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豆食心虫的发生与防治

时间:2022-10-05 04:22:04

浅谈大豆食心虫的发生与防治

大豆食心虫,又名大豆蛀荚蛾、豆荚虫等,属鳞翅目小卷蛾科。大豆食心虫是我省大豆上的主要害虫,它以幼虫蛀食大豆粒,造成出口破瓣,受害大豆形成“虫口豆”,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一般年份虫食率可达10%左右,发生严重年份可达30~40%。

一、发生和危害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6mm,翅展12~14mm,暗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浅,腹末较钝,雌蛾腹末较尖。卵长约0.5mm,卵椭圆形,稍扁平略带光泽,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桔黄色,孵化前呈橙褐色。老熟幼虫体长8~10mm,略呈圆筒形,鲜红色,非骨化部分淡黄或橙黄色。蛹体长约7mm,长纺锤形,红褐或黄褐色,羽化前呈黑褐色。

2、发生条件

土壤湿度和温度土壤含水量20%时,最适宜化蛹和羽化出土,温度为20~25度,相对湿度90%时,最适宜成虫产卵。所以,大豆食心虫化蛹、羽化和孵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降雨情况和相对湿度。不同大豆品种豆荚毛长而密的,着卵较无毛的品种多;荚毛直立的比弯曲的着卵多,大豆荚皮木质化隔层细胞紧密而横向排列的,较隔离层细菌疏松且纵向排列的受害轻,品种结荚过早或过晚,不适于幼虫蛀入,所以,危害比较轻,这是物候异步造成的。

3、发生规律

大豆食心虫以老熟幼虫在表土下作茧越冬,翌年7月中旬开始在土中上升到土表陆续化蛹。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化蛹盛期;7月末为羽化始起,8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一般以8月12日~18日为最多。羽化成虫出土后,随即飞往大豆田交尾产卵。成虫在夜间、上午均隐蔽在大豆叶背面、叶柄或茎上静止不动,只有在受惊时才短促飞行。成虫多在午后3~4点钟时开始活动,在日落前2小时左右活动最盛。早期羽化的成虫雄虫较多,后期则此虫较多,到发生盛期时雌雄比接近1:1。成虫交尾时在田间可看到结团飞翔的现象。8月上旬为产卵始期,8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卵期约6~7天。成虫产卵有明显的选择性,卵多散产在嫩荚和有毛的豆荚上,一般一荚一卵,也有的是一荚二卵的。卵经过7~8天左右可孵化成幼虫。幼虫随即蛀入豆荚内危害豆粒。幼虫入荚期为8月中旬至8月末,其中8月下旬为入荚盛期。土壤湿度的高低,对大豆食心虫发生有较大的影响,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幼虫在荚内老熟后多从豆荚边缘穿孔脱荚入土作茧越冬。

4、主要危害

大豆食心虫以幼虫为害,食性单一,主要危害大豆。其幼虫可咬破豆荚或从绿色嫩夹缝钻入豆荚内。钻入豆荚的幼虫,咬食豆粒,轻者豆荚内豆粒形成虫孔、破瓣,严重的把大豆粒吃去1/3~1/2,造成豆粒残缺,或整个豆粒被食光。同时大豆食心虫把粪便排在豆荚之内,使大豆在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上都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防治措施

1、选用抗虫或耐虫品种

不同品种之间大豆食心虫发生和危害程度有很大差异,选用抗虫和耐虫品种是防治大豆食心虫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抗虫品种有一定的地区性,应当选择在当地虫食率低、丰产性能好的品种,尽量选择无荚毛和荚毛弯曲,木质隔离层结构好,入荚死亡率高的大豆。

2、采取适当耕作措施

在大豆食心虫越冬代幼虫化蛹和羽化期进行铲趟,可减少成虫羽化量,降低发生程度,压低虫食率。大豆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落荚和枯叶,抓紧时间进行秋翻整地,破坏大豆食心虫越冬场所的环境,将钻入土中的大豆食心虫幼虫翻到地表,通过机械伤害、日晒风吹雨淋,以及天敌危害减少大豆食心虫的越冬虫量。

3、敌敌畏熏蒸

一般在大豆封垄后进行。时间掌握在成虫初盛期。将玉米杆或高粱秆截去两节,一端去皮,并将这去皮一端浸在80%敌敌畏的原液中,制成药棒,将另一端插在大豆地中。一般每隔6垄插一垄,每隔6m左右插一根。利用敌敌畏挥发熏蒸作用杀死大豆食心虫的成虫。

4、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大豆食心虫关键是抓住成虫的发蛾盛期施药。如果发现豆田的成虫打团飞翔,即可施药。可用5%甲拌磷颗粒剂。每公顷用药15千克拌土150千克,于成虫发蛾盛期撒入田间,每4垄撒1垄。或用2.5%敌杀死、5%的来福灵、2.5%功夫、20%速灭杀丁等农药,每公顷300毫升对水600千克田间喷雾。

上一篇:对农机推广工作的认识 下一篇:浅谈水稻倒伏、减产的原因及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