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的哲思探析

时间:2022-03-13 04:50:02

【前言】庄子《秋水》的哲思探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第三,文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句,深刻体现了庄子的逻辑辩证思维。这里需要提一个哲学家惠子,他主张严谨理性的求证、探求事物的真实性,却忽略了人类认知的非完全性和局限性等客观情况。庄子则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

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纷乱复杂的春秋时代造就了庄子唯美、深邃的哲学体系,影响后世几千年。本文以《秋水》为例,剖析庄子的哲学思想。

春秋时代政局不稳定,各诸侯国林立,周王朝的管制能力越来越弱。各诸侯国为侵占邻国土地蠢蠢欲动。各学术流派孕育而生,人们思想变得异常活跃和思辨。大批的学者游说政客或诸侯王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主要有提倡积极入世的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道家,提倡以法治国的法家等等。本文主要分析道家学派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他主张“天道无为”,即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事物的贵贱、善恶、生死等皆为辨证相对。这一观点在苏教版《秋水》选文中得到很好的诠释。

《秋水》可分两个层面,首先是在“秋水泛滥,百川灌河”之际,河伯看见自己“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便欣然自喜,骄傲自大起来。其次是河伯顺流而下,见到“不见水端”大海之后,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认知发生变化,对自己盲目自大表示悔过。文章的哲理思想可以分以下几点详细说明:

第一,河神见海神之后意识到自己骄傲自大,见识短浅。说明世间万物的认知具有相对性和局限性,人在有限的认知环境下,不可能全面认识世间万物,即万物在世间的善恶、贵贱等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文章主旨根据学生客观认知层次,教导学生世间的知识是无限的,人穷其一生无法学完所有,故做人处事要牢记谦虚谨慎,时时反省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短处,与别人进行正确的比较,给自己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否则会被贻笑大方。

第二,邯郸学步实际告诉后人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客观情况,从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文章暗指读书人,为了追求人生真理,还原自然本性,在知识的海洋中忘我学习,最后迷失在书中,将自己圈在自我意识形态中无法自拔,忘掉了以往的自我。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是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寓言违背了矛盾特殊性,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的认知层度,采用浅显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清楚表述庄子哲学思想,切莫跟随社会上肤浅的参考资料,浅显地解读文章的寓意为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机械模仿别人的优点不得法,反而丢失了自己原有的本领。

第三,文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句,深刻体现了庄子的逻辑辩证思维。这里需要提一个哲学家惠子,他主张严谨理性的求证、探求事物的真实性,却忽略了人类认知的非完全性和局限性等客观情况。庄子则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等句子说明世间万物的一切都是不能确定的,没有显而易见的分别,世间万物都是辩证存在的。只有在心中保存这样的观点以“无”的形式存在的人间大道,才能算事物的本质,人间的真理,才算至高无上。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简单介绍马克思自然辩证法等西方哲学体系,列举简单的实例,例如对错的讨论,将学生引入辩证哲学的讨论。慢慢体会两千年前,庄子哲学思想的深邃和宏大。

第四,“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此句揭示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飞快的,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迁移的。如何做?该怎么做?都要根据自然的变化,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天道,不要为世间功名利禄所羁绊,不断的舍弃自己,不遗余力的争取。守住事物自然的本性,才能返璞归真,达到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在文章中,庄子也借海神之口,说明了人的贵贱、成败、生死等都是相对辩证、不断变化,无法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一切顺其自然。

《秋水》一文能体现庄子哲学思想,很好地诠释庄子的哲学思想之美,本文提出来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和措施,供一同战斗在一线的同仁们参考。

(作者单位:赣榆高级中学)

上一篇:文言文的趣味性教学“五法” 下一篇:考前写作“审题”及“点题”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