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灵播种善意的种子,让孩子更接近成功

时间:2022-10-05 05:21:03

在心灵播种善意的种子,让孩子更接近成功

导语:著名主持人杨澜在接受采访时说:“你要相信善意的力量。在你能力范围内,如果友善地对待别人,善意会像氧气一样流通,给你以正面的能量。”然而在当今社会,孩子们的种种行为表现却日渐远离善良的标准,以致连专家也忧心忡忡。在天津市妇联等部门举办的“母亲教育与和谐社会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就曾急切地提出:不能忽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确,如今不少家长本身就对孩子是否需要善良心存犹豫――虽然知道善良是人际和谐的根本,但又生怕孩子会因为不合时宜的善良而吃亏。家长对孩子面面俱到的保护,如提防患者传染疾病、陌生人搭讪时不要回应等等,早早为孩子的心灵竖起了壁垒,无形中给孩子播下了自私、冷漠的种子,这些都是善良之心的天敌。专家们指出,孩子的一切行为发展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如果连父母都不相信善意的力量,很难想象,当孩子的暴虐、冷漠演变为长大后的“人性扭曲”时,社会将是一种什么状态。

卡耐基训练大中华地区负责人黑幼龙说:“人生最大的驱策力就是想成为好人,成为好人以后,最大的受惠者是‘好人’本身。”也就是说,有一颗充满善意的心,行为和语言就会大不一样,情怀和境界自然也会大不相同。心怀善意的人,可得人助,人生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也必将取得常人所难以企及的成就。

善良教育,从摒弃对小动物的暴虐心开始(魏一峰,男,39岁,医士)

春天到了,燕子飞回来筑巢孵卵,可是在院子里踢球的孩子们却竞相瞄准屋檐下的燕子窝“打炮”。终于,砰的一声,两只雏燕和小足球一起滚落到地上,雏燕痛苦地抽搐着。孩子们兴奋地围拢过去,拿小石块砸雏燕玩儿。如此“不知轻重”的虐待小生灵,却被孩子们的家长以一句“真淘气”一语带过,真让人心寒。难道家长看不出其中的麻木和残忍吗?虽然,从孩子的心态上来看,这类恶作剧也许只是赢得别人注意的一种方式,他们折断花木、虐待小动物、嘲笑弱势群体,从破坏和暴虐中赢得一时的,往往认为只是参与了一场游戏而已。而这样的孩子若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教育,最终将有可能形成冷漠、暴戾和残忍的性格。

这一点,德国人看得非常重,他们甚至认为: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会缺少爱心,弄不好还会有法西斯暴力的倾向。因此,二战之后,爱护小动物、饲养小动物已经成为“善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当作重塑德国文明、让德国在国际社会重受认可和尊重的一件大事来抓。

德国的孩子从蹒跚学步开始,家长就会为其买来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性情温顺的小动物,耐心地教孩子喂养,让孩子在亲自照料这些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恤弱小。孩子们进入幼儿园后,老师会安排大家轮流喂养幼儿园的小动物,并定期组织评比,把那些表现突出的孩子评为“饲养明星”,给予表彰。德国的中小学更是将“善良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之中,经常开展诸如“善待生命”、“我与小动物”等讨论。德国人有这样一种心灵默契:小孩子不善待小动物,是比学习成绩不理想更严重的“品德问题”。在德国的家庭和学校里,那些虐待小动物的孩子甚至会被送去看心理医生,接受心理治疗。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人性化的教育贯穿于孩子们成长的始终,现在,许多德国孩子都真诚地同情弱者,能够自觉地搀扶老人、盲人过马路,为身体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等,善待他人的风气已在德国少儿群体中蔚然成风。

对人充满敌意的孩子没有宽广的未来(陈丹阳,女,32岁,公务员)

送儿子上幼儿园时,我发现儿子班上有一些孩子眼神里充满了敌意,他们很容易就会发脾气,去攻击小伙伴。而家长遇到这样的事,只是敷衍地管一管,态度中隐藏着纵容,可能是怕孩子吃亏吧。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总和小朋友合不来,常常抢他人的玩具,还打人,弄得老师和家长们都有意见。其实,孩子内心可能很想和小朋友玩儿,但他在玩儿的过程中处处充满自我保护的意识,惟恐被别人侵犯,因而常从自身考虑,和小朋友发生争执,使自己逐渐被小朋友们排斥、冷落而越来越孤独。每当看到这些孩子寂寞又敌视的目光时,我总是对他们的未来充满担忧。

