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闯大关”

时间:2022-10-04 08:26:43

就业“闯大关”

结构调整可能导致结构性失业,以增加就业注重民生为目标的新增长方式,将进一步释放就业新空间

进入2010年,国际经济形势走势还不能完全确定,外需未根本好转,反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外贸生产受阻,投资拉动就业的作用减弱,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尚未解决,一系列复杂因素无疑会使就业成为中国2010年的一个焦点问题:那些以农民工为主的普通工人,以大学生为主的新增就业群体,农村转移就业群体,下岗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能够顺利找到“饭碗”吗?

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表现良好的中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大考。

必须重视三大群体的就业矛盾

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中国的实体经济,就业需求空间被急剧压缩,带来就业形势急剧恶化。2009年,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一年,1200万农民工暂时失去工作,大量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更加困难。金融危机影响的突发性与中国经济结构中固有矛盾叠加,使就业矛盾更尖锐。面对这一大背景,中国政府在推出一揽子应对计划的同时,实施了更加积极的促进和稳定就业的政策,全力对冲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并取得了成效。

摆在新一年的问题首先是: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达到新高,加上往届还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际上反映了中国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突出特征。2009年三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数据显示,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1.8%,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3.7%(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了42.2%),高于就业转失业人员16.1%的占比,也高于其他失业人员12%的占比。

第二个问题就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按一般规律,2010年春节返乡的农民工总数可能达到7000万人,占全部进城务工农民工的50%左右,他们在春节后返城能否顺利找到就业岗位?这值得特别关注。

第三个问题是在就业市场整体趋紧的情况下,“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群体实现就业的难度会增大。

还有,就业质量也成为困扰人们的一个难题。可以说,当前就业形势从“数量”上看要比去年初的预期要好,但“质量”问题依然存在,如30%-40%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属于“灵活就业”,部分已就业的农民工,岗位不稳定,收入也有所降低。

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必须注意结构性失业

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调结构”放到了重要位置,节能减排成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以及存在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行业,将面临结构调整压力。其中的部分中小企业,可能面临整体关闭或者被兼并,这将带来结构性失业的挑战。

当然,从长远来看,结构调整带来经济的健康发展,会对就业有积极的影响。但在结构调整过程中产生的失业,是所有失业类型中最难治理的,因为这些结构性的失业人员,无法再回到原有行业就业,其原有技能发挥不了作用,只能够重新经过职业培训,再转移到新行业中就业。这无疑会加大他们择业的难度。

各级政府应当早作筹谋,在进一步加强就业培训工作,包括加大特别培训计划、大学生见习计划等培训的推进力度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结构性失业人员的相关培训,这也是从就业的角度确保结构调整平顺推进的重要一环。

必须关注国际经济形势带给就业的复杂性

中国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60%以上,从过去的一个阶段看,中国外贸出口的是能吸纳大量就业的劳动密集产业的产品。如果国际市场持续低迷或回暖缓慢,肯定会对中国的出口企业及其吸纳就业的能力产生明显影响,这方面对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影响就更大。

现在,欧美等国的失业率仍处高位,美国达到了10%,其他发达国家经济也还没有彻底走出衰退的阴影,从而对进口我国产品的需求有限。这只是问题的一面。更为严峻的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2010年1月5日,美国再度展开对华贸易制裁的行动,美商务部对中国进口钢丝层板征收最高289%的反倾销关税。回溯2009年,可以发现,已有55个国家通过了将伤及中国商品出口的保护性措施。目前,全球正在调查而未实施的贸易救济措施中,也有77项涉及到中国的利益。不言而喻,这些都对我国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产品出口,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考虑就业问题时,不仅要有更广阔的视野,还要有更长远的考量,被外贸受阻挤压出来的就业问题,不是一两天就能缓解的,靠拉动内需和产业升级来减少贸易摩擦、解决就业,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认识上到位,是工作到位的前提。解决这样的就业问题,既要有短期应对措施,也要有持之以恒的打算。

必须把“头等大事”真正摆在头等位置

尽管困难和挑战非常大,但是中国解决就业难题的决心和措施同样强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就业优先”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得到确立。

在2010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中,转变以追求GDP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确立并完善以增加就业、注重民生为目标的新的增长方式,已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之义,这对就业是极大的利好。

“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将企稳回升,绝大多数经济指标将好于2009年。”这是中科院预测科学中心对我国2010年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经济形势逐步好转,社会用人需求总量将有所回升。

关键在于各地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摆在各地今年乃至今后相当长的经济工作的“优先”位置,“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创造并抓住就业形势好转的条件,为劳动者创造更好的就业前景。

必须有效利用促消费和城镇化蕴含的就业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显重视三驾马车中的“消费”拉动,扩内需成为重点。投资结构本身也有调整,财政投入重点转向“三农”、公共服务、民生和生态领域的投入。这些对就业来说,都会形成强有力的拉动力量。

2010年,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力度的增强、城镇化的推进,都会提供更多的公共管理岗位,会为大学生等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目前,从中国城镇就业总量需求结构看,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依然占主体地位。根据匡算,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1000万个就业岗位。而且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会刺激对工农业产品的需求,反过来创造新的生产岗位。

可以说,只要在结合扩大内需发展经济中,注意更多拉动就业;在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中注意对就业的带动;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空间;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更多地吸纳就业;等等,就将为社会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必须特别重视为青年解决就业之困

2009年上半年的抽样调查中,城镇16到24岁青年失业率达11%以上,比平均失业率高出一倍。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但其能力结构、就业取向与实际市场需求还存在差距。当前市场上对技能劳动者的需求量大,而相当多的劳动者因缺乏对位的技能陷入就业难、工作稳定性较差的困境。这不能完全责怪他们。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折射出我国教育培训体制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如高等教育功能定位不清;职业教育发展不足,职业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水平不高;技工学校发展的环境有待改善等。这些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行动,扭转这种不对位的局面。

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仍将会被摆在政府就业工作的首位。在2009年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基础上,2010年国家会着重于政策的落实和操作方法的探索,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国家的重视与扶持,肯定是2010年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利好因素,而大学生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历练后,在就业心态与择业观念上的转变,也将有助于在2010年顺利就业。

必须开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时代

中国正处于创业的黄金时期,在全球创业活跃国家中位居前五位。我国创业前景广阔,发达国家每千人企业比率达到了三四十个,而我国只有十个左右。创业带动就业,将在2010年得到大力推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确定要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吸纳劳动力多的产业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也将在创业带动就业方面推出一系列有力的举措。随着全面推进首批部级创业带动就业城市创建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创业工作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新的增长点。

鼓励创业,除了在财政、税收、场地和服务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外,还要取消行业准入的限制,将社会亟需的金融、交通、通讯、医疗、教育、文化等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给予同等待遇,促进这些领域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作者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上一篇:日本住宅制度多重启示 下一篇:谁来管住“信贷游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