司法局决定:建立三方劳动争议调解的联动机制,全面贯彻"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创新北京市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将劳动争议处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努力将劳动争议化解在源头和基层,建立和完善长效的劳动争议的预防、预警制度。北京市总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司法局联合下发《关于建立北京市劳动争议调解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要求当年底前,建立起由上述三方联合成立的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由政府出资聘请专业律师,为职工免费提供调解、咨询等服务。2010年,北京市总工会在劳动争议调解方面的目标是接案2万件,成功调解1万件,要求所有基层调解组织开展劳动争议调解。

三、人民调解的意义

近几年来,通过加强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坚持排查在前,防范在先,在预防和化解民间纠纷、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较好地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人民调解制度是一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前,就解决各种纷争的途径而言,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即调解和诉讼。经深入调研,笔者认为调解比诉讼更有利于化解群体性纠纷,在于人民调解有着诉讼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人民调解预防、减少和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纠纷

人民调解具有成本低、迅速和便利的特点。应当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化解社会矛盾的第一道防线和维护首都安全稳定的基层基础作用,突出人民调解在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中的前端性、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使绝大部分矛盾纠纷通过人民调解工作予以化解。

(二)调解具有诉讼无法比拟的优势

人民调解的优势首先来源于程序利益,它具有成本低、迅速和便利的特点。按照规定,人民调解不收取任何费用,且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遍布城乡,可及时介入纠纷的解决。而诉讼程序的复杂性、严格性且附带一定费用,使得当事人更愿意选择人民调解。其次,人民调解更易实现公平正义。人民调解在调解案件的过程中,以其常识化的运作程序,消除了诉讼程序给当事人带来的理解困难;以通情达理的对话和非对抗的磋商,缓和了当事人之间的对立;以简易的事实认定代替了严格的举证责任。再次,人民调解体现了当事人的自主、自由处分功能,更有利于纠纷解决。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员和双方当事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也是平等的,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是当事人的权利而非义务。

(三)人民调解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工作领域逐步拓展

为了有效整合和强化调解职能,目前全市结合实际逐步建立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和依托,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效衔接配合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将人民调解贯穿于民事案件的诉前、诉中、诉后各个阶段,明确了与行政调解对接工作范围。

(四)人民调解已有法可依

2010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人民调解法的颁布实施,是人民调解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昔日的"东方经验"上升为今天的法律规范,标志着人民调解工作从此全面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这次颁布的《人民调解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律,突出了调解优先、强化保障制度等特点。该法坚持和巩固了人民调解的群众性、民间性、自治性的性质和特征;进一步完善了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进一步明确了人民调解员的任职条件、选任方式、行为规范和保障措施;进一步体现了人民调解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法律确认了人民调解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衔接机制;进一步明确了人民调解的效力。

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多年来,我们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根据社会矛盾纠纷呈现的新特点,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谭祖飞,王英.论人民调解制度[J].求实,2010(12).

[2]韩良良.和谐社会与人民调解制度之重塑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2).

[3]盛永彬,刘树桥.人民调解实务[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4] 姜小川.调解实务教程[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上一篇:浅谈现阶段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下一篇:浅析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之"违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