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观点要览

时间:2022-10-05 04:24:24

[声音]

2006:民营经济要从紧缩中“解套”

我个人认为制度性的改变,仅是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而已。民营经济现在所碰到的很多困难,在2006年比较紧缩的状况下,相关政策改变的可能性会比较大。但是,如果制度性的改变创造一个又像过去那样制造新一轮过热情形的话,情况可能更加不好。制度性的改变创造了比较好的机制和环境,企业须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这样民营经济才能朝着比较稳定的态势发展,而不是大起大落。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毅夫)――摘自《经济参考报》

凭什么说主流经济学家误导了中国改革

如果说主流经济学家是指那些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重要作用和影响,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学者的话,那么,全世界都承认20年里中国经济发展得非常好,主流经济学家也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而他们却反而成了“王八蛋”了,这是怎么回事?

(著名经济学家 吴敬琏)――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科学不再是个人行为

科学发展到现代,已经不是一个科学家、发明家的个人行为,已经成为社会化的系统工程。不光是新的科学知识,新的发明创造,它需要传播,需要转化,需要产业化,才能真正变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而且科学的创新过程,技术发明的过程,都是一个社会协同的过程,社会支持的过程,是跨学科协同的过程。当然科学家的创造精神还是重要因素。

(中国科学院院长 路甬祥)――摘自《望东方周刊》

社会问题根源:社会结构不尽合理

近几年我们在解决社会矛盾、治理社会问题方面,已经投入了很多的力量,但从全国总体形势看,社会矛盾还是持续增加的,其根本原因就是社会结构不尽合理。必须深化改革,制定和创新现有的社会政策,逐步调整社会结构,尤其是要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引导、调控,逐步形成一个以社会中间阶层为主体的呈橄榄形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 陆学艺)――摘自《北京日报》

医疗服务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四大矛盾

一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任务艰巨;二是中国正面临着疾病谱的快速转变,新发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不断出现,原有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数又不断增加,疾病预防控制面临巨大挑战;三是医疗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矛盾,优良资源过多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发展严重滞后,不适应群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四是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不合理,公益性质淡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严重。

(卫生部部长 高强)――摘自《求是》

[观点要览]

有些损失浪费比违法违规还严重

我国审计模式将发生重要转变――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转向为财务、效益审计并重。即审计部门不仅要关注纳税人的钱是否被使用的合法,还要关注有没有损失浪费,效益低下的问题。

――摘自《中国青年报》 (刘世昕)

告别农业税是政治文明的体现

如今废除农业税条例,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但是从深层次来说,它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立法机关真正意识到法律的终极价值所在;废止农业税条例,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愿,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摘自《新京报》

2006:劳动力市场将从无限供给走向结构性短缺并存

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情况在2006年将更加明显,并逐步从东南沿海的区域性问题变成全国性问题,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将更加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和各地政府的政策都会做出反应,劳资关系的协调和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将更加受到重视,技术工人的工资会有所提高,从而带动劳动力市场的低位工资水准。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面临新的挑战,提升人力资本和技术自主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

――摘自《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李培林)

谁为房价涨跌“埋单”

政府干预市场具体交易的举措,一方面会打破市场公平谈判的交易秩序,破坏了交易主体对交易成本的合理预期,另一方面其干预行为也会把自己“套牢”,成为市场风险的最终责任承担者,在一个政府过度干预的房地产市场,人们有了市场风险,也就只会找“市长”,而不会找“市场”。

――摘自《新民周刊》 (沙文韬)

官员“异地批评”是地盘政治在作怪

公共部门的父爱形象,在辖区地盘内常常是消极、内敛甚至是失职的,只有在与外部冲突时才旗帜鲜明地凸显出来,这是中国特色的地盘政治――或曰部落政治。地盘政治的逻辑是这样的:本地人在本地做好事,这是应该的,本地人被本地人欺侮,这是不可外扬的;而本地人在外地做好事,这是地盘溢出的花香,要回收利用,本地人被外地人欺侮,这涉及到地盘面子了。

――摘自《南方都市报》 (曹林)

中国NGO与政府携手扶贫

政府“包办”的扶贫,无论是整体性开发,还是专项资金支持,最后都无法有效地瞄准真正的贫困户。这就像一头庞大的狮子,最后碰到了一只小虱子,左蹦右跳都没有办法。而在扶贫领域,非政府组织(NGO)的公益性、志愿性,使得它天然具有灵活性,适合做扶贫工作中“抓虱子”的工作。当NGO与政府有效携手之时,一个完整的扶贫网络才能构建起来。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何忠洲、左林)

上一篇:扶助弱势群体 呼唤政策“合围” 下一篇:基层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