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军校学员战斗精神培养

时间:2022-10-05 03:01:40

浅议军校学员战斗精神培养

摘 要 战斗精神是一名合格军人的必备素质。军队院校作为我军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担负着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任务。本文通过阐述战斗精神的基本内涵,针对当前学员战斗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探讨了进一步加强学员战斗精神培养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 战斗精神 军校 学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17

战斗精神,渗透在军人的一切活动之中,贯穿于部队作战、训练和执行任务的全过程,是一名合格军人、一支优秀的军队所必备的精神品质,是压倒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内在动力。军队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任务,对学员战斗精神的培养事关军队和国防建设大局,我们必须把战斗精神作为军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认真加以研究。

1 当前军校学员战斗精神培养现状①②

军队院校各级组织普遍注重学员战斗精神培养,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到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新军事变革不断深化,传统和非传统威胁不断加剧,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冲击影响不断加大,军校学员在战斗精神形成和提高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与打赢未来战争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一是忧患意识和战备意识不强。部分学员认为,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是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对战斗精神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作用发挥产生质疑。有的认为当今我们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军事实力,与世界顶尖军事强国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在这种非对称的态势下,打赢高技术战争的可能性很小,对以弱胜强的信心不足。还有部分学员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认识不足,认为当今天下太平,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很小。

二是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淡化。从学员的入伍动机看,近年来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学员经高考入学入伍,有一部分并不是怀着献身国防、报效祖国的动机,而是由于地方就业压力大、部队待遇有所提高,或者是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解决家庭困难等原因。从学员在校学习的过程看,部分学员的学习训练目的不明确,功利思想较重,学习无用论等错误观点有所蔓延。不是为了为国防建设做贡献、为军队争荣誉而学习,而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自己喜欢的、或是自以为有用的就积极参与,不喜欢的、认为将来对个人进步可能用不上的就消极对待,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甚至在学习训练中想投机取巧蒙混过关。从学员毕业分配来看,个别学员不愿意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不愿意到基层部队带兵,希望分到科研单位、院校、机关等相对舒适的岗位工作。

三是耐受挫折能力和吃苦精神不足。从学员管理教育的实践看,部分学员冷热病现象严重,在工作生活都比较顺利时,各方面表现还可以,学习训练有一定热情,对待同志战友也比较友好,但是一旦经受挫折,就会消极、焦虑,甚至一蹶不振。有的学员在学习训练中遇到困难时,畏难情绪严重,不敢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困难和问题,有的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萌生退意。

四是团队意识和服从意识弱化。部分学员性格孤僻,观点偏激,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能和同志战友打成一片,在生活中不乐于助人,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自私冷漠,缺乏集体荣誉感,不善于团结协作。同时持有狭隘的、所谓的“民主”观点,对于“部队是高度集中统一的武装集团”这一概念认识模糊不清,认为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权安排和干涉自己的生活,所有的决策都应该通过广泛的“民主”产生,凡是上级做出的决定和安排,都持反对态度,平时怪话牢骚多,服从意识差。

2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长期和平环境的影响。自中越自卫反击战以来,我军已有三十多年没有打过仗。长期的和平环境对一些人的价值观念和意志品质产生了消极影响,战争离我们很远,战争轮不到自己等和平麻痹思想在军营蔓延,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形势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也在慢慢侵蚀着部分学员的价值取向。此外,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各类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对青年学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一些媒体舆论缺乏尚武精神和英雄主义的宣传,“超女快男”一类的娱乐人物成为广大青年追捧崇拜的偶像,一些纯粹以青春爱情为主题、缺乏思想深度的“肥皂剧”类影视作品广为流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学员坚毅果敢、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形成。

二是官兵先天教育不足的影响。当前90后一代地方青年学生已成为军队院校生源的主体。这一代人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从小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在“望子成龙”的呼声中长大,再加上“高考指挥棒”的指引,家长在对其教育中基本是以“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为中心,错误地认为“学习好,则百好”,从而忽视了对其思想品质、自理能力、健全的人格、过硬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教育,使得他们在进入军校之前就像是“小皇帝”或“小公主”,除学习以外的事情都由父母代办。对父母、家庭的过度依赖,客观上造成了其思想偏激、自私自利,耐受挫折、承受压力的能力差等问题。同时,经过高考进入军校的学员,大都是地方高中的佼佼者,习惯了表扬和赞许,一旦进入军校,离开父母,和众多优秀的战友在同一平台上竞争时,会有很多学员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再加上和其他考上地方大学的同学对比,觉得军校管理严格、训练艰苦、生活单调,由此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这种心理落差,会使很多学员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错了,觉得参军上军校“吃亏”了,这种心态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战斗精神的培养。

