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血源神经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免疫学改变及安全性评价

时间:2022-10-19 08:48:44

脐血源神经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免疫学改变及安全性评价

摘要:目的 评价脐血源神经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病人治疗前后进行血液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清酶学、血糖、血脂、细胞及体液免疫测定,进行Norris评分,观察症状体征改变。结果 病人自身前后比较的结果显示,经治疗后血白细胞、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T细胞、Th细胞、IgG以及Norri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近期的病情有显著改善。结论 脐血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在近期内各项实验室化验结果显示,干细胞具有高安全性,有较明显的临床效果,但有待继续观察和随访。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中图分类号:R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0-0911-03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神经系统疑难病。它至今病因不明,发病似乎逐年上升,而且致死、致残率高,从发病到死亡,带病生存的长则(6~8)年,短则数月。由于该病病初确诊困难,及至确诊时已经形成多灶性损害。尽管关于病因的学说较多,但是迄今为止,还未发现特效的治疗方法,亦没有产生显著疗效的药物。神经干细胞的问世,为该病的治疗带来一线光明,多家均有报道。我院对于22例已经确诊的ALS病人使用脐血源神经干细胞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近期临床效果,同时对于接受该疗法的大部分病人进行了将近1年的随访,现将,临床研究的近期评分及安全性评价结果报道如下,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1月~2007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22例病人,男15例,女7例;病程6个月至8年(2.08年±1.65年);年龄38岁~70岁(53.58岁±10.94岁);其中外国籍19例,中国籍3例。职业有商人、海员、工程师、工人、公司职员、干部等。全部病人均在所在国确诊为ALS。到达我院后,再依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2000年制定的ALS标准复核无误。

1.2 方法 22例ALS病人均常规进行血液HIV-DNA抗体、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甲乙丙丁戊IgM抗体)、Torch 5项以及头颈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采用病人自身前后对照的方式观察干细胞治疗期间各项指标的变化。干细胞治疗前及结束后测定血液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补体C3、C4、T细胞亚群、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血清酶学(方法均按试剂盒要求进行)、血尿常规,对病人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采用Norris量表进行评定。

干细胞来自健康分娩孕妇的脐带血(检测HIV、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5项、Todch5项等),经由深圳市北科细胞工程研究所进行分离、提取、培养、扩增及向神经干细胞诱导传代(4―6)代。每份细胞数量约1.5×107/mL~3.0×107/mL,其中约80%间质干细胞,20%神经前体细胞。每次移植前由病人签署干细胞治疗知情同意书。通过腰椎穿刺脊髓蛛网膜下腔或静脉途径植入干细胞。每人接受(4~6)次治疗,每次间隔1周。

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的次日起静脉给予神经生长因子9000AU诱导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转化,连用3d。

每位病人治疗期间均根据责任肌肉及关节、脑神经损伤的程度,接受平衡、关节活动度训练及针刺(根据取穴原则远近结合,6穴~8穴,平补平泻)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在SPSS 11.5软件包进行分析。

2 结 果

22例ALS病人治疗前的HIV-DNA抗体、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Torch 5项检查均正常。按类型分别统计相关指标。

2.1 治疗前后部分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 白细胞总数及血小板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其余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治疗前后肝功能及部分酶学指标改变情况 治疗后血清酶学普遍下降。其中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治疗前后肾功能与电解质改变情况(见表3)

2.4 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和体液免疫指标改变情况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总T细胞、Th细胞、IgG测值均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细胞上升,其他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2.5 治疗前后血脂、血糖改变情况(见表5)

3 讨 论

ALS是神经系统疑难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被认为是神经系统的“癌症”。关于其病因研究及治疗方法已有另文报道。既往关于神经干细胞治疗的研究已见诸于专业期刊。但采取的是胚胎嗅鞘细胞及自体骨髓干细胞,未见神经干细胞应用后全面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免疫指标的安全性评价,疗效反映的是干细胞治疗后的近期效果或者个案报道。本研究中涉及了多方面的指标,对于ALS常规检查不能反映其疾病的病因,MRI仅仅表现大部分病人伴有颈椎间盘突出,不表现其有椎间盘突出症。EMG也只反映其损害为神经源性,具体的病因不清楚,目前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现有的治疗方法,远期效果均不好,对该病的诊断治疗,神经科医生遭遇很大挑战。

