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心通胶囊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病人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

时间:2022-04-25 01:05:56

脑心通胶囊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病人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脑心通胶囊治疗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68例冠心病SMI病人分为两,治疗组35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对照组33例仅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动态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缺血及血管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相关指标作对比观察。结果 两组治疗12周后ST段压低伴有症状的次数及其持续时间与无症状的ST段压低及其持续时间均有明显减少及缩短,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管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指标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期间病人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脑心通胶囊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有显著疗效,且能改善血管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关键词:脑心通胶囊;无症状心肌缺血;冠心病;血管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中图分类号:R541.4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0-0920-03

无症状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isChemia,SMI)在冠心病病人中十分常见,因其发作隐匿,易被忽视,故急性心肌梗死及心性猝死的发病率都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因此,SMI的防治深受临宋关注。近年来,我院采用脑心通胶囊对冠心病SMI病人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并评价脑心通胶囊在老年冠心病病人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内科住院或血管专科门诊病人共68例,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60~85)岁。冠心病诊断符合WHO标准。SMI诊断按全国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无症状心肌缺血专题研讨会意见。本组68例经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按Cohn分型,属Ⅱ型(心肌梗死后SMI)29例,Ⅲ型(心绞痛伴SMI)39例,病程1个月至9.5年。所有病例均进行病史询问、体检,并做胸部X线摄片、心电图,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血脂、血糖及肝、肾功能等。对于伴有下列情况者均不入选:①急性心肌梗死近期(1个月内);②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③有肝、肾功能不全;④未被控制的高血压[血压>160/100 mmHg(1mmHg=0.133 kPa)];⑤除外早搏,尚有其他严重心律失常。人选68例病人按预先编号及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Cohn分型,治疗前监测的心肌缺血及血管内皮功能各项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内服阿司匹林75mg,每日1次;美托洛尔每日2次,每次12.5 mg;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每日3次,每次10 mg;普伐他汀每晚20 mg。两组药物及疗程均相同。治疗组加用脑心通胶囊(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日3次,每次4粒。两组均以12周为1个疗程,连续服药1个疗程。病人每周来专科门诊随访1次或2次,记录用药后症状、体重的变化,并观察副反应和耐受性。

1.3 观察方法及疗效评定 疗程开始及结束时分别以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SMI及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变化率(flow-mediated dilatatiom,FMD)即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舌下含硝酸甘油后肱动脉的内径变化率(nitrogly ̄cenn ̄induced Vasodilation,NID)即非依赖性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并于同期选择34名健康人为正常组,其中男20名,女14名,年龄60岁~81岁(70岁±6岁)。未服药物,做肱动脉超声测定血管内皮舒张功能。3组性别、年龄经方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

动态心电图监测用美国(Marquette)三导联激光SXP-800型分析系统,以磁带24 h连续纪录。计算ST段压低的发生次数与累计持续时间。SMI标准,按1992年全国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SMI专题研讨会意见,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1mV,持续时间≥1 min.并与上次缺血发作时间至少间隔1 min,即为1次发作。除外其他影响ST-T因素,参照受检者日志记录,出现ST-T改变时,如有心绞痛发作,或其他相关症状,为症状性心肌缺血,其余则为SMI。超声多普勒对肱动脉内径的测定,按Celermajeer等介绍的方法进行。采用Acusonl28xp/10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和7.0 MHz线阵探头,探查深度4 cm,同步记录心电图。病人取仰卧位,右上肢外展15度,掌心向上,用二维超声成像显示肱动脉。以肘上(2~15)cm的肱动脉为靶目标,取其纵切面,当动脉前后壁内膜显示最清楚时,调节增益至能满意识别管腔的分界面为止。在血管舒张末期(即同步ECG显示R波时)测量肱动脉前后内膜之间的距离,每次分别测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每位受试者分别于休息时、反应性充血时及舌下含硝酸甘油后测定肱动脉内径。受试前24 h病人暂停用硝酸酯类药及静脉输液,测试前休息10 min,在测定基础值(D0)后进行反应性充血试验:将血压计袖带置于肱动脉远端,充血加压至250 mmHg,4 min时放气,放气后(60~90)s内测肱动脉内径(D0);再休息10 min,待血管内径恢复测试前状态后,舌下含硝酸甘油0.5 mg,(3.5~4.0)min后再测肱动脉内径(D2)。整个测试过程中,超声探头始终处于固定位置。血管内径测量每次同一部位。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的变化,以第1次测量基础值的百分数表示[%=(D1或D2-D0)/D0,×100%]。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根据资料性质分别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乙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心肌缺血情况比较的变化(见表2)

2.2 3组病人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与比较 3组治疗前经超声检测的FMD值,与正常组比较均降低(P<0.01)。经脑心通治疗后FMD值明显增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含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3 不良反应 本组2例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在服用脑心通胶囊的第1周,有轻度上腹不适,未经特殊处理,在继续用药过程中自行缓解,其余病例均未见不良反应。疗程结束时,两组病例复查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均无异常改变。

3 讨 论

脑心通胶囊是由黄芪、丹参、桃仁、红花、乳香、地龙、全蝎、水蛭等16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脉的功效。临床研究表明,对气虚血瘀、脉络闭阻所致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确切。为此,试用于SMI的治疗,结果表明,脑心通胶囊能有效地减少SMI的发生次数,并缩短SMI持续时间,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人耐受良好,末见明显副反应。脑心通胶囊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根据本组有限病例的初步观察,该药对心绞痛和SMI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加用脑心通胶囊干预12周后,病人肱动脉的压力反应性扩张程度,即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显著改善。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脑心通胶囊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该药可通过降脂、抑制脂质过氧化和增加自由基清除等多种机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但其确切机制有待深入研究。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脑心通胶囊有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适合于冠心病SMI病人的长程治疗。

上一篇:血脂康在老年糖尿病伴血脂异常时的调脂作用 下一篇: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