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与思考

时间:2022-10-05 12:29:41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与思考

笔者认为,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不是一篇好文章,所以在备课时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去琢磨。

在教学设计上,笔者原本是这样安排的:

(一)进行课堂导入

(二)简单地介绍西双版纳

(三)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1.让学生齐读引文,概括出西双版纳的总体特点。

2.设置问题:西双版纳美在何处?

3.要求学生浏览文章,总结出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四)总结课文

1.让学生总结小标题的作用。

2.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全文的对照写法体现在哪些地方。

此教学流程是按照教学要点进行设计的,虽然不精致,但中规中矩。但快上课时,笔者却发现学生因上节课刚考试完而情绪低落,于是改变了原本的教学计划,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灵活智用“预设问题”

文本是游记的类型,所以笔者采用模拟旅行团出游的形式组织课堂。于是,带团出游取代了上课:“亲爱的游客朋友,今天我们旅行社给大家推出的是――西双版纳五日游。请大家打开‘资料册’(语文书)的第134页,在未来的五天中,我们将入原始森林,看望天树;进悠悠野象谷,看大象表演;住傣族竹楼……”

至此,笔者已经完成了教学的前两个步骤。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上课前的郁闷情绪也被一扫而光了。此时,笔者顺势问:“你们还打算去西双版纳看什么?我们旅行社可以适当地为你们增加行程。”

学生们很配合:“还要看妩媚傣寨水、寺庙……”

在学生兴奋地讨论时,笔者将本文的五个小标题作了板书。然后,笔者又问:“你们最想去的是什么地方呢?”

大部分学生回答道:“悠悠野象谷。”也有个别的声音在喊“望天树”“竹楼”“水”。

笔者灵机一动:“好的,不要着急,这些地方我们都会游览到。不过根据大家的提议,我们先去野象谷吧!”

课上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学习情境,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也异常配合,笔者感到十分轻松。

二、机智巧用“生成问题”

快下课时,有一个学生举手发问:“写游记既然运用了小标题,那么下文一定要紧紧抓住小标题来写。本文第一部分小标题是‘高高望天树’,可是这一段就在第一小节简单地写了树有60多米高,其他地方都没有写到望天树。这是怎么回事呢?”

他的问题让大家议论纷纷,随后不少同学也提出问题:“‘悠悠野象谷’根本就没有写到野象”“‘妩媚傣寨水’也是,第一小节写的是打谷子,和水无关”“‘笑对生和死’只有最后一小节才写到‘生和死’,前面的都是写人们信佛”……

既然如此,何不“机智巧用”这些“生成问题”呢?于是,笔者又增加了一节“游记散文写法探讨课”。

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组长总结等环节结束后,学生总结出的答案的丰富性再次让我惊叹不已。笔者总结学生的发言如下:

“高高望天树”的部分,第一小节提到了望天树的高;第二小节写原始森林,树上的藤看似与望天树无关,但是树藤爱缠绕在高大的树木上,所以这里是侧面描写望天树的高;第三小节看似与望天树无关,但实际上文中有一句话是“我非常想拍些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作者沿着河走了很远,仍然没有拍到全景照片,这说明作者取了远景仍旧不能拍出热带雨林的全景,这足以表明望天树的高。

“悠悠野象谷”的部分,第一小节提到了野象,而野象谷是导游介绍的,作者并没有亲眼见到;第二、三小节写表演节目的大象的可爱,从表面上看好像与野象无关,但实际上却提起了人的兴趣――大象这么可爱,所以一定要去野象谷……

“妩媚傣寨水”的部分,第一小节写的是打谷子的景象,的确没有写到水,但是本节最后有一句话是“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这里是点面结合的写法:打谷子是点、青山绿水是面;第二小节写傣族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他们很重视水,也从侧面写出了正是由于水的滋养,傣族人才能喜获丰收,也才会有“打谷子”这样一幅美丽的风情画出现;第三小节写人们在水边嬉戏,描述的是一幅非常和谐的画面,这与前面男男女女打谷一劳一逸,形成对比。

“笑对生和死”的部分,第四小节才真正写到傣族人笑对生和死。他们之所以能笑对生和死是因为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生和死。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坦然面对死亡呢?这是因为他们信奉“小乘佛教”、他们“向善”。这些信息在第二三小节都能找得到,所以这部分的前面是写“笑对生和死”的原因,后面是写“笑对生和死”现状。

面对学生给出的的答案,笔者庆幸没有自作聪明地告诉学生“本文有所删减”,否则本课也不会如此精彩。

在本课中,笔者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教师灵活智用的“预设”在现成的教参上是找不到的;学生的“质疑”和“自主释疑”是现成的参考书提供不了的。这些将成为教师的一笔财富。这节课也使笔者懂得: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才可炼就智慧的课堂!

上一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下一篇: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