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设计的综合思考

时间:2022-10-05 12:01:37

中小学校设计的综合思考

摘要:优秀的建筑方案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对建筑工程能否顺利进行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本文以余姚市实验高中新建工程项目设计进行了分析,对以后同类型的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总体规划;平面布局;景观布局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教育建筑的设计也越来越被重视。学校建筑尤其是中小学校园的建筑设计对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中小学建筑的设计,应该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独特的校园空间是他们成长的舞台和背景,校园环境也将成为其未来记忆中的一个重要片段,具有独特的情感寄托作用。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拟新建学校规模为全宿制普通高中60班,总规划用地面积113115平方米(合计约169.67亩),地块南偏东32度,呈不规则多边形,原始地形东高西低,存在1至3米的高差起伏。

二、总体规划

本项目拟建行政区,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四大功能区块,按照规划条件书要求,校园主入口设于学前路上,学前路与校园基地以一溪相隔,因此拟建设桥梁相互连接。本项目地形呈东高西低的地势走向,因此拟将校园室外运动场地与之配套的1500席体育馆共同布置于基地东侧,结合地形高差设计,以达到减少土方量挖掘,控制造价的目的。并以此为大前提,为使建筑与基地地势走向相协调,本案的建筑群体布局经多轮推敲,确定最终走势为顺应剩余地形南北狭长走势,依次为行政区,教学区与生活区。由此校园整体布局规模已初现轮廓。

为满足家长接送学生的停车用地需求,拟在主入口处设置约3000㎡的接送区域,并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与主入口的校外缓冲广场互相融合为一体。

三、交通流线

本方案校区主入口位于学前路上,配备有约3000㎡的家长接送停车区域,主入口前广场处分开设置了人行与车行交通流线,以实现人车分流。人行流线通过校礼仪广场,穿过建筑之间的连廊,能够到达校园内部各处。车行流线以最大范围环绕整个校区建筑群布置,使校区环境尽可能不被车行流线干扰,校区内机动车停车需求设置在行政楼底下的地下车库与东南侧的地面停车解决。环山北路上的校区次入口为主要后勤入口,环山东路上的次入口为运动场地的独立管理而设计预留。

四、平面布局

教学楼体现全天侯的设计理念,在充分满足日照通风和动静隔离的前提下,将教学区作为一个主体来考虑。各教学楼之间以连廊连接,使师生在校园的学习、工作更加方便,不受天气的影响,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楼拟设计为4层,一共设有60间普通教室及相应的年级办公室,谈话间,卫生间。设计上着重考虑活动平台的设置,在教学走廊的每一层尽头设计了一处放大的景观活动平台,以获得良好的课间活动空间。教学楼均南向单廊式布局,充分满足日照通风和动静隔离,并与实验楼和行政办公楼通过连廊相互紧密联系。实验楼除布置专用教室外,还在主入口正对处设计了1至2层的德育展览大厅与校文化宣传走廊,为开放性空间。

五层行政办公楼与两层图书阅览楼搭接穿插设计,满足各功能用房布置。

食堂拟设计为三层,一至二层主要为学生餐厅,三层主要为教师餐厅,及若干包厢,可容纳3000余师生同时就餐。

体育馆设计为两层,规模为1500观众席位的运动场馆,设计有乒乓球区、篮球区以及相应的附属用房和若干功能性教室。

五、立面造型

本案拟建建筑主要为坡屋顶建筑。立面造型上力求古朴、大方,强调河姆渡文化元素的体现,并着重突显余姚“东南最名邑”,“文献名邦”的文化底蕴。

以河姆渡文化出土的“干栏式”建筑“短檐、高床”及榫卯结构构架为母题,在建筑形式设计上着重处理了筑于高床之上的体育馆、食堂与行政楼三个建筑的造型,经过简化之后的榫卯结构建筑语言重复出现在建筑形体构思中,以加强建筑文脉的延续与文化的积淀,使其形成一个醒目、标志性的文教建筑外观,创作出独具个性的建筑形式。

本案在空间组合上强调了校园空间的交流属性,借鉴传统院落式空间布局手法,采用连廊将各功能区联系在一起,使空间呈现出层次丰富、收放有致的空间形态。建筑之间的庭院、平台、连廊等为师生提供了多种类、多层次的交流空间。在色彩上,以黑白灰三种主色强调突显文教建筑的儒雅气质,古色古香又与时俱进,并能够与周边山体景色互相融为一体。

六、景观布局

在本案中,景观是提升校园环境,改善人文气息,彰显时代校园特色的有效利器之一.同时又是展示河姆渡文化特色,体现余姚“东南最名邑”,“文献名邦”的点睛之笔.

1.空间功能布局

在布局中,主要强调了从主入口到体育馆以及教学区至宿舍区的两条景观轴线。在主入口至体育馆的景观轴线上设计以校前礼仪广场为主要景点,整体布局严谨.规整.对称.采用具有一定厚度感的植物配置为主,并以较长的场地纵深来提升校园主广场的整体气势。在主入口处用水池结合花坛的空间格局,避免了场地纵向的一览无余,中部部分场地抬升,并设立了主要的雕塑小品,以提升河姆渡文化主题的表现力.而在广场的设计初期,就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柳暗花明的障景手法,以中心实验楼为背景作为景观分隔和视线阻挡.主轴线分为前后两个广场,结合实验楼地面台阶的起伏抬升,增加了广场的空间层次,虚实的过渡。而对于教学区至宿舍区的轴线部分,主要采用草地和乔木相间为主要形式,整体上惯穿教学楼教学庭院,通过景观湖自然过渡至宿舍区内部庭院.以中心位置的景观湖作为主景使教学活动与宿舍生活动静自然过渡,即丰富了景观形式又添加了乐趣,是整个校园的主要景观载体。

2.主题文化的融入

本案的景观设计在表现内容上通过植被选取,地形地貌,小品设施以及道路铺装来提取河姆渡文化的代表性元素。(1)在植被的选取上以本地树种为大基调,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松,梅,桃,李,竹,桂等常用树种,作主要配置。在引入农业主题的概念上深入挖掘河姆渡稻作文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力,以经济作物为景点点缀,如茶,油菜,向日葵等,即加深了农业映像又可作为教学实践的生动案例。(2)在地形地貌表现上,如宿舍区高低起伏的微地形草地,如食堂门前广阔平坦的休闲草坪,以及主体水景自然曲折的水系驳岸,无不体现出山水文化和现代校园空间的良好结合.使周边自然山景与校园景色相互辉映,融为一体(3)小品设计,小品设施作为全景的提升,点缀之笔,在借鉴河姆渡文化中石,木,陶等独特文化符号的同时,结合现代的审美情趣和设计手法,设计独特的广场中心雕塑. 沿路的小品,以及随处可见的大小石块,即增加了朴质的映像又增添了课余生活趣味。(4)道路铺装形式上则是以规整,平齐的广场和主干道地面以及河姆渡印象中原始.古朴.自然.野趣的人行小道.构成独具特色的大小路网。

河姆渡是本案景观设计的主要依据,从整体规划到细节表现都以这些主题元素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达到校园历史文化的积淀以及校园文化特色名片的作用.

七、结论

综合上述,通过对建筑造型的深入设计,力争做到低投入、低技术,在节能、节约的指导思想下完善校园的细节设计,充分体现余姚的南方建筑特色。

上一篇:生态型酒店景观规划设计 下一篇:现在住宅建筑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