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泰中文化的融会贯通

时间:2022-10-05 07:00:46

浅析泰中文化的融会贯通

摘 要:中国与泰国两国自古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频繁交流,相互促进带动并发展。本文将就泰国文化的中国源流展开相关论述。

关键词:中泰文化;民族;语言;华人;交流融合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147-02

文化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人类长期创造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不同国家的文化,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加之观念、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诸多因素的不同,有所差异;但也伴随着地理环境、宗教传播、移民杂居、贸易往来等因素,不断地向外扩散,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中泰两国地理上相距不远,两国人民在长期的互相交往中,文化相互渗透。在泰国,现代文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中国有的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却被泰国人坚持沿用并传承。华人群体数百年在海外繁衍生息,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两国的交流被阻隔,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或多或少在泰国“本土化”,特别是随着泰国与中国大陆交流距离的缩短,经济、文化、人员交流的频繁,语言本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将就泰国文化的中国源流展开相关论述。

一、民族的起源

泰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人口约6500万,主要有泰族、华族、老族、马来族、高棉族等。据历史研究考证,最早生活在中国西南部的泰族人民,因为某些原因逐渐南迁达到了如今的泰国境内。泰族占到全国总人口的83%,是泰国的主体民族。我国民族学人类学专家范宏贵的最新研究表明,同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中国8个少数民族与东南亚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十几个民族,或称壮泰系列民族,都起源于中国南方。

华族是各个少数民族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族群,华族人口主要从中国的粤、闽、琼等地区移居泰国,因此两国文化有着很多必然的相通之处。

二、中泰两国交往史

中泰两国从汉武帝时期便相互往来,据史料记载,公元1~5年西汉年间,中国渔船曾经到过泰国。而后从东汉至隋唐时期,中国与当时的狼牙修国、盘盘国等都有交往,此后两国互派使者,加强了相互往来,加深了中泰友谊。

泰国人祖先大部分都来源于中国南方,包括暹罗人、老挝人和华人。历史上,由于游牧民族南下,汉人逃往南方,挤占南方民族的生存空间。南方民族只好往更南的地方迁徙。泰国人血统和语言接近壮族、布依族、傣族等中国南方民族,华人(南方汉人)迁徙到泰国的时间可追溯到宋朝,但大规模迁徙是在明朝及以后。

几个世纪以来,这种迁移从未断绝,到了20世纪90年代,据统计泰国华人已经超过四百万,而且数量在不断增加中。不光如此,华人已经完全渗透进泰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与其他东南亚华人聚居的国家,如越南、印尼、菲律宾等不同,华人在泰国不属于“少数民族”,没有受到当地人的排斥,反而在整个泰国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华人在泰国社会受到广泛的尊重,与当地群众友谊深厚,例如曼谷“耀华力路”是泰国最富有最著名的药材和黄金市场,在这里中泰两国人民和平相处,和谐混居,共同发展。

泰国前两大民族是暹罗和老挝人,祖先都是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的百越人。由于两者祖先相近,语言、风俗几乎相同。所以泰国人为了让国家团结,统称两族为“泰人”。这种观念也日益被人接受,所以一般认为泰国只有“泰人”、“华人”和少量马来人。

因此,在中泰两国人员的交流过程中,表现出了泰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正因为这种包容性,才有利于当地华人的生存发展,和谐共生。

三、中国文化在泰国社会的融会贯通

泰国华人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同时也逐渐与泰国本土文化和生活习惯相互交融,形成了互相补充、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为泰国社会的民族多元化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近代社会华人在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同时,提升了整体素质和修养,为泰国社会的发展竭尽全力。可以说泰国华人群体对泰国现代化进程做了很大的努力。目前,对泰国社会文化产生主要影响的三大文化,即印度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逐渐在宗教、物质和生活等方面显现出来;其中,中国的语言文学对泰国的影响尤其深刻。

(一)语言方面

汉语与泰语之间有着极其相似的共同性。汉语普通话有着四个声调,各个声调有着不同的含义;泰语有五个声调,同样蕴含着不同的含义。同时,汉语和泰语都没有类似英语词汇那样的词汇内部单复数形态的变化,语法关系主要依靠语序以及虚词等的表示。泰语中用[loau]表示动作的完成,意译为“了”;而汉语同样用“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汉语和泰语在句子的基本结构形式上也同样保持着一致性,都是“主―谓―宾”的格式。综上所述,汉语和泰语在语音声调、词汇还有语法方面都有着不可忽略的共同性,这与两国的历史邦交、文化交流是密不可分的。

