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贯穿

时间:2022-10-05 06:26:45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贯穿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非常必要。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语文美育必将显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阐述了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 重要性

美是普遍存在的。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欣赏美和进行各种美的创造外,还可以通过审美教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审美教育是指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陶冶人的感情,启迪人的智慧,使人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

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这有几方面原因:首先,这是教育大纲的要求。《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其次,美育也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语文固然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但语文丰富的情感,深邃的理念,以及负载的人类文明成果显示了其鲜明的人文性。“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堂更应是涌动着真情,充溢着美感,焕发着生命活力的磁场。课文一旦离了美,必将显得枯燥乏味,失去应有的魅力。再次,课堂美育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素质”不仅包括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还包括美的素质,即正确感知、判断、理解美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非常有必要。其实施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从感受教材中的自然美、人物美、语言美三个方面阐述。

一、启发学生联想,领略作品中的自然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的自然美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教师通过有感情的讲读,引导学生耳听、口诵,并进行联想与想象,产生身临其境的美好感受,在审美的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一)挖掘作品中丰富多彩的景观美,激发学生对美的事物的追求,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美能力。《春》勾勒了一幅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苏州园林》介绍了亭台轩榭布置有序、花草树木映衬成荫的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对于这些丰富的自然美资源,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品味,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等方式,指引学生初步感受。接着指导学生分析关键词语,并发挥联想,重视作品中的美好景象。学生会陶醉在自然景物美之中,感受到巨大愉悦,获得审美满足,于不知不觉中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塑造人性,并产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烈向往,促进审美能力与创美能力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例子”,观察、发现自己身边的自然美,然后诉诸笔端,创造出美。

(二)品味自然美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启发学生心智,提高思想认识,培育审美理想。读一首诗、看一幅画、听一段交响乐,常常是通过无限的感知形象,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更深远的东西,从有限的、偶然的、具体的诉诸感官视听的形象中,领悟到那日常生活的无限的、内在的内容,从而提升心意境界。陶渊明的《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人这种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自然同化的怡适心灵是真实而不易把握的。教师如能结合日常生活的例子略加点拨,学生也能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找到类似的感觉,那么,他们所获得的精神愉悦便是奇妙而真切的。这种渗透于天地的感悟不仅是一般的感官愉悦与情感满足,而且是一种极奇妙的精神享受,一种超越现实的人生感性境界。

二、启引学生感悟,体味作品的人物美

人物美是社会美的主体。教学中,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一)欣赏作品中崇高的理想美。远大崇高的理想是人物思想美的重要内涵和心灵源泉,它决定人的价值取向。这种光辉思想对学生的熏染感召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的美好社会,这是生活在黑暗现实中的陶渊明的社会理想。这个社会理想不仅是陶渊明的魂之所牵、梦之所系,而且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所极力向往的;“世外桃源”不仅是一个成语,而且是人们心灵深处的一方净土。

(二)品味真挚的爱国美。爱国主义是思想感情美的重要体现,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它所体现出来的崇高与壮美令人的心灵震荡不已。这种情感的涌动能迅速促动审美意识的形成,产生强烈的审美效应。《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通过记叙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他作为一个学者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这个崇高的人物情感思想具有强烈而巨大的美育效能。通过作家形象的描写,把爱国主义这个永恒的主题赋予给这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在艺术世界里受到熏陶,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感上受到感发,实践上找到榜样,使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合一,从而产生良好的意志行为。

(三)感悟精湛的哲理美。《伤仲永》以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的仲永不学习终归“泯然众人”的事例,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性。教师要调动学生感知,启发学生因情悟理,对审美情境中的深沉意蕴反复思考,深入领悟,直到获得关于社会人生的真谛而得到心灵的解放和情感的升华,进而充实和提高审美理想,同时充实和提升人生理想。

三、指导学生朗读,显示作品的语言美

要欣赏作品的语言美,就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朗诵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

朗读在那些具有语言的形式美的作品中显得更重要。语言的形式美中,我们先来看节奏和韵律之美。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语言,听起来特别清晰响亮,像行云流水般的流利顺畅,自然舒展,富有音乐美。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特别明显。这种节奏美和韵律美通过朗读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平仄协调,韵脚分明,抑扬顿挫,富有强烈的韵律感。

语言美也体现在语句的整齐和参差上。整齐划一的词句能体现一种统一有序的洁净美、规整美,有时能表现出一定的语言气势,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像讲究格律的诗歌,像严整有序的骈文,像相等字数的词组、句子……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不仅韵律感强,而且词句两两相对,整洁有序,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深长,确为千古美文。

当然,一味的整齐划一不免显得单调、沉闷,所以古人说:“声一无听,物一无文。”整齐中的变化能构成一种参差错落美。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词句骈散交错,语言节奏富于变化,创造一种语音的错综美。读起来声调铿锵,意趣无穷。

另外,语言的内容美也不容忽视。明朗有力、形象鲜明的词句能使语言明晰具体,达到最佳表达效果。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对于这些具有内容美的语言,同样要加强朗读。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情味,加深理解。要学会品味好词妙句,认识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独特而巨大的功能,提高文学修养。指引学生加强阅读,勤于动笔,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应从各方面特别是朗读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引导他们朗读篇章,咀嚼词句,摘抄名言佳句,欣赏作品的语言美,指导学生在作文练习中模仿美、表现美,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从字顺的美文,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处理好教材、潜心发掘美育资源外,如能在教学手法上不断做文章,采取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那么,语文课所发挥的美育功能将更加巨大、深远。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而切实可行的。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语文美育必将显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遵循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智特点,从感受教材的自然美、人物美、语言美三方面,循序渐进地推进语文美育的实施,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提高。

上一篇:别具一格的精致展览 下一篇:浅谈基于儿童视角下的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