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 有效习作

时间:2022-10-05 02:39:36

如何提高孩子们的写作兴趣,让孩子们爱上写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以为可以通过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文本的习作资源,让孩子们认为写作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从而提高孩子们的习作兴趣。 因为 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是习作训练的宝贵资源。叶老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笔者以为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这样效果才会显著。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那么,究竟如何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挖掘文本中的习作资源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一、依文本经典,相机仿照练笔.

小学生作文“无病、无米之炊”的现象众所周知,此时教师往往花大量时间去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用以拓展学生习作资源,其实,新课标指出:课堂是教学,但更是生活。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经典著作,它们或者句式工整、通顺,或语言优美,或者结构独特,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让课堂生活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相信无论对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作文能力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是否更应该关注每篇课文教学过程的小练笔。因为小,孩子们愿意写,因为有课文内容作拐棍,孩子们心里也不再恐惧。例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相机指导学生仿照句式练习说话:( )是( )的家。由于学生对课文已经深入理解,想象的火花瞬间迸发出来,因此回答其填空来是易如反掌,随后我让学生象课文一样,写一首诗歌,学生有了前面的填空做铺垫,写出来的诗歌也非 常的棒。这样一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所提高,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我们的孩子说、写有怎会出现“无病、无米之炊”的现象。可见,只是要求我们的老师擦亮自己的眼睛,寻找适当的时机设计让学生练笔,不仅不会给孩子们施加写作的压力、减轻写作的恐惧感,而且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二、抓文本空白,引燃表达欲望.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有的情节上稍有跳跃,有的叙述上有所省略,文章布白给了读者无穷的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给学生的想象活动留下自由驰骋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精心挑选有价值的“空白点”,引导学生通过入境体验、合理想象,填补这些“空白”,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绽放思维的火花,把语文课堂变成为智慧飞扬的课堂。如执教《轮椅上的霍金》一文,命运让霍金双腿瘫痪、剥夺了他的说话功能、让他身体彻底变形,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我借此机会,出示两组句式:句式一:命运让霍金双腿瘫痪,他不能____,不能___……句式二:命运让霍金失去说话的功能,他不能____,不能___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设想出了很多生动形象的实例,进一步感受到命运对霍金的残酷,课堂效果显著。又如《灰雀》一文中有这样的两句话:列宁问:“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想象: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回到家后,他都做了些什么?和后文的“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这一结果相吻合,将作者隐而不说的情节补充完整了,也突破了文章的一个难点。

三、据文本内涵,多方角度表述

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可以变换叙述角度,进行多向改写。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转换一种表现手法,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既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也可以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于永正老师在教授《新型玻璃》一课时,要学生分别以五种“新型玻璃”的身份对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进行自我介绍,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学生是这样叙述的:“你们可能不认识我,我刚问世不久。我是‘吸热玻璃’。我在炎热的夏天,可以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天,我可以把冷空气挡在外面,使室内保持温暖。如果你家把我买回去,安在门窗上,你家就不用买什么空调、电风扇了。因为我可以在夏天挡住阳光,冬天挡住冷空气。现在你知道我的用处了吧!”从学生的习作可见,学生在角度变换的训练中,将课文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再创造表达,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教师也可指导学生用现代语言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或从景物方面加以描绘,或从人物动作、神态方面展开想象,具体描写,或者充分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导学生把老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用具体抒情的文字充分表达出来。再如《村居》,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的活动。改写时,指导学生运用优美的语言把醉人的春景图描绘具体,并展开想象写儿童放纸鸢的情境。

四、借文本插图,图写结合练笔头.

教材中的有些插图画面、内容丰富,是对课文内容的二度创作。它既可以用于理解课文,也可以用于写作训练,用途非常广泛。巧用插图进行练笔,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画面内容时,不要受课文的局限,要鼓励学生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画面内外的情景,用自己的笔去大胆地进行再创造。鼓励学生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可以在课前写、课中写、课后写。写时,可借鉴文中优美词句,但不一定用原文的思路和顺序结构。例如:学完《沙漠中的绿洲》一文后,我要求学生观察题头的照片,适当运用课文中的词语,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根据图和文,我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进行观察与描写,可以写整幅图上的情景,也可以选择图上一两处景点着重写,提醒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源源不断、干干净净、生存环境”以及“恶劣、不毛之地、毫不夸张”等词语。鼓励学生联系课文写出自己心中的真实情感,表达自己对阿联酋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这样,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积累了写作材料,而且既锻炼了学生的笔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五、让文本与生活碰撞,彰显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教材中还有许多课文描写了日常生活的细节和场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容易产生情感和体验上的共鸣,学生也可将文本中的阐述回归到自己生活的真实中来,尝试写作,用自己童年的语言写自己的五彩的生活,抒发自己最真实、朴素的感情。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珍珠鸟》时,别出心裁地创设了这样一个练笔情境:老珍珠鸟非常担心飞出笼子的小珍珠鸟,着急地呼唤:“孩子,这么晚了,还不回来!你不知妈妈有多么担心你吗?快飞回笼子里来吧!”小珍珠鸟却流连于和“我”相处,安慰老珍珠鸟说:“妈妈,您别担心……”请学生接着往下写。在练笔的过程中, 一部分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再现了小珍珠鸟与“我”之间互相信赖、和睦共处的情景,一部分学生表达了自己向往自由,渴望成长的情感。再如《桂花雨》《赶海》为我们深情地描述了他五彩斑斓的童年生活,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课后也试着写一写自己的童年生活,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六、以文本实践活动资源,指导学生习作.

教材中有大量描写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的文本,这些都可以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二度开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合理地指导与开发。如:在学习《泉城》《九寨沟》后,可以让学生再去了解家乡的一些名胜古迹,甚至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在活动体验中促使学生获得身体、认知、社会交往、情绪情感方面的发展收获,让学生与自己、自然、科学、社会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对话,从而获得成果性体验,并将之外化于文字,形成习作,以写信的形式向远方的亲友介绍家乡。

七、凭文本延续,自由驰骋想象.

有的课文中的叙述,我们在学习时还余意未尽,可以将学生的激情和冲动进一步延续,这种延续不仅可以使故事得以延续,训练写作,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如:在学习《一路花香》后学生知道:世界万物都有存在的价值,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本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字身的作用。让学生续写:那之破水罐和完好无损的水罐再次见面,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你能把他们的对话写出来吗?如《穷人》一课的结尾只写桑娜拉开了帐子,帐子拉开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桑娜一家以后的生活怎样,课文并没有告诉我们。上完课以后,我让学生通过想象给课文写个续集。有个学生写道:“桑娜一家住在海边,以捕鱼为生,生活穷困潦倒,但心地善良。桑娜夫妇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生活越来越艰难,可他们对西蒙的孩子特别关心,总是先让他俩吃饱,自己仅喝一点汤。西蒙的孩子病了,桑娜日夜守候,精心照顾。当孩子退烧时,桑娜——位贤妻,一位慈母终于倒下了……在桑娜夫妇的精心扶养下西蒙的两个孩子已长大成人。一天,西蒙的大儿子捡到一颗大珍珠,卖了好价钱,渔夫开了一间小鱼铺,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短短一段话,表达了小作者对勤劳、善良美好心灵的认同与赞可。通过续写,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富于联想和想像的空间,使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充分指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习作资源,使大量的文本资源成为学生习作的源泉,为他们创设一个渴望倾吐、期盼交流、急于表达的情境,点燃学生习作创新的火花,让他们轻松快乐地完成每一篇习作,写出不同于课文的真实的生活化的文章来,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上一篇:洛克政治合法性理论初探 下一篇:出入教科书,也要讲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