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院校人文课程教师语言艺术探析

时间:2022-10-04 08:31:41

艺术类院校人文课程教师语言艺术探析

摘 要:艺术类院校人文课程不尽如人意,教师的情感语言缺失、肢体语言匮乏和语言暴力偶发是重要原因之一。艺术类院校人文课程教师应树立优化意识,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从叙述语言、阐释语言、诱导语言、互动语言和警示语言等几个方面提升个人的课堂语言能力,不断完善自己,唤起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兴趣。

关键词:艺术类 人文课程 课堂语言艺术

艺术类院校人文课程的教师授课时,面对极富个性的艺术类学生,其课堂语言艺术是关乎学生学习成果、学习兴趣延续性的重要因素。以艺术类学生特点为参照,以丰厚的知识底蕴为背景,以严密的逻辑来组织,艺术类院校人文课程的教师可以探究多种方法来成就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在语言这一重要维度上体现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一、艺术院校人文课程课堂现状背后的语言缺失

现代的艺术类院校致力于培养艺术创作与研究能力并重、人文素养深厚、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人文类课程在帮助学生积聚人文底蕴、涵养性情方面的作用已无需多言。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艺术类院校人文课程的课堂却常常出现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一些学生认为“课不关己,自有天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一些学生仿佛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茫然无措,最终白白浪费了时间,一无所得。

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又说:“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以他的观点结合现实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语言缺失。

1.情感语言缺失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少年时代的老师沈元曾这样对学生描述:“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皇冠上的明珠!”诗歌般的语言在陈景润幼小的心中种下了崇高理想的种子,引起他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强烈愿望,并促使他发挥潜能不断进取、为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而努力奋斗。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些教师却错误地认为:大学期间学时有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高中阶段强,教师只要把教材中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就算完成了教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不必考虑。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人文课程的课堂呈现出死气沉沉的状态就不难理解了。实际上,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情感是语言的内核。没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是寡淡无味的,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2.肢体语言匮乏

口授是高校的传统教学方式,但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不少教师转向青睐多媒体教学,有的教师甚至长时间坐在电脑桌前给学生放映ppt、视频、图片,而忽略了肢体语言的作用。殊不知,高等院校人文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主要靠语言及非语言的两种方式完成。一般来讲,教师比较注意言语的信息,因为它直接、易于表达。但教师的肢体语言也是不容忽视的。肢体语言通常是指通过眼睛、双手、眉毛、步姿和脸部表情传递给他人的讯息,有时它常常比说出的话还能清晰地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教师的表情、动作、眼神、站姿、服饰等非语言现象发出的信号,都是无声的肢体语言。教师在课堂上不雅的举动、生硬的语气、对学生粗鲁的态度、不修边幅的穿着都有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相反,饱满的讲授热情、挥洒自如的动作、心有灵犀的眼神、大方得体的服饰……这些可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极大的带动作用,更是完成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有效构成因素。

3.语言暴力偶发

众所周知,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崇尚自由、个性鲜明,但是他们缺乏集体主义观念,许多艺术类院校人文课程采取的又是合班课的形式(共计120人—180人),因此,课堂纪律有时显得有些乱。在正常提示语言无效的情况下,一些教师便采用讽刺、挖苦、揭短等方式对学生实施“软处罚”。其实,这样的语言暴力同体罚一样是法律禁止的。虽然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二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语言暴力是一种精神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挫伤,他们可能进而害怕或厌恶老师,甚至从此不再学习此类课程,所以,教师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威力。

二、艺术类院校人文课程教师语言的着力点

面对艺术类院校人文课程堪忧的课堂现状,高校教师应该提升自身驾驭语言的能力,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激发出艺术类学生的灵秀之气。

1.叙述语言的逻辑性

语言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思维的敏捷性。一名优秀的教师,其教学语言必然具有严密的思维逻辑。任何一门严密的学科,都离不开严格的逻辑,也就是说,每门学科都是由“逻辑思维的链条”构成的,有内在的层次和条理。教师要把这种具备内在固有层次和条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堂叙述语言就要有相应的逻辑思维结构。人文课程不仅要完成知识的传承,也要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语言文字是重要依托。因此,教师无论是讲述还是分析,其语言表达都要条理分明、脉络清晰。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主讲什么,次讲什么都需丝丝入扣,井然有序。教师的叙述语言要既能传递信息,又堪作示范,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2.阐释语言的精炼性

