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转化小学数学中的“学困生”

时间:2022-10-05 04:05:10

浅谈如何转化小学数学中的“学困生”

数学学困生在小学各年级均普遍存在,并且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有效地转化数学学困生,使其尽快脱“困”,一直是许多一线数学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通过对影响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情感态度的调查与研究,不难发现,形成学困生情感障碍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三方面: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和学生自身原因。要成功转化数学学困生,首先,挖掘社会资源对学困生的正面影响,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其次,发挥家庭成员对学困生的积极影响;第三,调动学困生自身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通过这些途径改善数学学习困难现状,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加速学困生的进步。

一、学困生的概念及特点

学习困难生(下称学困生)指的智力属于正常驻范围,但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达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阴一定的差距的学生,即目前存在的部分学业不良以及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

学困生的特征是:学习遇到困难,成绩逐步下降,久而久之,积重难返,因此厌学、不学。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实质是对学习缺乏兴趣,丧失学习信心,而且伴随着不良行为出现:贪玩、逃学、不做作业、自卑、内向、对学习冷漠、进而对人冷漠,甚至打架骂人等。

这里所讲的数学学困生是指那些在数学学习上暂时遇到困难的学生。

二、“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

1.内部因素

自身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往往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学习毅力。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在学习过程中,不专心,做小动作,有的甚至还影响别的同学学习,回家做作业时边做作业边看电视或边吃零食,有的甚至当天晚上不做,第二天到校抄写同学的,只是为了应付老师,久而久之成了“学困生”。

2.外部因素

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因素是“学困生”形成的外部主要条件之一。统计中发现我们学校的“学困生”中约15%的是留守儿童,约8.5%的“学困生”父母离异是单亲家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只限于电话一线牵。家长对“学困生”的关注态度实在令人担忧;家长不能给孩子辅导;二是社会不良习气的感染: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目前社会不良思潮对学生的影响表现为:价值观、人生观随着潮流在不断变革,思想意识也在不断更新,部分学生受到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偏离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三、“学困生”的教育对策

1.以“感化”为入手

“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从建立感情入手,融洽师生关系,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来对待“学困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学困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学困生”自暴自弃,缺乏学习动机,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心,长此以往,他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所以教育“学困生”首先要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向教师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从而自觉纠正自己的各种行为。

2.彻底完成每一节课

“学困生”的转化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而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又是转化“学困生”工作的枢纽核心。我们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备、教、辅、改、考、析)必须优先考虑“学困生”。

⑴备课方面。备课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要首先备学生:备学生的目的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原有知识基础、学习状况等给学生分好层次。

⑵上课方面。“学困生”转化以课堂上课为主渠道,实验期间,在狠抓了“堂堂清”的同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的个别辅导,学生板练。小组讨论时,教师特别注意“学困生”的辅导,必要时给“学困生”重新展示教学过程,尽量减少遗留。

⑶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尊重“学困生”的差异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一些有“弹性”的作业,不搞一刀切,设计一些难度不同的必做题和选做题。对“学困生”适当减少作业量或适当地降低作业难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使“学困生”吃得消,优等生也能“吃得饱”。

3.落实好家校互动

导致“学困生”的原因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还是来自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的影响。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学校、家庭、社会不仅要各负其责,更要形成合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多方面思考,解决问题,奉献一颗爱心,关爱和鼓励学生。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细心体会,一定会有更多的新发现、新收获;切实帮助孩子走出学习困境,提高成绩,最大限度地减少学困生,努力进步,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上一篇:“班级文化建设”主题班会 下一篇:做个出色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