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大学生专业兴趣

时间:2022-10-05 05:05:05

浅谈如何培养大学生专业兴趣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缺乏兴趣和学习热情的主客观因素,论述了培养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对策,一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育,三是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四是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专业兴趣;缺乏原因;培养对策

目前,在大学校园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和学习热情,有的学生学习只为考试,及格拿到学分混个文凭,有厌学情绪,平时逃课,考试时靠作弊来求得侥幸过关,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因此,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大学素质教育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

一、专业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

1、不喜欢所学专业,对专业前景悲观

经过高考的选择后,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去学自己想学或适合去学的专业,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未能如愿地学自己想学的专业,由此会有一种委屈,甚至悲观的消极情绪,因此对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专业前景的悲观。有些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冷门”专业,对就业前景不满意,他们认为自己学好学坏都一样,反正今后找不到好工作。有了这样自暴自弃的心理,不可能对本专业产生兴趣,终日无所用心,经常逃课,成绩一落千丈。

2、忽视学习方式的调整

大学的授课方式也和高中迥然不同,部分学生忽视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调整,对大学学习很不适应,造成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大学生对大学学习存在误解,认为像中学老师说得那样“高中学习虽苦一点,但考上了大学学习就轻松多了”。对大学学习的困难心理准备不足,往往在大学一年级就要面对多门功课“挂科”的打击。专业学习的被动与挫折摧残了学生的信心,也使学生丧失对专业的兴趣。

3、学习目标迷茫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动机障碍。在高中阶段的学生,目标非常明确而单一,那就是要考大学,学生可以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竭心尽力。考入大学之后丧失了原先明确的学习目标,新的目标又比较模糊,结果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个文凭,将来找份工作成了大学四年做事的“目标”。另外家庭中多元的社会关系让一部分学生有了依靠。对于家长社交能力很强、家庭社会交往广泛的子女而言, 相信权力可以改变一切,只要有社会关系,不管学习好坏与否都可以让自己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因此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安心,缺少动力。

4、教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厌学

教师不重视组织教学,课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尤其是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以科研论英雄,以论文定高下,对教师不注重教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脱节,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兴趣索然的重要因素。

5、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知偏差导致对理论课厌学

学生误认为专业课程理论性太强,不利于实践能力培养,和实际脱节不实用。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能正确理解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相辅相成关系,甚至将它们对立起来,满脑子想参加实践活动以达到锻炼自己的目的,对课堂的知识传授有抵触情绪。

针对以上形成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除了开展传统的专业教育以外,更应重视拓展型人才的培养,以开展创新大赛的模式提高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如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等,从竞赛模式中重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动力。

拓展型人才即不仅能掌握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能不断创新、独立进取、勇于开创新局面的高素质人才。对于身处校园的大学生来说,参加各类创新大赛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力最迅捷而有效的途径。创新很重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国外高校非常重视拓展型人才的培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大学生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德国高等工程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文凭工程师,高等工科学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每个工科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生产实习,学生除了学完有关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必修课和选修课外,还要完成创新设计和创新实践教学任务,通过一系列的系统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对策

1、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有不同的兴趣点。在教育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兴趣就是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应把握住学科特点,找出学生对所授学科、章节的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想不让他们探持、创新都难。为此,教师应该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对所授学科的兴趣。为学生自觉主动探求知识,自觉创新打下基础。

2、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育

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我们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而学习过程是在与其他同学不断的探究、讨论、总结中完成的。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共同合作,才能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在参与过程中学习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改进学习方法,从而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3、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探索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探索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既可以开发学生的空间知觉智能,又可以达到让学生自我认识,学会协调人际关系的效果,同时也为学生从生活走向学习,从学习走向社会提供了一个锻炼的舞台,从而体现教改的“人本主义”思想。因此,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4、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互相进步的基础之上的,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动手动脑,甚至分工协作。但是有的同学性格内向,不能参与到群体中来;有的同学只求独善其身,自己探索学习;而个别所应快的同学则不屑与其他的同学共同学习。以上现象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时时注意出现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教育,让学生清楚互相协作的重要性,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从而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目的,更大地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更好更快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孟万金,官群.教育科研-创新的途径和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美]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上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张卓玉.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郑庆柱.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论析[J].社会科学家,2007(2).

[5] 唐松林.论创造性教学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1.(1)18-24.

[6] 夏奇峰.法国国家技术创新型企业创业大赛及其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望,2007.(11)10-12.

上一篇:教师进修学校教学有效性探析 下一篇: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