基于各门学科的知识性和科学性,面对某些艺术类院校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学习意义尚存质疑的现实,教师授课时的阐释语言既要恰如其分、准确得体,更需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连篇累牍、拖泥带水、空洞无物的语言,不仅无法讲清问题,而且容易产生歧义,使学生听得一头雾水。长期下去,会使学生产生抵制、厌烦情绪,丧失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为做到阐释语言的精炼,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艺术类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吸收能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注意详略得当,难点问题做好铺垫,分散难点且不重复罗嗦,力争用语简要精炼、高度概括,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

3.诱导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启发性的语言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生成灵动的课堂。启发性的关键在“诱”,核心在“导”,将知识学习和情感激发融合为一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常有教师抱怨艺术类学生只对专业课感兴趣,对人文类课程根本不屑一顾。其实,兴趣需要在教师教学时创造的良好情境中培养。艺术类学生较易被直观、形象的事物吸引,但语言有别于绘画、雕塑等,它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在人的大脑中形成具象。因此,教师必须表现出自己的表达水平,从视、听、嗅、触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或形象的比喻将表述对象直观化。同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找准学生认知、思维的矛盾点,切中要害,环环相扣地设置问题,逐层展开,让学生由这一问题产生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丰富联想,诱导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深入。

4.互动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剂。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如果能够语言幽默、亲切自然,就能及时调整学生的情绪,减弱他们的紧张感或疲劳感,唤起其求知欲。喜欢幽默风趣同样也是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教师通过一些随机的“点化语”或“插入语”,往往能化平淡为神奇,产生无穷魅力,使学生在会心一笑中有所领悟,受到教育。师生情感也在双向认同中得到升华。当然,人文课程教师需要把握适度原则,不能刻意追求幽默风趣。因为,真正的幽默是丰厚学识、高级智慧和高尚人生态度的自然流露。更不可滥用幽默挖苦学生,因为再高明的幽默批评也会带有讽刺意味,如果不小心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将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5.警示语言的技巧性

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表达方式不拘一格,课堂上常常表现得较为散漫,若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警示语言是否恰倒好处直接决定课堂管理的成效。用剑拔弩张、疾言厉色的方式维持纪律无益于事情的解决,有伤师生感情,甚至成为制造障碍、冲突的导火索,使得矛盾进一步激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瓦特、牛顿、爱迪生们如果没有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整天处于教鞭的威慑之下,怎么可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因此,教师要掌握好警示语言的尺度,做到含蓄而不生硬,温和而有力度,既要表现出教师的威严,又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尊严和权利的尊重,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

三、艺术类院校人文课程教师优化语言的初步设想

在艺术类学生对哲学、文学、政治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普遍缺少兴趣的现实面前,有职业道德的教育者决不会无动于衷、放任不管。如何通过适当的语言传达人文类课程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内涵需要教师反复地思量和把握。

首先,人文课程教师应该有优化语言的意识。

宏观来讲,人文课程教师优化语言可以树立语言规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微观来说,能提高教学效率。无视艺术类院校人文课程的现状或是满足于当前的课堂环境,都必然导致这类课程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不断强化优化语言的意识,将意识内化为自我提升的观念,外化为自觉的行动,则会使得人文课程呈现不同的面貌。

其次,人文课程教师要注重总结艺术类学生的特征,做到因材施教。

只有对授课对象有明确到位的认识,再经过细致入微的思考,才能摸索出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方法,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是激励、唤醒和鼓舞。”艺术类学生自我意识突出,行为处事颇具浪漫色彩。教师如果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去发现和唤醒学生的潜能,定能培养出更多大志、大度、大雅的艺术人才。

最后,人文课程教师需不断完善自己。

任何人的人生都应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何况是身负“传道、授业、解惑”之责的教师。要想具有非凡的语言表达能力,人文课程教师不仅要在实践中学会锤炼语言,更要多角度充实自己。比如,广泛涉猎书籍,建立丰富的精神空间,自然有书卷气;以身立教,带动学生阅读的热情;培育幽默感,形成亲和力,密切情感……

总之,教师的语言,是浸染学生心灵无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艺术,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教师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说话艺术体现出来的。作为一名艺术类院校的人文课程教师,必须认真地揣摩自己的语言,多方借鉴,在实践中提升课堂语言能力,把无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化为有声的语言施教。

参考文献:

[1]李虎,金锦玉.对艺术学院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2002,(4).

[2]田晓艳.浅谈教师的课堂语言[J].时代教育(教育科学版),2011,(4).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周海燕 长春 吉林动画学院 130061;王士宝 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级中学 130061)

上一篇: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研究 下一篇:从《双城故事》学习称呼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