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污染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时间:2022-10-05 12:26:51

清洁-污染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我院清洁-污染手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临床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抽取2005年1月~2006年8月的清洁-污染手术病例200例进行用药分析,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其进行评价。结果:我院清洁-污染手术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90%使用不合理。联合应用比率为85%,均为2种抗菌药物联合,替硝唑和第三代头孢菌素是常用首选药物。结论:我院清洁-污染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用药时间不当、联合用药比例过高等问题。

【关键词】清洁-污染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9-2900-01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B

对我院清洁-污染手术病例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以期为临床医师的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05年1月~2006年8月出院的病例中随机抽取清洁-污染手术病例100份(要求:术后3天体温、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均正常),不分病区,五官科、妇产科手术除外。

1.2 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设计外科住院手术病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表,表格包括病人基本信息(所在科室、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手术情况(手术名称、手术类别、手术日期、手术开始时间、手术持续时间);病人基本情况(病人术前和术后3天的体温及白细胞计数、易感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药品名称、用法用量、起止时间)。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的100例手术病例中,围手术期全部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其中,使用1种抗菌药物的14例,占14%;累计使用2种抗菌药物的67例,占67%;累计使用3种抗菌药物的17例,占17%,累计使用4种抗菌药物的2例,占2%。联合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比例为85%,手术前后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有5类,抗菌药物应用频次排名见表1。

2.2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分析:见表2。由表2可见,我院应用不合理主要原因有:药物选择不合理,药物用法用量不当,用药时间过长,联合应用比例过高。此外还存在无依据换药,用药时机不当等问题。

2.2.1 药物选择不当: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尤其是与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和加替沙星都是广谱抗菌药物,一般用于中、重度感染,调查发现,预防应用这两类药物的比例分别81%和12%,选择药物档次明显过高。清洁-污染手术应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对窄谱的抗菌药物,选用广谱抗菌药物很容易导致二重感染,并加快细菌产生耐药性。

2.2.2 药物用法用量不当:调查中发现,部分预防用青霉素类采用1日1次静脉滴注,部分预防用头孢哌酮钠或舒巴坦钠也未采用药品说明书中及临床用药须知推荐的12小时1次静脉滴注方法,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时间依赖性药物,宜2~4次/天给药,否则其有效作用时间不够,会造成预防效果不理想、细菌更容易产生耐药性等问题;替硝唑推荐用法用量为1.6 g分2次静脉滴注,一次于术前2~4小时,一次于术中或术后12~24小时内滴注[1],但所有病例都没有采用此用法,且预防应用替硝唑总量都超过3.2 g,既造成资源浪费、增加病人负担,还容易产生其它不良反应;加替沙星推荐用法为0.4 g,1日1次静脉滴注,但多数病例采用0.2 g,1日2次静脉滴注,而加替沙星等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其抗菌活性与其峰浓度密切相关,药物用法不当,达不到预期效果。

2.2.3 药物应用时间不合理:术前≥2小时或术后才首次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占65%;用药过早或过晚都不能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术后3天体温、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均正常的病例预防用药超过3天的占80%,部分甚至超过7天,用药时间明显过长,很容易造成二重感染和其他不良反应。

2.2.4 联合用药不合理:在调查的病例中,82%应用其他药物联合替硝唑,还有3%联合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和加替沙星。其中90%属于无指征联合用药,且两种广谱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更易引起二重感染,增加不良反应。

3 讨论

以上结果表明,我院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比较普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药物应用时间过长,联合用药比例过高;此外,还有药物选择档次偏高、用量过大、无理由换药等问题。对此,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临床医师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手术特点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指征,把握用药时机及时间;加强临床药师的培养,让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全院医师、药师共同协作,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M].200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71.

收稿日期:2007-07-03

上一篇: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疗效观察 下一篇: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幼儿重症喘憋型肺炎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