接受神经干细胞治疗的病人,停用目前常用的药物如力鲁唑及其他药物。上述检验结果中血常规的白细胞及血小板治疗后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仍在正常值范围。其升高的原因,可能是干细胞治疗同时,成人均给予静脉推注10 mg地塞米松防止变态反应,疗程结束后,一般次日早晨抽血,反映白细胞升高,病人没有感染,无发热,最清楚的原因。可能是激素刺激引起,一般在3 d后下降。

谷草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治疗后比治疗前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反映了在ALS的进展期,受已损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影响,骨骼肌失神经,呈现节段性或部分萎缩,肌细胞发生炎性改变,出现部分病人的上述指标升高,有的人肌酸磷酸激酶测值高出正常(3~4)倍,统计学离散度很大,但治疗后均降至正常。表明神经干细胞不仅可以促进运动神经元的修复,而且对受累肌肉病变后释放的酶有降解作用。而肝肾功能、电解质这些主要指标均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治疗前后均值都在异常范围,治疗后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糖升高可能的原因仍然是与单次使用皮质激素有关。

细胞和体液免疫的水映体内的免疫系统功能。干细胞治疗后,有总T细胞、Th细胞、IgC测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总体在正常范围内,这种治疗后测值的下降是否因应用糖皮质激素引起,需要今后设立部分组别,在最后一次干细胞治疗后不用皮质激素,采血后化验比较再行分析。

临床上使用干细胞治疗后,部分病人在个别治疗时间后出现低或中等发热,或腰痛,或头痛,分析原因可能是治疗后轻度的排斥反应,或穿刺后的脊膜刺激症,或低颅压综合征,经对症处理在(2~3)d内可完全恢复正常。

关于附加平衡及关节活动度,针刺治疗是否喧宾夺主,或者本身反映了康复理疗对评价病人疗效的影响。因此,认为加入上述疗法,仅仅是希望病人减少因制动或少动导致关节僵硬、肌肉废用性萎缩。事实上很多病人接受干细胞治疗前,已经在服药或者接受康复理疗,但近期的效果并无质的改变。干细胞治疗加康复理疗的模式,实际上为神经科疑难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今后有可能设立对照分组进一步评价其效果。

Norris量表反映ALS和运动神经元病的语言、认知、职业能力、运动能力,共有33个问题,每项满分3分,最小0分。满分为97分。治疗后Norris评分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实验室评价标准体系的前提下,量表反映的结果比较客观,国外病人的病情变化也可依据该项国际公认的量表进行评价,对神经干细胞的远期疗效动态监测。

总之,该项研究客观反映了脐血源神经干细胞治疗ALS后各项重要指标的变化。初步表明,脐血源神经干细胞临床应用是安全的,对ALS的近期运动能力、肌颤有改善作用。但是,毕竟ALS是神经系统疑难病,病因不清,致病因子继续攻击神经元,致使干细胞治疗的远期效果不如脊髓损伤等病。表明干细胞仅可针对损伤本身进行修复,并不能遏制病情恶化。干细胞近期的疗效可能与其早期分泌的细胞因子或其他物质有关,远期的疗效才可能是干细胞建立的神经联系。经随访,干细胞治疗ALS后效果的维持约在(2~3)个月,此期过后,有病人重复使用仍然有效。因此,要想使用干细胞治疗ALS,必须采用短程冲击,隔段重复使用方能维持其效果,否则不能遏止其恶化。但最终还需阐明ALS的病因。研制新的药物,基因治疗或完善现时包括细胞疗法在内的各种治疗方法,才有望征服该病。

上一篇:腰椎穿刺导管留置术解剖及设备技术要点分析 下一篇:血脂康在老年糖尿病伴血脂异常时的调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