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踊跃举手发言的艺术

时间:2022-10-05 02:13:42

让学生踊跃举手发言的艺术

某校要举行跳绳比赛。班主任陈老师这样对学生说:“同学们,下周学校举行跳绳比赛,每班需要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参加,会跳的举手。”看着举手者寥寥无几,陈老师皱起眉头:“才这么几个,怎么办?连参赛的人数都凑不够。这样吧,从今天开始,课间活动大家都练跳绳,其他一切活动暂停。过两天我检查,如果发现谁不练,或是没有进步,我是要处理的。”而班主任包老师用振奋人心的语气对学生说:“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元旦要到了,学校下周组织跳绳比赛,每班要选出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参加,这么好的机会,你们愿意放弃吗?”“不愿意!”学生齐声回答。“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谁愿意向困难挑战,谁愿意向自己挑战,请举手!”结果四分之三的同学举起了手。

同样是参加跳绳比赛,两个班的学生举手的情况竟然差别如此之大,这是为什么?原因在于陈老师缺乏让学生举手的艺术,而包老师则相反。课堂上让学生踊跃举手发言,也同样需要教师掌握一些让学生举手的艺术。

一、学会了解

1.学会了解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当教师提问时,“没有把握就不举手”的,小学生占34.8%,初中生占48.8%,高中生占42.8%;“知道也不举手”的,小学生占4.5%,初中生占14.5%,高中生占33.8%。可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举手的数量大大增加。这种情况是由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变得越来越有自尊心,也就是变得越来越爱“面子”,越来越关注其他同学的评价。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学会了解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注意在提问时呵护、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举手的同学,从而不断增强学生举手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成就感。

2.学会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

学生举手数量的多少,与学生对问题的准备情况有关。对于要举手回答的问题,学生准备越充足,举手的数量就会越多,反之就会越少。因此,教师一定要首先督促学生把课前预习落到实处,促使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预习好了,学生自然就会心中有数,举手的积极性就会增强。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在让学生举手回答一些重要的问题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们进行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以为回答问题做好充分准备。此外,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巡视、参与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然后有的放矢地提问。这样,学生举手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

3.学会了解学生举手少的原因

针对举手较少或很少的情况,教师不能听之任之,应该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举手情况,寻找举手少的原因:是因为问题比较难,还是提问的角度不对?如果问题比较难,教师可以重复讲解,或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然后再提问;如果提问的角度不对,则要变换提问角度,转换提问方式。这样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举手的人就会多起来。

二、学会激发

1.学会激发举手兴趣

学生积极举手,是需要兴趣来支撑的。激发举手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提供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材料,展示一些图片、照片、漫画,借助多媒体播放动画、录像,让小组之间开展小竞赛,组织同学开展小游戏,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猜谜语,奖励一些小星星、小红旗,适当给积极举手的学生发一些小奖品、小礼物等,都能激发学生举手的兴趣。

2.学会营造举手氛围

一些教师的课举手的学生很少,与教师没有营造良好的举手氛围有关。举手回答问题,是对老师教学的一种配合,是在同学面前的自我展示,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和谐的举手氛围。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于苛刻,学生在课堂上大气都不敢出,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怎敢举手?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诚恳的态度,习惯于高高在上、唯我独尊,不知道尊重学生,有的甚至讽刺、挖苦、体罚学生,学生怎愿举手?如果教师与学生关系不和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对教师有抵触情绪,学生怎能举手?可见,只有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举手氛围,学生才敢举手、愿举手、能举手。

3.学会端正举手态度

一些学生举手不积极,与消极的举手态度有关。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只要会了就行了,没必要举手,因此自己会回答也不举手;有的同学认为,举手不举手无所谓,回答不回答无所谓,学习不学习无所谓,因此懒得举手;有的同学对举手顾虑重重,担心自己答不对、说不好,担心教师对自己有看法,担心同学耻笑自己,因此不敢举手。可见,教师要学会端正学生的举手态度,对认为没有必要举手的学生,教师要教育其充分认识举手对自己、对同学、对课堂的重要性,增强其举手的自觉性;对认为举手无所谓的同学,教师要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热情;对认为自己答不好的同学,教师要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其举手的勇气和胆量,消除其种种不必要的顾虑。只有这样,学生举手才会积极起来。

三、学会提问

1.学会设计提问内容

学生举手与否,与提问内容有直接的关系。问题设计要具有层次性,也就是问题要有难有易,既有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也有中等难度的问题,还有难度较大的问题,这样才能适合各种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才能做到使各种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有举手的条件和机会;问题设计要具有具体性,也就是说设计的问题要具体清晰,使学生回答的方向明确,让学生回答的范围有适当的限制,这样学生才便于回答,学生才能找到回答的角度或切入点;问题难易要具有适度性,也就是说所设计的问题从总体上看难易适中,问题既不过难,也不过易,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举手的积极性,学生才能有举手的兴趣;问题设计要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说所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有一定的探究必要,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学会改变提问方式

学生举手与否,与提问方式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教师讲得过多,提问过少,学生缺少参与机会,自然就缺少了举手的机会;如果教师习惯于“满堂问”,提问过多、过滥,不该提问的也要提问,势必会使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失去兴趣和热情,自然就不愿举手了。可见,教师要改变“满堂灌”“满堂问”下的提问方式,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提问,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下提问,在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基础上提问,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举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学会把握提问时机

提问时机是否恰当,也是影响学生举手的重要因素。当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反应速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教师要学会等待,给反应慢的同学留出思考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反应慢的同学也能举手回答问题。如果问题提出后,教师匆忙提问,这就提问太早,没有把握住提问的最佳时机。还有,在课堂上的哪个环节提问,在什么教学情境下提问,在什么学习状态下提问等,都存在把握提问时机的问题,如果提问时机不当,都会影响学生举手。

四、学会评价

1.学会肯定性评价

教师要学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性评价,或肯定其举手的信心和勇气,或肯定其回答问题声音洪亮、思路清晰,或肯定对问题的认识深刻、见解独特等。只有学会肯定性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举手热情,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获得肯定的成功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2.学会鼓励性评价

教师要学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性评价,或鼓励学生积极举手,或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更具体、更全面、更正确,或鼓励学生再努力、再进步等。只有学会鼓励性评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增强学生正确回答问题的信心,不断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才能逐渐养成学生举手的兴趣和习惯。

3.学会包容性评价

教师要学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包容性评价,包容学生的肤浅认识,包容学生的不当见解,包容学生的错误观点,包容学生的异想天开,包容学生的语无伦次,包容学生的逻辑混乱等。只有学会包容性评价,才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才能逐渐养成学生敢于大胆举手的习惯,促使学生不断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要学会了解、学会激发、学会提问、学会评价,努力掌握让学生踊跃举手发言的艺术。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实验中学)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下一篇:抓好初高中衔接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