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02 06:36:45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五年级(上)第26课。

【教学理念】

诗词是一种美,是一种艺术,从诗词的特点探究其教学,应强调美育在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中应注重诵读欣赏和想象品悟,以画面的形式再现诗歌的意象,诵读激活画面,品赏明晰画面,想象舒展画面,引领学生自然而真切地融入诗境,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声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说说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4.感受诗词中田园生活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体会作者白描的艺术手法,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想象,披文入情,感悟诗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诵读,明晰画面,感知意象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读题)―《清平乐・村居》。(“乐”,在这里应该读作“yuè”)。你发现词与诗的标题有什么不同吗?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格式;“村居“是词的题目,一般与词的内容有关。

2.什么叫“村居”?如果是长期住在某个地方,叫―久居;分开来住,叫―分居;新搬到一个住处,叫―新居;过去住的地方,叫―故居。读了题目“村居”,你猜想这首词会是描写什么的?(农村生活)再读读词,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对吗?引导学生从“茅檐、小溪、青草、莲蓬和锄豆、织笼、卧剥”等景物和事件去判断和认识。

3.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村生活的画面,可以叫作“村居图”,自己反复读一读,边读边想,说说你们看见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划出并读准生字词,读顺词句。注意“翁”是后鼻音,“莲”是前鼻音,“锄”是翘舌音,“剥”读作“bāo”。“蓬”一般读轻声,但词中为了压韵要读出其声调。

(2)诗词是有一定节奏的,像音乐一样。读诗词一样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想想读过的诗词,试着读出诗词的节奏来。引导学生逐句体会,同桌互助,在觉得需要突出的词语下加小圆点,需要停顿的词语后画斜线,句尾的字是压韵的,在下面画上曲线。

(3)分“上阕”、“下阕”朗读,边读边联想,把静止的画面复活,说说自己眼前浮现出的“村居”画面。引导学生以说说具体的农村生活画面为主,即诗词所描写的人物、景物和事件等。

设计意图:诗歌是一种艺术,艺术的语言皆指向具体的事物形象,理解艺术的语言离不开诵读。教学理应坚持以读为本,以读攻读,扣题而入,层层递进,缘文明象。引领学生读到“其意皆出我心”、“其言皆出我口”。语言的审美正是通过深入诵读“幻化”出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明晰优美的意象,为理解诗词铺设生活化的阅读背景。

二、品读,想象画面,欣赏意象

1.“诗中有画”,我们在品词析句时需要借助联想、想象来丰富和欣赏诗词的画面,从而进入诗的意境。用心听老师读(投图并配音),用心去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激发学生自主感受、自由表达,并努力自然真实地读出自己的感受,如:清新秀丽、朴素恬静、自由自在、和谐、和睦、幸福美满、安居乐业、悠闲自得、温馨等,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读出画面的整体情境。

2.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美好的画面,用你们的慧眼去欣赏村中的景物、人物和事件,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村居生活的幸福。

(1)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子?“走进”村子,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喜欢吗?你们还会看到些什么?①投示句子与相关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②引导学生先认识词中写到的茅檐、溪、豆、莲、草等实景与特点,接着复现和再造诗境中会有的虚景:古树参天、莲花飘香、翠竹摇曳、小鸟欢叫、鱼儿穿梭、鸡鸭成群等,最后整合景物,诵读,体会到这是个清新美丽、朴素恬静、舒适惬意的小村子。③美美地读读句子。

(2)在这宁静的村子里漫步,走着走着隐隐约约听到了说话的声音,是谁在说话?走近了仔细听听在说些什么?①投示句子与相关的画面:“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你们听到了怎样的说话声?(吴音:中国吴地的方言,它以苏州话为代表。醉里:带有醉意地交谈。)②谁和谁在交谈,你怎么知道的?是怎样地在交谈?借助“翁媪”的字形结构(“翁”中的“公”字,“媪”中的“女”字),并联系句中对“白发”的描写与参看插图等,认识“翁媪”,初步理解“相媚好”。③这对生活在秀丽乡村的相亲相爱的老夫妇会亲切地聊些什么呢?想象“翁媪”交谈的内容、动作和神情,将语言文字转换成相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交流演说,进一步感受“相媚好”。④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句中读好。

(3)这对白发翁媪带着微微的醉意,说着知心的、贴心的、暖心的话儿。当他们抬起朦胧的醉眼看见三个儿子,更是喜不自禁,眉开眼笑。三个儿子在干什么?你喜欢这家的三个儿子吗?为什么?①投读诗词的下片。②你喜欢哪个儿子,为什么?用你的朗读来夸夸他。学生自择品读,想象画面:大儿子的辛勤劳作、二儿子的心灵手巧、小儿子的活泼顽皮,体会三个儿子的个性特点。如:小儿子在干什么?(卧剥莲蓬),“卧”是怎样的一种姿态?(躺、趴)这个小儿子会怎样的卧剥呢?(俯卧、侧卧、仰卧)他还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为什么说“最喜小儿无赖”呢?③夸夸这三个儿子吧,一同去感受他们幸福的生活!(朗读诗词的下阙)

设计意图:“诗词如画宜想象,一字多解妙趣生”,注重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放飞想象,借助自由的想象激活已有知识,感悟和充实语言文字的形象。学生的想象既依托文本,切合实际,又超越文本,彰显个性,使诗词固有的意象更加灵动、鲜活、丰盈,学生仿佛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物我一体,品出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诗词“活”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在用心灵感受诗词的意境。

三、美读,激活画面,感悟意象

1.村子景象秀美,举家生活和美,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词吧,比一比哪组读得最美。(学生自主准备,分组竞读)

2.从“茅檐低小”、“锄豆”、“织鸡笼”看,这家农户的生活比较清苦,劳作也比较辛苦,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呢?引导学生合作探讨,自由发表各自的见解,如:村子山清水秀,令人陶醉;翁媪相敬如宾,老有所养;儿子各尽其能,勤劳孝顺;合家和睦友爱,幸福美满,等等。从看似矛盾的描写中,体验别样的农家幸福生活。

3.快乐、悠闲、美好、和谐、幸福等都可以用来赞美这幅“村居图”,其实所有这些词语都聚集在了词中的一个字中,你们能找出吗?(醉)①谁醉了,为什么醉?引导学生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去品味,如:主人、作者、读者。②辛弃疾在村中走着、看着、听着、想着,他“醉”了吗?你怎么发现的?再品“白发谁家翁媪”等词句,相机介绍词的创作背景。③你们“醉”了吗?让我们一起融入诗词中的农家生活(由景到人,由“翁媪”到“三个儿子”),随文而醉。练习美读、背诵。

4.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描绘农村生活的诗词数不胜数,如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谁会背?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学生自由吟诵)课后可再收集、诵读和交流。

设计意图:“故缪迂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发现幸福村居生活的本质,拓展诗词的境界,提升诗词的形象,品味诗词的情感。落实课内外联系,自学同题、同类诗词,丰富、拓展知识,欣赏、积累经典语言,享受美的熏陶,进一步发展语文素养。

上一篇:出奇制胜之作文篇 下一篇: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