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科教学实施合作学习方式的结题报告

时间:2022-10-05 05:20:46

政治学科教学实施合作学习方式的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合作学习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研究者运用系统的合作学习方法进行教学管理,对调和种族矛盾,促进不同种族的儿童形成积极的同伴关系,促进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合作学习理论在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可见,国家对合作学习的重视。由于合作学习在我国开发与研究的历史较短,目前仍属新生事物,能否乘着新一轮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在我国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对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关系重大。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我们现在所普遍谈论的合作学习,其实是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重新兴起且至今都盛行不衰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美国明尼明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俩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定界:“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

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孙伟(什么是合作学习))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等等。尽管存在种种不同,但我们不难看出合作学习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主要的取向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其共同特征。对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来说,有五个共同的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嘎斯基著,王坦译:《合作掌握学习的策略》)。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同舟共济”;二是面对面的交互作用,确保小组成员能直接交流;三是个体责任;四是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协同学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同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五是集体自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方式考查集体学习进行得如何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课题研究意义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通过此次课程改革,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意味着明天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仅对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影响重大。本课题的研究尽力体现新课改理念,一方面摸索合作学习在课堂内外的实施,为学生探索多样化的学习方法积累经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摸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我们政治组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风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课题立项依据

1.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看。经济全球化要求社会成员具有交往、合作、分享的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

2.从我国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但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能否有效地在我国实施合作学习,对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意义重大。

3.从我校政治教研组当前实际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较多关注教材教法,对学生学法,尤其是对合作学习指导不足;亦有相当部分学生学习方式单一、陈旧,被动,需要寻找新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结合教情学情,研究合作学习,对于转变传统的教法学法具有现实意义。

五、研究目标

1.通过在高中政治学科课堂教学中践行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促进教师尽早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提高业务素质。

2.实验合作学习方式,掌握学情,加强指导,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寻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学、会学、想学,乐学。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2年3月8日-3月25日):课题筹划。确定课题人员,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研究方向,收集相关资料,进行集体学习研讨,明确任务分工,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2012年3月28日-6月17日):课题实施。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及任务分工,课题组成员学习文献资料,提高理论水平,站高角度,进行多种多样的课题实践活动。

梁小波、霍艳:根据我校我组实际情况,自主设计问卷调查,分别在高一(2)班实验课前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高二(19)班实验课后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及时地统计了调查结果,书写了调查报告,给课题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寇利利:在高一(2)班上了实验课,课前有设计,课后有反思。

申彩云:在高二(19)班上了复习课,课题组邀请了我校教研室资深教研员对本节课进行了重点点评,课题组成员进行了集体讨论,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达成了合作学习如何在复习课中运用的初步认识。申老师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实验课的开展,总结了复习课中运用合作学习方式的心得体会,在复习课中探索合作学习方法做了有益的尝试。

陈永霞:在高一(5)班上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的实验课,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3个小组又分为一大组,组成两个大组,以组为单位,小组活动为依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例如,在复习导课环节,她采用了两大组A组、B组互考的方式,向学生出示了该环节的规则,一组提问,另一组回答,答对了给该组加分,答错了给对方组加分,引导学生温习了上节知识,学生感到“用这种方法新鲜紧张,不像过去老师提问谁,好像这事与自己无关,坐着歇着,可用这种方法大家都想回答对,不想给对方组机会,都没闲着。”(学生语)又如,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并能印证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课堂进行了中日经贸谈判模拟现场,A组B组各推荐团长、企业代表,政府发言人、专家学者等若干人。双方在谈判中据理力争,言辞激烈,各自都站在自己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老师不时给谈判活动指导点拨,期间不参加谈判的学生也没闲着,他们时不时给自己组的代表递纸条,传资料,同学们看起来很兴奋,也很尽兴。

第三阶段(2012年6月18日-7月10日)课题总结。课题组成员人人总结课题活动,做到人人有课题成果。

2.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课题组专门安排了两位老师进行问卷设计,在实验课前和实验课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问卷,及时掌握教情学情,向实验课老师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另外,实验课老师在自己的课前或课后随机进行师生访谈,了解实验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以便为后面的实验课提供帮助。

(2)课堂实验法:课题组安排了不同年级,不同课型,不同教龄的老师开展体现合作学习的课题实验课,经过课前研讨,课堂听课,课后点评等环节,对比效果,发现问题。同时,课题组老师深入非课题实验课进行听评课活动,对比效果,总结得失。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我们采取了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传播的方法。实验教师作为首批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注意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并及时把经验汇总,传递给第二批实验教师,使第二批教师能够准备地更充分,以便更好地在课堂实施合作学习。同时,在教研组集体听课评课中,课题组老师将课题研究方面的资讯传播给非课题组老师,让更多的老师受到影响,参与到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来,为课题提供意见和建议。另外,也会影响到非课题组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使课题研究沐浴于浓厚的教研氛围之中。

