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活,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时间:2022-10-04 08:44:45

感悟生活,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摘 要: 面临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农村地理教学教具的贫乏,许多地理课堂教学可以就地取材,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外资源,本文阐述了在农村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生活材料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 生活材料 农村地理课堂教学 生产活动 日常生活

我们学校坐落在江苏省沛县,微山湖西畔,有各种各样的风景名胜和地貌景观,学校的周围更有广阔的田野,郁郁的果园和形形的农产品……只要合理地利用,农村丰富多彩的课外资源就可以成为地理课堂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该如何恰当地援引生活材料,优化农村地理教学呢?下面我浅谈一些看法。

一、要关注地理理论知识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优化农村地理课堂教学

农村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可以就地取材,课外资源相当丰富,特别是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与地理学习中的很多章节都是一致的,而且农村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在课余都要亲自参加劳动,只不过不能把自己的体验上升到理论而已。而地理学本身就来自于生产生活,并把这种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最后还要把这种理论用来指导生产活动,这样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把地理课堂教学和农村独特的资源优势结合,恰当选取与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课外资源和一些有意义的乡土材料来丰富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习生产中有用的地理,体会地理学的价值,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他们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而且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努力学习知识来建设家乡的情感,因此应恰当选取身边的多种多样的生产材料进行教学。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2》的第二单元中的“农业的区位因素”之前,我就组织学生走访了我校前边的那个村庄,那个村庄上因为很多农民外出务工的关系,所以有很多农田荒弃,另外还有很多农田安排利用不合理,以至于收入不高。针对这一点我就指导学生对这一个村子进行走访调查,让学生找出土地荒弃的原因,提问:如果要对这片荒弃的土地进行开发的话,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该怎样规划开发方案?找出这个村庄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如果这块地让你来开发的话,你会怎么利用?走访结束后,我让学生撰写一篇小论文或者调查报告交给我。从学生撰写的论文或者调查报告里,可以看到学生写出了我们要学习的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在地理课堂上,我就把他们的走访成果展示出来,从中提取一部分,结合我们的教材,上升到理论层次,整个教学过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的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在接下来的《工业区位因素》教学中,我也采用了相似的方法,在课前我指导学生走访了我县西部工业区和北部能源工业区,这两个工业区不但把县城北部的沿河及铁路河常年披上黑色的外衣,而且使河流两岸的居民和农民也深受其害,于是我让学生调查它进行生产所用的原料数量与产品数量及其所在的位置与污染情况。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先介绍了调查结果,接着就以学生调查的结果作为材料,设计了一组分层次的讨论题,让学生探究讨论。首先,从铝厂的原料数量投入与产品数量对比上看铝厂属于哪一类型的工业。同学们从数字统计里分析很容易得出原料对于造纸厂应该属于动力指向型工业。紧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从环保角度分析,咱们的铝厂布局是否合理?为什么?”并进行分组探究讨论,然后让小组代表发言。我们的学生包括他们的家长都对这个铝厂怨声载道,感同身受,所以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很快得出结论。第一小组的代表回答:“这个造纸厂的布局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铝厂位于我们居住地的西北,位于沿河的上游,不仅排放的废气造成了我们居住区的大气污染,而且排放的废水也造成了沿河水体的污染。”第二小组的同学在第一小组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适当补充:“我们学校所在地处于东亚季风环流控制下,冬季多吹西北季风,夏季多吹东南季风,铝厂不能布局在西北向或者东南向,应该布局到东北向或者西南向即布局到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或者布局到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我因势利导:“既然造纸厂的布局不合理,那么怎样才能减少它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呢?”同学们踊跃发言,每人都提出了很多条建议,其中有很多建议是课本上没有而事实上又很合理也可行的建议。看到同学们能那么积极为家乡的环境保护献计献策,我体会到从未有过的高兴和欣慰。课后我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以《我为家乡环保献计策》为题撰写小论文,其中有好几篇当周就被发表在学校的“地理园地”宣传栏内,里面有关沿河及铁路河污染治理的部分内容也得到了当地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

地理与工农业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许多地理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可以恰当地援引生产材料如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工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表现,等等,这样不仅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走访、调查、思考获得科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思索中挖掘潜力,培养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要关注地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优化农村地理课堂教学

知识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教学或学习的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才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知识更是如此,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地理环境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产生很大影响,同样的道理,与环境相适应,人们的衣食住行乃至风俗习惯也都带有地理环境的印记,从生活中的服饰、饮食、民居、交通工具等也能很好地反映出一个地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因此,地理与服饰、地理与饮食、地理与民居、地理与旅游……与地理知识有关的日常生活的习惯或常识也都可以成为地理教学的素材,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理论知识的工具和教师教学的载体,只要选取素材得当,应用灵活,就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能学到地理,生活中也处处能用到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地理必修1》的第一单元的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时,就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细节,而学生又从来没有在意过的生活常识进行教学。在本节课的导入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题:“听说沛县汉城公园很好,下课后我很想去看看,哪位同学能准确地告诉我怎么样走,才能到沛县汉城公园呢?”我的问题一提出,很多学生就按奈不住了,每个同学都想发言,很多同学告诉我,出校门后往北走,到中心广场向右拐一直向西走就可以到沛县汉城公园了。于是我紧接着又问:“不巧,今天没有太阳,哪个同学能告诉我怎么才能找到‘北’呢?”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有的学生告诉我用校内的标志物帮助找北方向,还有的学生告诉我用指南针等,方法很多,不仅表达准确到位,而且有理有据,让我也有所得。于是在学生的热烈讨论配合下,很顺利地进行了下一环节的教学。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显著。

此外,很多生活常识都可以应用于教学,诸如农民常说的“十雾九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南米北面”“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枣发芽,种棉花”“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等等,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在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喜欢野外考察和实践的这一特点,根据需要充分利用身边的丰富多彩的校外资源,把学生带到郊外、果园、河边、农田去体验生活中的地理。这样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就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细心捕捉生活中与地理课堂教学相关的每一个要素、每一个细节,从中挖掘它们与地理课本知识的融通之处,让地理课堂重返生活世界,实现地理理论知识与当地生活风俗习惯的和谐统一。

总之,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尤其是农村中学,缺乏足够的形象的教具,更要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把生活、生产材料和地理教学联系起来,并恰当地选取生活材料来优化地理教学。做到在援引生活材料时注意引用学生的真实的生活材料,有价值的文明的生活材料,并且灵活运用这些材料,我坚信,农村中学的地理教育同样拥有一片广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吴刚平.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高等教育出版社.

[3]陈安智.教育管理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下一篇:让课堂稍稍“乱”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