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第三条道路?

时间:2022-10-05 01:26:24

小而美―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第三条道路?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行业的许多企业没有核心技术、缺乏资金、留不住人才,经营陷入困境。运用互联网思维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以及积极引进工业4.0,已成为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这两条道路都旨在运用信息、智能化技术提升效率,并且强调用数据和机器来替代人。但是,它们并不能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从0到1的飞跃。除了互联网+和工业4.0,还有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我们不妨看看制造业大国日本的经验。

“越做越小”的日本企业

一般认为,产业升级是企业做大做强的过程。但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制造业竞争力冠绝全球的1960-1990年代,中小企业的数量却呈现出悖论式的快速增长。1960到1998年,日本300人以下制造业企业的数量,从48.4万家增加到64万家,其中9人以下小企业的数量,从34.6万家增加到47.7万家。同一时期,1000人以上大企业的数量却从618家减少到587家。日本最著名的机械五金加工基地东京大田区目前有3000多家工厂,其中用工人数3人以下的小作坊,竟然占到了企业总数的一半。

时至今日,日本中小企业中成长出了一大批“隐形冠军”。瑞士钟表、苹果手机、丰田汽车、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采集了月球外星体岩石碎片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等高科技产品上面,都有一些关键部件或者关键工序,是由日本中小企业完成的。日本经济产业省指定了17项特定制造业基础技术,包括模具技术、锻造技术、动力传导技术等等,都是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它们全部掌握在中小企业手上。日本的经验表明,产业升级完全可能是一个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小而专、小而精、小而强的企业不断涌现的过程。

专注细分领域,成就卓越表现

日本中小企业的成功,首先缘于高度的专注。很多企业都起步于非常不起眼的领域,难能可贵的是,几十年如一日,不断钻研,精益求精,直至取得突破。以东京大田区一家只有十多个人的街道工厂为例,该企业创业几十年,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钻孔。他们不停地尝试在钢、铁、合金、碳素等各种材料上钻孔,甚至做到了在一根直径0.5毫米的自动铅笔笔芯上,钻出120个直径0.3毫米的孔眼。近年来,这项技术越做越精,日本大企业研制液晶面板,开发电子显微镜,都已经离不开与这家企业的合作。

除此之外,酱油作坊利用独特的窖藏微生物进军生物科技行业,生产塑料瓶盖的小企业转型为精密零部件厂商等等,日本中小企业里,这类通过长期积累,把一项普通技术做到极致,并最终在高科技的前沿领域得以运用的案例屡见不鲜。

优秀的小企业为了与大企业形成差异化,会专注于高附加值、非标准、定制化的产品。世界上最小的塑料齿轮,只有百万分之一克,是爱知县一家名为树研工业、规模90人的小企业研制出来的。该公司的老板一直强调,“中小企业在价格、生产规模以及产品门类上都竞争不过大企业。所以我们公司绝对不生产技术含量低、有可能卷入价格战的产品。”平贺机械工业是一家有着70多年历史、生产自动化设备的中小企业。他们提供日本最顶级的定制化自动生产流水线,在瓶盖包装设备领域占到了日本市场60%的份额,产品涉足食品、药品、半导体、液晶面板、手机电池、汽车电池等领域。为了实现彻底的定制化生产,平贺设备所用零部件中,标准件所占比例只有20%。

成功的中小企业善于通过与客户尤其是不同行业客户的沟通,在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缝隙。太洋涂料是一家生产特种涂料的小工厂,规模只有22人,但有着极强的研发能力,日本最早的水性涂料就是该公司研制出来的。目前,太洋的产品已经广泛运用在建筑、工程、高温设备、航空、航天、太阳能、儿童文具等各个领域。该公司的负责人强调, “客户不懂涂料,但总是可以告诉我们很多技术运用的新领域,启发我们的创新灵感。”该公司新近研发出一款供儿童涂鸦用的颜料,涂抹在墙上的绘画竟然可以直接手撕下来,并反复粘贴。这款颜料的原料原本运用于工业品的包装运输,后来通过与几个文具行业设计师的交流,开发出了全新的用途。

“人只有在包容力大的小团体中才能成就自我”

舒马赫在经典著作《小的是美好的》中曾经精辟地指出,“人只有在包容力大的小团体中才能成就自我。”这一论断,在日本企业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日本中小企业的内部组织一般都简单、扁平化,没有KPI。企业家更看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复杂的管理制度。恰恰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很多创业者都没有高学历,甚至不是技术背景,却能研制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产品。大阪有一家生产骨传导(利用颅骨的震动,而不是鼓膜传导声波)耳机的小企业,只有8个人。不可思议的是,该企业的创始人一直到40多岁都在卖保险,没有任何技术背景。但是中年的一个偶然机遇,让他步入骨传导领域,埋头钻研十多年,终于在技术上获得巨大突破。目前,全世界该领域最重要的20多项基础专利,全部掌握在这家企业的手上。

要把制造业做到极致,人的敏锐的判断力和细腻的感知能力都要最大限度调动起来。太洋涂料的研发团队只有五六个人,全是普通大学本科毕业后录用的,公司并没有为他们提供特别的培训计划,只是在工作过程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逐渐训练。他们的高管说得好,“涂料就像是炒菜一样,把各种原料配来配去,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感觉,而不是高学历和玄妙的理论。”

树研工业在人才培养上走得更远。该公司宣称,一直是按照报名顺序录取员工的。不面试,不问国籍、学历、性别和年龄。新来的员工,为了培养双手的灵敏度,至少一年时间必须坚持手工作业,不许接触电脑或检测仪。树研创始人的想法是,每个人的潜力都是巨大的,要想做最顶级的制造业,就无须在用人条件上设置各种门槛,而应该对所有员工都给予充分信任,在宽松的条件下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小而美距离中国并不遥远

日本的经验看似颠覆常识,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可以说,小而美的企业出现在中国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首先,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高速经济增长期的日本,工资上涨迫使大量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低端产品的中小企业丧失了比较优势。他们或者被淘汰,或者被迫转行。中小企业要生存下去,不能依靠低成本经营,只能选择进入高度专业化的加工配套部门。另一方面,劳动法规越来越严格,解聘员工的成本越来越高,迫使企业必须控制用工规模,花费更多精力打造小而精的团队。

其次,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向服务业转型,2013年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服务业比重的提升,会改变“规模”对于企业的意义。应对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迅速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商品和服务等“规模”以外的因素,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这些都是有利于中小企业迅速成长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相信每个普通人都有潜力的观念,原本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明代大儒王阳明认为,“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阳明心学主张“知行合一”,通过实践,而不是对经典的解读,每个人都有机会“致良知”。王阳明的思想在明清社会并非主流,但是在江户时代传播到日本后,却与日本人细腻敏感、重视实践的心性相结合,对明治维新以及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曾感叹,市场经济转型30多年,中国令人吃惊地又回归到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传统。既然如此,不远的将来,中国出现一批小而美、专注而富创造力、能将普通人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的企业,就不会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上一篇:以跨境电商回应零售业变局 下一篇:面向未来的艺术品线上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