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县域尺度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性评价

时间:2022-10-04 07:45:25

基于县域尺度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性评价

摘要: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6个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实证对象,选取乡村性评价指标构建乡村性指数模型,将乡村性分成弱、较弱、中等、较强、强五个等级。同时,根据三次产业相对比重将县域划分成第一产业主导型、工矿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型4种乡村发展类型。结果表明:同类及不同类乡村发展类型的县域之间的乡村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第一产业主导型的县域乡村性较强;工业主导型中乡村性较弱占到66.67%;商旅服务业中乡村性较强地域分别占到66.67%;均衡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弱的地域占18.75%,乡村性中等的地域占到31.25%,乡村性较弱的地域为50%。最后,提出推进县域乡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评价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2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共有38个县市,其中12个地级市市区,26个县级行政单元,考虑到县级地域单元与市辖区的乡村发展差异性较大,不具有可比性,因此选取其中的26个县级行政单元的10个社会经济指标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对2011年《江西省统计年鉴》和《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中相关指标的计算。

(二)研究区域概况

2010年末,研究区域内26个县的年末总人口为1399.8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1235.3,占总人口的88.25%;第一生产总值为4169643万元,占全省第一生产总值的34.58%,其中粮食总产量为919.5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81.68%。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资源占全省总量的50%左右,水资源占全省的40%,其主要的农产品产量在全省拥有绝对的优势,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

(三)分析方法

1.构建指标体系。乡村性衡量指标的选取应充分反映乡村发展水平并充分体现乡村功能及其变化趋势。因此,在依据指标选取的综合性、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区域性等原则的基础上,从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生活水平四个方面选取乡村人口比重、农业与非农业产业产值比、农业劳动生产率、农地产出率、农业机械化水平、公路密度、网络覆盖率、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农村居民收入10个指标作为乡村性评价的指标。在这10个指标中,根据其值对乡村乡的影响分为正负指标,其中,正指标表示其值越大乡村性越强,负指标表示其值越大乡村性越弱。

2.计算方法

①指标的处理:由于各指标所代替的涵义不同,因此存在着量纲上的差异。在做乡村指数计算时首先要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主要采取阙值法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正指标)

(负指标)

式中,S代表各指标标准化值;x代表第i个指标数值,i=1,2,3...;xmin代表该指标最小值,xmax代表该指标最大值。

②指标权重的确定:由于评价指标中的各项指标量纲不同,不宜直接比较其差异程度,因此,采取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计算公式:Vi=i/,式中:Vi表示第i项指标的变异系数,σi表示第i项指标的标准差,表示第i项指标的平均值。各项指标的权重值为: Vi/

③乡村指数的计算:采用线性加权方法计算乡村性指数,以反映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乡村性的强弱。

计算公式为:

式中:w代表指标的权重;S代表各指标标准化值;RI代表县域乡村性指数,其值越大则乡村性越强。

表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性评价指标

二、结果与分析

(一)乡村性指数测算结果及分析

基于构建的乡村性指数公式,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6个县域单位的RI,结果显示:26个县域的乡村性均值为0.57,说明了农业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关系到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水平;乡村性指数的标准差为0.14,说明了县域尺度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性与均值的离散程度不大,差异性不显著。

根据Arcgis提供的Jenks最佳自然断裂法,把相似性最大的乡村性指数分在同一级,差异性最大的数据分在不同级,将县域尺度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性划分为5种不同的类型:乡村性弱的区域(0.39≤RI≤0.41),乡村性较弱区域(0.41

(二)乡村发展类型

乡村的发展是以产业为载体的,因此采用产业发展现状来划分县域乡村发展类型是自然选择。本文主要通过计算三次产业产值相对比重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作为乡村发展类型的划分指标。一般情况下,某县域某项指标超出该指标的均值与标准差之和,就判定该县域的乡村发展被某项指标所主导。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的相对比重的平均值分别为18.08%、55.76%、26.16%,标准差分别为7.46%、12.02%、7.59%,计算得出三次产业平均值与标准差之和分别为25.54%、67.78%、33.75%。据此,构建划分乡村发展类型的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乡村发展类型划分指标体系

1.第一产业主导型

第一产业主导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指数RI>0.58的地域占到100%,包括乡村性较强中的余江县和乡村性强中的都昌县、鄱阳县、余干县,主要分布在鄱阳湖的东部地区。都昌县、鄱阳县、余干县处于滨湖平原区,水域面积宽广,水产养殖业具有优势明显,2010年,渔业在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32.85%、30.97%、42.25%。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并转变为经济优势,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扶持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2.工矿业主导型

工矿业主导型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指数RI

发展主要以矿产资源为依托,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大力发展工业园,形成了一定的产业格局,但生产的工业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应该加大科技投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商旅服务业主导型

商旅服务业主导型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指数RI>0.5的地域占到100%,包括乡村性中等的安义县、乡村性较强的星子县和乡村性强的永修县。其商务旅游及其它服务业发展比其他产业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有效地实现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是其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较为落后,处于初级层次。因此,要着重提高其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完善旅游设施,规范经营,提高服务人员职业技能。

4.均衡发展型

均衡发展型乡村发展类型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占61.54%,但在不同县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乡村性较强的地域占18.75%,主要是万年县、高安市、彭泽县。乡村性中等的地域占31.25%,主要是武宁县、东乡县、瑞昌市、九江县、新干县。乡村性较弱的地域占37.5%,主要是丰城市、樟树市、浮梁县、进贤县、新建县、德安县。乡村性弱的地域占12.5%,主要是南昌县、乐平市。对于这些地域的发展应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三、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乡村性指数(RI)衡量公式,对县域尺度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乡村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范围内乡村性整体上差异不大,大部分区域处于乡村性较弱和乡村性中等范围,但是邻近鄱阳湖的县域,如鄱阳县、都昌县、余干县,具有很强的乡村性。

本文根据三次产业产值的相对比重分别将其划分为第一产业主导型、工矿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发展型乡村发展类型。结果表明: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26个县域中,均衡发展型最多,所占比重为61.54%,其次是第一产业主导型,所占比重为15.38,%,工矿业主导型和商旅服务业主导型最少,所占比重均为11.54%。

乡村性指数可以反映同类及不同类乡村发展类型的乡村发展差异。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可能会具有相近的乡村性指数值,亦即具有大致相同的乡村发展水平;而同属一乡村发展类型其乡村性指数差异明显,即乡村发展程度差异可能较大。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第一产业主导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较强(RI>0.58) 的地域占到100%; 工业主导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较弱(RI≤0.5) 和居中(0.50< RI≤0.58) 的地域分别占到66.67%和33.33%; 商旅服务业为主导的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较强和居中的地域分别占到66.67%和33.33%; 均衡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弱的地域占18.75%,乡村性中等的地域占到31.25%, 50% 的均衡发展类型其乡村性较弱。

由此可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乡村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要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区内政策支持力度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其不同的类型,正确选择和构建产业发展模式,对乡村发展要素流动的合理调控和优化配置,促进乡村产业与就业的顺利转型;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乡村农业现代化水平,以此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201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龙镂花,刘彦随,邹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9,64(4):426-434.

[3]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53(4):365-371.

[4]钟业喜,陆玉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10):1111-1118.

上一篇:基于4G技术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拓展 下一篇: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构建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