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解

时间:2022-05-07 10:26:11

摘 要:庄子一生淡泊名利,清静无为,主张修养身心,找回自己,从而能够游刃有余地生活。从心性论的角度对庄子进行解读,走进庄子的心灵世界,感受“逍遥”;学习他修身养性的方法——“吾丧我”;从而体会领悟“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自由与快乐。

关键词:庄子;心;忘我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20-02

在笔者眼中,庄子像金庸笔下的老顽童那么逍遥洒脱,放荡不羁;也像南宋的活佛济公那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同老子相比,笔者更喜欢庄子的随性与旷达。庄子的世界是一个豁达开朗的世界,更是一个无所依侍、澄净剔透的世界。

庄子,姓庄,名周,约生活于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间,宋国蒙县人,尝为蒙县漆园吏。庄周一生贫穷,但却恬淡自若,视富贵如浮云。①他生性洒脱,热爱生命,不愿意过拘束的生活,宁可做一只“曳尾于涂中”②的自由龟,也不情愿做那只被供奉在庙堂上的神龟。

“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③田子方用这句话来形容他的老师东郭顺子,在我看来,此语用来描述庄子也很恰当。庄子在主观心性方面已经达到了非常通达的地步,名利不动,哀乐不入,置生死于度外,正如他在《齐物论》中所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通过“忘我”的修养,最终达到内外两相忘的境界,获得无为至乐。

一、庄子的逍遥——平常道心

《逍遥游》在《庄子》一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庄子》的开篇,也是庄子生命哲学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庄子的理想是达到“游”的境界,而“游”是个体明见平常道心、发现本我的过程,亦即“心”对“形”的超越过程,是本然心体在超越了外在一切物质束缚后对内在生命本性的回归。东晋出入释老的玄僧支道林(名遁)是这样解释“逍遥”的:“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鷃。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鷃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着一盈,岂忘烝尝于糗粮,绝殇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1]2尽管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逍遥,支道林的解释也许最符合庄周的本意。

支道林以“至人之心”解释逍遥,正好呼应了《庄子·逍遥游》的最后一句话:“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就是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至人之心,空静无碍。而逍遥的真正意境就在于内心的虚静、圆融、无碍。庄子的逍遥在于庄子有一颗平常道心。此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在世,每个人都要有独立的修养,要保持一颗平常道心,不为名利,金钱,欲望所动。

庄子说:“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④只有克服虚名,忘掉虚名,才能做到真正的宠辱不惊。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未得时患得,已得时患失,这样患得患失的人生不是智慧的人生,而且也会凭空增添很多无谓的烦恼。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不应该被假象迷住双眼,从而迷失了自己。

世人常常不懂“诸法空相”“五蕴皆空”的道理,执著于世间的金钱名利和种种事相;无法抵制各种诱惑,从而离我们那颗“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无动摇之心”越来越远。正如《红楼梦》开篇的《好了歌》中唱到的那样:“人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我们只有解脱了虚妄的束缚才能做一个“即世而超然,超然在世间”的人。这就需要我们要常常修炼自己的平常心,不怨不艾,不浮不躁,勤奋无住,淡泊宁静。

逍遥游的真正含义是心游。李振纲在《生命的哲学——》中指出:“其实对于庄子来说,‘逍遥游’既不是水中的游,也不是空中的游,而是心中的游,是精神的苦游:神游!只有神游是游于‘无穷’的逍遥游。”陈鼓应认为,庄子对人的心神作用有着深刻的洞察[2]。

平常心,平常心,这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这平常之心就是庄子说的“无何有之乡”①。我们的平常心本自清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活在当下,才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无待的自由观,在古代哲学世界中,特别是在中国哲学中,是一种人的自我觉醒,一种重要的精神觉醒[3]165。

二、庄子的修养——丧我、去知、心斋、坐忘

忘我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体会,亦是一种理解。

庄子修养身心的精髓在于齐物,而齐物的关键在于齐心。心之不齐的原因在于“我”的存在,所以世人要通过心斋和坐忘来打破对“我”的执著。“我”的成见和自以为是,是庄子口中的“成心”。因此齐物要首先从“丧我”说起——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丧我’的‘我’,指偏执的我。‘吾’,指真我。由‘丧我’而达到忘我、臻于万物一体的境界。”[4]35南郭子綦是庄子心目中怀道抱德之人,他说他今天忘掉了自己——吾丧我。南怀瑾大师认为,“解脱一切烦恼而到达真正的逍遥,唯有“丧我”。没有达到丧我,就不能了解到万物在不齐的表象后面,本质上是完全齐一的。”[5]39所以说,“丧我”是庄子认识真我的独特修养方法。丧我的目的在于找回真我,照见本心。

“丧我”也就是庄子在《大宗师》中说到的“离形去知”。“去知”是庄子哲学中达到最高境界的方法,就是禅宗所讲的“放下”。苏树华在《大话佛家智慧》一书中指出,“去知”与“放下”即是打破一切固执与系缚,使心灵恢复其灵动活泼的本然状态,借助于“去知”、“放下”使人体证到天然无缚的自心本性。通过丧我、去知的修养功夫,进而“悟道”,这在庄子哲学中有明确的表述。《庄子·大宗师》中说:“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最终达到嘤咛的状态。”这实际上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一个过程。

外天下、外物、外生并不是说没有了天下、万物与生死,而是说一个人达到了那种“无心于天下,无心于万物”的“无心境界”。即是忘掉了天下万物与生死,他只是处于其中而无心于其有而已。忘却与放下一切执著与束缚之后就会达到“朝彻”境界,而朝彻只是体悟真心的最初阶段,朝彻之后是顿悟。《庄子·天地》云:“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这种忘乎一切的境界就是庄子说的“见独”,见独就是悟道,就是见到不生不灭、无古无今的生命本原;而悟道之后的“随缘应用常宁静”的人生境界就是“撄宁”。

上一篇:语域理论下幽默语篇翻译的功能对等研究 下一篇:论检察机关对公安派出所监督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