我也见过不少“长不大”的成年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基本上都是“单边主义”的,处处表现得自私狭隘。他们认为天下的“理”都在自己那边,而且自己的利益和心情高于一切,别人的事情和感受都可以不管不顾。不仅给别人带来不快,而且常常给自己也带来不快。当他们急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时,人生中一些真正的利益却悄悄地流失了。

其实,善良的人才是和他人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才会更自如、人际关系才会更和谐,才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养不“善”,父之过,父亲要做善良教育的第一榜样(曲伟,男,40岁,教师)

我班上曾经有一个男孩儿,出口成“脏”,经常欺负女生,甚至对女老师也出言不逊,他的母亲也曾多次向老师哭诉这孩子对她如何无礼。虽经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但收效甚微。看他的样子,黑黑瘦瘦,并不凶蛮。原因究竟在哪里?直到有一天班主任去家访才恍然大悟。那天,开门迎接班主任的是他的父亲,老师随口问了声孩子妈妈在哪里,他的父亲轻蔑地说:“还瘫在床上呢,这个懒婆娘!”父亲当着孩子的面如此侮辱自己的妻子,怎能在孩子心中树立起母亲可敬的形象呢?孩子又怎能很好地去尊重他周围的女性呢?我的同事当即批评了他的父亲,这位父亲感到很惭愧,也很后悔,最后还低下头,向妻子道了歉。后来,这个孩子的毛病也慢慢地改掉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迎接一年级新生入校时,总要在校门口悬上大幅红字标语:“孩子,请爱你的妈妈!”因为爱妈妈才是“爱”的萌芽、“善”的开始。要是当父亲的经常嫌弃母亲的唠叨,孩子又附和他,经常对妈妈大呼小叫,这样的孩子怎能有良善之心和同情之心?要知道,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去关爱他人的。

要告诉孩子,同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于洁莹,女,37岁,经理)

安安感冒了,戴着大口罩来到幼儿园,老师要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关心他、照顾他,其他小孩儿看着安安脸上的大口罩,面有惧色地点了点头。安安下课后,准备和好朋友亮亮一起玩儿悠悠球,没想到亮亮跳开一步,大声喊道:“你有病,别过来!”安安愣在一旁,孤独地捧着悠悠球坐了一个上午,眼中有泪。吃午饭时,安安摘下口罩准备吃饭,同桌的元元看见后,立刻尖叫起来:“不要坐在这里!你会传染给我们的!”其他小朋友也厌恶地看着安安,不让安安坐在自己身边。患了伤病的小伙伴本是集体中的“弱势分子”,理应得到同情和关爱,但安安在幼儿园的一天却充满了无助和难堪。不少孩子将病痛、残疾甚至只是“倒霉”的小伙伴列入了“被隔离”之列,在排斥和嘲弄之下,突显出这些孩子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的一面。

我在书上看到,原微软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博士就特别强调,他器重的员工要有“同理心”,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并能换位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与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的“同情心”是类似概念。杜威认为,同情心作为一种良好的品质,不单纯是一种情感;它是一种有素养的想像力,使我们能够领会到他人的孤独和痛苦,推己及人,感同身受。比如,当你的同伴因生病而受到孤立的时候,你应当想像得出,你自己因生病而受到孤立,是什么滋味;而你自己生病时渴望受到的关爱,就是你的同伴现在想要的。再比如,当你的同伴因残疾遭受欺辱的时候,你应当体会到,他心中的痛苦、颤栗,只有当“同情心”或“同理心”成为孩子天性的一部分时,他才不会恃强凌弱、不会自以为是、不会傲慢骄横;他的善良和豁达,不但会照亮别人,还会如太阳的光辉一样,反射回来,照亮自己。

欠缺善良之心,受伤害的几率也许更大(何佳,女,36岁,律师)

