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辨证施治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2-10-04 11:57:11

中医中药治疗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多年来在临床上已得到普遍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纵观各地报道,不乏成功之经验,然而目前还未形成一套规范完整、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体会到,辨证论治是治疗乙肝的根本原则,现就这一基本原则谈谈自己的看法。

慢性乙肝复杂的病机

慢性乙肝的发病机理可归纳为“湿热表邪余未尽,肝郁脾肾气血虚”,湿热表为始因,邪居肝脏,致气机郁阻,升降失职,由此产生气滞血瘀痰湿不化等病理产物(或机能障碍),出现肝不条达,胆不疏泄,脾不升清,胃不降浊等一系列脏腑功能障碍的表征,邪居日久,必耗阳气、伤阴血、侮脾胃、损肝肾,终致脏腑机能由紊乱不足,阴阳气血由失调到虚损,使机体处于正虚邪恋、虚实挟杂的复杂病理状态。

辨证准确,针对用药

针对上述病机,对本病的施治,可归纳为三大方面。①祛邪:即针对其始动因素-湿热毒残留为患,采用清热利湿解毒之法。②纠偏:即调整人体机能,消除病理产物,临床常用的方法有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从“郁”论治,并根据其证情不同,或理气活血化瘀,或理气化湿导痰,或理气散热除烦等。③补虚:即调补气血阴阳,恢复脏腑机能增强祛邪能力,根据证情选用健脾益气、温补脾肾、滋养肝肾法则。

由于慢肝病变过程中证情复杂,虚实相夹(如肝郁脾虚、阴虚血瘀等),故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从整体观念出发,掌握其病理机转,抓住主要矛盾,针对用药,合理配伍,一法为主数法合用。

临床上常见的不辨证

辨病不辨证:目前不少临床医生常受西医检查单及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的影响,“对症”用药时,忽略辨证,如只注意到肝炎之“炎”字,思维囿于“炎症”,多以清热解毒为常法,滥施苦寒重剂,以致病情恶化。就临床所见,除早期肝炎、黄疸明显者,慢肝、无黄疸性肝炎,尤其是慢迁肝,多不具湿热表象,用之当然无效甚至越清越重;相反多显肝郁脾虚或脾肾阳虚正气不足之象,用通阳助阳益气法,如佐用参芪、仙茅、仙灵脾等药,常可取效,或使HBsAg阴转;另有医生一见转氨酶高,即大剂五味子、丹参之类,若不在辨证的基础上运用,效果也常不显著,也有一见白蛋白下降即用大补之品,一见肝脾肿大即用活血破血之品等效果往往不佳。

病机不明,辨证不准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肝病日久,多脏受累,相互牵连,正如前述。不少临床医生治“慢肝”喜用滋阴之法,取药滋腻柔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多由于认识到肝为阳脏,体阴而用阳,非柔润不能调和,并未见到肝阴不足肝或肝血亏损之象,结果滞脾碍胃、助湿生痰、郁阻气机,加重病情;又如“郁”是慢肝中的一主要病机(如前所述),它致血瘀、湿阻、痰凝及脏腑功能紊乱,且乙肝患者出现胁痛、腹胀、纳呆之证,临床多以“肝木横逆”论之,但若不加辨证,分不清虚实寒热,不效者往往居多,临床观察,肝虚而不能疏土的情况相当多见,正如医圣张仲景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若以虚为实,概以疏泄之法论之,则犯虚虚之戒,若以调补肝脾为法,则效果颇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乙肝病机复杂,证情多变,非一方一药所尽治,临床必须重视辨证论治,在掌握其病理机转的基础上,针对用药、合理配伍,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上一篇:从肝肾论治更年期综合征 下一篇:血瘀胸疼不宜单纯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