三是院校培养培育不够系统科学的影响。除了社会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军队院校本身在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偏差也影响着学员战斗精神的培养。首先是战斗精神教育渗透力不强,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新学员入伍后,我们往往注重条令条例的教育,注重文化学习,注重业务技能的培训,注重安全管理规定的教育,因为这些内容是硬条件,或有大纲要求,或有明文规定,立即可以见到效果。而战斗精神是“软指标”,具体抓什么,怎么抓只能跟着感觉走,因此在战斗精神教育上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效,时紧时松、时冷时热。其次是战斗精神培养缺乏时代特征。军校在教学训练方面,能够紧跟信息时代步伐,积极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在学员教学训练科目设置上,加入了富有科技含量和时代特征的内容。而培养战斗精神却仍没有突破老习惯、老方法。讲光荣传统多、赋予时代特征少,讲革命英雄主义多、提时代要求少,滞后于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再次是存在消极保安全的思想。由于安全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造成了因为怕出问题,就把学员限制在一个小圈子里活动,因为怕工作失误,很多本应该放手给学员去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均由队干部代劳,因为怕出现事故,就人为地降低训练的难度和要求。以上这些育人理念的偏差,直接影响学员战斗精神培养。

3 加强战斗精神培养的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军校学员战斗精神弱化是很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同样,培养学员的战斗精神也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多种途径来完成。

一是紧紧盯住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战斗精神体现了军人血性,关系着战争胜负。拿破仑也讲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新生入学,犹如婴儿入世。他们除了对军人世界充满好奇、兴奋之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精神准备,仍然是一个“吃奶的婴儿”。因此,要针对他们打仗思想薄弱、战斗精神缺乏的实际,紧紧盯住军政基础训练,帮助他们强化军队意识、军校意识、军人意识,顺利实现“两个转变”,踢好迈向军营的“头三脚”。要结合新生入学动员,及时开展“军地反差、认识偏差、心理落差”系列教育,讲清军队使命、军校任务、军人职责,帮助学员打牢入学即入伍的思想基础。要结合新生入学生活,从军容风纪抓起,从一日生活做起,从条令条例严起,在点滴养成中强化学员的纪律意识、规范意识、服从意识。要结合新生入学训练,让学员在一朝一夕、一言一行、一步一动的严格训练中体验军人要求,在风吹雨打、严寒酷暑、紧张激烈的艰苦磨练中培养战斗意志。

二是精心打造摸爬滚打的大熔炉。千锤铸剑,百炼成钢。要针对学员独生子女多、艰苦历练少的实际,充分利用摸爬滚打的军营生活,锤炼学员英勇顽强、善打硬仗、誓死担当的军人血性,和当兵不怕苦、训练不怕累、打仗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要把平时当战时,通过严格正规的连队化管理,培养学员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军人气质。要把操场当战场,通过会操阅兵、体能考核、毕业联考等活动,培养学员奋力拼搏、奋勇争先的吃苦精神。要把实践当实战,通过组织野外综合演练、执行重大训练任务,培养学员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战斗豪情。军校的操场、训练场、演习场都要武化、实战化,军校的歌声、番号声、口令声都要有兵味、实战味,军校的办学特色、工作氛围、文化环境都要姓军为战、体现尚武精神,着眼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威武之师。

三是充分彰显优良传统的影响力。传统是一种品格、一种气质,蕴含着传承历史、接续未来、跨越时空的力量。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本身就是培育战斗精神的教科书。要不断教育引导学员在学习党史军史中感悟优良传统的熠熠光辉,在弘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精髓真义中寻根励志。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紧密结合党史军史教育,以及“七一”“八一”“十一”“抗日战争胜利”等重大纪念活动,不断引导学自觉坚守爱党忠诚、爱国奉献、爱军精武的军人操守。要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学员入学入伍动员、入团入党培训、毕业分配志愿,都要把党的事业、祖国利益、人民需要高于一切教育贯穿其中,引导学员树牢矢志强军、献身国防的远大志向。要大力弘扬英雄主义精神,坚持用英模人物、先进典型的事迹感召学员,用“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激励学员,用院校多年来积淀形成的特色精神熏陶学员,学英雄思想、走英雄道路、做英雄传人。

注释

① 丁光伟,刘凤健.军校学员战斗精神培养途径分析.高等教育研究学报,第32卷第1期.

② 谷正雄,韩庆亮,周保清.防空兵战斗精神培育.军事谊文出版社,2006.8.

上一篇:煤质变化对供热锅炉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CFD冷凝和蒸发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