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之困

时间:2022-10-05 10:38:49

商业模式之困

对企业来说,很多时候不需要争第一,但需要做唯一,这就是创新的价值所在。

形的模式不断缔造出耀眼的商界明星,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把商业模式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相信,有了模式就意味着有了钱,有了未来 , 有了让企业速成的法宝。模式被 提到了无比重要的地位,却以种种非理性的方式在发挥作用,企业或产品对于模式的过度依赖,本身便成为一种巨大 的风险。为什么经济过热、政府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时首先受损的总是中小企业或者是民企? 除了检讨政策方面的问 题,民企 尤其 是中小 民企恐 怕更 多地要检讨自身的问题。

PPG 之死

仅仅五年时间,PPG 便在业内销声 匿迹。压倒这个带着光环的企业的,正 是其当初赖以成功的商业模式。

PPG 的商业模式并不复杂。它没有 工厂、没有分销渠道、没有店铺,省掉 了传统服装企业绝大部分的固定资产投 资,把生产、物流配送、质检等环节全部外包,自己管理供应链和呼叫中心,

消费者通过广告和邮件目录获得产品信 息,通过互联网或呼叫中心订购服装。 理论上,一件 PPG 的衬衫将经过这样 的生产流程:先到线厂买线,再找布厂 生产布,再让与之有合作的服装加工企 业代工,之后通过电话订购、网上销售 的方式把衣服售出。

传统制衣企业的代表经常被用来对 比 PPG 模式。雅戈尔拥有28年的历史,在宁波有占地 700 亩的工厂,介入了包括棉花种植、纺纱、织布、设计、制造、 渠道营销等各个环节。PPG 则省掉了大 量的中间环节,声称可以把产品的库存 周期从行业平均水平的 60~90 天缩短为7~10 天,产品价格要比传统服装企业 便宜一半,且利润更高。但这一说法被 PPG 的实际表现了。当 PPG 提出 要在 10 天左右拿到产品,唯一的办法 是省掉前面对原材料的检验、采购 , 从服装加工厂直接拿不了进行生产,而这种方式就很难保证产品品质的一致性, 因为产品从面料环节就已经出了问题。 除了缺乏对面纱、面料等原材料的控制, PPG 的产品周期还要受到加工厂生产能 力 的 限 制。PPG 把 质 检 外 包 给 了 第 三 方——质量监控公司 SGS-CSTC,并在 企业内部安排了质检人员与 SGS-CSTC 共同对生产流程的各个阶段进行检查, 以确保产品质量。然而,2007 年,PPG 产品被曝光做工粗糙、褪色严重,其供应链管理和流程控制的能力在此可见一 斑。生产外包的形式与低价的策划,使 PPG 始终未能找到有效的质量控制方 案。最终,PPG 在模式上过度注重价格 优势,而忽略了产品质量,失去了核心 价值的商业模式必然为市场所抛弃。

携程 VS 艺龙

携 程 与 艺 龙 的 商 业模 式 完 全 一致——作为酒店和航空公司的渠道向用户提供订票和订房服务 , 从中获取佣金, 但它们的成长曲线截然不同。2004年10 月艺龙上市时,收入与携程相差 2.4 倍;3 年半之后,差距变成了 4.5 倍, 市值相差 18 倍。

艺龙创始人唐越曾在美林证券等投 资银行工作过,熟悉资本运作。2004 年, 全球最大的旅游服务商 IAC 以 6000 万 美元收购艺龙 30% 的股权,并拥有最 多 52% 的优先认股权,以及 96% 的董事会投票权。艺龙登陆纳斯达克。2006 年,唐越已萌生去意,几乎将所有股份 套现。新的管理团队以 IAC 主导。对 于一家尚未盈利、内部管理也不够成熟 的公司来说,创始人的离去和强大外力 的进入几乎是一次休克疗法。之后,艺 龙几乎一直在亏损,并且与携程的差距 越来越大。与之相对,携程 2003 年 10 月上市后,创始人团队虽然也都逐渐淡 出,但范敏仍然留下来担任 CEO,携程保持着近 50% 的增长率。 创始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两个公司的命运。唐越选择拥抱资本的方式 发展艺龙,又过早套现离开,使得动荡 的艺龙始终无法专注于拓展业务和提升 管理。携程在 2002 年已引入成熟的管 理方式 , 以强有力的执行力不断积累竞 争优势。携程的核心竞争力已经由当年 的几个人变成了一个系统。

