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打造上海投资新地标

时间:2022-10-04 08:30:35

世博会打造上海投资新地标

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推动作用,让上海成为全国资本市场上最值得关注的区域

世博会,作为经济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将给上海经济带来实质性的推动。站在区域经济中长期发展的视角上,上海无疑是最值得长期关注的投资新地标。从资本市场证券研究人员的视角来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后世博”进行研究,是看中了世博会对整个上海经济发展产生的明显作用,其最终的目是发掘在资本市场上与世博会相关的投资价值。

世博会胜似奥运会

历史上曾举办过40多届世博会,美国是其中举办最多的国家。从1970年后日本成为举办最踊跃的国家。世博会成为各国崛起道路上向世界展示自身实力、提升国际形象最好的舞台。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综合类世界博览会。

很多东道主城市和地区通过承办世博会获得了长足的经济进步、全新的知名度、更具影响力的国际形象、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等等益处。如日本的大阪世博会带来了关西经济圈的繁荣,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世博会使得这个原来落后南部的城市一跃成为西班牙第四大城市和旅游胜地。

拿世博会和奥运会相比,其投入相似,但产出不同。2008年中国刚刚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我们通过把世博与奥运横向比较,可以更直观并且深入地认识世博的经济作用。世博会也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两者的对比有助于理解两者的运营模式。

两者的相同之处是:前期投入、中期产出的模式相同。从经济意义上来看,世博与奥运在运营模式上很相似,都是前期投资、当期回报、后期再利用的模式。

两者的不同之处有三个方面。其一,世博会的收入拉动效应更强,在回报上存在明显的优势。世博会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门票收入,而奥运会收入主要是来自电视转播收入。其二,世博会当期持续时间更长,当期回报效应更强。原因是,主要在于世博会持续的时间要远远大于奥运会,吸引参观的人数也远高于奥运到场观看人数。北京奥运会持续仅仅17天的时间,而上海世博会共持续184天的时间。北京奥运会计划出售的门票仅为上海世博会的1/10,大约700万张。其三,世博会后期场馆利用更好。而奥运会后一些相关的行业会出现衰退,当地经济出现明显的增长放缓。

世博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对比其他国家承办世博会的经验,来揭示世博会的经济意义是通常的研究思路。我们主要选取日本作为研究对象,日本大阪世博会带动日本关西经济圈的形成。

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经济开始复苏并飞速发展。尤其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振奋了日本的国民精神。接下来,日本又举办了1970年大阪世博会,主题为“人类的进步与和谐”,同样取得了成功。1970年3月15日到9月13日的183天,近6422万人次参观了大阪世博会,1970年日本人口约1.04亿,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日本人口的二分之一。

大阪世博会的举办为日本关西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大阪世博会提高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世博会引发的投资和消费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而世博会带来的大规模建设机遇使大阪地区的基础设施基本赶上东京的水平,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特殊的“关西经济带”,也孕育形成了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日本借举办世博会的机会,着意以大阪市作为关西地带的中心城市,在产业、经济、文化、学术等各个领域进行“关西一体化”的尝试。主要是通过建设轨道交通、高档住宅等基础设施,建立商业设施、旅游、景点、文化交流场所及商务活动中心等,完善国际级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

同时,在保持各城市产业独特性的同时,对关西地区的产业进行了大幅度的结构调整。由原先的重工业产业为中心转变为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物流产业、商贸产业、会展产业、金融服务产业、环保产业和中介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步伐,形成以大阪为中心,半径约50公里范围内的大阪城市圈。目前,大阪成为仅次于东京的商务交易、金融、信息交流中枢。

世博会带动产业再次腾飞

我们从产业的视角进一步揭示世博对于经济更具体的影响。这里我们采用多家国外研究机构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印证分析。

日本政府曾委托三菱研究所对1985年筑波世博会做过详细的研究,筑波世博会共吸引了2000万人到场,世博会相关支出(11579亿日元)大约占到1985年日本GDP的0.4%,测算得出的产出(23163亿日元)是直接投入的1.9倍。

从投入的角度看,筑波世博会投入的产业集中度较高,基础设施投资占了近一半的份额,其后是服务业也占了30%的份额。在产出方面,世博会对各行各业生产和就业的激励效应要远比其直接投入来得广泛。虽然世博会直接投入的前五大行业占比就达到96.1%,但产出涉及的行业范围要更宽泛的多,前五大行业产出占比仅为65.4%。世博会受益最多的行业主要是基础设施、服务业、商业贸易、建筑等相关行业。