3.课题成果分析

(1)科学分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基础和依托的,没有分组,谈不上合作学习,没有科学分组,谈不上能有好的效果。分组可以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老师进一步调整。分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如性别、性格、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寄宿走读(走读生比较之下更有条件搜集下载查阅资料)等方面因素。课题组老师在每一节实验课前,都在分组方面下了工夫。根据课堂活动需要,有时还要将小组合并成大组,例如,陈永霞老师的实验课亮点“中日经贸谈判模拟现场”,正是有了合理的分组,两组学生才能唇枪舌战,激烈交锋,势均力敌。否则,分组不匀,有可能出现默默无声冷场现象。

(2)小组奖励。我国学者王坦(1994)在《合作学习: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理论》中指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在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方式,老师必须向学生讲明学生小组合作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它与学生的个体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只有当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个体自身才能达到目标。在这种条件下,小组成员之间必定会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成功又有利于同伴成功的方式活动。当小组成员达到了共同的目标时,老师应该给优胜组奖励,奖励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也可以是物质的东西。我们课题组承担实验课的老师给优胜组有奖励名人名言的,也有奖励水果糖的,笔记本的。小组奖励这种形式我们课题组一致认为,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在合作学习中一定要有。因为它可以是学生达到共同学习目标的一副“引子”,因为它的存在,学生会很在意小组活动的结果,他们也会积极地投入到小组活动中来,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

正如合作学习研究者所讲的:“在教学目标上,合作学习注重教学的情愿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发现,由于合作学习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生上课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睡觉的没了,沉默的少了,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掌声笑声讨论声,课堂氛围民主和谐,老师以小小的奖品鼓励学生,拉近了师生距离,教与学达成良性互动。

(3)任务分工。课题组实验课老师有一个共识:合作学习课堂效果好不好,要看课前任务分工细不细,任务完成实不实。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了事,分组是为了合作,为了高效,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需要对小组进行合理分工,当然,小组长的协助不可缺少。每个人都有具体的分工,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老师要指导检查任务落实情况,每个人对小组的成功都有平等的贡献机会,要在合作中体现出自己对于小组的独特贡献,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合作学习追求的境界。防止出现“责任扩散”现象,即小组的任务由少数人来完成,而其他人不闻不问,袖手旁观。

(4)酌情评价。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强调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在学生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有很强烈的期待,假如老师对小组的活动没有及时做出评价,他们会表现出失望的情绪,会影响到他们下一次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这就告诉老师们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的教学评价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的是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往往热衷于分数排队,比出强弱胜负。这种评价方式,由于拿到高分的或好名次的毕竟是少数学生,而大多数学生注定是学习的失败者,因此这种评价方法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成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转化成小组计分,将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整个评价的重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我们课题组实验课上,听到了老师们这样的评价:“xx同学,你能搜集到这么典型的事例,说明你会动脑筋想问题,真好!”“你的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你的勇气令人钦佩,希望你继续大胆发言,相信你的观点会有更多的追随者!”“我们组今天这节课是落后了,但我们小组中的每位同学都尽力了,你们的表现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送给你们一句话:爱拼才会赢!”“你们争执不下,老师一时也难分伯仲,你们可以让你的同学点评吗?”总之,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对课堂活动进行总结评价,我们认为评价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性,评价标准一定要注重开放性。

4.课题效果分析

(1)从学生收获来说,我们通过课题调查活动,了解到学生对什么是合作学习,怎样进行合作学习比较陌生,因此课题组老师在不同的年级向学生介绍了合作学习方法,并且通过实验课让他们践行了合作学习方法。这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人际交往技能、形成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

(2)从教师收获来说,课题组老师通过课题活动,提高了理论素养,丰富了教学经验,撰写了各自的教育教学论文,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提高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自觉性。同时,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带动了非课题组老师的参与热情,形成我们政治组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风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5.课题研究反思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思考。

(1)合作学习方式需要老师和学生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怎样体现,怎样运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2)如何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状况作出科学的测量、统计?

(3)如何更好地实行小组合作,使合作学习方式更富有成效?

(4)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更好地把握介入的时机?

(5)对研究过程中的实验课案例剖析深度不够,课题研究还不够开放,以后在课题活动中注意邀请课题“外援”,让专家学者,学科外的老师,甚至学生参与到课题中来,我们以为这种做法定有裨益。

以上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继续探索和验证。

(作者单位:陕西榆林市靖边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

上一篇:焦家寨煤矿主立井电控改造使用成果报告 下一篇: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校建设的实践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