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反异化思想探析

时间:2022-10-05 09:40:02

庄子反异化思想探析

庄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反异化思想的哲学家。人类的异化现象最早是由庄子而不是由同时代的别的哲人发现,这种机缘绝不是偶然的。这是由旧中国时期的社会特征和庄子独特的社会视角所形成的合力使然的。

庄子独特的内审视角

中国历史上一向少有特立独行的哲学家,但至少应该把庄子算作一位。他在人类文明发轫之初就广泛而深刻地论述了人类的异化现象,并高举“绝圣弃知”的大旗,成为第一位反异化的思想斗士,这应该说是世界思想史上的奇迹!①

值得深思的是,人的异化现象最早是由庄子发现,主要原因是由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和庄子独特的社会视角所致。

战国是一个天崩地坼、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历史在这里面临着转型的重大抉择。“‘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社会已经来临。”②诸侯擅权,皇室式微,政治上的一统局面不复存在,旧的价值观土崩瓦解,社会变成一个千面怪兽:一方面是物质文明突飞猛进,另一方面是纯朴的道德风尚沦丧殆尽;一方面是隐忧重重,另一方面却又希望闪烁……

面对这个千面怪兽,哲人们被迫作出自己的选择和应答。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秉孔学而推行仁政,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则倡节俭而奉行兼爱。法家提出严刑峻法,以权术与强力匡扶社会,贵生派则以完全避世的方式来营造个人的安乐窝。凡此种种,他的眼光要么紧盯上层统治者,希望以“帝王师”的影响力拯救社会;要么局限自身一人,但求苟活一生。而广大的民众,只是以一个“类”的概念存在于哲人们眼睛的余光里,对于他们作为生命个体的痛苦,他们生存的困顿,这些哲人都无暇顾及了。所以,孟子等人失去了发现异化现象的机会。

庄子则不然。庄子是一位来自中下层的哲学家。他一生穷困,虽然也做过漆园吏这样的小官,但不久就失去官位了,最后弄到织履为生,贷粮度日的地步。如此困窘的生活,使他体察到人生的困惑。“齐生死,等贫富”的观点,其实只是他思索人生困顿过程中的愤嫉之言。同时,穷困的庄子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下层人民,使他自觉不自觉地站到了统治阶级的对立面上。这与孟子等人是迥异其趣的,正因为处在这一立场上,庄子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首先,与统治者合作的道路已显然行不通。因为他落拓不羁,崇尚自由,藐视权贵,轻名薄利。据说统治者曾“以厚币迎之”,他却弃而不顾,③这从《庄子》一书中“舐痔得车”、“曳尾涂中”等寓言可以得到印证。

其次,布道救世也不是他的选择,因为庄子太敏锐了,他一眼就洞穿了孔孟仁义之道的虚伪性和非现实性,认为仁义是“撄人之心”的罪魁祸首。(见《庄子・在宥》)

再次,过于清醒的庄子更无法遁入宗教的灵光,用自欺欺人的方式来麻痹自己,他把战国时期严重的冲突性看得极为清楚:在政治上是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及由此产生的杀戮掠夺,《庄子》中《蛮触之争》的寓言可以说是最深刻的揭露了。在世俗生活中是充斥社会的贪婪、狡诈、自私、虚伪(《齐物论》中有精彩的论述),在意识形态上是百家争鸣、相互攻击。如此严重的纷争冲突,庄子怎么能置之不顾呢?

这样,进不能投身政治洪流,退不能自我欺骗,庄子被迫走上一条迥异于其他哲人的探索道路――对人的内在生活的审视。④所谓对内在生活的审视,就是关注内在人格,以人格的自我完善来对抗这个纷争不断的世界,无论是《逍遥游》、《养生主》,抑或是《齐物论》、《德充符》,《庄子》内篇中无处不显示出庄子内审心灵的思想光辉。庄子内审,却没有真正找到完善人格的良方妙法,相反,倒发现了人性的极端扭曲,这可能是出乎庄子意料的。

与同期的其他哲人相比,庄子的深刻性表现在他是第一个把人生困顿纳入理性思考的哲学家。在他独特的内审视野中,发现人不仅仅是作为“类的概念”存在于世,即不仅仅作为社会的“民”、家庭的“子”而存在,而是首先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而存在。人的存在是自由自在、无羁无绊的,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逍遥游》、《养生主》中。虽然庄子的心灵内审只限于所谓的神人、圣人、至人,但毕竟是中国哲人对生命个体进行理性探索的最初尝试,尝试结果为:除了理想中的至人、圣人,人们不但未能逍遥自由,反而正陷入不可预测的困顿中,这为庄子发现异化问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考角度!

