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杨柳青 丹青点染里的年味儿

时间:2022-10-05 12:23:57

上世纪初,俄国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和他的老师沙畹教授到达天津,眼前之景让他感概:“同庄严的北京城相比,其繁华程度让我们吃惊。到处可以看到欧洲人”。他后来在《1907中国纪行》一书中这样描述当时北方的年画生产基地杨柳青――“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一样,用如此朴实无华的图画充分地表现自己”。

天津杨柳青年画与河北武强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共列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并以精湛技艺和鲜明的艺术特色被誉为四大年画之首。杨柳青镇的年画作坊,鼎盛时期每年能卖出两千万份以上,行销华北东北,甚至远至西北新疆各地。

跌宕起伏的古镇画史

杨柳青三字,有声有色,听之便可想见此地一片风拂杨柳、郁郁葱葱的美景。此境古为《禹贡》冀州之地,金代贞二年(1214 年)置“柳口镇”。元代至正三年(1343年),文人揭奚斯游历至此,写下脍炙人口的《杨柳青谣》:“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古镇因诗而得名。

杨柳青镇地处京杭大运河与大清河的交汇处,作为漕运的重要枢纽,于清代中叶一跃为津沽繁华重镇,成为中国北方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风光优美,又有北国小江南、沽上小扬州之誉。杨柳青年画随经济繁荣而兴起,加之当地盛产的杜梨木非常适宜雕刻画版,这里发展成中国最大的年画基地。

杨柳青年画据传始于明代,最早也最知名的作坊为戴廉增、齐健隆两家画店。戴家出品的年画称“文样”,多为历史故事题材;齐家出品的年画则称“武样”,以小说戏曲中的武打场面居多,这两家后开设了许多分号。杨柳青年画在清乾隆年间发展到极盛期,全镇年画作坊达百余家,街上画牌相招,彩幌遥对,可堪入画。每家画铺作坊有十几个刷年画的案子,单戴廉增一家每年印制年画即达一百万张。画铺之间商业竞争激烈,重金聘请画师的挖人跳槽大戏不时上演。其中以光绪年间的高桐轩最为出名,他以写真见长,还曾被召入清宫为慈禧太后画像。

杨柳青年画是市民的艺术,其成长在繁荣发达的商业气氛中,这一点与其他产地以农民为主的年画制作有所不同。由于靠近北京,杨柳青年画繁盛时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甚至宫廷画家的参与,使其题材、画工和做工都日趋精细,一度作为贡品选送大内,至今有“北宗画传杨柳青”的说法。

到二十世纪,杨柳青年画遭遇过几次大劫。九一八事变后,销路断绝,镇上的年画店曾经一时全关门大吉,有人拿画版点炉子、当柴烧;1937 年后,日寇扫荡时又强行掠夺了大量珍贵年画木版,拿来填道路、堵决口,年画的传承遭受重大打击。随后,西方石印的传入对传统年画业也形成了不小的冲击。曾经兴盛一时的杨柳青年画,几近一蹶不振。

直到新中国后,天津市成立了杨柳青画社,专项保护木版年画的发展。1960 年视察杨柳青画店,当时的老艺人还记得总理的一句话,大意是天津人只有靠两样东西用来跟外国人换米吃,一是天津手表,一是杨柳青年画。历经“”一劫,刚见天日的画版再次封存进库房,老师学生星散四方,幸运的是当有人提出将库藏的几千块画版当四旧“破”掉时乏人响应,最后得以保存。老艺人们难忘1978 年,杨柳青年画社忽地迎来雪片一样的订单,生活复归正常秩序,年画又代表一种慰藉与希望。

年画里的手作之美

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入选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津市西青区将杨柳青年画作为挖掘本区文化遗产的重中之重,兴建了明清一条街、年画主题公园,扶持建立了二十余家年画作坊,同时还与南开大学合作开办了杨柳青年画大专班。

年画也与时俱进,除了供超级粉丝收藏赏玩的年画木版、几百元一张的传统手工彩绘年画外,也能买到几元一张的胶印年画,新开发的内画壶、丝巾折扇等。来杨柳青年画馆,你还可零距离参与制作,体验一把当年画师傅的乐趣。

制作一张合格的杨柳青年画,“勾、刻、印、绘、裱”五大工艺必不可少,其中裱画是随年画礼品化诞生的新生工艺。“勾”就是在雁皮纸上用细致工笔画法勾勒出黑白图样。原稿多由画家绘制,俗称粉稿,一般秘不示人,通常只有制版时,才由艺人取出依样描摹成样稿。勾勒功夫讲究下笔硬,线条有力度,流畅之余又要勾描出适应刻制的“版味”。“刻”是将勾好的墨线稿反粘在梨木板上,以刀,精心雕镌,把线外部分剔空,不花上好几年功夫很难达到纯熟。“印”则是指将刻完的线版和套版逐次套印,线版印墨,水印上色。一幅简单的画,至少需刻上五六块用于染色的木版。

“绘”是杨柳青年画专属的“独门秘籍”。其他地方大多数传统木版年画,印好便告完成,而杨柳青年画是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的“半印半画”。彩绘又分细活、二细子活和粗活。仅拿脸部敷色为例,画师先要给画纸擦粉,如是精作,光罩粉就要打上三遍,然后才能开始“勾脸”、“开眼”。开眼也有讲究,比如如果是孩子脸,得给人物打蓝眼儿,这样眼睛才能显得亮。要画张大脸,至少得费上20多道工序。

由于彩绘要求的工艺精细,新入门的学徒第一步学的不是绘画,而是制笔。画年画用的毛笔都是扁头的,半硬半软,一边蘸彩一边蘸水,画起来又快又润。所以画师们用的笔都是自己做,画上的颜色也都亲手调配。杨柳青年画还有“竖着画”的传统,裱粘在像门板一样的“门子”上站着彩绘。画纸怎么裱更紧实,又便于完工后轻松揭下来,用肉片熬成胶和白矾与水相应的配方比,干燥的春天怎么配,潮湿的夏天又怎么配,其间都大有学问。繁复工序间的手作之美,更近乎一种对“职人精神”的追求秉持。

以前的老百姓贴年画,图喜庆也是实用,遮遮一年来被灶台烟熏火燎变得黑黑的墙。时空更迭,情意无改,一张大胖娃娃抱着红鲤鱼的年画里,始终有中国人对生活真切温暖的期冀。贴张年画吧,马年吉祥!

上一篇:兵马俑 大秦帝国的铁蹄 下一篇:喜欢大城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