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考作文误区,留心生活写出真情

时间:2022-02-17 10:31:17

走出中考作文误区,留心生活写出真情

摘 要: 作者在中考作文阅卷过程中发现考生作文存在诸多问题,将其加以归纳,并结合作文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出几条措施。

关键词: 中考作文 误区 作文训练

在语文升学考试中,作文分值比重较大。尽管老师十分重视作文教学,但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整天忙于有形的、交给老师或家长的作业,课余读书时间少;学生生活在学校、家庭、食堂之间,生活体验少,接触社会时间有限。积累的生活感悟少,课余阅读不广,动笔不勤,因此,作文水平普遍不高。老师布置的作文,一些学生抄袭作文选,断章取义,或是闭门造车,编出一些材料与故事来应付。在参与中考作文阅卷的过程中,我评阅了大量作文,发现中考作文存在许多误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形式的创新,内容显得空泛。

许多同学在作文的形式上进行创新,如采用日记体、小标题形式,形式看似新颖。这类作文如果选材精当、语言精练、角度新颖,就确实可以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可以获得高分。但许多同学东施效颦,把这样的作文写成几件毫无关系的几件事情的拼凑,读了让人觉得生硬。这类作文流于新式创新,而内容空泛,背离了写作考试的原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级学生写作时要有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能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当纠正学生刻意在形式上创新倾向,把重点放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上。

(二)追求语言的华美,情感显得苍白。

随着文情并茂的满分作文的出现,中考作文文风也渐渐变得浮华起来,出现了学生大量片面追求好词好句现象,作文的语言也显得靓丽,但整篇作文读下来就是辞藻的对砌、华美语句的铺排,却少了真情实感。老师阅卷时感叹于学生词句积累的基本功和遣词造句的能力,作文中本应多彩的情感却显得十分苍白。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细细体会教材中入选的文章,如《背影》、《白杨礼赞》等,领悟这些作品感人的原因,是因为作者的一腔热情。

(三)作文体裁不限,变为体裁“四不像”。

随着对审题要求的降低,中考作文文体要求一般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但对初三学生而言,写作一般是以记叙文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而中考作文常常出现文体不分的现象,有的在叙事的过程中,对景物的描写用说明的方式;有的在叙事过程中突现一段议论,让人读了以后把握不清文体。这说明在平时应考训练中,作文指导无序,没有分文体训练,导致学生写成了大杂烩一样作文。

(四)作文中“我”的缺失,使行文乏味。

在中考作文中存在大量文采一般的作文。这类作文“我”的情感缺失,本来可以写得丰满的作文变得枯燥无味。作文中的母亲都是讲大道理的,经过母亲的教育,“我”知道错了之类。母亲的形象呆板而统一,显得公式化。写老师也一样,千人一面。生活中和母亲交往真实的细节没有被发掘出来,写老师,就是写老师严厉的一面。这样的作文连自己都没有被感动,怎么能感动阅卷老师呢?

(五)写人记事流于平淡,显得泛泛而谈。

学生的考场作文中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写人记事流于平淡,显得泛泛而谈。在作文的选材中,简单地复制生活,流水账一样平铺直叙,叙述事情没有主次,没有详略,不懂得通过生活片段来展示人物,表达自己的感情。选材陈旧,甚至是编造材料,这样的作文显得简单化,当然难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对初三学生来说,提高作文能力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要依靠平时的积累训练。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要求学生广泛阅读,精读与泛读结合,做好阅读笔记。同时,针对作文写作尤其是记叙文写作,从基础开始扎实训练。

(一)学习范文,仿写作文。

学生的阅读积累少,而在学习课文时,一些教师偏向于对教材面面俱到地分析,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写作特点等一一分析,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因此,在课余,我找出一些材料要求学生学习范文,仿写范文。如:“翻腾着的紫红的朝霞,半掩在白杨树的大路后面,向着苏醒的大地投射出万紫千红的光芒。逐渐,拨开耀眼的云彩,太阳像火球一般出现了,把火一样的红光倾到在树木上、平原上、海洋上和整个大地上。”请展开联想,以后还有怎样的景象发生?人又会有怎样的活动与思绪?续写200字。这道题目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这样引导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朝阳照样终于冲破了云彩……要善于抓住景色的色彩变化来表现朝阳的景色之美。朝阳之光由弱到强,天穹之色由暗到明,重在描绘朝阳的形态变化,把日出过程中太阳的形、色、光的细微变化,层次分明地描绘出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使描写更生动形象。这样引导学生观察之后,学生动笔,描写显得生动形象。

经过这样细致的点拨训练之后,学生学会了多角度地描写景物,作文中的景物描写显得有层次、有文采。

(二)互阅作文,取长补短。

学生的写作视野是由他的生活范围决定的。学生通过互阅作文,可以看到别人的缺点,也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如有位同学写自己一次从失败后重新获得信心的事。开头这样写:“当竞赛成绩揭晓后,我得知名落孙山,心情很沮丧。”但学习了其他同学的作文后,改成:“当竞赛成绩揭晓后,我得知名落孙山,心情就犹如当时的天气,阴阴沉沉,被一层阴霾笼罩着,久久不能平静。”这样一改,作文显得生动多了。

(三)缜密构思,言之有序。

在写作文时,有的同学不知从哪里下笔。其实许多同学都有这样的困惑:看到眼前优美的风景,心中萌发真情、浮想联翩,但真正动笔时却词不达意,这是因为平时语言积累不够。除了要过语言关外,理清写作思路也很重要。写作时,学生应根据作文的内容缜密构思,确定写作的顺序。如,2010兰州中考满分作文《乡村让我陶醉》:“乡村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乡村是一个静寂的地方,乡村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地方,乡村是一个纯朴的地方……――题记”作文开头用题记写出了“我”对乡村的印象,接着描绘了乡村的秀丽景色,再描写乡村人淳朴的性格,最后用“我”对乡村总的美好印象结尾。作文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四)用心感悟,融情于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同是飞鸟,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等客观存在的景物,然而一旦印上了作者的不同的情感,就会变得五光十色、异彩纷呈。因为人们对同一景物的喜好程度和感悟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写景的时候,学生要努力抓住自己瞬间的独特印象,让笔下的景物烙上真切的情感,这样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习作《故乡的秋天让我陶醉》一文中的描写:“故乡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瞧!大片大片金黄色的稻谷,在阳光的照射下黄得发亮,直逼我的眼。那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的吹拂下,如波浪一样,此起彼伏,煞是好看。那满山遍野的桔树上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把树枝都压弯了。金黄的桔子在绿叶的衬托鲜得更艳丽,叫人垂涎欲滴,恨不得马上咬上一口尝尝。故乡的特产不止桔子,更有那驰名中外的银杏、板栗等。”小作者被故乡的秋天陶醉了,饱含深情,才能描绘出如此优美的画面。

作文训练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而且需要学生的不断阅读、积累,留心生活,动笔写作,勤耕不辍。如此,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提高。

上一篇:以学生发展为本,走出学校智育误区 下一篇:优化情境创设,提高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