人道新解

随着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发现,随着人生困顿的被揭示,庄子以“道”作为参照标准,来探求人的本然状态。“道”是庄子哲学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命题,同时也是内容最为驳杂的一个命题。庄子有时用“道”表示宇宙的根源,有时则用它指代人生的最高境界;有时“道”就是某种思维方式、方法,有时则是真理的代名词。⑤更多的时候,庄子把道界定为万物固有的秩序、规则,或者说是事物成其为事物的本质所在。天有其道故为天,马有其道故为马,人有其道故为人。

庄子是一位关注自然、体悟至深的哲学家。他从对自然的参悟中获得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他对人之“道”的把握,就是从自然开始的。在庄子看来,树花开花落,水潮涨潮退,鸟在天上飞,兽在泽中行,这一切井然有序,必有个主宰,这个主宰就是道,万物得道则昌,失道则衰。庄子形象地用马来说明这个道理:“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庄子・马蹄》)这是符合“马道”的马,一切行为都发乎本性。“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态至盗者。”这是违背“马道”的马,所以产生了一系列非马的行为,原因是加上了衡扼、月题之类非马的束缚,改变了马之道。

由物及人,庄子力图找到属于人的“道”。庄子及其后学是以回溯的方式去寻找人道答案的。庄子及其后学的主要活动区域是江淮一带,直到战国时期,这儿还残存着“原始社会共同体的利益”⑥,因而“他们保持了对原始氏族社会更多的回忆”⑦。庄子把原始氏族社会那种蒙昧而充满道德的生活加以美化,并从中抽象出所谓人道。他充满向往地写道:“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致,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庄子・马蹄》)在这里没有尊卑上下,没有纲常伦理,没有严刑峻法,没有功名利禄,人们为维持个体生命而劳作,生活在一种满足而恬淡的氛围中,无欲无求,无忧无虑。庄子认为,这就是人类的本然状态,就是符合人道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庄子心中的理想生活!

也许我们要奇怪庄子的理想竟如此卑微,也许我们可以责难庄子的理想过于落后,但从另一方面想:就连蒙昧的原始生活都已成为人的一种奢望,可见现实的困顿已到了一种如何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了。可以想见,庄子及其后学面对着一个“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的现实世界,他们能不怀念那虽然落后但生命无虞的原始生活吗?

再说,专注于心灵内省的庄子更注重的是精神的解脱,所以他找到的人道的核心内容也是精神上的无欲无求、无忧无虑、逍遥自由。在这一点上,文明社会确实是一种“离开古代氏族社会道德高峰的堕落”⑧。庄子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人道理想已注定要这么美丽而无奈了。

结语:始卒如环

拿着人道的尺子去观察眼前的世界,庄子蓦然发现,人生的困顿被放大了:人类完全被名缰利锁束缚住了,小人为蝇头小利而争执不休,君子为名誉声望而精疲力竭,君主为了地盘而醉心杀戮,人与人之间处处充满了狡诈和构陷。总之,仁义道德、礼乐纲常、智慧机巧、科技法律一下子占据了人的全部生活,人为此而劳碌、而烦恼、而流血、而死亡,人道被破坏无遗,人的生活变得不像人的生活,一句话:人被异化了。

如何消除异化呢?庄子所处的时代没有给他更多的暗示,所以庄子只有返身归来,回到他得以发现异向现象的那个起点――回归原始生活!所以庄子愤然举起了“绝圣弃知”的大旗:“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摘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禅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庄子・箧》)

庄子发现了异化,批判了异化,可惜他无法超越异化,因为他赖以识别异化的所谓人道,是违背人类历史进程的,他只是从起点回到起点,走了一条“始卒如环”的曲折的思想之路。

但失败的庄子仍旧给了我们一笔颇为丰厚的精神财富:他心灵内省的深刻性,他愤世嫉俗的批判性,他对人生困顿的理性思考,他对原始人道的初步探索,至今还值得我们借鉴。

注 释:

①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②⑥⑦李泽厚:《漫述庄禅》,《中国社会科学》,1985(1)。

③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岳麓书社出版,2001年版。

④陈鼓应:《庄子浅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⑤崔大华:《庄子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⑧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学部讲师)

编校:董方晓

上一篇:从矿难事故看国家形象塑造 下一篇:故事化是一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