(二)民俗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的到来为泰国社会带来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和文化。陶瓷进入泰国社会后逐渐取代了原有的植物叶片,成为主要的餐具;中国的“祭祖”习俗也被华人带入泰国社会,并被泰国当地人民认同,成为泰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每年中国的农历除夕,泰国家庭都会祭拜自己的祖先,祈求祖先的庇佑,泰国王族也履行了相同的习俗,由国王或是王室成员主持祭祖仪式。不过有趣的是,华人在祭拜时用的主要语言仍然是泰语,特别是具有中国血统的泰国前总理克立巴莫在祭祖时忏悔道:“列祖列宗在上,请谅解后人已经不能用中国话祭祖,可我们的诚心依然还在……”

(三)礼节礼仪

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泰国也可谓是当之无愧的。长期以来,中国文化在泰国蓬勃发展,但是外来文化的渗透不足以撼动本土文化,中国文化的渗透只是对泰国文化的补充和发展,而且其文化本身也被泰国本土文化影响和改变。中国和泰国两国文化都是基于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文化,以家庭为基本的作业单位,在生产资料原始积累的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互帮互助,亲如一家,形成非常和谐的人际关系网。

中国文化和泰国文化都具有重视亲情友情、注重人际关系的特点。这种注重亲情友情、注重人际关系的现象,与汉泰民族的传统社会结构与生产方式分不开。汉泰两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化。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家庭是最基本的单位,在生产条件与生产工具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人们互相帮助,亲如一家,人际关系是非常和谐的。

汉民族与泰民族都非常重视礼仪。在中国,中国文化为伦理型文化,而在泰国,因受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深远影响,泰国古代社会早就形成一个明显的等级社会。在这一历史根源里,在泰国人们头脑里埋下了“以下敬上”的思想观念,加之来自于“礼仪之邦”中国的华人的交汇融合,这种思想观念在当今泰国的人际关系上以礼仪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姓氏取名

泰国政府也解决了中国华人的居住和公民身份问题,这为华人在泰国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证,使其具有合法的身份和得到泰国法律的保护。泰国华人已经逐步融入泰国社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泰国人,同时以自己是华人而自豪。

一般来说,在国外很多华人华侨都仍然坚持有自己的中国名字;但在泰国,华人华侨在公共场合以及登记自己的身份等普遍采用泰文名字,而很少使用自己中国名字,这与中泰之间的通婚密不可分。在泰国,华人与泰国本地人通婚是很普遍的,这大大加强了中泰两国民族之间的友情,也为民族间的和谐共同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并大大地缩短了民族间的距离,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关系,使民族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五)节日习俗

华人除了要参加泰国日常的节日外,也保留了农历春节、元宵、清明等各种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里,泰国本地人也会积极参与,与泰国节日节目相互搭配,文化互动交流。对泰国人民生活文化影响最重要的就是中国广东文化,甚至影响到了泰国民众家庭。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区域文化”,市里店铺的金字招牌往往都是用汉字书写,一排排具有广东老式街头风情小镇的房子仍然屹立在曼谷街头,街道路面采取了遮天蔽雨的模式;进入街市,摊档与广东街头几乎是完全一样的模式。在泰国以“唐人街的耀华力路”最为闻名,如果你是潮州人,在这里不仅可以听到相同腔调的方言,并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潮汕文化元素和食品比比皆是;如果你不懂潮州话也不要紧,现今越来越多的店铺也可以使用普通话来招揽生意。

泰国华人既具有中国血脉,也具有泰国风情,在中泰两国友好交往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们促进了中泰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为中泰文化保持长期良好的交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则为中泰两国的亲善大使。

参考文献:

〔1〕许红艳.泰国泰语民族的起源与变迁[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3〕披耶阿努曼拉查东.泰国传统文化与民俗[M].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

〔4〕张锡镇.当代东南亚政治[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5〕任一雄.沙立的民主尝试及其”泰式民主”[J].东南亚,2001(3).

〔6〕陈晓律,李国民.高速增长中的低度政治发展――泰国模式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9(1).

〔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上一篇:西方女权运动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下一篇:中西法律论文摘要中的态度评价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