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机理研究

时间:2022-10-05 02:29:21

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机理研究

摘要:在当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思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主体地位未能很好地确立和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主体性未能充分发挥,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的实效性 ,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要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接受规律密切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深入研究不同的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机制。考察思政教育接受主体的接受机理与接受过程,研究接受主体在接受过程中的心里变化,通过对个体接受心理机制的把握,适时的促进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达到对接受主体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个体差异;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的把握密切相关,因此,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问题,研究与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理,接受过程,接受心理机制和接受主体的个体心里差异,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大脑的各种活动体系的组织结构,功能状态的运作原理;是把社会的思想要求内化为接受主体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也是外部社会思想应然转化为接受主体自身内部实然的过程。

接受是人类社会交往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人类与对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都有一个是否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的问题。从广义上讲,接受表示认可,吸纳和验收的意思,在哲学意义上,接受是“研究人类的思想文化产品与其认识者之间的关系的范畴,它标志的是人们对语言象征符号表征出来的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择取,解释,理解和整合以及运用的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要属于价值接受,使接受主体树立起正面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所谓接受主体性是指确立接受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主体性,充分发挥接受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接受主体的思想接受准备状态一般有三种状态:一是热态,表现为热切的受教期望并转化为受教主动;二是冷态,表现为接受戒备,自我设防,心里闭锁;三是静态,有的表现为保持距离,静心以待;有的表现为超越自我,心理淡漠。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在施教时,接受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质疑,问难,求解的欲望,才是最佳的施教时机。只有对接受主体的不同接受准备状态做出适当的评估,使接受主体调整到最佳接收状态,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达到对接受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 主体的接受以需要为前提

接受心理的首要特征为:接受以需要为前提,只有符合人们主观需要,愿望和兴趣的事物,接受主体才会产生主体认同感,并进而从内心接受。针对这一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以下原则。

1.层次性原则。

接受主体的需要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递进、更替的,只有当低一级的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以后,才会进人高一级的需要。如果接受主体的低一级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话,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以牺牲高层次的需要为代价去谋取低层次的需要。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满足接受主体的低层次需要,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上升。

2.时效性原则。

接受主体的需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某些需要的满足,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逐渐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态结构。这就必然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接受主体的当前需要出发来解决问题,既不能用当前的需要去说明、解释过去的需要。也不能用过去的需要代替当前的需要。

3.全面性原则。

接受主体的需要是丰富多彩的,既有低层次的需要,又有高层次的需要;既有物质的需要,又有精神的需要等等. 而且这些需要是相互联系、相得益彰的。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全面性,既不能用一部分需要去代替另一部分需要,更不能以某一种需要代替所有需要。

二 主体的接受以认知为基础

接受以认知为基础是接受心理的另一鲜明特征,只有符合认知范畴的事物,接受主体才会理解进而接受。根据这一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

影响人的思想变化的因素,最基本的还是接受主体的自身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及原有的思想基础。只有考虑到接受主体在主体素质上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内容,方法和时机对接受主体进行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接受主体,在教育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上有所侧重,并根据不同的接受主体,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努力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 主体接受心理的被动性

主体的接受分为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它是主体有选择的价值比较的结果。被动地接受客观存在是接受心理的又一特征,只有通过相应的外力作用,接受主体才会自觉地接受。根据这一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强制性。

人对外界事物的接受往往受个体思想境界和认知水平的局限,在接受教育上并非完全自觉自愿,接受主体对有些教育内容的接受只能通过外在压力的驱使,被动地发生观念上的转变。由此可见,只有通过直接灌输,才能实现接受主体思想和行为的有效调控和管理,才能促进科学理论转化为接受主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我们还必须努力通过一些潜心设计的教育活动,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地使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内化。

四 接受需要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升华

接受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通过对教育内容的不断反复地强化,接受主体才会领悟并进而接受。根据这一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有反复性。

要注意实践活动变化的特点以及由此引起的思想波动状况,针对接受主体的思想发展轨迹,实施不同程度的反复强化教育。要持之以恒,将全局性的重大理论问题,政策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升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接受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接受主体在学习和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和挖掘多种途径和方式,针对课程特点和接受主体实际,结合思政课教学开展突出主体性教学改革,有效提升接受主体性.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4)

[2] 裴娣娜.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和实验[J].北京师范大学,2000(5)

[3] 史根东.主体教育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1(2)

[4] 范俊玉,茶玉帅.学生需要及思政实效性[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11)

上一篇:冷轧薄板表面结疤类缺陷浅析 下一篇:对企业集团内部结算中心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