我们再追踪其他国家世博会的经济效应,对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研究显示,建筑、服务、商业、餐饮等行业是世博会主要带动的领域。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吸引参观人数仅为预期的一半,仅为1850万人,导致消费服务业的增加值不如其他世博会明显。

通过以上对多个国家举办世博会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基本地结论:世博会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举办城市所在的区域,拉动的主要产业集中在受益于前期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行业,以及受益于当期消费带动的商业、餐饮、服务等行业,其中对消费服务业的拉动最为明显。

上海将是服务业新领地

从上海经济的近期表现来看,我们把它定义为正进入到转型瓶颈的突破期。我们可以看出上海经济正在经历着艰难的转型:从原来的经济增长增速的领先,逐步过渡到产业结构的领先。

但如果对比中国的另外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香港,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在发展上更大的差距。在产业构成上,香港的第三产业占经济的比重已经突破了90%,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典型特征就是服务业比重基本都在70%以上。此外,香港主导产业的发展也比较清晰,四大主导产业占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7%。香港目前在维护航运、金融中心的前提下,正大力发展旅游业。

通过对比,我们认为上海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上海要发展成为规划中的国际化大都市,突破口无疑是在第三产业,通过2004年那种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已不可取。对这一中长期的趋势,我们持较乐观的态度。上海的经济具有先发优势,地理上又处于长三角的龙头位置,同时还得到了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此外,还有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契机,如果未来再能让迪斯尼落沪,那么没有理由不对上海的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给予积极的态度。

世博会将给上海带来产业转型的机遇,而我们如果把眼光放得再远一点,那么我们会看到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同样值得期待。在戈特曼1976年的《世界体系中的城市群》中曾经就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带作为世界第六城市群。

上海和江苏、浙江两省正在联手打造“长三角都市圈高速公路网”。根据上海世博局的统计,大约有六成以上的人会选择到苏州游玩,超过4000万人次,有近三成的人会选择到苏州周庄、同里、直、木渎等水乡古镇游玩,达2000万人次。这些水乡古镇抓住机遇,趁势而上,使海内外游人提前感受世博会的气氛,这将极大地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协调合作。

随着长三角城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和3小时交通圈的形成,距上海300公里左右范围的苏州、无锡、杭州、嘉兴等城市的酒店宾馆资源完全可以为世博会分担一部分接待压力。

我们认为,未来长三角经济圈中,江苏、浙江的优势在于制造业,中低端服务业可以基本自给,虽缺乏高端服务业,但上海将承担起这个龙头的作用,提供以航运、金融、旅游消费等为主的高端服务业。

在资本市场掘金上海主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推动作用,让上海成为全国最值得关注的区域。那么,在资本市场上,我们相信上海区域主题具有其长期投资价值,不仅在于短期世博会带来的效益,更在于上海持续的产业转型。

对于区域的主题投资,我们一直认为最需要关注的是三个方面:

其一是地理优势。区域经济,从实质上说是地理经济的体现。上海之所以具有金融和航运中心的潜力,与其处于长江龙头、面向大海、依托长三角腹地的地理优势是密不可分的。而浦东新区则是上海目前两个中心建设的最主要的载体。因此,其中的相关上市公司的受益将是天然的。

其二是产业升级。我们需要把握区域经济在全国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以及长远的发展方向,这决定了什么产业会成为该区域未来的支柱,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受益。对于上海而言,我们认为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其服务业的发展都将是大势所趋,这是我们一直强调的方向。

其三是区域政策。政策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中央通过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意见,这是中国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明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中央的政策为上海未来的产业升级、区域资源整合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把上海相关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划分。越靠近右上角的上市公司,为受益越明显的。当然,投资者需要根据各个上市公司真实的受益程度、以及估值水平,进行合理的判断。

我们认为随着世博会进入倒计时,在未来的1年时间里,仍会有持续不断热点来维持上海区域的关注度,这一区域主题值得保持持续的关注。更进一步的是,我们建议从区域发展、产生升级的中长期视角,对上海的经济转型和服务业的发展予以充分的重视。

上一篇:回味上海车展“两大关键词” 下一篇:小网店的品牌创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