儿子幼儿园的老师感慨地对我说过,很多家长在接孩子时,先问“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只要孩子与小朋友之间有点儿小摩擦,家长就会找老师、找对方家长,不依不饶,还有家长当着老师的面教育孩子:“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他!”“咱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在家长看来,“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人善被人欺”的担忧,让家长们不愿意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实际上,没有善良之心的孩子也不见得能很好地保护自己。比如两个孩子抢滑板车玩儿,一个孩子仗着自己的身高优势一把推倒了另一个,奋力抢过滑板车。被抢的那个一想到爸妈教过他的“不吃亏原则”,就趁对方滑着滑板车靠近台阶边上时,猛地朝对方冲去,狠狠地一推。对方尖叫一声,连同滑板车一起摔下了十几米高的台阶……这样的后果可能是双方家长都没有想到的吧?

一点儿亏也不能吃,只能使孩子品尝冲动的恶果。其实,只要两个孩子中有一个存善良之心,他就会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矛盾――互相轮换着玩儿,既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又不会激化矛盾乃至受到无谓的伤害。从小到大,是谁受伤的机会更多?是信奉“让一步海阔天空”的人,还是凡事赌气斗狠、一步不肯退让的人?这是不言自明的。

教给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也是呵护善良种子的一种方式(隋勇力,男,33岁,瑜珈教练)

激光照排发明人王选曾说过:“考虑自己和考虑别人一样多,就是好人。”我们也坚信,家长所能教给孩子最重要的做人技巧就是做个好人。其实,家长大可不必太担心“人善被人欺”,毕竟生活中善良之光闪烁的地方仍然是主流。一味地为孩子的心灵圈起壁垒,使孩子与自然流露的善良天性隔绝,使他体会不到助人为乐的成就感,感受不到无私奉献的满足感,反而对孩子日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利。当然,也要教给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让他少受骗、少上当。因为孩子的心灵还很稚嫩,一旦发现他人利用他的善良行骗,他可能会走到另一个极端――再也不相信他人了。所以,在街上,孩子提出要给乞丐钱时,我们会启动“乞丐识别系统”,教他识别谁是真乞丐、谁是假乞丐;在孩子收到“某某国际大奖赛的获奖证书和缴费单”时,我们会帮他分析这一“大奖”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在孩子获得基本的判别力之后,我们再告诉他,应当到哪里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孩子心中善良的种子才能得以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本刊观点:所有的教育专家都认为,一个孩子要是缺乏善良,他的聪明、勇敢、坚强、无所畏惧等品质越是卓越,将来对社会构成的危险就越大。哲学家弗洛姆就曾经说过,极端自私利己的人必然是孤独的,而人不可能在与外界毫无关联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梦想。人只有和他周围的人休戚相关、团结一致,才能求得满足与幸福。爱他人是一种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力量。凭借这种力量,使自己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并使世界真正成为他的天堂。那么,身为家长,应当怎样培育孩子的善良呢?

常给孩子讲些蕴含哲理的小故事,引导他向善。像被绑架者临危不惧,及时抓住绑架者一闪而过的犹豫,耐心激发绑架者的善念,最后既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一时糊涂的绑架者。这样的故事不但教给孩子遇到危急情况如何自保,也是告诉他: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善意,激发善念,往往会带来峰回路转的结局。

让孩子饲养小动物。幼年期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心地会比较善良。相反,从小没有接触过小动物的孩子会感情冷漠,表现为与同学发生冲突时冲动、易怒,并且会欺负弱小的同学。为了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丰富细腻的感情,年轻的父母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支持孩子饲养小动物。

父母以身作则,对身边正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表现出真挚的同情,经常以孩子的名义带领他为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捐款,让他体会助人的乐趣;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学校、社会经常举行为重病儿童、为身边不幸的同龄人献爱心的活动,父母应支持孩子参加。

培养善良心地也要“勿以善小而不为”。 别让孩子误以为,只有发生重大事件时才需要表现善良。父母不妨从身边小事开始教育,例如,当爸爸下班时,主动为其端来热茶;当妈妈生病时,帮忙分担一些家务;当看到大孩子欺负小弟弟、小妹妹时,上前劝说阻止……久而久之,孩子便会熟知表达善意的行为方式,养成行善的习惯。

上一篇:高原上建澡堂:雪峰上的杜仲花见证爱心使者的蝶... 下一篇:宋佳放飞宝贝女儿:聚聚散散爱从未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