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风险与审计定价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10-05 06:35:3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风险与审计定价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本文以2012年沪深两市被“一会两所”处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是否披露内部控制内控缺陷、披露的内控缺陷的数量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内控内控缺陷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审计定价与是否披露内控缺陷及披露的内控缺陷的数量相关性显著。

关键词:审计定价;内控内控缺陷;披露内控缺陷的数量

审计定价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我国审计费用的公开始于2001年,中国证监会《第6号--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将支付的审计报酬作为重要事项加以披露,为研究中国本土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持。自此之后,我国的审计定价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在一些传统的影响因素(如公司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等)上取得了相对一致的研究成果,但也对审计定价模型是否完备,是否存在新的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等问题不断地进行探讨。

我国由于内部控制相关制度颁布的时间较晚,目前对内部信息披露与审计定价关系的研究还很少,且结论不一,以内控缺陷分类和内控缺陷严重程度的维度的研究还尚未展开。2012年1月1日起沪深两市主板上市公司全面强制性施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披露年报的同时必须披露内控自评报告和经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内控鉴证报告。所以在此制度背景下,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内控缺陷与审计定价的影响关系。

研究假设

如果上市公司在内控自我评价报告中披露了企业的内控缺陷,则意味着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不足。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这样的单位时审计风险更大,审计师需要开展更多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或收取风险溢价,从而引起了审计收费的增加。推出本文假设:

H1:内控缺陷披露与否与审计定价正相关。

H2:披露的内控缺陷的数量与审计定价正相关。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2年沪深两市被“一会两所”处罚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剔除数据缺失和信息披露不完整的样本公司。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金融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

(二)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本文首先从总体层面来实证内控缺陷与审计定价之间的相关性,然后从内控缺陷的严重程度这一维度来探讨其与审计定价之间的相关性。

构建回归模型如下:本文选取的变量定义及说明如下页表1所示

表1 变量总结表

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以2012年沪深两市被“一会两所”处罚的上市公司股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剔除不符合条件的,得219家样本公司。其中至少披露了一个内控缺陷的公司有413家,占样本23.86%。至少披露了一个实质性漏洞的公司有129家,占样本的7.45%。可见披露实质性漏洞的公司所占比重还是很低的。在披露了内控实质性漏洞的样本公司中,大部分只披露了1个内控缺陷,占总数的56.59%,而披露2个内控缺陷和3个及以上内控缺陷的则分别只占31.78%和11.64%。

(二)相关性分析

由于变量的相关系数均不超过0.8,所以不存在多重线性问题。

表2 变量相关性检验表

注: 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三)回归分析

表3模型回归结果

由表3可知,回归模型的拟合度均良好,通过了F值检验。假设一、假设二得到验证。

研究结论

本文以2012年沪深两市219家被“一会两所”处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审计定价与是否披露内控缺陷及披露的内控缺陷的数量相关性显著。

披露内控缺陷会导致审计费用的增加;内控自评报告中披露的内控缺陷数量越多,审计费用越高。这与我国内控信息披露的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披露意识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虽然其披露的内控自评报告内容和质量上还需不断完善,但内控报告真实的反映了公司的部分内控信息,揭示了公司存在的内控风险,审计师在审计时,对部分内部控制信息予以了接收和

采纳,作为在审计定价时的参考因素之一,因此是否披露内控缺陷和内控缺陷数量均与审计定价显著正相关。

参考文献:

[1] Hoitash,R.,Hoitash,U.,Bedard,J.,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and Audit Pricing under the Sarbanes-Oxley Act.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J].2008, 27:105-126

[2] Hogan,C.,Wilkins,M.,Evidence on the Audit Risk Model:Do Auditors Increase Audit Fees in the Presence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8,25:199-241.

[3] Ge,W.. and s. McVay,The dise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 in inter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J]. Accounting Horizons ,2005,(19):137-158

[4] 瞿旭,杨丹.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基于内控缺陷的视角[J].经营管理者,2011(3):59

[5] 梅丹,内部控制缺陷研究:文献综述与未来发展.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6] Doyle, J., W. Ge, and S. McVay. 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arnings quality [J].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Utah,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d New York University,2005(20):317-338

[7] 齐保垒,田高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深市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10,4 :114-120

[8] Doyle J., Ge W., McVay S.. 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7(82): 1141-1170

[10] 张奇峰.中国审计定价实证研究评述.会计研究[J],2009,(6):87-93

占玮,西安工业大学在读研究生;张晓军,西安工业大学教授

上一篇:不应阻止穷国实现增长 下一篇:高强钢筋混凝土井壁水平极限承载特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