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本教研中进行“模拟课堂”的实践和思考

时间:2022-10-05 10:48:22

关于校本教研中进行“模拟课堂”的实践和思考

现在,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校本教研,努力提升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但在校本教研的推进过程中还是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形式的单一、教师参与的被动、活动的低效等。为此,我们努力另辟蹊径,另换一种视角和表现方式。在反复的实践中,我们摸索实践了一个校本教研新途径——模拟课堂。

一、五个环节——优化“模拟课堂”的操作流程

在模拟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大体围绕“制订方案—模拟实践—优化模拟—回归课堂—反思重建”的过程展开,各学科推进,分学科实施,五个环节不固定、各有拓展,以有效为前提,开展模拟课堂实践。

以数学学科为例,如上学期六年级组确定的上课内容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我们开展校本教研的具体流程如下:

1.制订方案——先由执教的张丹和刘燕老师独立备课,制定教学预案。

2.模拟实践——在数学校本教研时,由刘燕老师“模拟课堂”实践,其余老师在下面当学生,“师生互动”,回答刘燕老师的提问,同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过程中,所有老师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

3.反思总结、优化模拟——上课的两位老师根据“模拟课堂”上的收获,反思总结、提炼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优化模拟。

4.第一次回归课堂——先由刘燕老师执教,因为经历了“模拟课堂”实践,上课的老师更加胸有成竹,而听课的老师已经熟悉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都能带着自己的思考走进课堂,课后所有老师一起议课、反思,进一步优化设计。

第二次回归课堂——一周后,同年级的张丹老师再次执教本课,有了“模拟课堂”实践,再加上第一次的回归课堂教学,第二次的教学更显成熟,而听课的老师经历了“模拟课堂”和两次“真实课堂”的全过程,感受到的对比、变化更强烈,收获也更大。

5.反思重建——上课的两位教师和参与“模拟课堂”、“真实课堂”全过程的老师集体交流,反思、重建自己的教学。

需要指出的是,在操作中五个环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是一次模拟、一次或多次回归课堂;有的是多次模拟、一次或多次回归课堂,在校本教研中根据所选内容各有侧重,但始终围绕我们的课堂教学,而课堂也应该成为校本教研包括模拟课堂的主阵地。

二、三个关系——提升“模拟课堂”的有效性

在模拟课堂实施的过程中,针对参与老师提出的困惑、意见和建议,积极处理好了三个关系,而这三个关系主要都来源于我们的实践。

一是模拟课堂和说课的关系。说课也是校本教研常用的形式之一。说课通常有几个要素,要说教材的内容、地位、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设想等,它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较侧重理性层面。而模拟课堂则是说课的延伸和补充,对说课中的教学流程部分把它具体化,把对“教材的内容、地位、教学目标、重难点”等的研读通过模拟讲课表现出来,更侧重于它的实践性,教师在模拟课堂的过程中模拟实际教学,在“学生”的配合下,把40分钟的实际课堂教学在20~30分钟之内展现出来。

二是模拟课堂和集体备课的关系。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按照我校的惯例,我们集体备课都是以年级组为单位,教师不参与其他年级的研讨。模拟课堂实施以后,我们所进行的集体备课,往往在教师的模拟课堂后,全体老师会结合自己当学生的感受,对本课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时的集体备课就打破了原来年级的限制,丰富了集体备课的内容,模拟课堂让我校的集体备课更充实、更有效了。

三是模拟课堂和真实课堂的关系。模拟课堂最大的特征是模拟,模拟就是接近真实,所以要和真实课堂教学接近,这就要求教师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话里有学生。同时,我们在模拟课堂后,也十分重视真实课堂的理性回归,再到真实的课堂里去观察、对比、思考,可以说,离开真实课堂的实践,模拟课堂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而真实课堂的实践,有的甚至是多次的回归、实践,让所有经历模拟课堂的老师有了更丰富的教与学的体验。

“说课”“集体备课”“真实课堂(研究课)”是我们以往校本教研经常采用的形式,需要指出的是:有了“模拟课堂”,我们并没有把原来的校本教研方式摒弃,而是希望通过“模拟课堂”让“集体备课”、“真实课堂”更具实效,也通过“集体备课”、“真实课堂”让我们崭新的尝试——“模拟课堂”日臻成熟,使各种校本教研的方式相得益彰。

三、“两种模式”“三个策略”——实施“模拟课堂”的理性思考

在“模拟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各学科都开展了

“模拟课堂”校本教研活动,根据实践我们总结了“模拟课堂”两种基本模式和三条实施策略。

两种基本模式:

1.“全程模拟”。在20~30分钟内,一人做老师,其余做学生,师生互动,完整演绎整个教学过程。模拟结束后,所有参与者根据自己的参与体验讨论、交流,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

2.“分段模拟”。有时根据需要,只针对某节课的一个或几个重要的环节进行模拟,如针对数学的“练习设计”环节进行模拟,教师在“模拟课堂”上只展开练习环节,这个环节结束后就针对该练习的设计进行研讨。

“全程模拟”还是“分段模拟”,各学科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穿行。

三条实施策略:

1.模拟的“问题意识”。各个学科精心选择“模拟课堂”的内容,而这一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如语文学科“第一课时”的教学,数学学科“练习课”的教学等教师普遍有困难、感觉上不好的内容,通过模拟课堂大家一起研讨,针对问题想办法,找准问题也是模拟课堂有效实施的前提。

2.模拟的“全程意识”。模拟课堂虽然只有短短的20分钟,但在模拟前要选好题材,制订方案;模拟中要扮好角色,互动交流;模拟后要回归课堂,反思重建。“模拟课堂”的实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参与者都必须有这样的“全程意识”,抓好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无一疏漏。

3.模拟的“全员意识”。这里的全员意识,指参与模拟课堂的每一位教师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在模拟课堂上,主要有“教师”“学生”“记录者”“观察者”这样几种角色,每一位参与者在模拟课堂上都有事可干,每一位参与者担任的角色经常转变,使参与模拟课堂的教师人人有任务,人人需思考。

同时,在“模拟课堂”的实施中,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模拟课堂”和“真实课堂”还是有差距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真实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而“模拟课堂”上的“生成”只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假设的生成。“真实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思考、表现等特别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可能一一被模拟出来,而有时教师在模拟课堂上的预设,真实课堂中也并没有发生。所以,“模拟课堂”更多的是养成教师一种“模拟”的意识和思维习惯,促使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预设、思考,让模拟课堂更接近真实课堂;而在“真实课堂”上考量的是教师如何联系模拟课堂来积极主动、应对生成;在真实课堂后每一个参与者都必须回望:来对比、反思之前的模拟课堂,从而进一步反思、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校本教研中“模拟课堂”的实践,激活了我校校本教研以往沉闷的气氛,给校本教研引来一池活水,虽然它称不上校本教研的最佳途径,但这种创新、实践、反思和收获应该伴随我们的校本教研始终。

上一篇:让单一走向多功能 下一篇:一节课的几“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