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离你有多远?

时间:2022-10-05 03:51:38

心脏性猝死,离你有多远?

生活实例

65岁男性,一年前因急性心肌梗死在医院抢救成功,医生在其闭塞的冠状动脉内放置了支架。出院后,患者逐渐出现稍活动后气急、乏力、心悸等症状。去医院检查,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左室射血分数(即EF值)为30%(正常时应>50%),医生建议其植入心脏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但患者因多种原因拒绝了。一个月前,该患者在讲话时突然意识丧失、倒地、呼吸停止,家人紧急呼叫救护车,将其送至医院,虽经全力抢救,仍未能挽回其生命。医生诊断死亡原因为心脏性猝死。

何谓心脏性猝死?

猝死是指平时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在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1小时内发生的急骤死亡。猝死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引起的猝死原因主要包括:心脏、脑血管意外(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急性肺栓塞、大血管破裂等。其中,90%以上猝死的原因为心脏原因,即心脏性猝死。

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55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相当于每天有1500~2000人发生猝死,每周有22架波音747机毁人亡,数量超过乳腺癌、艾滋病和肺癌死亡人数的总和。80%的心脏性猝死发生在医院外,发生心脏性猝死后,幸存者不到2%。近年来,已有不少知名人士,包括著名企业家、知名艺人和优秀运动员等发生猝死的事件发生。突发的英年早逝不仅让人们唏嘘不已,也引起了全社会对于“猝死”的关注。相对于晚期肿瘤或其他慢性疾病(如长期卧床的脑部疾病患者),心脏性猝死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及严重后果,都会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

猝死、晕厥、昏迷、休克,有何区别?

经常听到患者在描述病情时,将上述名词混淆。实际上,这些诊断名词在医学上有着很大的区别。猝死预后最凶险,多发生死亡,很多是回顾性诊断,即发生死亡后医师根据发病急骤等特点推断其死亡原因为心脏性猝死(如针对医院外发生的死亡或送到医院时已经死亡的患者)。

晕厥是一过性的晕倒,表现为瞬间因意识丧失而晕倒,意识、运动能力等很快完全恢复,可以是心脏原因,但多数是由于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导致的短暂、可逆性脑供血不足。不少人都曾发生过,情绪激动、惊吓、空气闷热等易诱发,多预后良好。

昏迷多是由于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如大面积脑出血、脑梗死等。当然,某些严重肝脏疾患、代谢疾病等也会导致昏迷,预后不良。

休克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以血压下降为主要表现的急症,如急性大出血等,患者神志多清楚,若抢救正确和及时,预后良好。

哪些人容易发生心脏性猝死?

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尚不能完全明确甄别所有的猝死高危人群。已经明确以下人群具有心脏性猝死的高发概率。

1.曾经发生过心脏骤停并侥幸存活者。发生心脏猝死后,近98%患者不能生存。如能侥幸生存,则这些患者再次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概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

2. 冠心病心肌梗死。冠心病起病比较隐匿,不少患者无明确症状,约1/4的冠心病患者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表现。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是急性心肌缺血导致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几乎均为心室颤动),尤其是在发生严重的心肌缺血,即心肌梗死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多在医院外(家里、路途中或工作场所),不少患者会发生心脏性猝死;即使不发生心脏性猝死,若未在心肌坏死前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则发生坏死的心肌细胞将丧失工作能力(不能进行收缩)。当坏死心肌的范围足够大时,会导致患者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出现心脏排血能力降低,即心力衰竭。大量医学研究证明,当心脏射血能力降至正常人一半时(EF≤35%),容易发生心脏性猝死(如本文病例)。因此,心肌梗死即刻,以及心肌梗死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是最常见的猝死高危人群。

3. 其他原因引起心力衰竭者。除心肌梗死外,其他原因,如高血压病、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导致心力衰竭(EF

4. 其他心脏疾病,如肥厚型心肌病(不明原因的心肌肥厚)、右室心肌病(主要累及右侧心脏)和其他无明确心脏结构、功能异常的“离子通道”疾病(如长和/或短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这些患者往往有遗传史,亲属中有猝死病例,猝死前多是平素看起来比较健康的人。

5. 家族中曾有猝死人群、曾经有晕厥史、频繁室性早搏、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过低的EF值(如EF

实际上,50%的心脏性猝死是不可预测的,即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人,在猝死前无异常表现。目前,医学工作者们正在努力寻找其他“蛛丝马迹”,来协助判断心脏性猝死的原因,如无创心电学指标等。

如何知晓自己是否猝死高危患者?

虽然目前尚不能对所有心脏性猝死患者进行预测,但上述几条病因已经明确,若能检出这些患者,并进行相应治疗,可大大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以下检查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为猝死高危人群。

1. 心脏超声检查 是一项无创检查技术,很多医院都能进行该检查,可检查心脏EF值(射血分数)。EF值是判断心脏性猝死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不论何种心脏疾病,若EF≤35%,就是猝死的高危人群。另外,心脏超声还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各种类型的心肌病。

2.心电图检查 方便、便宜,所有医疗机构都能进行该检查,通常能在1~2分钟内完成,可明确诊断患者是否曾经发生过心肌梗死,还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长和/或短QT间期综合征及Brugada综合征等。

3. 24小时心电图检查(Holter) Holter检查可比较客观、全面地判断是否存在症状相关的心肌缺血(包括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和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间歇发生者。存在心脏结构功能异常的患者,若Holter检查发现频繁室性早搏和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概率高。

4. 运动平板 存在运动相关心悸、晕厥的患者可以去医院进行运动平板检查,在运动中观察心电图及血压等变化,以便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

5.心脏血管检查:冠心病是猝死的高发人群。冠心病高危人群应进行包括冠状动脉CT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时发现冠心病,采取相应的血运重建和药物二级预防治疗措施,稳定斑块,减少心肌缺血、斑块破裂及其诱发的心脏性猝死。

另外,对询问家族中是否存在猝死者也很重要。若有,更应引起重视。当然,猝死幸存者今后无疑更容易发生心脏性猝死。

上一篇:炎夏 警惕2种肝炎“病从口入” 下一篇:给孩子吃中药,选药“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