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10-05 04:43:21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配合血肿液化剂、血肿冲洗剂对经CT定位的颅血肿进行早期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的50.00%(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安全简便,损伤轻微,不受场地限制且疗效明显。

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尿激酶

中图分类号:R743.34 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0-0933-02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危及病人生命的常见病,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对中重度病人疗效差,而外科开颅清除血肿则创伤大,尤其对年老体弱病人难以耐受。我院从2002年11月~2006年4月应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对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微创穿刺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均经头颅Cr检查确诊,并符合以下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入选标准:①脑叶出血≥30 mL;②基底核区出血≥30 mL;③脑室内出血,引起阻塞性脑积水、铸型性脑室积血者。排除标准:①脑干功能衰竭;②凝血机制障碍、有严重的出血倾向;③明确的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引起的血肿。6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0岁~72岁(56.1岁±9.4岁);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1岁~73岁(55.9岁±10.3岁)。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出血量及出血部位 经头颅CT检查后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治疗组:脑叶出血6例,基底核区出血21例,脑室内出血3例;出血量30 mL~85 mL者25例,86 mL~150 mL者5例。对照组:脑叶出血4例,基底核区出血23例,脑室内出血3例;出血量30 mL~85 mL者27例,86 mL~150 mL者3例。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全部病例均采用CT下直接定位法选择穿刺点,用龙胆紫标记。选择适合长度的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备皮,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用医用电钻将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透颅骨自锁固定,并逐步置入血肿腔中心,操作成功后引流颅内血肿,首次引流不超过血肿量的30%,随后利用针型血肿粉碎器行血肿冲洗,待冲洗液清亮后往血肿腔内注入血肿液化剂(尿激酶1×105U),夹闭引流管,4 h后开放引流。每天冲洗、液化2次或3次,根据引流量及时复查头颅CT,待血肿基本引流干净后拔除穿刺针,以上操作争取在(3~5)d内完成,最长不超过7 d。术中术后全程辅以调控颅内压、调控血压、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及防治并发症。对照组予单纯内科保守治疗。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疗效评定。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8%以上;死亡。Barthd指数(BI)评定90 d时的生活质量(ADL评分)。界定病后3个月随防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分5级,ADL1:社会生活能力正常(100分);ADL2;有自理生活能力(75分~95分);ADL3:部分生活自理能力(50分~70分);ADIA:卧床不起,保持意识(25分~45分);ADL5:植物状态(0分~20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for Windows 10.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 两组ADL评分比较(见表2)

3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多数发病急、病情重,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内科保守疗法对血肿形成的颅内压升高及脑疝效果差,而采用外科开颅清除血肿手术,难度大,脑组织损伤大,致残率高,且不适宜高龄及危重者以及深部血肿者。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应用,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的基本原理是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在电钻的动力驱动下直接进入血肿,快速建立起清除血肿的硬通道,并应用针形血肿粉碎器及生化酶技术将固态血肿液化成悬液,经针腔排出颅外,是一种快速、安全、创伤小的进入血肿技术,且清除血肿彻底、可靠、无盲区、无附加损伤。应用该项技术能发挥很好的疗效,避免并发症,降低死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本项技术要点在于①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针的应用;②针形血肿粉碎器的应用;③血肿液化剂的应用。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①硬通道技术:特种穿刺针及颅骨自锁固定技术能在1 min~2 min内快速进入血块,安全、损伤小,针具能长期牢固固定在血肿中心立体空间靶点,直至血肿清除,避免重复穿刺血肿引起的损伤及痛苦;②与穿刺针配套使用的针形血肿粉碎器,用正压的原理,能在血肿立体空间范围内,将血肿液化剂全方位地送到血肿各部位溶碎血肿,清除血肿效能及安全性远高于机械碎吸方法;③高效安全的血肿液化剂可使血块液化成颗粒悬液(短时间内),液化后的血肿完全能从外径仅3mm内径仅2 mm的穿刺针排出颅外,故损伤小。

多数学者认为出血量大于85 mL,因脑组织原发损害及中脑、桥脑上部继发损害严重,一般预后较差。治疗组出血量86mL~150 mL者5例,仅死亡2例;对照组出血量86 mL~150mL者3例,全部死亡。因此,对于出血量超过85 mL及大量出血破入脑室系统者,采用双针穿刺,对口冲洗引流的方法,脑室穿刺尚可观察调节颅内压的平稳过渡,起到良好效果。

发热为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出血性脑血管病约80%~90%有发热。脑血管病导致发热的原因有:①中枢热及体温调节障碍;②感染性发热;③吸收热;④脱水热14。治疗组有发热病例25例(83.3%)。文献报道微创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为0.01%。为了解发热与手术后颅内感染有无关系,本研究做了拔针前脑脊液培养,结果全部均为阴性(无菌生长)。因此,可以明确的是,由于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针密闭性能好,只要严格无菌操作进行手术,并在术后治疗、护理工作到位,一般不会发生颅内感染。

大剂量尿激酶的应用,每次用量达1×105 U,可较快清除血肿,促进积血的溶解和液化。由于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针内径仅2 mm,血块极易阻塞针孔,引流不畅,加之脑组织回缩缓慢,大量的积血贴壁,不易吸出,必须借助尿激酶的纤溶作用,使大量的积血溶解。治疗组30例中有4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再出血,统计再出血率为13.3%,与文献报道的10%~15%基本一致。所以认为手术定位精确,掌握好穿刺方向,调控好血压,抽吸适量(首次抽吸不超过血肿量的30%),同时操作轻柔、缓慢,避免血肿腔内压力下降过快,大剂量尿激酶的应用(每次10 U)是安全的,而且效果良好。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与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差别显著,该技术方法先进、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费用较低,符合我国国情,能在基层单位广泛开展。应用该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地降低病人的死亡率、残废率,提高生存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上一篇:辛伐他汀调脂干预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浆C... 下一篇:脑脊液细胞学对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