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策略

时间:2022-10-04 07:23:50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策略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使学生“获得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达到充分的发展”。研究性学习能较好地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还没有真正发挥其效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目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研究性学习已经进入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客观上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以继续推动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1.研究性学习内容多而杂,有的甚至不具有操作性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教材内容不加取舍,“急功近利”地将所有的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抛给学生,有的内容只是纯粹的陈述性知识,往往不具有可研究性,也抛给学生,这样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创设研究性学习问题情境的效果不佳

为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教师在选择研究性课题时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例如,在《三角形的认知》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实验操作的方式,运用多变的教具和学习,引起学生兴趣。然而,从教学实践来看,一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待考察,许多学生甚至搞不清教师的意图而白白浪费时间。

3.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的体现有所忽视

一些教师由于没有考虑到个体性差异,学生课上听讲状况、学生对待教师提问的态度,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都不同的情况,而完全放任学生,缺乏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整体数学知识框架的建构。

4.研究性学习结论的巩固和深化有所欠缺

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探究”“参与”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认为带领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就完成了整个教学任务,结果忽视了新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熟练掌握。

二、提高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实效性策略

1.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出发,科学地选取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数学知识有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其中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往往关注“怎么做”,具有可研究性。例如,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体体积之后,就可以让学生探究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式,并且,适当提供给学生测量工具,让学生在具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有一个理性的提高。因此在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选取有利于“研究”的问题再开展教学。

2.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堂课的较短时间里,教师要防止问题过宽、难度过大、参与过窄等现象,设置问题难度适当且与所学知识相关度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思考,使他们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上,使课程得以顺利地展开。

3.全程跟踪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持久,自律性也较差,如果缺少教师的引导和调控,可能会变成嬉闹和玩耍,所谓的研究性学习就可能成为盲目的无益劳动。因此,教师应该全程关注学生的研讨、实践活动,适时调整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频率。

4.重视新知识的巩固和熟练

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教师只重视选择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以得出答案,那仅仅是让学生初步知晓新的知识点,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巩固新知识才是最终目的。当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后,要求及时用新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新的情境,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

5.坚持学习的整体性,实现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统一

“陈述性知识”是无需花很多时间“启发”“发现”的,这些特定类型的知识和技能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与学的方式更能取得教育的效果。并且只有让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基础知识,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的理论基础。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实现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往往是同时出现,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数学教师要运用适当的策略,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实质,使其同“接受性学习”很好地结合,脱离表面化的形式主义,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 江西省安福县严田镇青桥小学)

上一篇:实行阳光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 下一篇:课外阅读课要注重“导”