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出现的外商投资下降和对外资撤离现象的思考

时间:2022-10-05 02:35:40

对当前出现的外商投资下降和对外资撤离现象的思考

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652家,同比下降2.02%;合同外资金额986.41亿美元,同比增长19.2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30.91亿美元,同比下降3.42%。尤其是最近的4、5月份,我国实际使用FDI金额分别为40.8亿美元和48.9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均下降20多个百分点。从投资领域的数据来看,上半年,农、林、牧、渔领域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降幅较大,同比下降37.6%;制造业有小幅下降,同比下降了0.76%,但是它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其金额占全国同期实际使用外资额的71.06%;服务业也有较大的下降,降幅达到了12.18%。

一、外资投资下降和外资撤离的原因分析

(一)对中国经济能否够保持长期高速增长的担忧。自2004年我国实行宏观调控以来,收缩开发区项目、规范土地开发使用等宏观调控以及出口退税等政策措施的滞后效应在今年发生作用。2005年上半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中,出现了许多预示着“经济趋冷”的迹象:消费物价持续走低,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如钢材、水泥等下跌幅度巨大;上下游的价格出现背离,生产过剩的隐忧已经存在;企业利润增长率显著下降,同比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下游制造业大面积亏损;国内需求明显不足,产品被挤压向国际市场,贸易顺差激增,贸易摩擦增加等。另外,就是中国经济已保持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仍未根本改变粗放式、高耗能的发展模式,近年来遭遇到的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的问题,也增加了外资对中国经济是否能够保持长期高速增长的担忧。

(二)国内出台的一些调控政策影响,主要有人民币升值;未出台的内外资所得税并轨的影响;今年开始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各地的招商引资优惠条件如土地、税收减弱的影响,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使得外资投资领域发生转移,外商投资项目减少,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

(三)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本土企业竞争力增强,对外资企业的挑战更加强烈。另外就是国内对部分行业的管理政策也使得外资难以进入和扩大。据商务部方面数据,今年上半年在507种主要工业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17.0%,而供过于求的商品已占到83.0%。而且在一些行业里,本土企业凭借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竞争力超过了一些外企。

(四)国际因素。主要包括全球产业转移速度放慢,其他周边发展中国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纷纷出台优惠引资条件,竞争力逐步提高,吸引了一部分本想在我国投资的外商;美国经济从2004年起明显进入上升周期,美元利率不断调高,吸引了大量美资回流和分流了国际资本;发达国家出于国内政治和经济的需要,近期加大了对华投资批评的声音,其所采取的实质性措施对我国吸收外资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如何看待外资投资下降外资撤离

(一)目前的外资投资下降和外资撤离现象是一种理性回落,是相对正常的,还不能作出已经进来的长期资本将撤离中国的判断。今年出现的外资投资下降是同最近两年的宏观调控和整体的宏观经济形势是有关的。从引资结构来看,受宏观调控影响的重化工业投资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这是和国家调控过热行业的政策是一致的。外商投资增长速度出现下降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的运行轨迹方向是一致的,况且2004年外资投资基数和增幅是比较高的。从外资撤离部分产业的原因上看,只是部分企业和部分行业,它并不能说明中国已经失去吸引力了。相反,据国际投资专家和跨国企业集团的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外国的对华投资欲望始终保持较高势头。在所调查的企业中,87%的跨国企业集团和85%的专家选择中国,超过得票率第二位的美国30个百分点。因此,现在还不能作出外资撤离中国的判断。

(二)外资看重的主要还是中国的市场,短期的政策影响以及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取消并不能阻止它们进军中国的步伐,我国引进外资的长期趋势并不会发生逆转,左右外资进入的长期性因素没有改变。一是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因素以及全球制造业转移向中国的趋势还在继续;二是整个外资的规模比较大,前几年同期使用外资金额基数高,而且一直处在高位运行状态,这反映整个引进外资本身运行状况是比较良好的;三是虽然对外开放以来引进外资的格局比较明朗,但加入世贸组织的很多政策优势还没有反映出来。从这些基本面的因素来看,未来我国还会保持强势引资的这种取向。

(三)虽然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越来越多,国内储蓄及民间资本也比较多,资金短缺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而且已吸引的巨额外资的副作用逐步显现。但人均吸收外商投资只有41美元,远低于世界人均107美元的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500美元的水平,所以整体上来说我们吸引的外资并不是很多,中国仍然需要更多的外资。

(四)在坚持吸引外资工作的同时,要对引进外资的战略进行反思,既要注重外资的地区结构差异,又要注重外资的产业结构差异,利用外资要变数量为质量。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

上一篇:谈抓项目工作的四个关系 下一篇:关于加快推进济宁市“两个转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