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的几点反思

时间:2022-10-05 01:26:48

区域活动中的几点反思

摘 要:区域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自愿、自发的游戏,是我们现在普遍采取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

关键词:幼儿教育;区域活动;自我反思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111-01

一、教师角色的定位要准确把握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这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的首要问题。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指导是有别于集体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式指导的。也就是从活动的台前到后台,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例如:区域表演:故事(小羊和狼),能按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域进行活动,活动中能遵守游戏规则,愉快游戏。活动准备中:教师和幼儿一起追、准备废旧塑料袋、纸等。在活动过程让幼儿了解活动区域及内容,并请幼儿自己观察各区游戏内容。分部到个区域之中,如,美工区:制作服装、涂色、制作指偶。语言区:制作图书。表演区:搭表演台,并提出游戏注意点,安静游戏、小声商量,能够与同伴协调分配角色,遵守各区游戏规则。在开展集体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先学会观察,有了观察的意识,同时有了积极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区域活动能够发挥幼儿自主性,满足不同幼儿、不同需要。使幼儿在各区域活动中自主活动,满足幼儿想说,乐意说等愿望。

我班幼儿对区域活动非常感兴趣,在活动区角上能再现生活中的一些情节,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在整个区角活动的过程中,幼儿能自由选择区域,自己决定怎么玩,同时也根据幼儿的兴趣,为幼儿创造了区域的操作材料,支持鼓励幼儿参与,大胆与他人交谈,通过区域活动达到各领域的相互渗透。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开设了贴近生活的一些区域活动:美工区、语言区、制作区等。在美工区制作服装、给小花、草涂色,语言区阅读图书,表演区主要以幼儿熟知的故事进行表演。幼儿在各区域中进行着绘画、粘贴、倾听表述、制作等活动,在活动中尽情的游戏着。在游戏中创造着,在游戏中发展着。因此,幼儿在选择不同区域的过程中,更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兴趣性,使幼儿间的互动、合作意识增强,注意向同伴学习,倾听同伴讲话,体验了分享的快乐,同时为表演游戏进行铺垫。

二、教师介入指导要适宜

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情况的随意提供帮助。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具有敏锐地观察力和判断力。比如当孩子表演游戏《小羊和狼》在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分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老师最好不要在此时去打扰他,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只要有了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到活动对象上来。因此,我在进行表演游戏时,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通过故事表演,指偶表演,情景表演等多种活动方式,吸引幼儿参与表演,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我班设计的活动是:表演游戏《小羊和狼》,因幼儿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并对故事中小动物的动作、表情也很感兴趣,有一种想模仿表演的愿望,我及时满足幼儿的需求,提供适当的空间、场地、和道具,通过环境更加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另外,我还带着幼儿一起制作一些表演用的道具,用废旧塑料、编织绳、挂历等材料,所有的材料和环境的创作都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看着富有变化的道具,充满童趣的表演环境,幼儿不由自主的融入表演的天地,加强了同伴之间彼此进行语言交流的动机,同伴之间的合作,有效的提高了幼儿语言运用的频率。另外,幼儿自主与区域环境互动中自发协商分配角色,分工布置场景,合作表演,选择、运用已有的道具或其他物品以物代物补充完善表演场景,幼儿将自己感知、体验的认知、情感通过扮演喜欢的角色表达、表现。不仅充实了表演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在与材料和环境的互动中幼儿的生活经验不断被挖掘,同时也激发了幼儿一种创造欲望,同时对幼儿进行了安全教育,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并且懂得了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发挥集体的力量迎接困难,让幼儿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三、要体现教师的隐性指导

皮亚杰曾经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在活动区中,如果老师的指导太突出,完全处在一种主导、主动、主持的地位,有时反而会限制、影响幼儿的活动。比如在指导创造性游戏时,当面对孩子的无所事事,老师此时的适时引导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但老师的隐性参与指导要适度,只要达到引发、深入游戏的目的即可,不必长时间参与游戏,尤其是对中大班孩子。而且这种长时间的参与还会影响老师对其他孩子的观察和指导。

四、材料提供的层次性

每个幼儿的能力水平不同,因此材料投放要兼顾每个层次幼儿,不能都简单,也不能都复杂,要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和成功的条件。比如美术区操作材料、益智区投放的拼图等都应该体现层次性。

“多给孩子一点空间”是我们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在具体指导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一种灌输。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老师教的欲望太强、太主动,必然使幼儿学习变得被动。确实如此,如果老师教的多多的,填得满满的,孩子们就失去了自由的空间。反之,当离开了老师的视线和关注,孩子们的主动性、探索性就会多一些。

幼儿的自主发展需要有自由的活动空间。让我们一起为幼儿创设、提供这样的空间,而不是占有。为了幼儿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这里引用一句专家的话语大家共享:在幼儿面前,我们不妨“被动些”、“迟钝些”。

上一篇:强化学校管理提升教育品质 下一篇:论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