顺驰 VS 万科

有“地产骇客”之称的孙宏斌在 2007 年 1 月底终于出局。一度引发几 乎所有地产商恐慌的顺驰扩张模式宣告 失败。2002 年,顺驰以天津为起点, 快速向全国扩张。孙宏斌预想的模式是 不惜以过高价格拿地,在预付小部分定金后,迅速开发,回笼资金,偿还土地 出让金,并迅速转向下一个目标。短短 两年间,顺驰版图扩张至全国十多个省 的十六个城市。过高的地价,过快的速 度最终使顺驰的资金链崩断,在海外上 市、引入投资人等一系列融资计划宣告 失败后,又逢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陆续出台,孙宏斌最终不得不卖掉了他一手

创建的顺驰。万科与顺驰选择了完全不 同的道路。万科提倡标准化产品线,在 设计环节要求新楼盘的创新不得超过

30%, 其 余 70% 从 原 来 经 验 中 继 承, 这样既保证了产品的标准化,又保证了 产品创新和产品线的延伸。万通董事长 冯仑认为“万科是国内唯一一家按沃尔 玛经营方式操作的地产公司”,“其特点是在全国范围内采用产品、管理的标准化经营”,从而避免了顺驰方式的死亡。

美的商业模式的反思

2012 年,美的集团旗下的制冷集团和日电集团正在对全国范围内的营销 体系进行大瘦身,数千名员工在很短的 时间内被裁掉。美的裁员大风暴意味着:依靠资本市场融资和巨额营销费用投入 来进行大规模扩张的“美的模式”遇到 了严重瓶颈。

之所以美的众多销售分公司出现亏 损,与美的既有的“广告轰炸 + 人海战 术”商业模式大有关系。现在人力资源 成本日益高涨,美的的商业模式难以为 继,已经无法适应当前企业经营的需要, 人多并不意味力量大,反而让企业背负 沉重压力。在这种时候,靠“人多”打 天下的企业如果想取得经营的主动权, 就必须改变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将“主 要依靠扩张规模来寻求企业的发展”改 变为“注重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商业模式的调整取得更大的市场份 额,或是通过经营效率的提升来压缩成 本。

贯彻狼性文化的美的营销团队建立 了过于片面强调销售业绩的激励机制和 残酷的淘汰机制,使得美的在 2011 年下半年尝到了苦果。

过度依靠投入和规模化,一直是美 的商业模式的软肋,规模扩张也绝不能 够代表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在高速 规模扩张遇到危机时,裁减数千名员工 的美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被拖垮的星辰急便

2012 年 3 月 4 日晚 间,曾获阿里 集团战略投资的快递公司星晨急便传出资金险 境。 宅急送创始人,星晨 急 便 CEO 陈平短信称“无法偿还星晨急便加盟商 2000 多万货款”,公司或面临倒闭风险。

有资料显示,2008 年,宅急送创始人之一陈平离开宅急送,次年3 月份在北京创办了星晨急便速递。2010年3月,阿里巴巴集团入股星晨急便。

2011 年 10 月,北京星晨急便速递和深 圳鑫飞鸿快递有限公司正式合并,商号为“星晨急便 ? 鑫飞鸿”。公司拥有运转及分拨中心 150 多个,网点数量3800 多个; 员工28100 名;机动车5000 台, 摩托车19000 台;日处理业务量 13 万票。2011 年全网营业额达 7.5 亿元。

目前国内快递业有直营、加盟和三种模式。虽然宅急送创始人陈平自立门户后创立星晨急便速递,并获阿里巴巴战略投资,但毕竟星晨急便在全国 各地营业部仍多是加盟模式。加盟模式存在不少硬伤,这种商业模式体现在:加盟者承包分公司,然后再将站点承包 给个人,导致加盟公司同质化经营和价 格战竞争严重,加盟商如因经营不善可 能会卷款走人,同时加盟模式下人员管 理难,服务标准也难以统一。

星辰急便作为阿里集团在物流领域 的一枚重要棋子,企图一举解决最后一 公里配送。但最终这一步棋还是失败了, 不能不让人叹息。

没有技术的优势,靠商业模式来弥 补;没有资金的保障,靠商业模式来解 决;没有销售渠道,靠商业模式来建立; 没有优质的产品,靠商业模式来实现利 润??正是这种对商业模式的过度迷恋 与依赖,让中国的企业变得如此脆弱。

上一篇:CSR 实践与商业利益的完美结合 下一篇:“扩张顽疾”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